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共同富裕目標下相對貧困治理的困境與紓解
      ——兼論兩者的耦合關系

      2022-11-21 11:51:29劉培卿
      關鍵詞:共同富裕群體發(fā)展

      劉培卿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北京 100091)

      “千年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1],并不意味著我國貧困問題的徹底消失,而是昭示著我國反貧困進入了相對貧困治理新階段。當前“相對貧困治理”與“共同富?!钡难芯坎慌d起,對兩者的學理闡釋不應囿于書齋,而是要著眼于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找到貧困治理的梗阻與難點,在動態(tài)治理的宏觀視野下持續(xù)推進反貧困事業(yè),最終將共同富裕目標照進中國現實。作為黨和人民美好憧憬的“共同富裕”目標的落地生根具有現實指導意義,而作為實踐施策的“相對貧困治理”也昭示著大國擔當和時代精神,對兩者的耦合性研究的目的是剖析其理論內核和實踐要義,揭示“相對貧困治理”與“共同富?!钡膬仍陉P聯(lián),以期形成理論合力和實現制度聯(lián)動,在第二個百年奮斗歷程中開辟貧困治理新境界。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綜述

      “相對貧困治理”與“共同富?!保1灰暈楠毩⒌难芯糠懂?,又作為社會主義語境中的重要概念出現,兩個概念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辯證邏輯和理論光輝。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價值內核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而孕育的理論結晶,相對貧困治理是以英國學者朗特里提出的“次級貧困”概念為發(fā)端而后在世界范圍內逐漸深化和拓展的理論。這兩者同時出現在新時代的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話語體系中,定然會碰撞出新的理論火花。

      (一)相對貧困治理

      相對貧困(Relative Poverty)理論起源于英國。20世紀40年代前,人們對貧困的認知和理論解釋一直停留在“絕對貧困”維度,絕對貧困涵括了赤貧和生存貧困狀況。隨著福利國家的建設和完善,英國的政客們紛紛宣揚全面消除貧困時刻即將到來[2]。根據英國學者朗特里(Rowntree)對貧困線的估計,1950年英國的貧困發(fā)生率已經低至1.6%[3],然而學者們卻發(fā)現在發(fā)達國家“豐裕社會”的背后是經濟增長的減緩和失業(yè)率的不斷攀升,“新貧困”重返歐洲[4]。英國社會政策學家湯森(Peter Townsend)首次系統(tǒng)闡述了相對貧困理論,在其著作《英國的貧困》(PovertyintheUnitedKingdom)中提出過去衡量貧困率的定義是以特定歷史時刻的概念為基礎的,這一定義與變化中的社會需求缺乏足夠的聯(lián)系。而相對貧困是一種“相對剝奪”,只有從相對剝奪的概念出發(fā),才能客觀地定義貧窮[5]。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研究者蒂馬特斯(Richard Titmuss)、斯密斯(Brian Abel-Smith)也對相對貧困的內涵進行了拓展。從不同視角可以較為全面地理解相對貧困概念,相對貧困不僅著眼于客觀的物質條件匱乏,還包括由對比所引發(fā)的人們對處于不利地位或處境的主觀感知,體現為由貧富懸殊造成的相對剝奪感和社會不公感[6]。

