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一統(tǒng)”思想的由來與演進

      2022-11-21 12:29:42王震中
      關鍵詞:五帝蚩尤諸侯

      王震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北京100102)

      “大一統(tǒng)”思想是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思想,但是對于它的由來和演進,學者們并沒有太多的深究。殊不知,“大一統(tǒng)”思想與“大一統(tǒng)”的多民族國家(即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結構及其認同,密不可分。因此對于“大一統(tǒng)”思想演變的探究,牽扯到對我國古代國家形態(tài)結構演變歷程的研究。在這里,我們欲通過中國古代國家形態(tài)結構的演變軌跡來認識“大一統(tǒng)”思想的演進歷程。

      一、“郡縣制”國家結構與“大一統(tǒng)”思想

      “大一統(tǒng)”思想來源于“大一統(tǒng)”的國家社會。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tǒng)”國家始于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結束了長期封建諸侯割據(jù)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妒酚洝で乇炯o》說:“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1]220其國家的形態(tài)結構與夏商西周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在全國范圍內(nèi)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這是一種“中央—郡縣”一元化的行政體制。全國境內(nèi)的“多民族”被納入郡縣這樣的行政管轄范圍之內(nèi),由行政管理所帶來的政治上的統(tǒng)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異;郡縣控制了地方,郡縣制有利于集權和統(tǒng)一。秦始皇為了鞏固統(tǒng)一,推行“車同軌”,統(tǒng)一交通;“書同文”,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貨幣和度量衡。這些統(tǒng)一措施與郡縣制一起,對此后兩千多年的“大一統(tǒng)”國家維護一直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漢承秦制,秦漢之后,盡管在地方行政管理的層級上,各個朝代互有差異,有的實行郡縣(州縣)兩級制,有的實行省府縣三級或四級制,但并不妨礙我們把它們依舊統(tǒng)稱為“郡縣制”?!翱たh制”這樣的體制機制及由此而呈現(xiàn)出的國家形態(tài)結構,是中國古代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與一元化的“中央—郡縣”制體制相適應的是“大一統(tǒng)”思想,也就是說,從秦漢到明清,“大一統(tǒng)”思想是建立在“大一統(tǒng)”的國家形態(tài)結構之上的。盡管從秦漢開始中國歷史上經(jīng)歷了從統(tǒng)一到分裂再到統(tǒng)一的歷史循環(huán),例如從秦漢的統(tǒng)一到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統(tǒng)一;從五代、宋、遼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元明清的統(tǒng)一,但是統(tǒng)一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統(tǒng)一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的總趨勢,究其原因,我以為有三個方面:第一,就國家管理治理而言,一元化的“中央—郡縣”制,既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很難逆轉的。第二,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歷代王朝都把統(tǒng)一規(guī)模作為當時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標。即使在分裂時期,在思想意識上仍舊是統(tǒng)一的,割據(jù)勢力往往把自身說成是正統(tǒng),把統(tǒng)一作為奮斗目標。第三,有一個以統(tǒng)一的文字為基礎的包括“大一統(tǒng)”思想在內(nèi)的具有“大中華文化”思想意識的文化傳統(tǒng),在根本上是維護統(tǒng)一的。

      就一元化的“中央—郡縣”制既是行之有效的又是不可逆轉而論,統(tǒng)一時期自不待言,即使分裂時期,各個割據(jù)政權在其統(tǒng)轄的范圍內(nèi),其統(tǒng)治方式也是以一元化的“中央—郡縣”制為其基本特征。例如,三國鼎立,北方的魏國雖然在統(tǒng)治機構和職能上有所調(diào)整,曹操還提出過“唯才是舉”的選拔人才方式,但這些都是與由中央統(tǒng)轄的“州—郡—縣”結構及其一元化統(tǒng)治方式相適應的。蜀國也是這樣。諸葛亮在受劉備托孤輔助后主之后,除了認真實行他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外結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進而北伐以成霸業(yè),興漢室的治國方針之外[2],在蜀國的治理范圍內(nèi),也是由中央一元化統(tǒng)轄的州郡或郡縣結構。吳國在軍事和經(jīng)濟上和曹魏一樣推行屯田制度,并分為軍屯和民屯,進一步開發(fā)了江南經(jīng)濟,在其治理范圍內(nèi)也是由中央統(tǒng)轄的州郡縣結構。再比如,南北朝時期,統(tǒng)一北方的前秦,在地方行政上仿照魏晉,實行的是州、郡、縣三級制,由刺史或州牧掌管一州。

