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京巾,唐 玲,李 野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北京,102488;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與克羅恩病合稱炎癥性腸?。↖BD)。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1]。有研究顯示,我國UC患病率為11.6/10萬,且有被低估的風險[2-3]。UC發(fā)病以青壯年期多見,高峰年齡為20~49歲男女性別差異不明顯[4-5]。其遷延不愈,易反復發(fā)作,具有癌變傾向,被WHO列為現(xiàn)代難治疾病之一[6]。
IBD的發(fā)病機制是宿主免疫反應、腸道微生物組和環(huán)境因素(如飲食)之間復雜相互作用的結果。作為環(huán)境因素,飲食是IBD發(fā)病機制的重要部分[7]。目前的證據指向西方飲食是IBD發(fā)病率上升的主要元兇之一,高脂肪、高糖和動物蛋白以及高膳食添加劑含量都是西式飲食的特征成分,這些都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和IBD風險增加[7-8]。因此,合理飲食是延緩UC發(fā)作的不可或缺的途徑之一,同時這也對患者的飲食依從性提出了較高要求。在臨床實踐中,準確評估患者依從性有助于醫(yī)務人員掌握患者病情發(fā)展情況,判斷病情變化是因治療依從性差引起或是因治療方案無效。本文將圍繞UC飲食依從性評估現(xiàn)狀進行簡要綜述。
依從性屬于行為科學的范疇,是人為規(guī)定的對行為量化的一種概念[9]。依從性最早由Haynes等[10]于1979年提出,其定義為“患者遵從醫(yī)囑或治療建議的程度”。由于醫(yī)患關系的轉變,患者由服從遺囑或治療建議的依從關系轉變?yōu)獒t(yī)患合作以達到恢復和維持患者健康的目的和合作關系,所以目前對依從性較為公認的定義是:患者的行為(如服藥、飲食或改變其他生活方式等)與醫(yī)囑的一致性[11-12]。
IBD患者通常想知道適當和精確的飲食是否可以改變病程[13]。Casanova等[14]進行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77%的患者在緩解期間避免某些食物,而86%的活動性疾病患者會進行更嚴格的飲食。此外,患者經常自行規(guī)定飲食,其中許多缺乏強有力的科學證據,包括無麩質飲食、低FODMAP飲食或特定碳水化合物飲食[7,15]。嚴格的飲食和避免某些食物甚至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以及維生素和/或其他缺乏。
近年來,有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MD)對于UC患者具有有益影響,并被認為是IBD的治療和預防工具。地中海飲食是在地中海橄欖樹種植區(qū)建立起來的一種特色飲食模式,其特點是大量攝入水果、蔬菜、豆類、堅果、谷物和橄欖油,適度攝入魚類、乳制品和酒精(主要來自葡萄酒),以及少量攝入飽和脂肪、糖果、紅肉和加工肉類[16-17]。兒童和青少年對于地中海飲食依從性的研究顯示,來自非地中海歐洲國家的兒童和青少年對地中海飲食的平均依從性約為48%,而高依從性約為13%[18]。在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幾乎81.4%的青少年對于地中海飲食依從性差,而17.8%的人依從性中等,其中只0.75%的人依從性良好[19]。成人地中海飲食依從性的研究顯示,患者對于土豆和甜食的依從性最高,其次是谷物和紅肉,橄欖油、新鮮水果和蔬菜的依從性較低,整個人群的地中海飲食依從性低[20]。日本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日式、西式以及兩種相混合的飲食形式中,日式和西式相混合的飲食形式最受UC患者歡迎[8],這表示日本完全接受了飲食西化。同時,喜歡西式飲食患者的食物依從性得分要明顯小于喜歡日式飲食的患者。
雖然飲食對于UC患者的治療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UC患者的飲食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但對于UC患者飲食依從性的評估方法缺乏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
由于UC患者的營養(yǎng)失調原因多樣,包括營養(yǎng)攝入不足、能量/營養(yǎng)需求和新陳代謝的改變、吸收不良、過度流失和藥物治療,BMI、體重變化等反映身體總體營養(yǎng)狀況的指標難以準確評價UC患者的飲食依從性。近年來Godny等[21]、Strisciuglio等[22]學者的研究顯示UC患者與地中海飲食降低有關。
