楊玉茹,王英英,王 慶,周文禮,尹紀元,石存斌
(1.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天津 300384;2.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農業(yè)農村部漁藥創(chuàng)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水產動物免疫與綠色養(yǎng)殖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380)
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我國最重要的淡水經濟魚類之一,其產量約占全國淡水養(yǎng)殖總量的18%,其產值一直穩(wěn)居我國養(yǎng)殖淡水魚的首位[1]。草魚呼腸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會引起草魚出血病,近些年大規(guī)模暴發(fā)的草魚出血病嚴重地阻礙了草魚養(yǎng)殖業(yè)的健康發(fā)展[2-3]。草魚呼腸孤病毒在血清學上尚無系統(tǒng)分類?;诟鞣蛛x株不同基因節(jié)段編碼的氨基酸序列構建的系統(tǒng)進化樹表明,我國的GCRV分離株可分為3個基因型,分別是以873為代表的基因Ⅰ型病毒(GCRV-Ⅰ)、以HZ08為代表的基因Ⅱ型病毒(GCRV-Ⅱ)和以HGDRV為代表的基因Ⅲ型病毒(GCRV-Ⅲ)[4-7]。目前,國內流行的GCRV基因型主要為GCRV-Ⅱ,占陽性檢出比例95%以 上[8]。與GCRV-Ⅰ和GCRV-Ⅲ相 比,GCRV-Ⅱ對魚體致病性強,但對細胞敏感性弱,接種常見的魚類細胞均不能產生明顯的細胞病變效應(cytopathic effect,CPE),且病毒增殖滴度較低[9],不利于診斷和防控產品的研發(fā)。YANG等[10]建立的草魚鰾組織細胞系(grass carp swim bladder cells,CiSB)對Ⅱ型GCRV敏感,可用于增殖Ⅱ型GCRV的研究。
迄今為止,尚無任何特效藥物可用于草魚出血病的治療,免疫預防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11]。傳統(tǒng)的疫苗主要包括滅活疫苗和減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12]。但已有疫苗研發(fā)是以針對基因Ⅰ型GCRV為主,而針對流行基因Ⅱ型GCRV疫苗研究相對滯后[13]?;诜肿恿餍胁W數據,采用新分離的流行株型進行疫苗制備,是目前防控草魚出血病的關鍵。對草魚細胞和病毒流行株的大規(guī)模培養(yǎng)技術的研究,是草魚出血病疫苗規(guī)?;a的重要基礎[14]。
新型的微載體懸浮培養(yǎng)細胞技術具有單位體積利用率高、參數易控制等優(yōu)點,目前在哺乳動物細胞培養(yǎng)及產物制備領域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如狂犬病疫苗等已實現工業(yè)化的大規(guī)模生產[15]。在水產動物疫苗研發(fā)中微載體培養(yǎng)技術仍然處于探索階段,CHEN等[16]建立了基于低血清培養(yǎng)的鮭魚屬魚類(Oncorhynchus)胚胎細胞(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s,CHSE)的大規(guī)模培養(yǎng)體系;王維玲等[17]利用Cephodex微載體對鯽(Carassius auratus)腦組織細胞(gibel carp brain cells,GiCB)和鯉皰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Ⅱ,CyHV-2)的規(guī)?;瘲l件進行了探索和優(yōu)化;賈路路等[18]優(yōu)化了大鯢(Andrias davidianus)肌肉細胞(giant salamander muscle cells,GSM)和大鯢虹彩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的Cytodex 3微載體培養(yǎng)體系等。