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高
小學語文的教材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是小學語文課堂活動開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教育專家將大量的語文要素融入其中,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要求的不斷提高,語文學科對于教師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多,教師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還需要幫助學生增加語文素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將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分別作為兩條線來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設置,并且在進行單元教學的同時,還要注意利用語文要素進行知識歸納,從而推動學生語文素質的深層次發(fā)展。
小學語文作為學生必修的一門學科,也是生活中應用范圍最廣的學科。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不斷提高,而要素化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需要抓住語文要素化教學的優(yōu)勢,利用語文教學的個體性進行語文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貫徹語文教育的宗旨,將提高語文要素教學方案落實措施作為教育重點,利用個體性的突出來打造一個更加具有吸引力且高質量的語文教學課堂,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1]。
例如,在進行《秋天》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文章中所涉及語文要素的個體性與獨立性進行進一步的剖析,通過語言訓練教學活動的開展增強教學活動的力度。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前先為學生設置一定的問題作為引導,如:“同學們可以在課文的朗讀中關注一下這個字的不同讀音,并且根據自己的能力對文章進行背誦”。其次,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析,帶領學生找出文章中“一”的三種不同讀音,并且理解其中表達的不同含義。再次,教師還可以利用教材內容設置一定的練習,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結合文章語境進行文字解析,從而更好地擴展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知識視野。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朗讀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通過競賽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上述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地加強教學前后的關聯(lián)性,在突出語文要素個體性的同時,結合一定的練習和教學活動來進行教學優(yōu)化,使學生能夠對語文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完成語文重點知識的學習。
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每個單元都有著各自的人文主題和教學重點,而在語文教材的編排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語文要素是十分明確且突出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教材并不會在每篇文章中都能夠清楚地標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和學習目標,那么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需要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通過單元整組觀念的樹立來加強語文要素整組性的應用[2]。
例如,在進行《樹和喜鵲》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一些獨特的方法讓學生對學習重點進行明確,更好地將要素學習貫穿于整篇文章。首先,教師用泡泡提示的方式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第一段課文所表達的意思,并且對于“孤單”這一概念進行初步理解,以便于開展后續(xù)的課文教學。其次,教師通過對課文剩下部分的解釋和說明,增加段落之間的聯(lián)系,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更加具有整體性。此外,在進行《小公雞和小鴨子》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上下文進行聯(lián)系,根據文章語言的描述,對小公雞的心理進行猜測,從而進一步理解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和句子。通過上述這樣突出語文要素整組性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可以有效地對教學過程進行優(yōu)化,在加強文章段落與段落之間聯(lián)系的同時優(yōu)化單元教學,讓學生更好地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語文要素的影響,有助于教師改進語文的單元教學。
大家都知道,想要提高學生的總和素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都不是在短期內就可以完成的,整個過程通常是以螺旋式上升的規(guī)律展現(xiàn)出來的[3]。在語文教育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教材的上下兩冊都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它們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下冊的課本是在上冊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所編寫的,而同一本教材中不同的單元前后也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因此,教師想要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就需要在進行語文要素教學的同時突出語文要素的層遞性,通過教材的優(yōu)化和整理來使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變得更加明確和突出。
例如,在進行作文寫作這一重點主題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秉承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突出語文教學的層次性,利用螺旋式上升的規(guī)律來明確教學任務。首先,教師要明確這節(jié)作文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模仿文章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寫作。其次,教師帶領學生針對例文結構和思想感情進行學習,對其中一些重點的寫作手法進行剖析,更好地掌握其中所蘊含的語文要素。最后,老師就可以在學生掌握文章寫作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和實踐。通過上述這樣突出語文要素層遞性的方法,能夠很好地加強單元與單元之間的教學聯(lián)系,利用整個單元安排的統(tǒng)籌分析來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學習技巧。
實踐對于學生來說,是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技能的關鍵,也是學生完全掌握一項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而課后練習題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一項基于語文要素的重要載體,在語文教材編排中有重要的體現(xiàn)。語文課后練習題不管是對教師教學來說,還是對學生學習來說,都有著鮮明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必須通過相應的觀察和思考后再進行解答,是一項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指標。因此,想要進一步提高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和目標的效率,老師就必須突出語文要素的實踐性,從根本上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從而達到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進行《蝙蝠和雷達》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就需要抓住課后練習題的應用對學生進行鍛煉。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對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進行學習,讓學生充分掌握這篇文章的重點。其次,教師通過三個不同角度的問題為學生提供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讓學生更好地對課文內容、寫作方法和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提供一個與文章相關的片段讓學生進行發(fā)問,以此來鞏固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程語文要素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教師通過課后練習題的布置來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訓練,讓學生在課后練習題的思考和解答中加深對語文知識的印象,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利用上述這樣語文要素教學方法的實施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所接受的語文知識,并且通過語文要素實踐性的突出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教學對于當代語文教育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改進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充分理解語文要素在語文教育中所發(fā)揮的優(yōu)勢,并且通過語文要素的個體性、整組性、層遞性、實踐性這四個方面對語文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更好地提高語言訓練的實效性,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效構建語文知識體系,正確落實語文要素在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全面發(fā)展。此外,教師還需要針對語文教材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通過對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明確來指導語文要素教學的指導策略,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當代語文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