      歷史上,割據(jù)政權在其發(fā)展壯大過程中,只要有可能,總是要走向一統(tǒng)天下的軌道,總是想以正統(tǒng)自居,總是要以統(tǒng)一作為奮斗目標。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被稱為“五胡”的那些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政權的統(tǒng)治者們,每每運用自戰(zhàn)國秦漢形成的“土、木、金、火、水”依次相勝傳遞的“五德終始”說,來主張自己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性。據(jù)《晉書·載記》,匈奴族前趙劉曜、羯族后趙石勒,皆承金為水德。前燕鮮卑族慕容儁即位,群下言承黑精之君,代金行之,慕容儁從之。又據(jù)《晉書·慕容暐載記》:郭欽奏議,以暐承石季龍為木德,暐從之。這是說,前燕鮮卑族“五德”相承具體哪一德的說法,在慕容儁與慕容暐之間有變化,但他們信奉“五德終始”說是沒問題的。羌族姚萇建立后秦政權,《晉書·姚萇載記》:姚萇即位,自謂以火德承苻氏木行。前秦苻堅乃氐族之人,但據(jù)《晉書·苻堅載記》,苻堅相信王彫的說法,自以為是顓頊之后,從相勝之說,乃得為木德。北魏也是這樣。據(jù)《魏書·禮志》,大祖天興元年(公元398 年),定都平城,即皇帝位。昭有司定行次,群臣奏以國家繼黃帝之后,宜為土德。故神獸如牛,牛土畜,又黃星顯曜,其符也。于是始從土德,數(shù)用五,服尚黃[3]351-352。

      魏晉南北朝時,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建立政權,他們之所以承襲之前中原王朝所信奉的改朝易代的“五德終始”說,其目的即在于宣傳自己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性。對此,饒宗頤先生在《中國史學上之正統(tǒng)論》一書已有很好的研究[3]12-26。此時由“五德終始”說表現(xiàn)出的正統(tǒng)論是與“大一統(tǒng)”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的。例如,前秦苻堅在王猛輔佐下,通過政治和經(jīng)濟改革實現(xiàn)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并出兵消滅了前燕、前涼、代,統(tǒng)一了北方。苻堅統(tǒng)一北方之后,一方面相信自己是“五德”循環(huán)之中的木德,另一方面他積極圖謀攻打東晉,要一舉統(tǒng)一中國。但是由于他統(tǒng)一的北方尚不穩(wěn)固,前秦國內(nèi)民族矛盾依舊嚴重,而且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誤認為東晉已是“垂亡之國”,不聽勸阻,驕傲冒進,傾全國之力,想一舉吞滅東晉。結果經(jīng)淝水之戰(zhàn)一役,大敗而歸,隨之前秦政權陷入土崩瓦解,次年滅于后秦。我們說,苻堅統(tǒng)一中國的目標無可指責,也是受“大一統(tǒng)”思想主導的,但當時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歷史條件還沒有成熟,時機不對,再加上戰(zhàn)役指揮上的失誤,所以只能造成自己的遺憾。

      在我國歷史上,從秦漢到明清,“大一統(tǒng)”的思想對于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一直發(fā)揮著深遠而積極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大一統(tǒng)”思想形成了一種傳統(tǒng),是正統(tǒng)思想,構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第二,在“大一統(tǒng)”思想意識中,國家的統(tǒng)一、對國家統(tǒng)一的認同與中華民族的凝聚乃三位一體的關系。

      二、春秋戰(zhàn)國時的“大一統(tǒng)”思想及其淵源

      我們說,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tǒng)”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都是既有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基礎,亦有歷史淵源。司馬遷和董仲舒“大一統(tǒng)”思想的現(xiàn)實基礎,是秦漢時期所建立的一元化“中央—郡縣”制國家結構,即我們一般所稱作的中央集權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司馬遷《史記》中“大一統(tǒng)”史學觀的歷史淵源則是先秦典籍對于五帝的記述以及夏商西周多元一體的“復合制”王朝國家結構。

