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小學低段的學生有著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低年級古詩教學需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有趣、有效的古詩教學策略。筆者將從教學實踐的角度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嘗試。
一、多元教學策略的理論依據(jù)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決問題并有所創(chuàng)造的能力。而在此基礎上的多元智能教學理論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以及教學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將教材中死板的知識點變得生動形象,使學生能夠快速的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p>
在我們的古詩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特點,采取更加適合的、多元的古詩教學策略來使古詩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提高古詩學習效率。
二、小學低段古詩多元教學策略的實踐
(一)教師垂范,趣味誦讀
對于任何一首古詩的教學來說,誦讀教學都是必須完成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新課標的學段目標中,對于低段的古詩詞教學要求是:“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庇纱丝梢姡俗终粓A地誦讀之外,學生還需要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和語言的熏陶。單純的誦讀枯燥無味,我們要提供更加豐富的誦讀形式供學生選擇。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nèi)容,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钡投喂旁姸急容^簡易,標準誦讀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大可嘗試稍微有些難度的趣味誦讀方式,在這樣的嘗試中,教師要為學生進行示范誦讀。不要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精準掌握每種誦讀方式,只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體會到不同方式誦讀古詩的樂趣即可。
比如可以根據(jù)古音中“平低仄高、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的吟誦規(guī)律進行教學,古詩平仄相對使得詩句有了高低起伏的音韻之美,這樣不僅能感受詩句中的韻律,其實對于古詩詩意的理解也是有幫助的。
除了吟誦之外,打節(jié)拍誦讀也是很好的方式。這個學段學生好動,誦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站起來,打著節(jié)拍讀,對于保持學習的積極性也是很有幫助的。在教學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拍手打著節(jié)奏完成不一樣的朗讀,根據(jù)學情,也可以選擇更復雜的方式,以雙手往下畫豎線表示短促的仄聲,雙手往兩邊畫橫線表示拖長的平聲。對于低段學生來說,形象的誦讀能夠打破沉悶誦讀方式,加深記憶。
(二)具身感知,立體解讀
古詩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背誦記憶,具身感知,讓學生全身心去感受古詩很重要。上世紀90年代以后,許多心理學家通過各種實驗發(fā)現(xiàn)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都會影響認知判斷,都在參與學習。在古詩教學中也應該調(diào)動各種感官來具身感知。
在日??吹降墓旁娊虒W中,很多教師會利用圖畫或視頻來促進古詩的教學,這只是調(diào)動起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還可以調(diào)動學生其他的感官。比如在教學《梅花》時,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嗅一嗅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一句也就無需教師過多講解了;教學《風》時,在風起時帶著學生走出教室,用身體感受“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的風兒;教學《村居》時,先讓學生體驗一把放風箏的樂趣,對于“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樂趣,也就不言自明了。
除了這些感官的調(diào)動之外,還可以利用低段學生想象力豐富 ,喜歡用畫筆或者手勢動作來表達的特點,對古詩進行解讀。還可以古詩配畫,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態(tài)將古詩的內(nèi)容印刻在學生心里。
(三)音韻浸潤,唱跳共讀
不少學生對于音樂的敏感性是很強的,將唱詩的音樂引入課堂中,浸潤在音韻中,學生開心地跟著音樂哼唱幾遍,就能夠毫不費力地背誦古詩了。這樣有趣生動的教學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有了音樂,古詩也可以跳出來。在教學《鵝》這首詩時,伴著靈動的音樂,學生兩手垂在身體兩側(cè),微微抬起手掌,雙腳俏皮地跟著音樂輕踩地板,詩中的童趣天真就這樣呈現(xiàn)出來了。在教學《池上》時,學生在課堂上,和著輕快悅耳的音樂,歡笑著邊唱邊做著撐小艇的動作,古詩中描寫的畫面在音樂中、舞蹈中得到了呈現(xiàn),詩人對小童的喜愛之情,小童采蓮的可愛與童真就在這樣的古詩唱跳中了。
在音樂浸潤中,學生通過唱跳共讀與詩中情感產(chǎn)生共鳴,真正提高了古詩教學課堂實效。這樣的古詩唱跳多練幾遍之后,班級中會出現(xiàn)一些小老師愿意為古詩創(chuàng)編動作,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造激發(fā)了其內(nèi)在學習動力,學習主動性也在慢慢培養(yǎng)。
(四)游戲激趣,促學喜讀
在小學低段古詩學習中,常見機械性地考查學生的背誦默寫,這僅考查記憶,古詩的理解、情感的體悟無從體現(xiàn),這樣片面的反饋也是學生抵觸的。
低段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游戲,采用游戲化、趣味化的反饋方式更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在學生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之后,可以舉行詩詞飛花令、詩詞小擂臺、古詩填寫游戲等活動。比如以“春”字作為詩詞飛花令,有“春眠不覺曉”“二月春風似剪刀”“拂堤楊柳醉春煙”等詩句,增設加分制游戲。這樣的游戲?qū)W生積極參與,系統(tǒng)復習了古詩,也能靈活考查學生的古詩積累情況,調(diào)動起學生在古詩方面的知識儲備,讓學生愿意更主動地積累,激發(fā)學習興趣。
除此之外,在學習了一些古詩之后,還可以請學生化身小編劇,新編戲劇演繹古詩。比如在教學《尋隱者不遇》這首詩后,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尋訪的詩人遇到童子后發(fā)生了什么,“詩人”初次詢問之后并不罷休,繼續(xù)進行二問三問,體現(xiàn)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這樣從輸入到輸出的創(chuàng)造過程也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促進融會貫通。
【注:本文系東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主題性經(jīng)典誦讀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GH113)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