在草魚出血病疫苗規(guī)?;a工藝上,葉雪平等[19-20]利用GT-2微載體分別對草魚的吻端細胞ZC-7901和胚胎細胞CP-80以及草魚呼腸孤病毒的培養(yǎng)條件進行了研究。劉秋鳳等[21]對草魚CIK細胞與草魚呼腸孤病毒在Cephodex結合微載體規(guī)模化培養(yǎng)的工藝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但目前還未見針對流行基因型Ⅱ型GCRV的大規(guī)模細胞培養(yǎng)、疫苗生產的相關研究報導,微載體細胞培養(yǎng)技術在水產疫苗應用上尚未成熟,已有研究都處于初期摸索階段。
本研究利用微載體培養(yǎng)CiSB細胞,并對大規(guī)模培養(yǎng)細胞工藝進行優(yōu)化探索,同時進行Ⅱ型GCRV擴增培養(yǎng),以期為草魚出血?、蛐虶CRV疫苗的制備和工業(yè)化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草魚鰾細胞系(CiSB)由本實驗室建立并保存,其培養(yǎng)條件為含10%胎牛血清的M199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溫度為28℃;草魚呼腸孤病毒HN1307株(GCRV HN1307)由本實驗室從患病草魚上分離鑒定并保存[22]。
M199培養(yǎng)基、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和胰酶購自美國Gibco公司;125 mL、1 L雙側臂細胞培養(yǎng)瓶購自美國Wheaton公司;底面積75 cm2細胞培養(yǎng)瓶(T-75)購自美國Corning公司;微載體選擇Cytodex 1(GE,美國);磁力攪拌裝置為Micro-Stir低速磁力攪拌器(Wheaton,美國);全自動細胞計數儀為Countstar BioTech(艾力特,上海)。
1.2.1 細胞與病毒培養(yǎng)
將CiSB細胞在T-75培養(yǎng)瓶中傳代培養(yǎng)。接種103拷貝數·μL-1濃度1 mL GCRV HN1307至單層的CiSB細胞中,7 d后收獲病毒,-80℃條件下反復凍融3次,然后在4℃條件下以5 000 r·min-1離心30 min去除細胞碎片。測定病毒拷貝數并置于-80℃冰箱保存?zhèn)溆茫?3]。
1.2.2 微載體預處理
稱量干燥后的微載體并加入硅化過的玻璃瓶中,在無Ca2+和Mg2+的磷酸緩沖液(HBSS)(50~100 mL·g-1Cytodex 1)在37°條件下水合3 h。膨脹后去上清液,用新鮮的HBSS(30~50 mL·g-1Cytodex 1)洗滌微載體。洗滌后去上清液,加入新鮮的HBSS(30~50 mL·g-1Cytodex 1)在121℃條件下高壓蒸汽滅菌30 min,置4℃冰箱備用。
1.2.3 最佳起始條件與間歇攪拌方式的確定
取對數生長期的CiSB細胞接種于125mL規(guī)格的雙側壁細胞培養(yǎng)瓶內,按表1中的起始條件與貼壁期間歇攪拌條件進行培養(yǎng),并于接種后0.25 h、0.5 h、0.75 h、1 h、1.5 h、2 h、3 h、4 h時取樣觀察CiSB細胞在微載體上的貼附情況,計算CiSB在Cytodex 1上的貼壁率(貼壁率=1-未貼壁細胞數/接種細胞數×100%),并繪制不同時間的貼附曲線,以獲得細胞微載體懸浮培養(yǎng)最優(yōu)起始及間歇攪拌方式參數。
表1 貼壁期循環(huán)攪拌參數設置Tab.1 Parameter setting of agitation procedure during cell attachment
1.2.4 最佳胰酶消化參數的確定
用125 mL雙側壁細胞培養(yǎng)瓶培養(yǎng)細胞,24 h后,在超凈臺中于攪拌狀態(tài)下均勻取5 mL培養(yǎng)物至離心管中,靜置使微載體沉降,吸去上清液并用HBSS清洗2次。在4℃和37℃條件下,分別加入0.25%和0.5%的胰酶進行消化1、3、5 min,分組信息見表2。消化后棄置消化液,加入相同體積含5%FBS的M199培養(yǎng)基。對細胞進行計數并觀察微載體空球率,確定適宜的消化濃度、溫度及時間。
表2 胰酶消化參數Tab.2 Trypsin digestion parameters
1.2.5 最佳細胞接種密度的確定