      一般認為《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史料主要來自《尚書》的《堯典》《皋陶謨》以及戰(zhàn)國末年編寫成的《大戴禮記》的《帝系》和《五帝德》等?!秷虻洹贰陡尢罩儭贰队碡暋肥恰渡袝返那叭郧皞鹘y(tǒng)史學認為《堯典》是唐虞時之作,《皋陶謨》是虞舜時之作,《禹貢》是夏禹時之作。20 世紀20 年代以來,經(jīng)過顧頡剛等“古史辨”派學者們的考辨,現(xiàn)一般贊成《尚書》中的《堯典》《皋陶謨》《禹貢》這三篇寫定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①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說:“(古史辨派)他們最大的功績就是把在古史中最高的權威、《尚書》中的《堯典》《皋陶謨》《禹貢》三篇的寫定歸還在春秋和戰(zhàn)國時候(初寫在春秋,寫定在戰(zhàn)國)。”[4]22,劉起釪進一步提出《堯典》是孔子搜集上古流傳下來的材料,編輯而成,用于對孔門弟子的教學,即《堯典》的編成經(jīng)孔子之手,到戰(zhàn)國時孔門七十子后學承傳之,可能有所傳異增寫;《皋陶謨》的內(nèi)容見于春秋早期,自后繼續(xù)傳誦下來;《禹貢》的寫作時代,劉起釪認為王國維、辛樹幟主張成書于西周之說有其合理性,但又受邵望平《禹貢九州的考古學研究》一文影響,認為《禹貢》藍本出于商朝史官之手,由周初史官寫定,流傳到戰(zhàn)國時又增加了一些戰(zhàn)國史實[5]384,509,840-842??傊渡袝分械摹秷虻洹泛汀陡尢罩儭繁4媪舜罅靠诙鄠鞯倪h古材料,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后寫定。寫定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就會反映出這一時代的一些思想觀念,其中的“大一統(tǒng)”思想觀念就是一個核心觀念。例如,《堯典》和《皋陶謨》中把原本屬于不同部族的堯、舜、驩兜、共工、四岳、皋陶、益、夔、禹等在“族邦聯(lián)盟”中的活動和議事,安排為堯、舜朝廷里的大臣,就是以“大一統(tǒng)”思想為基本理念的?!妒酚洝の宓郾炯o》中關于堯舜的描寫就取材于《堯典》和《皋陶謨》,只是很多都改寫為漢代語言。所以,我們說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大一統(tǒng)”思想的歷史淵源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典籍文獻,當然也與我們后面要論述的夏商西周王朝國家的形態(tài)結構有關系。

      董仲舒“大一統(tǒng)”思想的歷史淵源來自《春秋公羊傳》。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說:

      《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謂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tǒng)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繼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蕼苊?,應天變夏作殷號,時正白統(tǒng)?!?/p>

      三代改正,必以三統(tǒng)天下。曰三統(tǒng)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廢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國。法天奉本,執(zhí)端要以統(tǒng)天下,朝諸侯也。

      文中的“一統(tǒng)于天下”即“大一統(tǒng)”之義。如《漢書·董仲舒?zhèn)鳌范偈嬖疲骸啊洞呵铩反笠唤y(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宜也?!倍偈娴摹啊洞呵铩反笠唤y(tǒng)”,來源于《春秋公羊傳》?!豆騻鳌冯[公元年曰:“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薄豆騻鳌穼懚ㄓ跐h初,楊伯峻說:“《公羊傳》何休《序》徐彥《疏》引戴弘《公羊序》說《公羊》‘至漢景帝時,壽(公羊壽)乃共弟子齊人胡母子都著于竹帛’,則《公羊》寫于西漢有明文可據(jù)?!端膸烊珪嵋分倍ā豆騻鳌窞楣驂鬯?,而胡母子都助成之。”[6]24這樣,我們看到漢景帝時的公羊壽和漢武帝時的董仲舒講的“《春秋》大一統(tǒng)”,都來源于對《春秋》紀年歷法使用“王正月”的闡釋。

      現(xiàn)在作為經(jīng)書的《春秋》原本是魯國自隱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的編年史,并經(jīng)孔子整理修訂。《史記·孔子世家》說:“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盵1]1934所以,一般認為《春秋》筆法包含有孔子的思想意識?!洞呵铩贰巴跽隆敝跏侵芡酰巴跽隆笔钦f《春秋》紀年使用的歷法是周歷,這反映了魯國及孔子在用心地維護周王的正統(tǒng)地位。相傳周王朝于每年末頒布明年歷書于諸侯,諸侯奉而行之。因而,何謂“王正月”?以周王頒布的歷法一統(tǒng)于天下也。由此,我們說,現(xiàn)在所說的“大一統(tǒng)”指的是空間,而《公羊傳》的“《春秋》大一統(tǒng)”是“一統(tǒng)”于周歷的,是從周歷正朔這種具有“時間”指向的概念出發(fā)的。當然,《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已有把歷法正朔上的一統(tǒng)轉化為空間上的一統(tǒng),這就是該文所說的“是故三代必居中國。法天奉本,執(zhí)端要以統(tǒng)天下,朝諸侯也”。要之,《公羊傳》和董仲舒“《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其歷史淵源即在于經(jīng)孔子整理修訂的《春秋》紀年歷法使用周歷即王歷的做法。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除了從《尚書》的《堯典》《皋陶謨》《禹貢》等篇、《大戴禮記》的《帝系》《五帝德》等篇,以及《春秋》使用王歷以強調(diào)正統(tǒng)和一統(tǒng)的做法,可以看到其“大一統(tǒng)”的思想體系之外,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周禮》,其編纂的內(nèi)容、結構和體例也透露出“大一統(tǒng)”的思想體系,就連鄒衍的大九州論中也包含著“大一統(tǒng)”思想要素。在諸子的著述中,也可以看到“大一統(tǒng)”思想觀念,如《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梁惠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說:“定于一?!蓖跤謫枺骸笆肽芤恢俊泵献踊卮鹫f:“不嗜殺者能一之。”[7]71這里的“一”就是“統(tǒng)一”。馮友蘭在其《中國哲學簡史》中說這段話清楚地表現(xiàn)了時代的愿望。

