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怡 / 趙兵
在2016年12月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工作中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①會議闡述并強調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貫徹“以德育人”原則,做好正確的價值取向工作。培養(yǎng)和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把思想政治教育如同“基因”一樣融入到每一門課程中,應該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所有課程、教師的基本責任。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發(fā)揮課堂主渠道讓所有課程都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堅持立德樹人。把德育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使得每一門專業(yè)課程都能凸顯育人價值。讓德育教育潛移默化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男聲r代人才。
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課程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有機融合,顧名思義,簡單說就是互相結合。將思政的元素巧妙融入到課程教學與實踐中,使得大學的課程更富有生機。學生在努力學習專業(yè)課程的同時,并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不斷注重提高自己道德修養(yǎng)與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以德育人的目的。課程思政不僅僅是指向某一門課程,而是將所有課程作為載體,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等課程中,完善學校德育教育,注重學生德育培養(yǎng)。
課程思想政治是構建全方位高校思想政治體系的新策略。我們改變了之前教學和實踐融合效果不佳的現象,教學僅僅教授知識,而不聯系生活實際,只注重技巧的練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有機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所教授知識,從實際角度出發(fā)。使所學知識更通俗易懂,更具有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僅僅在形式與政策等課堂中注重德育教育,應該把所有課程的知識傳授與思政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元素滲透到各個專業(yè)課程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又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教育完美融入到日常的課程教學實際中,達到培養(yǎng)專業(yè)過硬,又有品德修為的符合新時代發(fā)展的優(yōu)秀青年人才。
相對于其他專業(yè)來講,音樂學專業(yè)在課程安排上就有著自身的獨特性。不僅有理論基礎課程如:中外音樂史、和聲、交響樂欣賞、歌劇欣賞、藝術概論、音樂美學、音樂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等,還有獨具特色的實踐課程,又稱為專業(yè)技巧課,屬于表演范疇。如:聲樂、鋼琴、器樂選修課等。
音樂學專業(yè)的實踐課程是每一位音樂學專業(yè)學生四年學習的必修課。而其表演考試更是考查專業(yè)功底是否扎實,心理素質是否過硬的一道難關。學生都想在專業(yè)技巧考試中獲得高分,進而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技巧練習上,忽略了德育對國家、社會、及其自身發(fā)展尤為重要。
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才能使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服務于社會,真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奮力拼搏的棟梁之才。而在德育教育存在不受重視的現狀之下,很難培育出真正的有為青年。
本文將通過分析忻州師范學院音樂學專業(yè)在課程思政與專業(yè)課程的融合路徑,并在課程思政的視角下,提出音樂學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fā)展的新思路。
在地處五臺山歷史文化、蘊載河曲民歌文化的忻州市,在二零零六年,河曲民歌和二人臺被列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唯一一所高校忻州師范學院就肩負其保護、發(fā)展與傳承非遺的重任。早在多年前,河曲民歌已成為該校音樂學專業(yè)的校本課程。而且河曲民歌的聲樂演唱、器樂演奏已列為音樂學專業(yè)技巧課考試曲目之一,且河曲民歌也已成為畢業(yè)論文寫作的選題之一。
在學習與研究過程中,了解到河曲民歌產生于特殊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土地貧瘠,人們外出謀生,“走西口”的生產生活方式,由于年復一年的離妻之痛自然產生了詠嘆思念、離別之苦的民歌。了解到民歌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真實感受。河曲民歌中表達愛情的歌詞率直、質樸,感情真摯?!吧皆谒谑^在,人家都在你在?!焙忧窀璧母柙~成上下式,唱詞具有即興性,“想甚唱甚,見甚唱甚。”運用當地的方言演唱,且具有大量的襯詞和疊詞,曲式特征為平行雙樂句樂段,上下兩句的結束音一般是四五度關系。在了解河曲民歌的形成因素及其演唱與演奏民歌的過程中,體會“非遺”的獨特魅力,讓學生感受與理解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
在《學科教學論實踐(音樂)》、《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的課堂伊始,就有著特殊的課堂環(huán)節(jié)?!秾W科教學論實踐(音樂)》的課堂前十分鐘是用作展示個人專業(yè)以及詩歌朗誦環(huán)節(jié),即一個班的學生按學號的方式排列順序,每節(jié)課初,學生根據學號順序依次進行各自的專業(yè)展示及其詩歌朗誦。表演時臺下的所有同學根據其穿著、專業(yè)水準、PPT進行打分,并提出各自的建議。這樣的課堂環(huán)節(jié)不僅構建了同學之間互相學習專業(yè)技能的橋梁,并對實習面試的穿著有了一定的了解;還給每位同學做評委打分的機會,以評促學。在增強專業(yè)技能的同時,又鼓勵同學們在我國浩瀚無垠的詩歌文化中汲取精華。