Cytodex1的用量為2 g·L-1,工作體積為100 mL,細胞初始接種密度分別設置為1×105個·mL-1、2×105個·mL-1、3×105個·mL-1、4×105個·mL-1,將細胞接種于125 mL雙側壁培養(yǎng)瓶中,在28℃培養(yǎng)箱中攪拌懸浮培養(yǎng)(30 r·min-1),每 隔24 h取 樣 觀 察CiSB細 胞 在Cytodex1上的生長情況,繪制細胞生長曲線,確定細胞最佳接種密度。
1.2.6 最佳微載體密度的確定
Cytodex1密度分別設置為1 g·L-1、2 g·L-1、3 g·L-1、5 g·L-1,細胞接種密度為2×105個·mL-1,工作體積為100 mL。接種對數生長期細胞后,于培養(yǎng)箱中28℃懸浮培養(yǎng)(30 r·min-1),每 隔24 h取 樣 觀 察CiSB細 胞 在Cytodex1上的生長情況,并進行細胞計數,繪制細胞生長曲線,確定Cytodex 1的最佳用量。
1.2.7 最佳攪拌速度的確定
1.2.8 不同補料方式對懸浮培養(yǎng)的影響
取對數生長期的CiSB細胞接種于125mL雙側壁細胞培養(yǎng)瓶中,接種密度為2×105個·mL-1,初始培養(yǎng)基采用含10%FBS的M199培養(yǎng)基,Cytodex1密度為2 g·L-1,工作體積為100 mL。分別采用分批式培養(yǎng)、接種2 d后每天更換10%培養(yǎng)基和接種3 d后1次性更換50%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每隔24 h取樣觀察在Cytodex1上的生長狀況,并進行細胞生長曲線的繪制。
1.2.9 血清維持液對懸浮培養(yǎng)的影響
取對數生長期的CiSB細胞接種于125 mL雙側壁細胞培養(yǎng)瓶中,接種密度為2×105個·mL-1,初始培養(yǎng)基采用含10%FBS的M199,Cytodex1密度為2 g·L-1,工作體積為100 mL。在接種3 d后更換50%培養(yǎng)基并調整血清濃度至含5%、8%、10%、15%FBS的M199,每隔24 h取樣觀察在Cytodex1上的生長狀況,并進行細胞生長曲線的繪制。
1.2.10 1 L懸浮培養(yǎng)擴增工藝
測定125 mL雙側壁培養(yǎng)瓶的細胞濃度,棄去生長液,注入HBSS清洗兩次,加入10 mL 0.5%的胰酶消化,3 min后注入含10% FBS的M199終止消化。1 500 r·min-1離心5min收集細胞,接種至1 L雙側壁培養(yǎng)瓶中并補足體積至500 mL,3 h后補足培養(yǎng)液至1 L。按照125 mL雙側壁培養(yǎng)瓶設定好的培養(yǎng)參數進行擴增培養(yǎng)。
1.2.11 GCRV HN1307株增殖和測定
在培養(yǎng)24 h后,觀察到CiSB在Cytodex 1上長成單層,靜置一段時間待Cytodex1沉降至底雙側壁培養(yǎng)瓶底部,棄去上層培養(yǎng)液,接種10 mLⅡ型GCRV(GCRV HN1307株),15 r·min-1條件下連續(xù)攪拌促進病毒吸附,2 h后換5%FBS的維持液至體積100 mL,以30 r·min-1進行連續(xù)攪拌培養(yǎng)細胞和病毒。同時在T-75培養(yǎng)瓶中僅接種病毒作為貼壁培養(yǎng)的對比。在接種病毒后每隔24 h取細胞培養(yǎng)液1 mL,在-80℃條件下反復凍融3次,用qPCR測定病毒拷貝數[21];實驗持續(xù)7 d,繪制病毒增殖動態(tài)曲線。
事實上,一般情況下,慎眾,主要還是難在不敢做自己,怕落個不合群、不識相或假清高、假正經之類的名聲,因而討人嫌、招人恨,說到底還是修養(yǎng)不到,私心雜念在作怪。元人王冕,不從權貴,不隨世俗,窮隱村野,唯抱貞心,其《墨梅題圖詩》云:“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p>
本研究中所有實驗均重復3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細胞密度的差異通過t檢驗來分析,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
