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歐榮華
“知人論世”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教學法概念。就實際教學效果而言,這一方法并不是只關注詩詞的內容、作者、背景,而是以詩詞、作者為切入點,進行內容的擴展與延伸。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主體的情感,建立對詩人最初的“知”;其次,教師可以引入詩歌主體背景,讓學生進行對時代的“論”;再次,教師可以對比主體、分體詩歌的意象,推進學生對詩人進階的“論”;最后,教師再探析詩歌風格,深化學生對詩詞綜合的“知”。
建立對詩人的了解,是“知人論世”的基礎。由于時代的限制,人們對詩人的了解基本來源于史書記載,而史書的一個特點便是文字凝練,所以人們對詩人的認知呈現(xiàn)出“靜態(tài)化”特點,即無法從一個生長、變化的人的角度對詩人進行認知[1]。因此,要想建立對詩人有效的認知,教師就需要以詩歌的情感為基礎,結合史書中的相應事件,對詩人進行分析。
以《秋詞》的教學為例。課文對詩人劉禹錫的介紹極少,主要提及詩人是唐代文學家,以及支持變法、屢遭貶謫,給了這首詩蘊含“豪壯情懷”的定義。因此,學生在分析詩歌的情感時難以想象到豪邁情感出現(xiàn)在劉禹錫身上是何等難得。對此,教師可以引入劉禹錫在貶謫前后的背景資料,以此引導學生動態(tài)地認知劉禹錫,進而全面地體會詩歌中的情感。例如,教師可以首先展示劉禹錫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從唐貞元六年到貞元十八年間一帆風順的經歷。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詩人的性格、對世事的認知。對此,學生們的結論基本都是在這個階段劉禹錫“人生得意”。然后,教師再展示其從805年開始的長達22年的貶謫生涯。此時,教師再提醒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劉禹錫,那么你在創(chuàng)作時,是會寫出樂觀的內容,還是會對“不公”的命運進行控訴?”在教師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自然地得出結論:結合這一首詩的情感,可以認為劉禹錫是一個積極、樂觀的人,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會像其他詩人一樣“逢秋便寂寥”,而是認為“秋日勝春朝”。這樣的結論便是學生對詩人最初的“知”。
詩歌的背景是“知人論世”的主要渠道。引入詩歌的背景,不是簡要羅列史書中的記載,而是立足生活,立足古代人對生活的認知,對朝代、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能夠切實地轉換到詩人的視角、古代人的視角,對詩歌、詩人進行分析和認知,進而完成“知人論世”。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然后讓學生進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此為“知人論世”做好輔助。
以《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教學為例。這首詞是蘇軾于宋熙寧八年創(chuàng)作的,且該時期是蘇軾被貶后的時期。對學生而言,他們往往會重點關注其被貶的背景。此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料,進而引導學生對時代背景進行詳細的論知。例如,在政治方面,教師可以提供該年中王安石復起為相的資料;在軍事方面,教師可以提供宋熙寧七年發(fā)生的踏白城之戰(zhàn);在文化方面,教師可以提供“沈括上三儀”的相關內容。通過學習這些資料,學生便會對作者創(chuàng)作古詩的時代背景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例如,根據(jù)軍事方面的背景資料,學生能意識到這首詞的“西北望,射天狼”中寄托的作者的真切情感,而不會認為這只是作者的“空口白話”。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點出這一部分內容,然后再要求學生將詩詞的內容與教師提供的其他歷史背景資料相聯(lián)系,以此來有效加強學生對詩歌背景的認知,使其能從詩歌的背景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例如,在對詩歌創(chuàng)作時代的各方面背景進行了解之后,學生便會對詩人、詩歌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在了解了背景后,有學生感慨道:“即使是在北宋這個階段,國家也不缺乏有血性、真正愛國的人?!?/p>
對比不同詩歌的意象,是增強“知人論世”教學效果的方式之一。人對悲歡的感知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而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詩歌中的表現(xiàn)會有較大的差異。所以,教師需要以正在教學的詩歌為主體,同時引入其他詩歌作為分體,然后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的詩歌中的意象,進而以意象為切入點,對比分析主體、分體詩歌及其作者的差異性,以對比的形式有效增強對詩人的認知。
仍然以《秋詞》為例。在應用“知人論世”教學法時,教師可以基于詩詞中“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引入更多詩詞中的意象,以此來佐證這一句詩詞,引導學生對多種意象進行對比,讓學生從對比中,對詩人、時代進行進階的“論”。例如,教師可以引入《天凈沙·秋思》《唐多令》《早寒江上有懷》等詩詞,讓學生提取其中能夠體現(xiàn)悲涼、代表秋天的意象。基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生很快找出了這些詩詞中的意象。以《天凈沙·秋思》這一小令為例,學生雖然只提煉出“枯藤”這一在秋天出現(xiàn)的事物,但在“秋思”這一標題下,內容中的“枯、老、昏、古、瘦、夕陽、西下”等字或詞,都是與“秋”和“愁”相照應的。對比之下,《秋詞》中的“春朝、晴空、碧霄”等是直接體現(xiàn)積極情感的意象,而“勝、排、上”等字是與積極意象相照應的。在進行了這樣的對比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劉禹錫是一個有較強文學素養(yǎng)的文人,所以他并不是不知道“逢秋”習慣“悲寂寥”,但對他個人而言,即便是在逆境(被貶、被上級刁難)中,也依舊對生活充滿希望。
詩歌的風格是“知人論世”的重要研究內容。詩歌這種藝術在歷史上是不斷傳承、發(fā)展、變化的,所以,探析詩人的風格并將正在教學的詩歌的風格置于詩人整體的詩歌風格、時代中的整體詩歌風格中進行分析,便可以有效深化學生對詩詞的“知”和對詩人的“知”[2]。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需要引入更多的詩歌,以此豐富教學內容。在豐富內容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性,相互分析和交流。
