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威廉·戈爾丁作品中的混沌書寫

      2022-11-23 05:26:45周彥渝王愛菊
      關鍵詞:尖塔戈爾丁秩序

      周彥渝,王愛菊

      (1.武漢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2.武漢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2021年10月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真鍋淑郎、克勞斯·哈塞爾曼和喬治·帕里西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復雜物理系統(tǒng)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復雜系統(tǒng)是混沌學(Chaos)的一部分,是當代科學發(fā)展的前沿領域。事實上,這已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因混沌學的突破而登頂諾貝爾獎,早在1977年,比利時物理化學家伊利亞·普利高津因提出混沌系統(tǒng)中的“耗散結(jié)構(gòu)”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追溯歷史,混沌研究最早始于19世紀末:1889年俄國女數(shù)學家卡瓦列夫斯卡婭提出度量小偏差增長率平均值的概念,1890年龐加萊在天文學上觀測到“三體”問題,都是對早期混沌學作出的貢獻。20世紀60年代,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蝴蝶效應”模型,標志著混沌學的正式確立。作為與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齊名的20世紀三大科學突破之一,混沌學不僅對科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還滲透到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為推進人類的整體認知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威廉·戈爾丁是20世紀英國小說家,于198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戈爾丁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是20世紀中期,一系列流傳于世的佳作皆誕生于此間,這恰逢混沌學勃發(fā)興起之際。以往對戈爾丁的研究多聚焦于人性與道德領域,戈爾丁也被學界冠以“道德悲觀主義者”的稱號。關于戈爾丁混沌書寫的研究,雖有西方學者提及,如詹姆斯·吉登認為《蠅王》中的小家伙們“經(jīng)歷了混沌”[1],印度學者巴塔查吉認為戈爾丁的小說中“一旦秩序被打破,就只剩下黑暗與宇宙混沌”[2]14,但大都一帶而過,未見深入系統(tǒng)的成果。事實上,戈爾丁對混沌學頗感興趣,曾在數(shù)次重要的采訪中興致盎然地談及混沌,雖并非長篇大論,卻言簡意賅地點明了混沌學的主旨要義,并將混沌理論有機融入了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因此,探討戈爾丁文學創(chuàng)作與混沌學的關系,無論對于混沌學學科互涉的推進,還是從新視角宏觀把握戈爾丁小說的主題意蘊,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

      一、混沌中有序與無序的交互

      戈爾丁對混沌學有著敏銳的感知,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曾在采訪中談及混沌學。1958年,戈爾丁接受了歐文·韋博斯特(Owen Webster)的采訪。韋博斯特將此次采訪命名為《與混沌共生》(LivingWithChaos),并于1958年3月發(fā)表在《書與藝術》雜志上。在采訪中,戈爾丁提出,現(xiàn)代人最基本的問題就是要“學會無畏地生活在自然存在的混沌之中,而不必強加人為的模式”,并用到了“Cosmic Chaos”一詞來形容人類的基本狀況[3]56-7。此后,Cosmic Chaos被學者們頻繁引用,如蘇巴拉奧認為戈爾丁將宇宙顯現(xiàn)為Cosmic Chaos[4],巴塔查吉認為戈爾丁小說人物拒絕承認Cosmic Chaos[2]6,弗里德曼甚至將Cosmic Chaos當成其專著第五章標題的一部分[5],等等。

      戈爾丁使用Cosmic一詞來定性Chaos,可謂精妙,以一個單詞凝煉了混沌的兩個基本特征:其一是混沌的普遍性,cosmic意指“整個宇宙的”,表明了混沌在宇宙空間從宏觀到微觀無所不在的特性。其二是混沌的矛盾性,cosmic的名詞形式是cosmos,來源于希臘詞kosmos。在希臘文化中,kosmos所指代的宇宙,不是一個萬物混沌一體、沒有分化的宇宙,而是一個混沌開天辟地之后、秩序井然的宇宙?!杜=蛘軐W詞典》將cosmos定義為:“整個世界,尤指被秩序和規(guī)律所支配的世界?!盵6]因此,Cosmic Chaos既是“宇宙的混沌”,也是“有序的混沌”,以“悖論修辭法”(paradox)點明了混沌中有序與無序?qū)α⒔y(tǒng)一、相互交織的運行機制。

      的確,混沌是一種有序的“混亂”?;煦缦到y(tǒng)是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物質(zhì)之間彼此關聯(lián),做著看似隨機、無規(guī)則的運動。但大量的無序運動之后卻表現(xiàn)出一種近似的周期性;接著,周期性會被打破,新的混沌產(chǎn)生;之后,系統(tǒng)將再次通過物質(zhì)間的漲落、分叉形成新的周期,達到新的平衡。普利高津?qū)⑦@種混沌系統(tǒng)的運行稱之為“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7]。英國數(shù)學家伊恩·斯圖爾特認為,混沌的運動類似于“螺旋環(huán):混沌讓位于秩序,秩序又產(chǎn)生新形式的混沌”[8]。