      視線回到中國的相對貧困治理研究。國內學術界對相對貧困治理作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探討,包括概念的界定、貧困的測量、發(fā)生機制的分析等。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勝利,標志著我國絕對貧困問題的歷史性消除,緩解相對貧困成為我國現階段反貧困戰(zhàn)略的重點。相對貧困包括知識貧困、精神貧困、隱性貧困和代際貧困[7]等類型,其治理過程必然具備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征。有學者指出我國相對貧困治理可以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社會政策經驗,并強調收入或財富差距僅僅是發(fā)展差距的表象,貧困治理的實質還在于實現機會的公平[8]。還有學者通過對我國相對貧困發(fā)生機制進行質性分析,獲得“個體脆弱交迭延續(xù)”(1)個體脆弱是指由生存矛盾、身份認同、社會排斥、狀態(tài)固化、父輩異稟、代際傳遞、個體脆弱、資源失衡、能力剝奪、自我期望所引發(fā)的個體生存矛盾的惡性循環(huán)。、“社會風險并發(fā)生長”(2)社會風險是指由強制退出、外部環(huán)境、貧困圍城、社會交換、個體變動、效益分析、政策門檻、社會風險等因素造成的政策邊緣群體無法獲得社會幫助的現象。兩個模型,較好地涵括了我國相對貧困問題的發(fā)生機制。概言之,相對貧困是發(fā)展型貧困,其生成原因同政策覆蓋不足、能力和社會資源的被剝奪以及個體自身脆弱性等有關,其治理不能只局限于經濟治理范疇,還必須兼顧發(fā)展維度,例如認知提升、社會保障等方面,既要求強化防貧預警機制的建設,又需要建立多元協(xié)同的貧困治理機制。

      (二)共同富裕

      在百余年的艱辛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對共同富裕的認識不斷深化,將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中“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大同社會夢想照進了中國現實。廣大人民群眾要求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是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不懈探索的動力源泉。作為中國共產黨話語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坝麆犹煜抡?,當動天下之心?!盵9]毛澤東始終關注中國貧困問題,闡述了“不擺脫貧困將會被開除球籍”[10]思想,提出要將“解決人民吃飯問題”[11]作為反貧困首要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出要“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12],從農業(yè)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提出反映了他的富裕觀和崇高情懷。鄧小平也對中國如何擺脫貧困面貌有過深刻論述,他強調“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要“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13]231。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部分先富是達到共富的必要路徑,而農民擺脫貧困則是中國擺脫貧困的關鍵[14]237,要將“生產力是否發(fā)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13]314作為評判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并提出了“三步走”戰(zhàn)略思想。進入新世紀,江澤民把解決“三農”問題視為“治國安邦的基本經驗”[15],強調“增強貧困地區(qū)自我發(fā)展能力”是開發(fā)式扶貧的真諦所在[16]。胡錦濤把科學發(fā)展作為反貧困思想的核心要點,提出了“城鄉(xiāng)共同發(fā)展繁榮”[17]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這些理論都為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材料。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中國共產黨賦予了共同富裕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其思想框架更為定型,內涵也臻于成熟。共同富裕是普遍的富裕、全面的富裕、漸進的富裕,2021年8月黨中央作出循序漸進、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的新部署,提出“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18]83。共同富裕關乎中國不同社會階層的命運與未來,關乎大變局下的中國經濟前景,我國力圖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安全、數據安全、產業(yè)鏈安全的平衡[19]。中國共產黨將帶領人民“持續(xù)向貧困宣戰(zhàn)”[18]84,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目標,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更加注重人力資本投資,關注長期經濟發(fā)展,致力于經濟發(fā)展成果的分享[20]。這些認識標志著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共同富裕的理解達到了更高的理論高度。