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的課堂中,增設了唱民歌與唱戲曲的課堂環(huán)節(jié),這樣的課堂環(huán)節(jié)設置上,不僅使民歌文化深入每位音樂學專業(yè)學生的心中,達到思政教育貫穿于課程學習全過程,而且同學們在查閱所要表演的戲曲曲目資料過程中,培養(yǎng)動手查閱資料的習慣,并增加了有關戲曲的基本文化常識,并且進一步努力模仿、學唱戲曲,努力開辟新的領域,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了解并熱愛我國璀璨的戲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在《鋼琴教學法》的課堂開展上呈現出全新的學習模式,從學習內容上,采用先系統學習所有的理論內容,之后針對學習過的理論知識,進行知識的“反芻”。將之前學過的理論知識,每節(jié)課選取兩到三組的知識重點進行分組學習。例如將顫音、震音、琶音作為課堂任務,劃分六個小組進行作品講習,自選作品,并針對作品中的顫音、震音、琶音部分進行細致化講解。結合作品,并由一名同學進行演奏示范,將所學過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去深入學習。
在分組探討的過程中,集思廣益,發(fā)揮集體協作的作用,通過分組學習,加強小組內的凝聚力,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而且老師會針對每組課堂任務的完成情況一一進行點評,并提出專業(yè)化建議。按照分組學習的方法去學習,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痹谟邢薜恼n堂中,使學過的知識再次做到了“精加工”,并有效運用于實踐,加深學習印象,使學生能“從做中學”,提升課堂學習效率。預判在鋼琴教學中會遇到的教學問題,進而提升學生解決所遇問題的能力,又能使老師在有限的時間,更充分的關注到全體學生,使得學生的個性和優(yōu)勢得以發(fā)展。
例如在中國音樂史上學習與了解遠古時期音樂,在第一件古樂器——賈湖骨笛的出土上,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運用紀錄片、圖像、視頻等方式來讓這些知識變得更加生動,且具有說服力。賈湖骨笛的出土具有及其重要的歷史價值。首先,古樂器的出土,證明八千多年中國就存在音樂,是中國樂器史的開端。其次,早期骨笛可以吹奏的四聲、五聲音階,是現在七聲音階的雛形。世界三大音樂體系之一就有中國音樂體系,就是指中國的五聲調式。豐富多彩的音樂孕育在中國的大地上,在多元化的今天,我國獨特的音樂就是建立在五聲、七聲調式的框架下發(fā)展的,同時,也是世界音樂中的瑰寶。在學習音樂史的過程中,了解各個時期的基本脈絡,了解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化。運用大量的實物資料,激發(fā)學生對中國音樂史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熱愛中國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統和發(fā)展中華民族音樂的信心。
在學習某一門課程的時候,可以將視野放大,采用多元的方式。課堂教學不僅僅涉及本門知識,將本門學科知識及其融合學科進行知識的擴大補充。使學生在課堂中了解更多的知識,開闊視野。也可以通過班級研討會的方式,例如在中西方音樂史學習結束時,老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開展中西方音樂史的總結與對比學習。每位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從中感受中西音樂文化的差異。如中國器樂歷史悠久,演奏形式豐富,尤其是對出土樂器的研究中,可以折射出中國傳統的音樂理念和音樂美學理念。而西方樂器追求音響的豐滿厚實和立體感,如室內樂、弦樂四重奏等。
例如在鋼琴作品的學習之前,首先,引導學生查閱作品的相關知識,了解作品的作曲家資料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并由老師進行適當的提問,在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進行演奏練習。在難點的地方,老師進行示范講解,最后,老師引導學生品讀、領悟作品的內涵,升華主題。
高校鋼琴教學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專業(yè)技巧課的作品選取上,例如紅色主題的鋼琴作品可以作為鋼琴學習的備選曲目。在學習專業(yè)課程中了解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期,體會作品表達的情感,在提升專業(yè)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黨和人民。
在器樂、聲樂等表演性的課堂中,增設舞臺實踐課。平時練習固然重要,更需要搭設展示的舞臺。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通過表演實踐。逐步丟掉膽怯與緊張。不斷加強心理建設。并且在表演中不斷汲取經驗,有了極強的心理素質,就能逐漸將所學的知識發(fā)揮的更加極致。在心理素質有保障的狀況下,演奏出錯、分心、緊張造成忘譜等發(fā)揮失誤的現象就會逐漸減少。表演發(fā)揮的就會更穩(wěn)定。學生會更加熱愛所學專業(yè),并會有更大的毅力和決心去面對之后的專業(yè)挑戰(zhàn)。
1、在研習專業(yè)課中追求鉆研的精神
在專業(yè)技能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鼓勵教師綜合運用觀看視頻、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示范教學方法,同思想政治教育一樣,將知識教學與正確價值導向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并不是簡單的相加,不是突兀的增加一些內容。而是需要與實際的學習有效結合。在平日練習中培養(yǎng)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在練習過程培養(yǎng)堅持不懈、敢于吃苦、不言放棄的可貴精神與品質。又在出現錯誤時呈現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tài)度。在發(fā)揮失常時不消極、不氣餒、不自否,向優(yōu)秀的人看齊。與人相處時多贊賞別人,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做到與人為善。對自身要求嚴格,能做到自我管理,按時完成各科的任務。在日常學習訓練中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與品質。