詩歌的風格是不斷繼承和發(fā)展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不同詩人的風格,以此“知”更多詩人,以及“論”詩人所在的“世”。例如,在教學《秋詞》時,教師便可以基于劉禹錫的“豪邁”風格,引入和他有相似經歷的另一位詩人柳宗元;而在柳宗元之后,教師又可以引入九年級教材中出現(xiàn)的詩人蘇軾。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劉禹錫和柳宗元處于唐代,蘇軾則處于宋代。在完成提醒之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的歷史知識,對詩人及其所處時代進行“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會從不同的角度“論”詩歌和詩人的風格 。例如,有的學生在小組中說:“唐朝詩詞的整體風格都是‘豪邁’的,因為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尤其是對于文人而言,他們對唐朝的強盛有較為深入的認知。所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即使是‘不得志’的人,他們依舊被唐朝時期的整體風氣影響,擁有豪邁的氣概,并將氣概融入詩詞的創(chuàng)作之中。” 在該學生發(fā)言后,其他學生分析了宋朝的歷史背景,以此論析蘇軾的豪邁性格。
詩詞是一種綜合學習難度較高的文學藝術類型。要想進行有效的詩詞教學,教師就需要以正在教學的詩歌為主體,引入有關聯(lián)的其他詩歌作為分體,然后從詩歌情感、背景、意象、風格等角度進行探究教學,以此讓學生對詩歌、詩人、時代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提升其對詩詞的分析、認知能力[3]。在這樣“知人論世”的教學中,學生的詩詞學習能力可以得到較大的提升。
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是“知人論世”的根本指向。詩詞鑒賞的目的是理解詩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文化的傳承和底蘊。同時,詩詞還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對詩詞的鑒賞和解析,以“知人論世”為武器,學生可以沿著歷史長河追溯到詩人的時代中去,從而更深刻地感受時代變遷、歷史沿革、文化傳承。這就需要教師在詩詞教學的過程中,在了解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基礎上,合理創(chuàng)設所要表達的意境,讓學生沉浸其中,更深入地體會對詩詞情感的“知”。
同樣以《秋詞》為例,對作者所描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交流對秋天的感受,然后與學生共同探討,為什么作者獨獨注重描寫這樣一幅寂寥蕭瑟的景象,在已經了解了劉禹錫變法失敗被貶的歷史背景下,作者卻又轉而表達出了“我言秋日勝春朝”的積極情懷。這前后的轉折是這首詩的鑒賞過程中的關鍵點。《秋詞》中蘊含的敗而不餒、積極樂觀的思想需要學生切身去感受和體會。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沉浸在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才能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詩詞表達的情感,讓詩詞本身蘊含的意義和價值得以發(fā)揚,讓傳統(tǒng)文化本身的精髓得以顯現(xiàn)并傳承。
在初中階段的古詩詞學習中,學生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想法。但是這個過程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學生對于作品本身蘊含的思想內容不太好理解,再加上還需要學生進一步思考,形成自己的認知,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就要順勢引導,讓學生清楚地理解詩詞中所隱含的深意,進而提出自己的看法[4]。在這個過程中,其對詩人和詩詞的理解和認知就會內化為其自己的認知。
例如,在學習姜夔的《揚州慢》這首詞時,作者在詞中將揚州的現(xiàn)在和過去進行了對比,這樣的對比其實是在抒發(fā)戰(zhàn)亂給民眾帶來的黍離之悲。在教學這首詞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教師要結合一部分歷史背景知識來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家國動亂的大背景下理解和賞析這首詞,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借古諷今的深刻含義。學生基于對這首詞的深刻理解,結合作者的個人背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可以更加深刻地總結該詞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并對作者的情感抒發(fā)產生自己的理解與認知,認識到家國動亂對普通人的傷害,從而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環(huán)境中是多么的幸運,逐漸形成愛好和平、珍惜生活的意識。
很多作者在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都會借用詩詞內容來含蓄地表達自己內心的實際想法。為了讓學生透過表象深刻地分析和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想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對詩詞的寫作手法進行詳細的分析,通過對寫作手法的進一步分析來發(fā)現(xiàn)作者在詩詞的表面描寫之下所隱含的真實想法,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深層意旨。這就需要教師利用“知人論世”進行相關的教學[5]。
以曹植的《七步詩》為例,作者在整個寫作的過程中都使用了比興的手法,用豆子來比喻自己。整個作品其實都是在描寫統(tǒng)治集團內部斗爭的殘酷,以及作者自己在這樣的斗爭中的艱難處境,這樣的描寫表達出了作者沉郁激憤的情感。此外,這首作品中還透露出了曹丕的狠毒和狡猾,以及曹植的聰明和沉著冷靜。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使用“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學生就不能了解曹植的背景,也就很難理解文章中蘊含的實際意義。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很容易就可以發(fā)現(xiàn),曹植在整個作品中都使用了比興的手法,這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比興其實就是一種“比喻加聯(lián)想”的修辭手法。
總之,學生通過“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有效地掌握詩詞所使用的寫作手法,還會對文章的內容和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為此,教師要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有效應用“知人論世”教學法,不斷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進而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