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佳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連帶責任制度是民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夠站在法律的角度上保障受害人的切身利益,明確當事人在民商法法律關系中的法律責任,對債務糾紛問題的處理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民生問題的復雜性越來越凸顯,連帶責任也需要根據(jù)相應的變化來調整其中的有關規(guī)定要求,但是目前僅有少數(shù)條文對連帶責任有規(guī)定,導致連帶責任制度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能夠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連帶責任制度的優(yōu)化,以便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在解決民生問題上的重要作用。
于2021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民法典》中對連帶責任界定為當事人對產生不履行民事義務的責任承擔全部責任,侵權連帶責任是引起內部債務關系的侵權責任。侵權連帶責任特征體現(xiàn)在責任主體復數(shù)性、責任主體關聯(lián)性、責任承擔法定性等方面。侵權連帶責任法律效果包括內外效力兩方面,對內效力主要解決侵權行為人與受害人關系,侵權人需要對受害人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受害人享有要求侵權人承擔損害權利,由受害人決定選擇請求[1]。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的工業(yè)化生產速度不斷加快,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更是使其處于高風險狀態(tài)下,侵權法也需要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以便可以提高其風險預防的效果。因此,連帶責任越來越強化對受害人進行保護,并將受害人保護放在侵權法中的首要地位上。因此侵權連帶責任法理上具有成立正當性、內部分配正當性。
連帶責任是對行為人的加重責任,以行為人自由犧牲換取對受害人的全面保護,侵權連帶責任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其能夠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社會正義、擔保分散風險、提高訴訟程序效率等目標。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中存在越來越多的多人侵權行為,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也越來越多,通過連帶責任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護權利人的切身利益,從而實現(xiàn)社會正義。而且連帶責任為受害人請求權進行有利設計,可以從舉證責任上降低受害人負擔,實現(xiàn)其損害賠償權,從而真正地符合了國家對受害人保護的實際要求。
民商法包括了民法與商法,在相關法律的適用上也需要結合具體的情況處理案件和糾紛,同時民商法與實體法也會存在一些共通的部分,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來解決一些糾紛案件,由于民商法中的內容在規(guī)定上比較寬泛,針對一些案件的處理并沒有較為明確的判斷,這時候就需要以實體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為依據(jù)進行處理,但實際上民商法與實體法之間的關聯(lián)性并不強,尤其是在連帶責任的判定上并沒有真正的結合實體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使得一些不法人員利用其中的漏洞逃避責任,損害了受害人的利益,同時也影響了連帶責任制度的實施效果,使得案件的審理出現(xiàn)不公正的現(xiàn)象,容易造成群眾不信賴司法機關的現(xiàn)象[2]。
民商法中對連帶責任制度的各項內容還缺乏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在一些糾紛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無法判定連帶責任的時效性以及代理人責任的情況,而且連帶責任整體適用體系還不健全,法官、律師、當事人等主體對連帶責任中規(guī)定的內容理解也存在著差異,從而使得案件的審理過程無法真正體現(xiàn)出公平。
在民商法的連帶責任制度中常常會存在合伙人的個體與整體對受害人造成損失的不同而導致負面影響的情況,受害人針對合伙人損害其利益而進行上訴的過程中就會出現(xiàn)受害人對合伙人中的部分個體進行上訴的情況,由于民商法的連帶責任制度中并未對在這種情況下的連帶責任判定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會使得訴訟主體關系并不明確,嚴重影響著案件審理的科學性,甚至會出現(xiàn)不公平的判決結果[3]。
法律規(guī)定法律案件的訴訟時效為2年,從主債務達到履行期開始計算,期間債務雙方均可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如果出現(xiàn)債務人拒絕接受相關法律文書的情況就會導致法律案件的審理受到阻礙,甚至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訴訟,嚴重侵害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綜合來看民商法與實體法中共通的部分可以發(fā)現(xiàn),實體法中所規(guī)定的有關內容更加的具體,因此很多民事糾紛和訴訟案件在依據(jù)民商法處理時往往需要參考實體法中的相關內容才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糾紛和案件的性質,因此相關部門在司法實踐中還應該加強民商法與實體法之間的聯(lián)系,尤其是民商法中關于連帶責任制度的具體內涵并沒有解釋明白,更需要借助實體法中的相關內容來充分發(fā)揮連帶責任制度的價值。同時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也會推動民商法內容的更改,這也要求相關部門能夠及時對實體法中有關連帶責任制度的相關內容及時進行調整,從而充分發(fā)揮出民商法與實體法在解決民生問題上的重要作用[4]。