      現(xiàn)代控制論進一步揭示出了“有序”與“無序”是如何在混沌系統(tǒng)中交互進行的。具體來說,混沌系統(tǒng)通過“正反饋”(positive feedback)和“負反饋”(negative feedback)的互相調(diào)節(jié),而形成了自穩(wěn)定、自融合的運行方式。正反饋可以“將效果放大”[9],如動物種群數(shù)量的無限上漲、麥克風和揚聲器合力將聲音無限放大。負反饋逆向而行,可以“將活動抑制或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9],如空調(diào)的自動調(diào)溫器自動關閉制冷系統(tǒng)、人體出汗以降溫。正反饋驅(qū)使系統(tǒng)向目標運行,但持續(xù)正向運行的結(jié)果將導致系統(tǒng)失控、崩潰和無序;負反饋通過抑制系統(tǒng)的過度正向運行而生成自穩(wěn)定的內(nèi)在規(guī)律,從而使系統(tǒng)平衡穩(wěn)定。

      正反饋與負反饋的運行模式,正是《蠅王》中混沌的運行機制。有學者指出《蠅王》中包含著“中國式‘陰/陽’的‘白中有黑,黑中有白’”[10]的存在方式?!瓣?陽”模式是中國古代《易經(jīng)》中“八卦”的自組織運行模式,混沌跨學科研究專家海爾斯認為《易經(jīng)》八卦的陰陽與西方的混沌科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中隱藏著無序與秩序的相感交替、互化統(tǒng)一,消解了西方科學“秩序—無序”二元對立的思維[11]。陰與陽、正與負互相滲透、交感運化、融為整體,任意一個單向膨脹都將使系統(tǒng)無法運轉(zhuǎn)而終結(jié)其生命力?!断壨酢分姓答伵c負反饋的相互調(diào)節(jié),不僅存在于自然之運轉(zhuǎn)、物質(zhì)之形成,且內(nèi)隱于秩序之構(gòu)建、成敗之機理,從物理世界延伸到了人類社會。

      首先,《蠅王》的自然風景中暗藏著正反饋與負反饋相互調(diào)節(jié)的玄機。首先是環(huán)繞海島的茫茫大海。戈爾丁多次描寫海潮,并著重刻畫了海潮的“漲落”,如“海水撞擊在巖石上,如翻滾的開水般發(fā)出陣陣咆哮。似乎都感知不到波浪的經(jīng)過;僅有此刻長長的潮落(fall),潮漲(rise),又潮落(fall)”[12]93;又如“與其說大海在滾滾向前奔涌,不如說整個大海都在一漲一落(rise and fall)”[12]97。這種漲落,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是由于海水受到月相引力變化的影響,通過正反饋與負反饋機制自相調(diào)整的結(jié)果。其次,島嶼本身也是正與負、陰與陽相結(jié)合的存在。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島嶼風光旖旎:有如夢如幻的“海市蜃樓”,有“寧靜環(huán)礁湖的保護”,“孩子們做夢都夢到了被救”[12]97;然而,從第七章開始,當孩子們深入島嶼腹地去尋找“野獸”之時,他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島嶼還有背面,而在背面,“景象有著天壤之別”,大海“野蠻而愚笨……面對著這茫茫無邊的隔絕,孩子們覺得束手無策,覺得孤立無援,覺得心灰意冷”[12]97-8。從海洋到陸地,從潮漲潮落到陰陽島嶼,戈爾丁從宏觀的角度呈現(xiàn)了一個混沌的大自然,這既呼應了cosmic chaos的理念,也以自然的混沌為底色,強化和襯托了小說所著力表達的社會的混沌。

      其次,混沌暗藏于文明的象征物“海螺”。海螺象征著島嶼上的至上權(quán)力,它只能由孩子們之中的“首領”持有,孩子們都要“遵守海螺的召喚”[12]49;海螺負載著莊嚴的儀式感,代表著民主、文明和秩序,吹響海螺意味著要召集會議,在會上,只有手持海螺者才能發(fā)言,而發(fā)言者也會揮舞著海螺,吸引大家的注意。有關海螺象征意義的研究不勝枚舉,但鮮有人探究為何戈爾丁精心挑選了“海螺”而非其他物品來代表小說中的秩序。小說對海螺的外形如此描寫:“殼長18英寸,略微呈螺旋狀扭曲,表面還有精致的凸起紋理?!盵12]9海螺的“螺旋狀扭曲”(spiral twist),正是生物學中混沌機制的運行結(jié)果:“螺旋”形狀由海螺母體DNA生成,DNA輸入螺旋外觀生成規(guī)則且可被無限復制,螺旋因此而呈現(xiàn)出強烈的結(jié)構(gòu)意識與秩序感。然而,螺旋的規(guī)整之中,又處處都透露出差異性和多樣性,由于殼的生長是由外套膜分泌物所致,所以在螺旋復制過程中由于分泌不規(guī)律而產(chǎn)生了顏色深淺、生長快慢、圖案模式的差異性。有序的螺旋與無序的細節(jié)內(nèi)構(gòu)相交、運化相合,才呈現(xiàn)出海螺外形整齊劃一而又豐富多彩的和諧共生。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稱螺殼“用不對稱打破對稱,正是生命的本質(zhì)特征”[7]163。因此,海螺所代表的秩序并非一元的秩序,而是一種多元的秩序,是秩序與無序、理性與本能通過矛盾和沖突辯證生成的。