      (三)相對貧困治理與共同富裕的關系

      “反貧困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21]13相對貧困治理和共同富裕亦是中國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核心議題,對兩者關系的探討將帶來理論的啟迪。相對貧困治理與共同富裕密切相關,對兩者關系的研究是逐漸深化發(fā)展的過程。早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阜平時,就將“消除貧困”上升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21]3,“消除貧困”開始與“共同富?!辈⒘谐霈F在同一話語中。再到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相對貧困作出了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判斷,強調“相對貧困、相對落后、相對差距將長期存在”,并指出“脫貧和高標準的小康是兩碼事”[22]。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23]的戰(zhàn)略部署。直到2020年,經過中國共產黨對擺脫貧困的賡續(xù)探索和不懈奮斗,我國徹底與絕對貧困揮別。在脫貧攻堅奪取歷史性勝利后,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相對貧困問題永遠存在,我們幫扶困難群眾的任務永無止境?!盵24]隨著新時代共同富裕新藍圖的展開,相對貧困問題逐漸凸顯,學術界對后脫貧時代的相對貧困治理與共同富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綜觀學術界對于“相對貧困治理”與“共同富?!钡难芯?,學者們在概念闡釋的基礎上,從不同學科視角對“相對貧困”的生成機理及治理路徑、“共同富?!钡睦碚摪l(fā)展及實現路徑等核心議題進行討論,并就可持續(xù)脫貧以及多元相對貧困標準體系的構建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涌現出諸多富有啟發(fā)性的成果。對于“相對貧困治理”和“共同富?!钡年P聯(lián)性分析主要集中于2020年以后,學者們從積極的社會政策、相對貧困群體的利益訴求等角度提出了諸多有益的創(chuàng)見。檀學文在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框架下提出了相對貧困治理“兩階段”的發(fā)展戰(zhàn)略,描繪了2035年、2050年相對貧困治理的階段性目標,勾畫出常態(tài)化相對貧困治理的現實圖景[25]。陳燕強調要實現“共同富?!保P鍵點在于提高“相對貧困”治理能力,認為相對貧困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主要障礙,由此提出貧困瞄準、群體識別和考慮地區(qū)差異性等治理對策[26]。韓謙、魏則勝特別指出,要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相對貧困個體、相對貧困地區(qū)的微觀發(fā)展訴求不容忽視,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智慧為治理相對貧困提供了可行思路[27]。馬孟庭將相對貧困治理和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比喻為“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指出相對貧困治理對共同富裕發(fā)展的驅動作用,并強調相對貧困治理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經之路[28]。通過文獻梳理可知,學者們已就“相對貧困治理是中國后脫貧時代的難題”這一觀點形成共識,并開始對“相對貧困治理”和“共同富裕”展開了綜合性研究。但由于我國相對貧困治理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相對貧困治理”與“共同富?!标P聯(lián)性分析仍然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間。

      二、相對貧困治理與共同富裕的耦合關系分析

      倘若兩個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那么這種關系就稱“耦合關系”?!肮餐辉!焙汀跋鄬ω毨е卫怼倍际顷P系我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和宏偉目標,相對貧困治理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打下基礎,而共同富裕則有利于提高相對貧困治理的質量,兩者都能有效解決當前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共同富?!迸c“相對貧困治理”的耦合關系,具有主題統(tǒng)一、內容聯(lián)動、價值共創(chuàng)、目標一致的特點。

      (一)主題統(tǒng)一: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題中之義

      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是共同富裕和相對貧困治理共同的主題。一方面,通過建立健全相對貧困治理的長效機制,能夠最大限度地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高質量發(fā)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題[29]。從經濟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是理論和實踐維度的雙重飛躍,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項長期性、系統(tǒng)性、復雜性的戰(zhàn)略部署,需要從多維度統(tǒng)籌推進。高質量發(fā)展注重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而相對貧困治理的日常幫扶性措施則有益于緩解貧富差距、收入差距和社會問題,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之間的平衡,從而能夠推動高質量發(fā)展。

      另一方面,促進共同富裕也是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發(fā)展的普惠性、平衡性、包容性和全面性。要實現共同富裕,必須不斷提高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城鄉(xiāng)居民增收,促進人力資本開發(fā),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力,為高質量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實現高質量發(fā)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步伐是統(tǒng)一的,都是在新發(fā)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實現。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fā)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內容聯(lián)動:現實路徑與戰(zhàn)略目標的統(tǒng)一

      相對貧困治理與共同富裕并行不悖,是相輔相成的現實路徑與戰(zhàn)略目標。一方面,相對貧困治理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質性舉措。相對貧困治理要解決的是條件制約性貧困和能力制約性貧困,要在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加重視社會公平,不斷完善社會安全網,通過保障就業(yè)、調整稅收分配、促進人力資本投資等措施,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以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F階段,黨中央全面深化貧困治理領域改革創(chuàng)新,拓展了多元化脫貧路徑,構建兜底保障機制和社會動員體系,以緩解“社會排斥”“社會不公”問題,賦予了邊緣群體平等的權利,進一步激發(fā)貧困群體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為實現共同富裕構筑了現實道路。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相對貧困治理的目標引領。促進共同富裕,是新時代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奮斗目標,也是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戰(zhàn)略部署。實現共同富裕是相對貧困治理的目標所在,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質生活的富裕,也包括機會和權利上的公平,我國努力為城鄉(xiāng)居民在醫(yī)療健康、教育文化等方面創(chuàng)造更富足的條件。按照黨的十九大確定的階段性民生目標和后脫貧時代反貧困的戰(zhàn)略重點,現階段我國正穩(wěn)步推進相對貧困治理,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享有的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水平,正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穩(wěn)步前進。

