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鳳 (甘肅省慶陽市鎮(zhèn)原縣太平鎮(zhèn)蘭廟小學)
每個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負荷力、道德行為習慣等都有差異。面對差異資源,唯有從視角轉化出發(fā)實施差異教育才是值得稱道的。小學階段應從三個方面進行班級管理中的視角轉換:一是情境視角,即由單項灌注轉變?yōu)樾路f具體的情境育人;二是現實視角,即由書本理論轉變?yōu)榍泻蠈嶋H的現實印證;三是自律視角,即由“被人管”變?yōu)橹鲃幼杂X的“自己管”。做精、做細、做活這樣的視角轉換,有利于小學生的學習進步與道德成長,有利于班級管理的高效順暢,有利于學校德育的內涵式與精細化改革。
毋庸置疑,時下部分小學班級管理呈現出“自上而下的科層制模式”。所謂“自上而下”就是教師說了算,層層貫徹上級的指令,一步步死板而機械地進行直白式的教育,且以純理論的面目出現?!翱茖又颇J健笨偸且岳碚撘婇L,以批評教育為主,因而不但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反而引發(fā)了部分學生的反彈與對抗。于是,由理論到情境的轉換成為班級管理中的新突破。從具體的、鮮活的情境出發(fā)進行班級管理,遠勝于理論的單向灌注和自上而下的層級傳達。小學生尤其喜歡從情境中去體驗、去明理、去轉變。畢竟,情境不針對具體的個人,不對號入座,不以強硬與刻意的方式進入學生的視野。情境與身臨其境是畫等號的,能夠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開闊學生的視野與心胸,讓情感得以伸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驗、生成、嬗變。部分情境還是“活”的,具有生長性的力量,能夠有力而自然地浸潤與改變學生,無形之間為班級的和諧而助力。一旦學生沉浸在活靈活現的情境中,道德認知與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就變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以誠信教育為例,不妨把“誠信為金”做成“棋盤”情境讓學生體驗,以詩意和形象的情境贏得小學生的認可與接受。比如“說話算數”進三格,“答應別人的事情沒有完成且沒有解釋”退兩格;“借別人的文具在規(guī)定時間內不還”退三格,相反進二格;“約好一起去滑冰但遲到十分鐘”退一格;“及時承認自己在考試時偷看了左右同學的答案”進兩格;相反,“明明抄襲了作業(yè)但隱瞞”退三格……“下棋”的同時,師生都應反思:屢屢“進格”的原因是什么?不斷“退格”的背后又代表著什么?有什么樣的不文明或不良習慣?能否通過一次次的“進格”而改變自己,進而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學生?不僅僅是誠實守信,其他如安全教育、責任感教育、認同感教育等,都不妨以“棋盤”的情境方式出現在班級管理中,讓小學生不是在接受教育,而是在體驗情境;不是以強硬的方式出現,而是以無痕的方式浸潤,從而讓班級管理變得自然而然。
“棋盤”情境僅僅是班級管理中的一種形式。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更多不拘一格,妙趣橫生的情境——輕柔舒緩的音樂情境、形象逼真的動畫情境、圖文并茂的繪本情境等等。有趣的歇后語、短小的心理劇、詼諧的小品、引人的故事等等,皆可以介入到班級管理中。比如,面對學生愛說臟話的不文明行為,不妨設計并表演“用臟話罵人首先臟的是自己的嘴”的情境短??;面對“睚眥必報”等“不大氣”或“小心眼”的現象,改編語文教材中的《負荊請罪》一文,以課本劇的形式出現在班會或心理矯正教育中;面對亂扔垃圾等有損校容之行為,創(chuàng)編“在垃圾王國的一天”的校園心理劇,以鮮活的方式將正確認知植入學生的頭腦深處……情境素材,既可以依據學科教材,將之進行契合實際的改編;亦可以對接鮮活的時政熱點,讓現實主義力量融入班級管理中;既可以來源于班主任的搜集、整理與重組,亦可以來源于學生的創(chuàng)編,反映出兒童立場上的“吾口說吾心”。實踐證明,合適的、高效的、新穎的情境介入,能夠破除心理壁壘,有助于小學生的行為轉化,有助于和諧班集體與和諧德育的打造。