      對于戰(zhàn)國時期“大一統(tǒng)”觀念形成的原因,一般的解釋是人民苦于戰(zhàn)爭和各國以鄰為壑等災難而迫切希望統(tǒng)一。我以為這只說對了一個方面,但并未觸及問題的本質。我們知道,春秋戰(zhàn)國是社會轉型時期,處于由“宗子貴族社會”轉向“地主官僚社會”,其中在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七雄等國都屬于主權獨立的國家,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這樣的互動關系來說,我們很難說戰(zhàn)國時期的“大一統(tǒng)”思想是從戰(zhàn)國時獨立而紛爭的諸國現(xiàn)實直接產(chǎn)生的。實際上,春秋戰(zhàn)國時的“大一統(tǒng)”思想淵源于夏商西周時的“一統(tǒng)”思想,而夏商西周時期的“一統(tǒng)”思想又是以這一時期的“復合制王朝國家形態(tài)結構”這樣的現(xiàn)實為基礎的。

      三、夏商西周復合制國家形態(tài)結構與“大一統(tǒng)”思想

      關于夏商西周三代國家形態(tài)結構,以往的觀點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夏商西周是“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8-9]。這種觀點雖然方便解釋戰(zhàn)國時“大一統(tǒng)”思想的歷史淵源,但其“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說”本身卻脫離了歷史的真實。夏商西周時期的諸侯邦國與后世郡縣制下的行政機構或行政級別不同,不是一類:(1)夏商西周三代各個諸侯邦國的國君是世襲的,秦漢郡縣行政長官卻是任免的;(2)有一些夏商西周王朝的屬邦是夏朝商朝周朝之前即已存在的邦國,在夏商西周時這些屬邦與夏王商王周王有隸屬或從屬關系,可以受夏王的調(diào)遣和支配,但并非像秦漢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級轄一級的權力機構;(3)它們臣服或服屬于夏商西周王朝,只是使得該邦國的主權變得不完整,主權不能完全獨立,但它們作為邦國的其他性能都是存在的,所以,形成了王朝內(nèi)的“國中之國”。夏王商王周王對諸侯邦國的支配是間接性的,而秦漢以來的郡縣制則依據(jù)行政級別從中央到地方是一元化的直接支配。因此,如果把夏商西周王朝定性為與秦漢王朝差不多一樣的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顯然不符合歷史實際。

      第二種觀點則把夏商西周王朝看作是由許多方國組成的聯(lián)盟[10],這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這種說法忽視了夏王、商王和周王對于地方諸侯邦國的支配作用。在國土結構上,它無法解釋《詩經(jīng)·小雅·北山》所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無法解釋《左傳》昭公九年周天子的大臣詹桓伯所說西部岐山和山西一帶的“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東部齊魯之地的“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南方的“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北部的“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等事實。它忽視了諸侯邦國在政治上不具有獨立主權;在經(jīng)濟上要向朝廷貢納,經(jīng)濟資源尤其是戰(zhàn)略資源要輸送到中央王國;在軍事上,地方邦國的軍隊要隨王出征或接受王的命令出征。也就是說,從屬于王朝的諸侯邦國,以王為“天下共主”,受王的調(diào)遣和支配,雖然這些諸侯邦國內(nèi)部并沒有與王建立層層隸屬關系,王對他們只具有間接支配關系,但包括各諸侯邦國在內(nèi)的整個王朝是一種“多元一體”。

      針對上述兩種觀點的局限性,我提出了“夏商西周三代是多元一體的復合制國家結構”。所謂“復合制國家結構”,就像復合函數(shù)的函數(shù)套函數(shù)那樣,處于“外服”的各個諸侯邦國是王朝內(nèi)的“國中之國”;處于“內(nèi)服”的王邦即王國,屬于王朝內(nèi)的“國上之國”,是王權的依靠和基礎,而“內(nèi)外服”又是一體的[11-12][13]436-440,471-485。

      具體說來,商周王朝的復合制即“內(nèi)外服”制,可由《尚書》和金文得到說明。在周初的諸誥中,關于商的內(nèi)服、外服之制,《尚書·酒誥》一篇說得最為詳備:

      我聞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自成湯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越在外服:侯、甸、男、衛(wèi)、邦伯;越在內(nèi)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5]1403