      (三)價值共創(chuàng):從經濟到多維度的效益共生

      相對貧困治理和實現共同富裕都致力于實現經濟維度到多維度的發(fā)展,重構了廣義福利的目標函數[30]。一方面,兩者實現了從脫貧攻堅到長效治理的要素互構。共同富裕需要建立長效動力機制,實現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和城鄉(xiāng)聯(lián)動發(fā)展,同時要求盤活地區(qū)資源,實現價值鏈的拓展,不斷增加人民的收入水平并培育新的財富觀,以筑牢不返貧的底線。相對貧困治理是絕對貧困治理的政策延伸,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它要求提升社會政策對貧困群體的惠顧程度,鼓勵產業(yè)創(chuàng)新和業(yè)態(tài)轉型,通過優(yōu)化經濟援助與教育投資的政策供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路徑,從源頭上防止因病致貧返貧。共同富裕要求注重效率的同時更加注重公平,相對貧困治理既考慮經濟維度,又要求全方位的多維脫貧。

      另一方面,兩者體現了從生存問題到發(fā)展問題的價值關懷。在相對貧困治理視野下,相對貧困的產生不僅與經濟維度有關,而且與文化稟賦、社會資本、心理特征密切相關。故而,相對貧困治理的重點是解決多維貧困問題,要求著力破解貧困文化、緩解貧困群體的稀缺心態(tài),進一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共同富裕的內涵也是多維度的,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與全面提升。從解決溫飽的生存矛盾,到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相對貧困治理有助于消除相對剝奪感,共同富裕倡導經濟與人文的多功能融合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兩者都體現了獨特的人文關懷,筑牢了民生保障的堅固防線。

      (四)目標一致:人民幸福到民族復興的共榮

      相對貧困治理和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現實舉措,彰顯了黨的初心與使命,使人民共享民族復興的幸福和榮光。一方面,兩者致力于解決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進一步提升人民福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也要客觀認識到,現階段我國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在現代經濟學中,個人生活滿意度與賦權之間呈現正相關的關系[31]。而共同富裕與相對貧困治理都致力于實現包容性發(fā)展,要求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在注重增強經濟活力的同時,更加強調實現社會的和諧安定,以不斷增強人民的主觀幸福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兩者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共同富裕的政策著力點是改善資源配置的效率,拓展要素流動機會,在做大蛋糕的前提下努力分好蛋糕。相對貧困治理則旨在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保障不同群體的權利公平和機會公平。無論是實現共同富裕還是相對貧困治理,都需要構建人人享有的分配制度安排,不斷破除體制機制壁壘,填平經濟社會發(fā)展鴻溝,緩解因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導致的發(fā)展不平衡,進一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將貧困治理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高度,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邁出了更加堅定的步伐。

      三、共同富裕目標下相對貧困治理的現實困境

      時代課題的演化,正在悄無聲息中進行。中國已經踏上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但貧困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功,資源匱乏、稟賦差異、相對剝奪等問題都是貧困治理面臨的艱巨任務。脫貧攻堅只是完成了階段性扶貧目標,多元性的相對貧困問題將長期存在。在共同富裕目標下,相對貧困治理面臨著新的現實困境和治理梗阻,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一)識別困難:貧困識別和監(jiān)測機制尚不健全