悉心觀察時下的一些班級管理,不難發(fā)現,理論灌輸總是多于現實行動,光說不練的現象時有存在。于是,讓“思”變成“行”,理論上內化而行動上外顯,從現實視角出發(fā)重構班級管理的新態(tài)勢很有必要。現實視角注重“文火慢燉”,重在后續(xù)觀察與追蹤落實:看看學生究竟做到了沒有、改變了沒有、成長了沒有?!艾F實是一面印證自己的鏡子”,看看“鏡子”中的自己與期待或理想中的自己究竟有多少差距,才可以據此做出有利于自己進步和班級和諧的舉措。通過“照鏡子”,學生才可能“檢儀表、檢行為、檢思想”,在肯定優(yōu)劣的同時為下一步的成長提供修正依據。班主任應該設計具體的印證活動,在追蹤中完成對學生成長的記錄及調整。
以規(guī)則教育為例,不妨舉辦現實印證活動:班主任制作一份調查問卷,以匿名的方式調研實情:A.足球跑到草坪對面了,因為沒有人監(jiān)督,你是否通過踐踏草坪直接穿過去而節(jié)約時間?B.“非釣魚區(qū)”禁止人們釣魚,但現在既沒有專業(yè)人員監(jiān)督,也沒有攝像頭監(jiān)督,你是否在此處釣魚?C.穿過斑馬線需要綠燈,但現在是晚上九點鐘,沒有人監(jiān)督,你是否有過因為沒車輛通過而闖紅燈的經歷……教師根據這樣的原生態(tài)實情調研,明晰學生的具體行為,促后續(xù)班級工作的反饋與調整。
教師不妨通過匿名日記的形式鼓勵學生說真話表真情,通過“我說故我在”真實反映讓“思”變成“行”的全過程。或許,“我說故我在”中說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過程中小學生勇于反思的習慣養(yǎng)成、積極改變的心理動機、樂于行動的道德體驗,以及道德實踐中形成的正確道德觀、價值觀與生命觀,才是現實視角下班級管理和德育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境界。比如,上述“我說故我在”中,學生可能意識到:表面看,因為沒人監(jiān)督而違反規(guī)則并不可怕;但從長遠看,如果經常性地違規(guī),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不利于和諧社會與安全社會的創(chuàng)建……如果學生能產生這樣的認知,則正是學生之幸、家長之幸和社會之幸??梢?,相對于“單項理論灌輸”而言,相對于“有方案而無落實”而言,實踐實情的落實和調查,以及在反饋中產生的警醒、改變及深入等綜合活動,才是班級管理中更加重要更值得付出心血的一環(huán)。
在學生“吾口說吾心”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避免那種“互相揭發(fā)”等負向行為的發(fā)生,堅決杜絕“他違規(guī)了”“他失信了”“他撒謊了”等對號入座的公開言辭的出現。師生都應警惕: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錯誤或尷尬在所難免,悄悄地給予學生反思與進步的機會,才是班級和諧的應有之義。那怕必須對學生進行“三六九”等級的劃分,必須進行“不良”學生與優(yōu)秀學生的區(qū)別,教師也必須做到“心中有層”而“口中無層”,盡可能在優(yōu)秀的結果上下功夫。匿名日記形式正是構建和諧班級的良性舉措。除了匿名日記,不妨鼓勵學生有心里話給班主任打電話、發(fā)微信、發(fā)微博,“一對一”地進行私密交流,敞開心扉進行“真心話大表白”,讓自由、安全、溫馨的交流成為班級管理中的常態(tài),讓快樂、信任、真誠成為彼此接觸中的主旋律。實踐多次證明,從現實印證的視角出發(fā),班級高效管理長效機制的形成指日可待。
班級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力量,必須重估并大力發(fā)揮?!半[性”來源于什么?來源于學生的自律,來源于自我管理?;谧月梢暯嵌ㄔO搖曳生姿的班級文化應被大力提倡,讓“他”化為“我”,應該成為班級文化創(chuàng)建中的一個基本視點。
自律必須基于學生年齡特點、真實學情與道德行為的真實之上。班規(guī)、校規(guī)以及更多規(guī)矩的遵守等班級文化,如果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那么,讓學生真心實意地自律就是一句空話。如果一切都是成人視角下的必然,缺乏兒童視角下的靈活,那么,班級文化必將缺乏人文關懷,談不到有情有義,做不到有滋有味。比如冬天也必須穿統(tǒng)一的校服這樣的班規(guī)就缺乏人文關懷,比如不論在什么場合都一定要說普通話,對于部分學生就是強人所難。班級文化建設中,其規(guī)定之全、之細、之周全,無可非議,但如果缺乏以生為本的考量,缺乏符合兒童實際的視角,不值得稱道。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班級文化的重要性,意識到自律的重要性,但似乎總是站在成人的立場去建設班級文化,鮮少從以生為本的角度去進行思考與分析。于是,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建設班級文化尤為必要。所謂兒童視角,就是以生為本的視角,就是“想兒童之所想”。比如,部分學校的校服不具有御寒的功能,那么冬天必須穿校服這樣的班規(guī)就要廢除,應該盡可能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靈活穿衣出門,如此,“他律”變“自律”必將更容易地實現。