      《酒誥》這段材料記載了商王朝結構分內(nèi)、外兩服,其內(nèi)服為:百僚、庶尹、亞服、宗工,還有百姓里君,屬于在朝為官的百官系統(tǒng);其外服為:侯、甸、男、衛(wèi)、邦伯,屬于王邦之外的諸侯邦國系統(tǒng)?!毒普a》的記載恰可以與《大盂鼎》“惟殷邊侯田(甸)粵殷正百辟”銘文對讀。銘文中的“殷邊侯田”,是說殷商的邊鄙之地侯和甸這樣的諸侯;“殷正百辟”中的“正”是官職的意思,“辟”是君的意思,“殷正百辟”就是在朝為官的百官的意思?!盎洝笔沁B接詞,是與的意思。這樣,《酒誥》篇所說“侯、甸、男、衛(wèi)、邦伯”之類的“外服”,就與《大盂鼎》“殷邊侯田(甸)”對應了起來;《酒誥》篇所說“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百姓里君”之類的“內(nèi)服”,就與《大盂鼎》“殷正百辟”對應了起來,由此可證《酒誥》文獻上的說法是有根據(jù)的,也是可信的。

      西周的情況也是這樣,實行的也是“內(nèi)、外服”制。西周的內(nèi)服即周王直接掌控的周邦(王國),西周的外服即周王分封的、不具有獨立主權的諸侯邦國,二者在王權的統(tǒng)轄下構成多元一統(tǒng)(多元一體)的西周王朝國家。

      對于西周的復合制國家結構,也見于《尚書》和西周金文材料?!渡袝た嫡a》: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采、衛(wèi),百工、播民,和見士于周。[5]1292

      《尚書·召誥》: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5]1433-1434

      《康誥》中的“侯、甸、男、邦、采、衛(wèi)”,屬于“外服”的諸侯系統(tǒng);“百工、播民”,屬于“內(nèi)服”系統(tǒng),“百工”即百官,“播民”即遷徙到東都洛邑的殷民?!墩僬a》中的“庶殷”即遷徙到洛邑的殷遺民,地處王畿“內(nèi)服”之地;“侯、甸、男、邦伯”即“外服”諸侯系統(tǒng)。

      《康誥》《召誥》所說的“內(nèi)、外服”制,也可以和西周青銅器銘文對應起來?!秹髁罘揭汀罚骸吧崛铝?,眔卿事寮,眔里君,眔百工,眔諸侯:侯、甸、男,舍四方令?!便懳闹械摹扒涫洛?、里君、百工”,屬于“內(nèi)服”的百官系統(tǒng);與此相對應的“四方”諸侯——侯、甸、男,屬于諸侯邦國系統(tǒng)。西周所謂分封制,分邦建國的就是“外服”諸侯系統(tǒng),它與在朝為官的“內(nèi)服”系統(tǒng)合起來,共同構成“復合制的王朝國家結構”。

      西周青銅器銘文《大盂鼎》和《夨令方彝》所記載的“內(nèi)、外服”制,與西周文獻《尚書》中《酒誥》《康誥》《召誥》所記載的商周“內(nèi)、外服”制完全對應,這正是王國維所說地下出土的文字資料與地上傳世的文獻資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jù)法”顯例。

      商周王朝復合制國家結構體現(xiàn)在政治區(qū)域的劃分上,固然由內(nèi)服與外服即由王邦與諸侯邦國所構成,但這種劃分并非使二者截然分離,連接二者一個很好的紐帶就是諸侯邦國的一些人作為朝臣,住在王都,參與王室的一些事務。以商代為例,在甲骨卜辭中有一個擔任“小臣”官職的“小臣醜”(《合集》36419),這是一位在朝廷為官者。這位在朝為官的“小臣醜”,來自山東青州蘇埠屯1 號大墓“亞醜”[14-15]諸侯國。類似的例子在甲骨文和殷墟出土的墓葬中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如,殷墟花園莊54號墓是一座在朝為官的顯赫貴族墓,墓內(nèi)出土的青銅禮器上,大多有銘文“亞長”二字[16]。而長族邦君在甲骨文中被稱為“長伯”(《合集》6987 正)或“長子”(《合集》27641),卜辭中長族將領“長友角”“長友唐”也甚為有名(《合集》6057 正、6063 反等)。將殷墟花園莊54 號墓與甲骨文有關長族邦君和將領的記錄相聯(lián)系,可以得出殷墟花園莊54號墓墓主人當為長族派遣到殷都在朝為武官的大貴族。此外,諸如在今安陽梅園莊村墓地族徽銘文“光”的家族,就是甲骨卜辭中被稱為“光”(《合集》94 正,《合集》182 等)以及被稱為“侯光”(《合集》20057)的諸侯國派遣到殷都在朝廷為官者。

      諸如此類,還有許多[13]477-485。商代這些“外服”即“四土”之地的諸侯國(屬邦)之人,之所以能在“內(nèi)服”之地即王國中任職,就在于商王朝是由內(nèi)、外服構成的復合制國家結構的緣故。