      相對貧困治理是一個發(fā)展性議題,而共同富裕目標對現階段貧困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對貧困識別的信息精準度取決于數據互聯(lián)互通的程度,其動態(tài)性和復雜性的特征使得它比絕對貧困更難識別。因此,制定相對貧困標準至關重要,它關系到扶貧資源瞄準貧困群體的精確度,也決定了相對貧困人口規(guī)模測定的科學性。收入高低、資源多寡、能力強弱、健康與否、教育程度都是衡量相對貧困狀況的重要變量,同時老齡人口、空巢家庭、殘障人士、流動群體等邊緣性群體也需重點關注。倘若相對貧困治理的標準和理念仍然停留在過去,就不可能針對新的貧困問題、貧困狀況、貧困人口制定有效的貧困治理政策。但我國現階段對相對貧困的衡量標準尚不明晰,覆蓋的人口范圍也未確定,這將是共同富裕目標下相對貧困治理的主要難點。

      此外,我國尚未建立相對貧困的預警和返貧監(jiān)測機制?,F階段對貧困問題的治理思路主要集中在事后的治理上,對貧困的預警和防范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多元化的致貧誘因加上返貧預警和防范機制的不健全,使一些剛越過絕對貧困線的群體仍面臨較大的返貧風險。此外,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在脫貧攻堅階段的待遇差距造成的“懸崖效應”[32],也給相對貧困治理帶來阻力。部分已經擺脫絕對貧困、實現“脫貧摘帽”的群體,容易因福利標準驟減而產生相對剝奪感,從而對現行政策感到不滿,這也增加了相對貧困的治理難度,也使得政府公信力和政策執(zhí)行力下降,阻礙了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二)貧富鴻溝:社會成員間收入差距仍未彌合

      收入差距是衡量社會群體分化和社會異質性的重要指標。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距離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貧富差距的狀況尚未消除。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1》的最新數據,在2020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后20%低收入家庭與前20%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 15 597.7元、96 061.6元;同類別數據在農村分別為4 681.5元、38 520.3元;同年度農村居民與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7 131.5元、43 833.8元[33]。由此可見,我國居民貧富差距狀況仍較為突出。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制定了“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裕起來”的發(fā)展政策,旨在打破過去平均主義的做法。這既是基于當時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需要,也是我國作為后發(fā)國家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決定采用的一種經濟發(fā)展模式。但是,注重社會發(fā)展的“效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政策和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導致了區(qū)域、產業(yè)和個人發(fā)展的不平衡,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明顯,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18]508。

      此外,自2020年以來,受疫情多發(fā)頻發(fā)的影響,我國經濟和就業(yè)穩(wěn)定受到沖擊,相對貧困的治理難度進一步加大。當前,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不僅是由自然條件和個人稟賦的差距造成的,而且還受到產業(yè)發(fā)展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不均等的制約。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縮小收入差距,可能會影響到經濟社會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從我國貧困治理的施策效果來看,就業(yè)扶貧、產業(yè)扶貧等政策對提高收入成效顯著,但現階段我國相對貧困治理仍面臨不少考驗。例如,重點人群的社會融入工作不夠完善,貧困群體的生產能力和市場參與能力有待增強,教育、醫(yī)療、信貸、產業(yè)等多維度的貧困阻斷機制有待健全。同時,我國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對象精準認定機制還未完全整合到位,社會保障體系在彌合收入差距方面的積極作用未完全發(fā)揮,農民工、靈活就業(yè)人員等部分群體還存在“漏保”和“斷?!盵29]情況。對于這些短板,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予以解決,以穩(wěn)步朝著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三)貧困再生:貧困群體可持續(xù)脫貧韌性不足

      當前,共同富裕目標下我國貧困再生產現象依然存在,相對貧困人口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突出。在脫貧攻堅階段,我國的扶貧政策具有外源扶貧的特點,政府以其強大的資源調配和整合能力,通過高效配置人力資源、政策和資金,在扶貧工作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但倘若扶貧模式不再具有較強的任務屬性,扶貧資源也不再呈現規(guī)?;?、福利化、行政化批量供給,那么如何激發(fā)相對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就成為共同富裕目標下相對貧困長效治理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貧困再生產與個人的教育水平、技能稟賦、抱負水平有關,部分相對貧困群體思想觀念淡漠、主動性不強,過于依賴扶貧資源的輸入,內生動力未被充分激發(fā),既導致了“安貧樂道”“等、靠、要”思想的蔓延,也阻礙了共同富裕目標的統(tǒng)籌推進。