主觀評價工具包括患者飲食日記、量表或問卷。
3.2.1 國外UC飲食依從性量表的使用
3.2.1.1 MDSS量表:Vrdoljak等[20]自制了飲食習慣和態(tài)度問卷來評價患者對于MD的依從性。該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括12個問題,重點關注疾病及其癥狀和對飲食的態(tài)度,包括過去一年里疾病診斷、治療(包括手術)、靜脈營養(yǎng)支持及疾病嚴重程度自我評估等相關問題。此外,問卷調查了患者與特定食物組相關的消化障礙,以及對疾病和營養(yǎng)的總體態(tài)度。收集的信息包括患者以及與發(fā)生癥狀相關的食物組、發(fā)生的消化問題、微量營養(yǎng)素缺乏以及患者的信息來源和他們對營養(yǎng)信息的評價。問卷的第二部分是MDSS[23],這是根據 MD 飲食金字塔[24]的當前更新建立的經過驗證的問卷,用于評估對MD各個食物組的依從性和總MD依從性。使用MDSS評估14種不同食物組的特定飲食模式,只有在遵循飲食指南的情況下才會給出分數。滿足水果、蔬菜、谷物(面包、早餐谷物、米飯、意大利面)和橄欖油等食物的預期消耗頻率獲得3分;滿足堅果和乳制品推薦攝入量獲得2分;符合土豆、豆類、雞蛋、魚、白肉、紅肉、糖果和發(fā)酵飲料(葡萄酒和啤酒)建議獲得1分。通過這種計分方式,每頓飯都應該包含的食物得分最高,其次是每日和每周完成的食物組。當食用量不符合建議時,給出0分。因此,評分范圍為0到24分,MD飲食依從性定義的臨界值設置為>13.5分。
3.2.1.2 KIDMED 問卷:Strisciuglio[22]對 MD 飲食依從性的評估使用了KIDMED(Mediterranean Diet Quality Index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KIDMED)問卷。KIDMED問卷于2004年發(fā)表于《Public Health Nutrition》[25]。KIDMED 問卷一直被研究人員、營養(yǎng)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用來評估兒童和青少年對MD的依從性。一項研究表明KIDMED問卷是最廣泛使用的評估兒童和青少年對MD依從性的評分系統(tǒng)[26]。KIDMED由16個項目組成,其中有4個問題表示對MD的負面含義(食用快餐、烘焙食品、甜食和不吃早餐)和12個問題表示積極含義(食用油、魚、水果、蔬菜、谷物、堅果、豆類、意大利面或大米、乳制品和酸奶)。表示消極內涵的問題得分為(-1),而積極內涵的問題得分為1。根據KIDMED指數,0~3分表示對MD的依從性差,4~7分表示依從性平均,8~12分表示依從性良好。2017年的一項研究[27]顯示KIDMED問卷有良好的重測信度。但目前MD飲食在非地中海地區(qū)的研究數據較少,還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
3.2.1.3 Plant-Based Diet量表:2016年日本Chiba等[8]學者開發(fā)了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PBD)的依從性量表。PBD量表包括8類被認為是對于IBD患者有益的食物和8類被認為是對于IBD患者有害的食物。根據食用頻率“每天;1周3~5次;1周1~2次;很少”打分,有益食物分別記為“5、3、1、0”分,有害食物被記為“-5、-3、-1、0”分。在后續(xù)的應用研究中,研究者認為PBD評分系統(tǒng)成功反應了患者PBD飲食的依從性,且雖然UC復發(fā)的因素很多,但飲食分析將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有關IBD患者復發(fā)和預后的預測因素。
3.2.2 國內UC飲食依從性量表的使用
目前,國內還沒有成熟的、針對UC患者的飲食依從性量表。邢春紅[28]、張艷[29]通過自設問卷調查患者依從性,其中包含飲食依從性方面的內容,但編制過程較為簡單,且未檢驗信效度。
目前,國際上UC飲食依從性評估工具有限。分析原因為UC病因和致病機制復雜,與腸道菌群多樣性和基因有關,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雖然UC患者的飲食策略一直是研究的聚焦點,但目前尚未明確對UC患者絕對有益的飲食方案,此前的研究結果存在矛盾和不確定性,如地中海飲食中魚肉被認為對UC患者有積極意義,在日本植物型飲食中被認為是危險因素[8,30-31]。此種不確定給飲食依從性量表的研制帶來了困難。但鑒于對UC患者飲食評估的重要性,可以推進患者健康教育、依從性影響因素、復發(fā)風險預測等進一步的研究,豐富完善對UC患者的健康管理,我國醫(yī)務工作者及科研人員應編制適合評估我國UC患者飲食依從性量表/問卷,可以借鑒已有的評估工具,結合我國的飲食偏好進行修改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