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霞 李運珊
“雙減”政策的出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毋庸置疑,學校是落實“雙減”政策的主陣地?!半p減”的本質是“減負增效”,作業(yè)減量,倒逼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近年來,學校積極開展“萌育人”體系下“源”課堂模式的研討和實踐,通過“互動有效”的課堂方式,為“雙減”做“加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小學正是學生“萌”的初始教育狀態(tài),是教育的起源。 “萌育人”體系下“源”課堂是適合孩子們初始階段的課堂教育,它是通過學習教育的原理來尋找教育改革的大原則;通過尋找教育的源頭(科學)來開發(fā)教育改革的方向;通過尋找學習的關鍵元素來確定改革的策略;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打通知識體系之間的空隙,最后形成適合自己的體系結構;通過互動有效的課堂模式,點燃學生們的自信,讓學生們自然生長、主動成長、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
一、“源”課堂的實施目標和抓手
1.基本目標:解決“學會”“會學”“想學”“樂學”的問題
要讓“雙減”政策真實地落地,還是要讓學習真正地發(fā)生?!霸础闭n堂緊緊圍繞著學生的“想學”“會學”“學會”“樂學”,讓老師反思自己的課堂,從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習方法、學習的態(tài)度等方面去研究和實踐,讓每一節(jié)常規(guī)課精彩起來。
2.兩個抓手:“大問題”和“小老師”
(1)以“問”為中心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大問題教學”
以“問”為中心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大問題教學”倡導基于目標的,將有趣的一個或一類 “大問題”作為一個任務項目來統(tǒng)領教與學的過程,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后打通知識體系之間的空隙,生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并以思維導圖體現。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科學《用紙造一座橋》,圍繞南水鎮(zhèn)“造船”競賽評選“小小建筑師”活動,提出大問題“如何用一張報紙做承重不少于200克重量的橋梁”,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前的橋梁設計,課中制作、測量、展示、評比,學生在解決關鍵“大問題”的過程中經歷重新發(fā)現問題、調整設計、解決問題并和大家共享建橋體驗的過程,在合作中自主建構知識。
(2)基于“一幫一”互助課堂中 “小老師”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①積極培養(yǎng)“小老師”;②營造“不知就問”的氛圍。營造“不知就問”的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敢于提出來、主動提出來,請同學和老師幫助解決,這是一種真正意義的提問。
二、“源”課堂的四個互動策略
“萌育人”體系下“源”課堂模式是在國家“雙減”政策的引領下,激發(fā)學生內生動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過程,是重構課堂師生關系、變革課堂教學的關鍵。為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型深度學習,教師在“互動”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給予策略支持,引導深度學習的順利開展,具體過程(見圖1)。
創(chuàng)智互動,是學生在教師的“導悟用改”支架中與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資源進行互動并開展學習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內驅力開展可持續(xù)的想學、主動學。
學思互動,是學生在教師“大問題”引導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和自主建構過程,在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提升中會學。
知行互動,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開展“做中學”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在動手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中學會。
知情互動,是學生在“小老師”形式下進行交流展示的過程,在“學、思、行、講”的輸入到輸出知識內化中樂學。
因此,“互動”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想學、會學、學會、樂學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生動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萌育人”體系下“源”課堂模式的研討和實踐,通過互動有效的課堂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被動學”為“主動學”。經過兩年以來的研究實踐,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得到很大的提高,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初現成效,實現了為“雙減”做“加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