      由商周上溯到夏代,從先秦文獻和《史記·夏本紀》中可以看到:在夏王朝中,既有作為王邦的夏后氏;也有與夏后氏同姓的國族,如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還有以服屬地位出現(xiàn)的韋、顧、昆吾、有虞氏、商侯、薛國之類的諸侯邦國,所以,夏朝國家結構是由多種“共同體”構成的多層次的以夏王為“天下共主”的復合制王朝國家結構。

      在夏王朝中,夏后氏與諸侯邦國之間也存在著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如《左傳》宣公三年說:“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盵6]669《孟子·滕文公上》說:“夏后氏五十而貢。”[7]334就是說這些諸侯邦國是要向王邦納貢的。《墨子·耕柱》說:“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于昆吾?!盵17]蜚廉為秦之先祖,夏啟使秦的蜚廉為他采礦冶金,這也是一種納貢的方式。

      《左傳》上還說薛國之君奚仲擔任夏的車正之官,專門造車,為夏王提供車輛。商侯冥擔任夏的水官,因治水而殉職?!秶Z·周語上》說周族先祖曾經(jīng)“服事虞夏”。這些諸侯邦國的邦君或貴族,在王朝中央任職,既是對王朝國家事務的參與,亦是對中央王國這個天下共主的認可;而作為邦國又分處各地,則發(fā)揮著蕃屏王邦,守土守疆的責任。

      這樣,我們說夏商西周三代都屬于復合制王朝國家,復合制呈現(xiàn)出的是“多元一體”:“多元”是說它是由許多不同姓族的人們組成,包含有許多諸侯邦國;“一體”是說整個王朝國家具有一體性。這樣,生活在復合制王朝中的周人,自認為自己的王朝是“統(tǒng)一”的,這就是前引《詩經(jīng)》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云云的社會基礎。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曾有“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的感嘆,也是鑒于他所向往的西周是“統(tǒng)一”的。與秦漢以來郡縣制機制下一元化的“大一統(tǒng)”思想觀念相對而言,從“多元一體的復合制王朝國家結構”產(chǎn)生出來的“大一統(tǒng)”觀念,則屬于相對早期的“大一統(tǒng)”觀念。這樣的一統(tǒng)觀念在三代王朝代代相傳,構成了一種正統(tǒng)觀念。到了戰(zhàn)國時期,當人們苦于列國紛爭時,盼望統(tǒng)一,既是現(xiàn)實愿望,也有歷史淵源。

      四、五帝時代的“族邦聯(lián)盟”與“大一統(tǒng)”思想

      從三代再往前追溯,《史記·五帝本紀》所說的五帝時代以及《堯典》《禹貢》所說的顓頊堯舜禹時期,其政治實體的形態(tài)結構又是什么樣子呢?以往的觀點大多認為,包括堯舜在內(nèi)的五帝時代是“部落聯(lián)盟”。我近十多年的研究認為,當時固然是一種聯(lián)盟,但它不是“部落聯(lián)盟”,而是“族邦聯(lián)盟”,或可稱“邦國聯(lián)盟”。

      五帝時代中原地區(qū)的“族邦聯(lián)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黃帝、顓頊、帝嚳時期,第二階段是堯舜禹時期。黃帝時期的“族邦聯(lián)盟”形成于黃帝戰(zhàn)勝炎帝和蚩尤之后的聯(lián)合。

      根據(jù)《國語·晉語四》,黃帝族與炎帝族原本是“兄弟”關系。如《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18]這說明炎帝與黃帝二族都出自上古時代陜甘地區(qū)的一個大的部族或“部落聯(lián)盟”。但是,黃帝族與炎帝族在由西向東遷徙發(fā)展的過程中,又因各自的擴張而發(fā)生沖突?!妒酚洝の宓郾炯o》說:“軒轅之時……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1]3

      炎黃阪泉大戰(zhàn)之后,炎黃聯(lián)合又與蚩尤發(fā)生涿鹿大戰(zhàn)?!兑葜軙L麥解》記載:

      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末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河(或作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于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亂。[19]

      引文中的“赤帝”即炎帝,這條記載表達的意思大體上是:在上古之世,上帝命炎帝分設二位卿官,讓蚩尤居住于少昊之地管理天下百姓,但蚩尤為了向外擴展,驅逐炎帝,占領炎帝的土地,致使“九隅無遺”。炎帝十分害怕,只好求助于黃帝,黃帝在“中冀”這個地方殺了蚩尤,用少昊清(名“質”)代替蚩尤來統(tǒng)率東方,穩(wěn)定了天下秩序。