師者,傳授授業(yè)解惑也。每一位老師都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與不同凡響的氣質,在讓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提高專業(yè)能力的同時,更關鍵的是,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生活、學習、工作的道理。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
2、貫徹專業(yè)課與文化修養(yǎng)并重的理念
從古至今,在音樂藝術的各個領域內,都有極其卓越的作曲家、演奏家、音樂家值得我們學習。對于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演奏風格,每首作品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這就要求演奏者,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敏銳的藝術感知力。需要精湛的演奏技術作為支撐,更需要學習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認真研讀中西方音樂史,并了解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更要有廣博的音樂知識與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要有不斷進取與不斷創(chuàng)新的思想,才能將作品的表現力表達的更加深刻。
從宏觀上說,音樂教學過程是為了讓學生們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良好公民素質的社會公民。這里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和“良好公民素質”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文明”、“和諧”、“愛國”、“誠信”、“友善”基本內容相對應。②
1、找準切入點
音樂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有著共通之處。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尋找恰當的融合點,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滲透在音樂教學中。例如在歌劇欣賞的課堂中,欣賞中國民族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在聆聽歌劇音樂的同時,了解該歌劇的時代背景與劇情,感受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金環(huán)銀環(huán)的機智果敢,英雄母親的愛國情懷,以春風比作黨的力量,任敵人兇焰多高,燒不盡中國人民革命的有生力量。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滲入“愛國”的價值觀元素,重點表達作品背后的時代精神與愛國情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
2、實現三維目標的高度契合
在完整的教學過程中不得不提三維教學目標,音樂課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需要找恰當的融合素材,更需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實施;并且需要在課堂學習中收獲知識與技能。例如在聲樂課堂中,采用示范的方法,選取多樣化風格,多樣性體裁的作品去學習,緊緊圍繞聲樂作品的旋律、歌詞、情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并且在演唱旋律中找出難的節(jié)奏音型進行逐個攻破,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價值觀的建立,同時又能增長自身的音樂知識。
三維教學目標既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系,又是相輔相承的關系。在實際教學中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運用恰當的方法來教學,更要使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同向發(fā)展。
課程思政的融合不僅僅是階段性的任務,而是將長期貫穿于專業(yè)課程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內容要與思政有機地結合,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在學好專業(yè)課程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培養(yǎng)比知識更重要的學習品質。
音樂學專業(yè)課程教學具有廣闊、豐富的德育資源,有效挖掘德育元素與課堂知識的有機融合,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音樂學專業(yè),不僅有表演課程,還有欣賞課。要融合好音樂欣賞與思想政治。其一,音樂欣賞課以聆聽為主,以鑒賞為重,可以給學生在聽覺上帶來獨特的美。在欣賞課中體會與感受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在聆聽中不斷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其二,音樂欣賞課以感受、體驗為主,可以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美。其三,音樂與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在音樂欣賞課中欣賞美,陶冶情操,從而在生活中發(fā)現美,培養(yǎng)積極的愛好,熱愛音樂,熱愛生活,在音樂中感受美好,在生活中發(fā)現美,熱愛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發(fā)揮美育與德育的相互作用,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與價值觀念。■
注釋:
① 戚靜.高校課程思政協同創(chuàng)新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07).
② 李源.在音樂教育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北方音樂,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