不同起始條件下培養(yǎng)的CiSB細胞貼壁率如圖1所示,其中A、C、E、F組貼壁率均低于90%,在初始培養(yǎng)體積為100 mL的組別中:C組和E組貼壁率顯著低于其他組(P<0.05)。在初始培養(yǎng)體積為50 mL的組別中:A組貼壁率相對較低;F組貼壁率達86%;D組貼壁率達92%,但由于靜置時間過長,微載體上細胞貼壁未能均勻分布;B組貼壁率可達96%且貼附均勻,因此選擇B組(50 mL培養(yǎng)體積、靜置30 min)為貼壁期最佳培養(yǎng)條件。
圖1 不同攪拌方式的最大貼壁率Fig.1 Cell attachment efficiency under different stirring m ethods
B組不同貼附時間的細胞貼附率如圖2所示。隨著貼壁時間的延長,細胞貼壁率逐漸上升;且在間歇攪拌2 h后達到平臺期,貼壁率達到96%。因此最佳間歇攪拌時間應為3 h,而后補加培養(yǎng)基至100 mL工作體積進行連續(xù)不間斷攪拌懸浮培養(yǎng)。
圖2 細胞在微載體上的貼附曲線Fig.2 Curve of cell attachment to m icrocarriers
細胞在微載體上培養(yǎng)1 d后,用不同消化方式所得細胞數如圖3所示。結果顯示,胰酶濃度為0.5%、工作溫度為37℃時消化效果顯著好于胰酶濃度0.25%、工作溫度4℃(P<0.01)。
圖3 不同消化方式獲得的細胞數Fig.3 Cell number obtained by different digestion m ethods
37℃、0.5%胰酶消化不同時間觀察細胞。在消化1 min后測得細胞濃度為7.3×104個·mL-1,顯微鏡下觀察微載體上仍貼附有大量細胞;消化3 min時細胞濃度達4.1×105個·mL-1,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分散良好,微載體基本為空球狀態(tài);消化5 min時細胞濃度下降,顯微鏡下觀察部分細胞因消化過度破碎。因此確定含0.02% EDTA的0.5%胰酶37℃下消化3 min是細胞消化的最佳條件。
當微載體密度為2 g·L-1時,不同初始細胞密度接種后在微載體上生長曲線的結果如圖4所示。初始細胞密度1×105個·mL-1時,單個微載體上分布的細胞少且出現較多微載體空載現象,細胞在接種5 d后仍在緩慢生長,最大細胞密度為9.2×105個·mL-1。以3×105和4×105個·mL-1的細胞密度接種時,最大細胞密度都達到1.7×106個·mL-1,但顯微鏡下觀察到單個微載體上分配的細胞數高,細胞對數生長期提前導致細胞在微載體上出現聚團生長、過早衰亡的現象,第4天大量脫落死亡。當細胞接種密度為2×105個·mL-1時,細胞呈現良好的線性增長;鏡下觀察到細胞可均勻分布于每個微載體表面,接種后5 d達最高收獲濃度1.9×106個·mL-1。因此,確定微載體培養(yǎng)細胞時的最佳接種密度為2×105個·mL-1。
圖4 不同細胞接種密度對微載體培養(yǎng)細胞生長的影響Fig.4 Effects of initial cell density on cell grow th on m icrocarriers
不同微載體密度對細胞生長曲線的影響見圖5。在微載體密度較低的情況下,細胞密度隨微載體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當微載體為1、2、3 g·L-1時,細胞最大密度分別為8.7×105、1.86×106、1.89×106個·mL-1;在5 g·L-1時,微載體出現大量空載。觀察細胞及培養(yǎng)液狀態(tài),前48 h無明顯變化。第3天,3和5 g·L-1微載體組的培養(yǎng)液偏黃色,pH值下降,細胞脫落嚴重,而2 g·L-1微載體培養(yǎng)瓶中CiSB細胞覆蓋微載體達95%以上。因此確定最佳微載體濃度為2 g·L-1。
圖5 不同微載體密度對微載體培養(yǎng)細胞生長的影響Fig.5 Effects ofm icrocarrier densities on cell grow th on m icrocarriers