連帶責任體系的構建能夠為連帶責任制度的作用發(fā)揮提供堅實的保障,確保連帶責任制度能夠真正地落實到位。由于民商法中關于連帶責任制度的相關內容并沒有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從而導致連帶責任的時效性無法判斷,各方對連帶責任的相關概念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必須要重視起連帶責任體系中存在的漏洞,結合連帶責任的實際實施情況構建起完善的連帶責任體系,以便提高案件審理的質量與效率。在連帶責任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是要詳細規(guī)定連帶責任相關內容,可以結合實體法對連帶責任中涉及的訴訟主體、范圍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規(guī)定,確保其能夠為案件的審理提供準確的依據(jù);二是要重視對受害人的保護,應該要基于受害人對部分合伙人提起訴訟的實際情況來對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進行正確劃分,切實保障受害人的根本權益;三是在連帶責任體系的構建上納入連帶責任制度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防范工作等內容,以便更好地解決現(xiàn)代社會中的民生問題,真正為群眾謀取福利。
受害人出于對自身合法利益的維護會借助訴訟的方式來請求賠償,請求一方可以是多個責任人,而這些責任人又被稱作“共同侵權人”。在連帶責任制度的實施中,多人侵權行為對受害人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因此受害人在提起訴訟時會將一部分合伙人作為索取賠償?shù)膶ο?,但是民商法缺少上述情況所涉及的條例,主體關系劃分不明確,嚴重影響了案件的處理效果,出現(xiàn)共同侵權人責任未得到有效認定的問題。因此在優(yōu)化連帶責任制度的時候必須要進一步確定訴訟雙方關系,以便可以準確地判斷民事糾紛。一是要完善侵權行為法的規(guī)定,以便正確地判斷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及其所造成的影響等方面;二是要從分類認定的角度出發(fā)劃分債權人責任,確保連帶責任的相關制度能夠在民商法的執(zhí)行過程中真正地發(fā)揮作用,切實保護受害人的根本權益;三是針對責任輕重的規(guī)定標準上也需要進一步明確,這樣也可以適應不同案件的處理需求,使得民商法可以作為案件處理的準確依據(jù)。除此以外,關于共同訴訟與部分訴訟的不同情況也要進行處理,當出現(xiàn)共同侵權行為人的數(shù)量超過了責任認定標準,或是案件情況較嚴重的時候,就要對所有侵權行為人進行訴訟[5]。
連帶責任的確立始終是案件中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其更是直接關系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否能夠真正得到保障,因此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必須要全面收集涉及當事人的證據(jù)資料,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確定責任,切實維護每一個當事人的權益。例如針對民事經(jīng)濟案件的處理上,企業(yè)的賠償問題需要追究每一個股東的責任,應該結合各個股東出資情況,按照出資大小來決定連帶責任大小,出資越多、所占股份越大的股東,其承擔的連帶責任也就越大,以此可以更好地保障連帶責任實施的科學性,實現(xiàn)公平與公正的目標[6]。
各地區(qū)在處理各種民事糾紛以及訴訟案件的時候對民商法的應用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是因為案件情況本身的不同使得法律在執(zhí)行過程中發(fā)揮出不同的效果,因此相關制度的實施必須要符合實際情況,必要的情況下還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吊證制度,以便可以最大程度上發(fā)揮法律的作用。在民商法的連帶責任制度實施過程中,需要確保受害人的利益得到保護,實現(xiàn)公平公正的目標,因此在法律的執(zhí)行以及制度的應用過程中要保證和維護整個案件審理的過程中訴訟者的利益,準確劃分債權人所具有的連帶責任,提高糾紛案件的解決效率。
追償請求權的產生基礎是矯正正義,其主要見于《民法典》中總則編和侵權責任編中的有關規(guī)定,其中關于追償請求權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追償權的行使范圍,當侵權人承擔了所有侵權賠償責任或者承擔了過多的侵權責任的情況下,可以向沒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連帶責任人行使請求追償權;二是追償請求權的成立不會受到連帶債務沒有全部解決問題的影響;三是需要按照侵權賠償份額來確定各個責任人所需要分攤的債務;四是故意共同侵權人之間行使追償請求權并不會受到限制。由此可見,在連帶責任中,關于債務的分擔問題可以有效按照追償請求權進行,使得受害人的利益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關于不具備追償能力的連帶責任人賠償份額的追償問題還沒有良好的解決方案,因此必須要制定合適的分配方案確定不具備追償能力的連帶責任人賠償份額,從而可以保障追償請求權的合理性[7]。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按照以下幾個原則進行設計,一是效率原則,追償請求權在實施過程中所應用的分攤方法和計算方法等都可以進一步簡化,訴訟次數(shù)也可以減少,從而提高追償請求權的行使效率;二是原債權人有限原則,即原債權人的賠償請求權應該在追償請求權之前;三是平等原則,在案件處理中有可能會出現(xiàn)多個追償請求權的情況,因此還應該按照平等的原則實施追償權;四是不改變承擔方式和承擔份額原則,嚴格執(zhí)行法院判定的責任承擔格局,確保追償請求權的行使正規(guī)化;五是及時行使原則,該原則能夠最大程度上保障受害人的切身利益;六是按份債務原則,責任人需要按份負責債務,即使在追償權無法行使的情況下還需要與其他連帶責任人進行再分配。通過上述措施可以較好地彌補民法中的追償請求權,以此可以為連帶責任制度的實施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jù)。
連帶責任制度在民商法中占據(jù)重要地位,通過構建完善的連帶責任體系、加強民商法與實體法之間的聯(lián)系、明確訴訟主體的關系等措施可以實現(xiàn)對連帶責任制度的優(yōu)化與完善,使其可以更好地適應當下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提高對民生問題的處理效果,對完善我國的民商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相關部門也要嚴格落實連帶責任制度的實施,在司法實踐中切實保護好受害人的相關利益,從而真正實現(xiàn)社會公正與公平等,這對推動我國法治社會建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