      蚩尤原來是“于宇少昊(居住在少昊之地),以臨四方”。蚩尤被殺之后,黃帝讓少昊清(少昊質)代替蚩尤,“以正五帝之官”。關于蚩尤的族屬,徐旭生主張蚩尤屬于東夷族[4]50-53;漢代的高誘、馬融等人都說蚩尤是九黎的君名,而九黎一般被認為屬于三苗集團。這里暫不討論蚩尤的族屬,僅就黃帝讓少昊清代替蚩尤統(tǒng)領東方諸部而論,其背景應該是此時的黃帝族與東夷族結成了聯(lián)盟,黃帝為盟主,以少昊清為首領的東夷族是盟友??勺鳛檫@一情況旁證的是《韓非子·十過》的一段話:“昔者黃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20]69這段話是用神話的方式表達了一些史實。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記載,風伯、雨師都是在逐鹿大戰(zhàn)中蚩尤請來“縱大風雨”、用以對付黃帝的風神和雨神,現(xiàn)在卻成為“黃帝合鬼神于泰山”時與蚩尤一同為黃帝的到來而“進掃”“灑道”者。就連蚩尤以及風伯雨師都歸于黃帝麾下了,那么替代蚩尤的少昊諸部與黃帝族結為友好聯(lián)盟,更屬情理之中。在古史傳說中,人名、族名和神名每每可以相同一[21]76,《韓非子·十過》這段屬于神話與歷史相交融的話中,既有人名與族名(如蚩尤與蚩尤族)相同一的情形,也有人與神(如風伯雨師與風神雨神以及死后的蚩尤等)相同一的情形。所以,阪泉之戰(zhàn)和涿鹿之戰(zhàn)之后,不但黃帝族與炎帝族結為聯(lián)盟,黃帝族與東夷族也結為聯(lián)盟。

      關于堯舜禹時期的“族邦聯(lián)盟”,一般由《尚書·堯典》等文獻所講的堯舜禹禪讓加以說明。例如,《堯典》:

      堯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痹唬骸懊髅鲹P側陋?!睅熷a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钡墼唬骸坝?!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钡墼唬骸拔移湓囋?!”女于時,觀厥刑(型)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5]86

      文中的“汝能庸巽朕位”,《史記·五帝本紀》寫作“汝能庸命,踐朕位”,“庸命”即用命,意為遵用上命,很好地貫徹執(zhí)行命令。開頭這兩句,帝堯說:“唉!四岳,我在位七十年了,只有你能完成我交給你的使命,你來接替我的帝位吧?!彼脑阑卮鹫f:“否德忝帝位?!币馑际恰拔业牡滦斜陕?,有辱帝位”。帝堯曰“明明揚側陋”,《五帝本紀》寫作“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是讓“考察推舉貴戚中的賢德之人,或隱匿在民間尚無名氣的賢才”?!皫熷a帝曰”,《五帝本紀》寫作“眾皆言于堯曰”:有一個身處底層的單身漢,名叫虞舜,是這樣的賢才。帝堯說:“是?。∥乙猜犝f過,到底他的情況如何呢?”四岳說:“是一個瞎老頭的兒子,父親愚頑,繼母兇狠,同父異母弟弟象卻傲慢逞強。但舜以自己的孝行感動全家和睦相處,家庭生活蒸蒸日上,家人們也都不至于再有奸邪行為?!钡蹐蛘f:“那我就試試他吧!”“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五帝本紀》寫作“于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二女下嫁到舜的居地媯汭,即今山西永濟媯水彎曲的地方,做了虞舜的妻子。帝堯勉勵虞舜說:“恭敬地處理政務,好好干吧!”[5]353《尚書·堯典》這段話生動地描寫了唐堯把“族邦聯(lián)盟”盟主之位禪讓于虞舜的過程。

      也有先秦文獻說堯舜禹不是禪讓而是“逼宮”,如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俄n非子·說疑》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20]417我認為這兩種說法反映出當時的“族邦聯(lián)盟”盟主職位在聯(lián)盟內(nèi)轉移和交接有兩種情形:“禪讓說”說的是盟主之位在聯(lián)盟內(nèi)的和平轉移和交接;“逼宮說”說的是堯舜禹相互之間有爭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原地區(qū)各個邦國之間勢力消長的關系。但不論何種,堯舜禹時期在中原地區(qū)存在一個強大的“族邦聯(lián)盟”是不容否認的。