      此外,從共同富裕視角進行考察,貧困再生產還與發(fā)展起點不平等的矛盾有關。我國還存在地區(qū)產業(yè)水平差距和城鄉(xiāng)分治二元結構,部分地區(qū)基礎設施滯后、扶貧產業(yè)開發(fā)和價值鏈拓展程度不足,農業(yè)邊際生產力和數字化水平不高。發(fā)展機會的不平等也導致了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當前,農村低保、醫(yī)療保險、大病救助等社會安全網建設還不完善,我國脫貧摘帽地區(qū)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欠發(fā)達地區(qū)仍需破解諸多發(fā)展難題,如扶貧資源的實際應用率不高、生態(tài)開發(fā)與水土保持政策銜接不夠、農村“三留守”和“流動人口”治理問題等。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充分解決,就會削弱政策的減貧效應,給經濟社會健康運行帶來風險挑戰(zhàn)。

      (四)政策迭代:政策銜接不暢及減貧效應遞減

      雖然我國的反貧困事業(yè)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共同富裕目標下的相對貧困治理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F階段,我國要進一步優(yōu)化貧困的水平治理和垂直治理結構,對現有扶貧幫扶政策進行分類評估,不僅要延續(xù)脫貧攻堅時期行之有效的貧困治理政策,還要加快構建“機會—能力—保障”三位一體的相對貧困治理新模式,畫出相對貧困治理的最大同心圓。與此同時,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對低收入群體影響較大。要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消極影響,實現相對貧困人口有效脫貧,就必須構建相對貧困治理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助推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相對貧困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土地政策、財稅政策、社會治理、社會保障之間的有效銜接和緊密配合,其落腳點在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上。當前,我國貧困治理政策還存在銜接不暢問題,特別是過去一些地區(qū)片面追求脫貧速度,引進“短、平、快”的脫貧項目,但這樣的項目工程經不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最終導致了扶貧邊際效用遞減狀況的出現?!皵底置撠殹焙汀氨粍油顺觥倍紩O大降低我國貧困治理的效能,導致貧困戶脫貧摘帽后仍徘徊于貧困線的邊緣,極易受到外界風險的沖擊而再度返貧。此外,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能力和作風建設問題也需重視?;鶎庸ぷ骶哂鞋嵥樾院蛷碗s性的特點,一些地方基層黨組織干部還存在服務意識淡薄和懈怠情緒,這也會影響基層黨組織在相對貧困治理中戰(zhàn)斗堡壘作用的發(fā)揮,減緩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的步伐。

      四、共同富裕目標下相對貧困治理的紓解路徑

      回顧脫貧攻堅階段,我國絕對貧困治理以政府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為主,建立了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但在后脫貧時代,我國反貧困戰(zhàn)略重點已發(fā)生轉變,亟需構建相對貧困治理的長效機制?,F階段相對貧困治理的宏觀政策制定尤為重要,政府應運用多樣化的治理工具,將政策演化成有始有終的相對貧困治理行動,并在實踐中不斷破解相對貧困治理困境,保證資源和機會的公平合理分配。與此同時,應努力提高相對貧困人口的向上流動能力,激發(fā)其內生動力,并在未來逐步將相對貧困治理從政府主導型轉向群眾自主治理型,從而為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精準識別:建立相對貧困多維識別和幫扶機制