不同攪拌速度下的細胞生長趨勢如圖6所示。當攪拌速度為15 r·min-1時,細胞生長緩慢,最大細胞濃度為8.8×105個·mL-1;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在微載體表面生長不均勻且細胞生長有細胞團趨勢。當攪拌速度為30 r·min-1、45 r·min-1時,細胞密度上升較快,最高密度分別達1.86×106個·mL-1和1.88×106個·mL-1,兩者間差異不顯著(P>0.05);雖然45 r·min-1較30 r·min-1早1 d到達最大密度,但細胞很快從微載體上大量脫落。攪拌速度為60 r·min-1時細胞密度上升較慢且第4天后細胞從微載體脫落嚴重。綜上結果,確定最佳攪拌速度為30 r·min-1。
圖6 不同攪拌速度細胞生長曲線Fig.6 Cell grow th curves at different stirring speeds
采用分批式培養(yǎng)、第2天起每天更換10%培養(yǎng)基以及第3天一次性更換50%培養(yǎng)基3種不同補料方式培養(yǎng)細胞,結果如圖7所示。3種補料方式最終所收獲細胞密度并不顯著,分批培養(yǎng)細胞密度最低,收獲濃度為1.86×106個·mL-1。一次性更換50%培養(yǎng)基,細胞收獲濃度達2.01×106個·mL-1,略微優(yōu)于每天更換10%培養(yǎng)基的1.95×106個·mL-1??紤]到每天進行補料,操作上更加繁瑣,因此選擇第3天一次性更換50%培養(yǎng)基為最優(yōu)補料方式。
圖7 不同補料方式細胞生長曲線Fig.7 Cell grow th curves under different feedingmethods
初始時使用含10%FBS的M199培養(yǎng)基,在培養(yǎng)3 d后更換為含5%、8%、10%、15% FBS培養(yǎng)液,細胞生長曲線如圖8所示。在達到細胞最大濃度之前,細胞生長速度隨著FBS濃度增大而變快;但各組間最大細胞濃度無顯著性差異,均在1.98×106個·mL-1上下。但在第5天,FBS濃度增大導致細胞脫落速度變快,培養(yǎng)至第7天時,細胞在含5% FBS的培養(yǎng)液中維持效果相對最好。
圖8 不同血清維持液對細胞生長的影響Fig.8 Effects of FBS concentration on cell grow th
在倒置顯微鏡下觀察不同時期CiSB細胞在Cytodex 1上的生長情況,結果顯示CiSB細胞在Cytodex 1上具有良好的貼壁性(圖9)。CiSB細胞接種4 h后,細胞逐漸貼附在Cytodex 1上,每個微載體上細胞數大致為20個;接種1 d后,CiSB細胞在微載體上呈纖維狀并開始緩慢增長;接種3 d后,細胞在微載體上基本長成單層;接種5~7 d,細胞在首層細胞上開始多層生長并且微載體之間出現架橋現象;7 d后,部分細胞從微載體上脫落。
圖9 GiSB細胞在微載體上的生長形態(tài)Fig.9 G row th m orphology of GiSB cells on m icrocarriers
將CiSB細胞培養(yǎng)體積從100 mL放大至1 L后,細胞生長曲線如圖10所示。放大培養(yǎng)后細胞生長速度與在125 mL雙側壁培養(yǎng)瓶中的生長曲線大體相似,細胞濃度在第5天達到最高值,為1.71×106個·mL-1。
圖10 12 m L和1 L懸浮培養(yǎng)細胞生長曲線Fig.10 Grow th curve of cells in 125 m L and 1 L system
GCRV HN1307在CiSB細胞中的增殖動態(tài)如圖12所示。微載體培養(yǎng)條件下,GCRV感染CiSB細胞2 d后病毒開始緩慢增殖,隨后進入對數生長期,5 d后達到峰值6.2×105拷貝數·μL-1,之后開始下降;作為對照,GCRV HN1307在T-75細胞瓶中培養(yǎng),第6天達到峰值1.42×105拷貝數·μL-1。
WEZEL在1967年使用二乙基乙胺(DEAE)作為微載體創(chuàng)立了微載體培養(yǎng)系統(tǒng)[24],目前已經成為了疫苗生產的首選工藝。在眾多的微載體中,Cytodex 1是目前最常用的商用微載體,其固體實心的結構有利于細胞貼壁及病毒的感染。本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Cytodex 1適合CiSB細胞的貼附生長及增殖。