      當時,堯舜禹都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本邦國的國君(即邦君),又是聯(lián)盟的盟主。堯舜禹所禪讓的或所爭奪的是聯(lián)盟盟主之位,并非本國國君之權位。堯舜禹時期也被稱為是“萬邦”時代,小國寡民的邦國林立。例如,《尚書·堯典》說堯時“協(xié)和萬邦”?!蹲髠鳌钒Ч吣暾f“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所謂“萬邦”“萬國”之“萬”,只是極言其多而已。在這些“萬邦”(“萬國”)中,諸如唐堯之邦、虞舜之邦、共工氏之邦等,屬于早期國家性質;也有一些尚處于部落,但事物性質總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來規(guī)定的,當時已進入早期國家的各邦,代表了社會發(fā)展程度最高的政治實體,所以,當時在中原地區(qū)結成的聯(lián)盟應該稱為“族邦聯(lián)盟”,而不能像以往那樣稱為“部落聯(lián)盟”。“部落聯(lián)盟”屬于原始社會的范疇,“族邦聯(lián)盟”則不限于原始社會,文明社會(國家社會)也可以使用。所以,我不贊成把《堯典》《皋陶謨》中的聯(lián)盟說成是“部落聯(lián)盟”,而主張是“族邦聯(lián)盟”。

      “族邦聯(lián)盟”既不是一個王朝,也不同于后世的國家。但是,“族邦聯(lián)盟”在走向“多元一體的復合制王朝國家”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與之相適應的“聯(lián)盟一體”的思想觀念,而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時的人們由于不具有近代人類學所謂的“部落聯(lián)盟”或“族邦聯(lián)盟”之類社會科學的概念,因而只能比照夏商西周三代和秦漢時國家形態(tài)的樣子來描述和表達五帝時代的社會,把堯舜禹“族邦聯(lián)盟”描繪成了堯、舜朝廷,只是有時用“禪讓”與“家天下”對五帝時代與三代略作區(qū)別而已。其結果是把“聯(lián)盟一體”的思想觀念擬化為另一層次的“大一統(tǒng)”觀念,這就是《史記·五帝本紀》所說的軒轅黃帝在征戰(zhàn)了炎帝和蚩尤之后,“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合符釜山”的情景;這也是《五帝本紀》和《尚書》中的《堯典》《皋陶謨》《禹貢》等篇所描述的五帝時代“天下”一統(tǒng)的緣由。

      五、結 語

      總括上述,“大一統(tǒng)”思想是由“大一統(tǒng)”政治而產(chǎn)生的,“大一統(tǒng)”政治主要體現(xiàn)于“大一統(tǒng)”的國家形態(tài)結構,因此,我們考察“大一統(tǒng)”思想的由來與演進,必須從我國古代國家形態(tài)結構的演變歷程著手。從堯舜禹經(jīng)三代再到秦漢,伴隨著國家形態(tài)和結構的變化,先后產(chǎn)生了三種背景指向的“大一統(tǒng)”觀念:即與堯舜禹時代“族邦聯(lián)盟”機制相適應的帶有“聯(lián)盟一體”色彩的“天下一統(tǒng)”觀念;與夏商西周“復合制王朝國家”相適應的“大一統(tǒng)”觀念;與秦漢以后郡縣制機制下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形態(tài)相適應的“大一統(tǒng)”思想觀念。從思想觀念的視角而言,這三種背景指向、三個層次的“大一統(tǒng)”思想觀念,是歷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的標識,也是中華文明連續(xù)而又有階段特征的體現(xiàn);從中國歷史發(fā)展道路而言,與“大一統(tǒng)”思想背景相聯(lián)系的是:從五帝時代“單一制的邦國”及其“族邦聯(lián)盟”,發(fā)展為夏商西周三代“復合制王朝國家”,再發(fā)展為秦漢以來一元化的“中央—郡縣”制的帝制王朝國家,呈現(xiàn)出一個問題兩個方面的演進:即中國國家形態(tài)結構的演進與“大一統(tǒng)”政治思想演進的互動發(fā)展關系。

      猜你喜歡
      五帝蚩尤諸侯
      大戰(zhàn)蚩尤
      唐 玉真公主 楷書瓊宮五帝內(nèi)思上法卷
      中國書法(2023年3期)2023-08-23 05:02:53
      春秋——諸侯爭霸的擂臺賽
      家教世界(2020年25期)2020-10-07 07:36:46
      大戰(zhàn)蚩尤
      蚩尤之歌
      黃河之聲(2018年15期)2018-10-18 11:23:14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西周金文所見周天子對諸侯臣屬的聘問之禮
      中、日、韓蚩尤信仰與蚩尤演藝說略
      中華戲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12
      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
      哈尔滨市| 永丰县| 页游| 前郭尔| 广东省| 大悟县| 华蓥市| 枝江市| 长寿区| 香格里拉县| 阿拉善左旗| 泌阳县| 云安县| 楚雄市| 莎车县| 灵武市| 碌曲县| 天峻县| 阿勒泰市| 武功县| 平远县| 云安县| 满洲里市| 米泉市| 独山县| 德阳市| 靖安县| 建德市| 江城| 潮州市| 民县| 安龙县| 滁州市| 稻城县| 界首市| 拉孜县| 岑巩县| 正宁县| 福安市| 张家口市|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