      精準識別相對貧困人口是共同富裕目標下相對貧困治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過去,我國確定絕對貧困人口的方式是通過基層組織民主評議和建檔立卡,按照每人每年2 300元(2010年物價水平)劃定貧困標準。然而,相對貧困并不是單一的經濟維度的貧困,重點是要解決財富和權利分配的不平等問題,從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共同富裕。若還采用單一維度的收入標準來衡量相對貧困,其科學性和準確度值得商榷。當前,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狀況且對接共同富裕目標的相對貧困測度指標迫在眉睫。這一工作需要針對地區(qū)發(fā)展的差異和不同的致貧原因,來制定相對貧困的差異化幫扶政策,有針對性地增強低收入群體的稟賦、能力和福祉,進一步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及生活滿意度,避免出現相對剝奪感積累,通過多維扶貧來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精準識別和有效幫扶相對貧困人口,是共同富裕目標下相對貧困治理面臨的長期挑戰(zhàn)。一是要利用“互聯(lián)網+”實現貧困數據互聯(lián)互通,對幫扶對象實施動態(tài)管理。要根據不同致貧原因,精準識別城鄉(xiāng)貧困人口的不同程度的貧困狀況,綜合運用多維可觀察指標、大數據應用和負面清單,提高相對貧困對象識別的精準度,優(yōu)化扶貧資源配置,分級提供精準化幫扶。二是健全防止返貧動態(tài)監(jiān)測機制。以扶貧部門建檔立卡和統(tǒng)計部門抽樣數據為基礎,加強對邊緣群體的收入監(jiān)測,按人群類別構建差異化的幫扶機制,建立返貧監(jiān)測的大數據平臺。三是創(chuàng)新幫扶形式,抓好風險防控,緩解相對貧困群體的脆弱性。既要對制度性兜底保障政策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又要建立提高增收長效機制,實施相對貧困的創(chuàng)新治理,運用信息扶貧和文化扶貧等方式培育相對貧困群體社會意識,鼓勵相對貧困群體參與生產活動,不斷激發(fā)相對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找到實現共同富裕美好目標的良方。

      (二)社會公平:促進社會流動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從相對貧困治理的角度來看,共同富裕目標下的貧困治理工作要注重解決制約發(fā)展的突出矛盾,相對貧困治理要從有形的物質和產業(yè)層面的經濟幫扶舉措,逐漸深入到更高層次的社會機制設計和社會網絡構建。在現實中,相對貧困人口往往處于原發(fā)性的貧困狀態(tài),由于缺乏個人勞動技能和足夠的文化知識,導致這些相對貧困群體在就業(yè)市場上處于劣勢地位,導致人力資本存量較低。而相對貧困人口資源稟賦的差異,再加上初次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等二次分配制度以及社會財富共享機制的不完善,勢必造成發(fā)展結果不均衡,相對貧困人口很難走出貧困循環(huán)。

      實現共同富裕,使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相對貧困治理所要實現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一是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和有效的激勵制度安排。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xié)調配套的制度安排,動員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更加注重生產要素的公平分配,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相對貧困群體的機會與權利的公平,鼓勵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志愿行動與慈善事業(yè)。二是實施就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提高相對貧困群體的經濟活動參與率。實施將勞動力市場制度和公共就業(yè)服務良好結合的積極就業(yè)政策,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拓寬轉移勞動力的社會上升渠道,通過增加居民收入來提高相對貧困群體的廣義經濟活動參與率。三是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政府要強化普惠性社會保護職能,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勞動力市場制度和社會共濟機制,實現社會保護的全覆蓋,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三)內源扶貧:緩解脆弱性和拓展內源式扶貧路徑

      發(fā)展是消除貧困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最穩(wěn)定的途徑[34]。內源式發(fā)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研究起源于功利主義和城市化等引發(fā)的欠發(fā)達地區(qū)發(fā)展停滯的反思,它強調本土資本的開發(fā)與強化,常與注重經濟增長和大規(guī)模資本投資的外源式發(fā)展相類比。我國內源式扶貧的理論內涵是通過激活貧困群體的內生發(fā)展動力,從而緩解貧困人口脆弱性,以促進貧困地區(qū)持續(xù)減貧。在相對貧困治理過程中,要建立增進民生福祉和促進人的發(fā)展有機統(tǒng)一的制度體系,充分尊重相對貧困人口的主體性,提高相對貧困人口自我發(fā)展的機會和能力。要把內源式扶貧作為相對貧困治理的基本路徑,強化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產業(yè)扶貧等措施,深入挖掘相對貧困地區(qū)資源優(yōu)勢,開發(fā)拓展就業(yè)崗位,通過精神建設、科技培訓等途徑提高相對貧困人口致富能力,把扶貧與扶智、扶志結合起來,幫助相對貧困群體樹立正確財富觀,走出一條自我戰(zhàn)勝貧困的道路,向著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闊步前進。