微載體培養(yǎng)工藝涉及到很多復雜的參數,其初始階段中細胞的貼壁率,是整個培養(yǎng)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25]。利用間歇攪拌方式,可以提高細胞的貼壁效率與比率[26];同時使細胞與微載體在相對小的體系下攪拌培養(yǎng),可以提高細胞與微載體的接觸機會。本研究中采用50 mL培養(yǎng)、靜置30 min、30 r·min-1攪拌2 min的間歇攪拌方式使細胞貼附均勻;對細胞貼壁時間進行觀察,最終確定間歇攪拌時間為3 h,與王維玲等[16]獲得的35 r·min-1,每靜置30 min攪拌2 min的間歇攪拌條件結果類似。
圖11 GCRV在微載體培養(yǎng)條件下的增殖動態(tài)Fig.11 Proliferation dynam ics of GCRV in m icrocarrier culture system
細胞的存活和生長依賴于接種密度和條件效應,低培養(yǎng)密度會導致低生長速率出現[27];而最終的細胞產量與微載體密度直接相關。選擇適當的接種比例,可以有效利用微載體,提高細胞產量[28]。本實驗中,以1×105個·mL-1接種時,細胞生長緩慢,無法快速進入對數生長期。以4×105個·mL-1密度接種時,細胞在Cytodex 1上聚團生長,使微載體聚集并沉降到瓶底。在高密度下培養(yǎng)細胞易脫落,造成細胞死亡,死亡細胞的代謝產物又易產生細胞毒性。在一定細胞接種濃度下,低濃度的微載體每cm2的細胞產量與細胞生長能力有關;高濃度微載體的培養(yǎng)中可以得到最大單位表面積細胞產量,但需要頻繁地更換培養(yǎng)基。本研究中,當微載體密度為1 g·L-1時,由于微載體不能提供足夠的表面積,細胞受到嚴重的接觸抑制,生長緩慢。微載體密度為3和5 g·L-1時,后期pH下降迅速,需頻繁更換培養(yǎng)液才能保證細胞正常生長;選擇2 g·L-1滿足了細胞生長所需的貼壁面積,細胞增殖快且培養(yǎng)基消耗量少,對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細胞培養(yǎng)的成本控制有重要意義。此外,1×105個·mL-1和2 g·L-1的接種比例可以實現大多數研究得到的每個微載體上貼附8~20個細胞可獲得最好生長曲線的效果[29-30]。
培養(yǎng)基作為細胞生長的營養(yǎng)來源,是影響微載體培養(yǎng)最直接的環(huán)境因素。其中血清可以在低細胞密度的條件下促進細胞粘附和生長;但在細胞進入指數生長期后,需要用最低血清既保證細胞生長,同時保持細胞單層狀態(tài)[31-32]。本研究中第3天更換血清濃度為5%時,可使細胞達到最大產量同時保持細胞的穩(wěn)定生長。在補料方式的選擇上,分批培養(yǎng)由于培養(yǎng)過程中營養(yǎng)成分不斷消耗,代謝物累計,因此效果不理想[33-34];第3天一次性更換50%培養(yǎng)基效果優(yōu)于每天更換10%培養(yǎng)基,可能是由于每天置換10%的補料方式特定時間內更換量少,代謝物更易累積,抑制了細胞進一步增殖所致[35-36]。
微載體擴大培養(yǎng)一般采用消化放大工藝,利用胰酶消化微載體上的細胞并接入更大規(guī)模反應器,補加新微載體和培養(yǎng)基進行新一輪的培養(yǎng)[37],而胰酶37℃時活性最好[38]。本實驗中利用預熱的含0.02%EDTA的0.5%胰酶消化3min后微載體上細胞基本能夠成功脫離,無粘連、結團現象。按照125 mL體系中優(yōu)化好的參數在1 L雙側壁培養(yǎng)瓶中培養(yǎng),細胞生長曲線良好。
由于Ⅱ型GCRV病毒接種細胞后不產生明顯CPE[39],顯微鏡下無法觀察到CiSB細胞產生特征性的CPE,因此只能通過測定拷貝數的變化觀察Ⅱ型GCRV的增殖動態(tài)。病毒增殖后檢測結果表明,利用微載體培養(yǎng),病毒感染第2天進入對數生長期,第5天達到峰值,較貼壁細胞瓶中拷貝數升高3倍,表明該工藝適合于Ⅱ型草魚呼腸孤病毒的擴增。
本研究通過對CiSB細胞微載體懸浮培養(yǎng)工藝中的各項參數進行優(yōu)化并進行1 L放大培養(yǎng),初步建立了基因Ⅱ型草魚呼腸孤病毒的微載體規(guī)模化培養(yǎng)工藝,細胞最大濃度可達1.98×106個·mL-1,接種GCRVⅡ型拷貝數最大達6.2×105拷貝數·μL-1。研究結果可以為草魚出血病流行基因型疫苗的規(guī)?;苽涞於ㄇ捌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