自定班規(guī)正是基于兒童視角和以生為本之理念的舉措,是班級文化中最有特色和最具人文情懷的地方。自定不是由著自己的性子或愛好亂定,而是以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為標準。由于自定班規(guī)是學生集體議一議、比一比、思一思的結果,因而成為學生最大限度地自律的前提和保證。一旦班規(guī)制定過程中的醞釀、修改、成型都是學生自覺自愿的過程,一旦遵從者本身就是制定者,避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那么,自律的落地生根也就是必然而然的。以下是太平鎮(zhèn)蘭廟小學師生自定的部分班規(guī):1.允許地方話出現在課堂中,給予學生一定期限完成由方言到普通話的改變;2.教學中允許學生進行個性或多元發(fā)言,但前提是基于文本、基于教學實情,必須在舉手得到允許后再自由發(fā)表意見;3.不能嘲笑用方言回答問題的同學,若有歧視別人者給予較為嚴重的處罰……這樣的班規(guī)發(fā)軔于鄉(xiāng)村現實,有情有義,充盈著人文色彩,對于學生以自律之態(tài)度遵守班規(guī)有很大的助力。當然,允許學生根據現有自身實際和班級實情自定班規(guī),并不意味著沒有底線,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是為玩耍而大開綠燈,而是為學習的高效與成長的豐盈奠定基礎。
班級文化如何長久地影響人、改變人、成長人,需要師生的堅持,需要建立一種長效機制。就班規(guī)而言,執(zhí)行過程必然會碰到一些問題,或普適性不夠,或推廣效應不明顯,或個別地方有漏洞。于是班規(guī)的修訂、完善與改變在所難免。如何讓班級文化中的一些細則真正為學生的自律而動力,如何在“漸進”過程升華學生的道德認知,如何讓學生點點滴滴的行為成為正能量的關鍵,如何讓大多數學生的自律成為先進班集體的關鍵行為,是擺在班主任面前的重大課題。如,上例中“給予嘲笑用方言回答問題的同學以較重的處罰”這樣的班規(guī),在執(zhí)行時就有較多問題:何為較重的處罰?是給予一周的值日懲罰,還是給予兩天的打掃衛(wèi)生處罰?處罰過輕,就會發(fā)生寧可被懲罰也要嘲笑別人的事情,如此,未能發(fā)揮教育應有的警示和鞭撻作用;如果懲罰過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就得不償失,而且過猶不及,就會引發(fā)反面效應。這樣的“替換”懲罰方式不一定有效,這樣的班規(guī)嚴肅性得不到保證,激勵作用無從談起。于是班規(guī)的重修改、長效機制的建立和真正意義上的落地生根顯得不可或缺。如此,才能真正地讓“他”化為“我”,學生才能在長效性的班級文化中學習、生活、成長。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允許學生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其中盡一份心、出一份力,是“他律”變“自律”的前提與保證。諸如班干部的民主選舉,班級優(yōu)秀個人的選舉、班會、主題活動、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都應該基于學生意愿,讓每一個人參與進去,讓“他”化為“我”。期間有基于兒童視角的反思、修訂和深入,能夠促進學生自律意識的強化。
一個凝聚力強大的班集體應該“讓兒童找到生長點”——學習、生活、成長中的正向生長點。這樣的生長點與班級管理的視角轉換有一定的關系。轉換愈成功,學生受益愈多,班集體的向心力、凝聚力與影響力愈大。班主任一旦轉換成功,生長點的精彩與厚重就在情理之中。從而,因為管理視角的轉換,因為管理理念的嬗變,班級能夠成為學生茁壯成長的快樂場域,沉浸在其間的學生能夠得到多方面的潤澤與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