      內源扶貧是實現相對貧困人口長效脫貧的動力和源泉,也是組織實施相對貧困治理的首位工作。一要重視精神扶貧,激勵相對貧困群體樹立“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鳥可望先飛”[21]135的意識。要把相對貧困治理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注重提升相對貧困人口的生產能力和綜合素質。二要高度重視能力扶貧,著力培養(yǎng)相對貧困群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柏毨У貐^(qū)發(fā)展要靠內生動力”[21]131,貧困人口的能力建設始終是相對貧困治理重點任務,要“把救急紓困與內生脫貧結合起來”[21]142,用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來看待科技教育,進一步推動教育扶貧,開發(fā)相對貧困群體的智力資源,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困的土壤,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三要優(yōu)化生產力結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fā)展。要加快推動新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同步發(fā)展[35],重點培育發(fā)展長效產業(yè)以推動長效貧困治理。

      (四)長效治理:優(yōu)化政策執(zhí)行機制及實現有效銜接

      共同富裕目標下的相對貧困治理是一場持久戰(zhàn),政策的有效性關鍵在于落實,必須把好政策執(zhí)行關?!笆奈濉睍r期正處于我國調整城鄉(xiāng)關系的關鍵時期,我國面臨農村可轉移勞動力日益減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狀況,城市貧困和農村貧困并存并不斷演化,對我國高質量發(fā)展構成了新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實現政策的有效銜接至關重要。結合世界其他國家“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工農融合發(fā)展”的發(fā)展思路,2020年后,我國將相對貧困治理納入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框架下統(tǒng)籌安排,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構建遏制返貧長效機制,實現貧困治理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

      在后脫貧時代,必須堅決守住不發(fā)生規(guī)模性返貧的底線,并努力保持現有扶貧政策的穩(wěn)定性,加大對相對貧困群體的綜合扶持力度,織密民生保障網絡,確保發(fā)展成果惠及全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一是在新發(fā)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并與新型城鎮(zhèn)化同步推進。要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的總體穩(wěn)定,從發(fā)展戰(zhàn)略層面更加主動地調整城鄉(xiāng)關系,切實改變城鄉(xiāng)要素的單向流動、不平等交換的局面,促進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見實效。二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有效銜接。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分類優(yōu)化現有幫扶政策,逐步向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平穩(wěn)過渡,推動建立健全鄉(xiāng)村振興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形成全黨全社會合力促振興的工作新格局。三是要健全領導體制,完善扶貧考核評估體系,制定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劃?!笆奈濉睍r期要做好相對貧困治理與高質量發(fā)展的綜合績效評價的銜接,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在探索規(guī)律、統(tǒng)籌協(xié)調的基礎上,深化各級黨委和政府對相對貧困治理重要性的認識,抓好基層對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和改革方案的貫徹落實,在實現共同富裕工作上不斷取得新成效。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群體發(fā)展
      共同富裕
      經濟(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fā)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邁上十四五發(fā)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科學大眾(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砥礪奮進 共享發(fā)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fā)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fā)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收藏| 金山区| 柳江县| 松溪县| 清河县| 滕州市| 浦城县| 广宗县| 塔城市| 英山县| 额济纳旗| 烟台市| 塔河县| 黔西县| 休宁县| 上思县| 香港| 宁城县| 盐城市| 米易县| 洛川县| 图木舒克市| 南雄市| 彭阳县| 鄂尔多斯市| 阜阳市| 沅陵县| 炉霍县| 百色市| 大港区| 昂仁县| 盈江县| 汉川市| 德保县| 吉林市| 广河县| 边坝县| 五华县| 玉树县| 神木县|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