      戈爾丁對自然混沌的書寫,最終旨歸是探討社會的混沌?!断壨酢凡捎昧烁隊柖∽钌瞄L的二元對立敘述手法,不僅島上男孩們可以被正負分明地分成“文明”與“野蠻”兩組,且成員的背景也充滿了文明之“正”與野蠻之“負”的張力:如由杰克領導的野蠻人,在登島之前都是教堂唱詩班的孩子,表面的野蠻之下是一顆被宗教倫理熏陶過的內(nèi)心;由拉爾夫領導的文明人卻大都是一群小家伙,尚未受到文明的教化熏陶。深層的規(guī)則與表層的混亂、表層的秩序與深層的無序交織涌動,構(gòu)成了一個由人組成的混沌世界。除了人員的構(gòu)成,兩組孩子之間的幾次沖突也巧妙地體現(xiàn)了正反饋與負反饋的相互調(diào)節(jié):正反饋是大家在“得救”的終極目標驅(qū)使下積極主動地建構(gòu)島嶼秩序;負反饋是在動物本能的沖動下對秩序的拋棄。比如,豬崽子提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蓋木屋”,拉爾夫率領孩子們積極參與辛勤工作,而杰克卻提出“咱們需要肉”;拉爾夫認為“我們能干的最好的事就是使自己得救”,主張要生起煙火作為求救信號,杰克卻說:“我倒先想逮頭豬。”[12]36-44拉爾夫冷靜克制,是純粹理性的代言人,但拉爾夫直奔目標的“正反饋”,每次都被杰克本能沖動的“負反饋”阻礙撥回。二人如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齒輪般,通過摩擦和咬合推動著彼此運轉(zhuǎn),形成了一種兼顧理性和本能的自發(fā)秩序。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中指出,文明建立在對本能放棄的基礎上,但同時認為“人無法完全掌控……作為自然一部分的身體器官”[13]33,邏輯上默認了本能與文明在對立中妥協(xié)共生。為了表現(xiàn)秩序與本能雙方的融合,戈爾丁多次使用“圓形”(circle)組織小說中的重要活動,circle一詞出現(xiàn)30次之多:如開會時圍成圓環(huán),打獵時圍成圓環(huán),火苗點燃在一塊圓環(huán)形的林中空地。這隱喻著正與負的沖突不是一方的絕對消失,而是如同八卦之中黑白陰陽所組成的“圓”一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循環(huán)往返,相互轉(zhuǎn)化。正如杰克在林中獨自狩獵時,有一種直覺:“你不是在打獵(not hunting),而是在被打獵(being hunted),好像叢林中一直有什么東西在你身后?!盵12]43“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天地萬物均處在絲絲入扣、相互制約的自然之環(huán)中。因此,當拉爾夫吼出“規(guī)則是我們擁有的唯一東西”[12]79時,已注定了拉爾夫的失敗。他忽略了“人”作為自然之子錯綜復雜、多樣多元的構(gòu)成。一味用文明與規(guī)則壓抑人的本能與欲望,就如同混沌系統(tǒng)中的正反饋機制被無限放大一樣,最終規(guī)則將被自我反噬,導致系統(tǒng)的極端和崩潰。

      二、混沌對一致性的打破

      距離第一次采訪十二年后,戈爾丁從“一致性”(Unity)的角度進一步論述了“混沌”?!耙恢隆迸c“有序”(Cosmic)有著意思上的相似與連續(xù),但“一致”更進一步延展和加深了“有序”的內(nèi)涵。1970年,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英文系教授杰克·拜爾斯與戈爾丁進行了一次被稱之為“好友間談話”的訪談,并以《訪談:與威廉·戈爾丁的對話》為書名出版。訪談中,戈爾丁對科學小說、科學與文學、理性主義等問題系統(tǒng)深入地發(fā)表了見解,為研究戈爾丁與科學的關系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拜爾斯的問題以“一致性”出發(fā),戈爾丁的回答卻以“混沌”為落腳點。戈爾丁認為,人類最普遍的信念,就是對“一致性”的信念,也就是說“在不同的現(xiàn)象之間找到聯(lián)系”或“將所有事物進行規(guī)整”的追求,“一致性”是人類的“至上需求”(Overriding Necessity)。然而,此處他話鋒一轉(zhuǎn),說道人類所處的真實狀況并非“一致的”,而是一種“混沌的生存狀態(tài)”,并且“這種混沌才是我們真正生活于其中的狀態(tài)”。他進而解釋道,“就如同植物的趨光性一樣”,植物會朝光生長,會向光蔓延,但始終無法觸及真正的光源[14]101-2。戈爾丁的意思是,人類亦如植物尋光般,會在混沌之中尋找萬物的一致規(guī)律。然而,這只是人類的自我需求,是人類永恒的精神向往,帶著強烈的烏托邦傾向。宇宙的真實面貌依然不能被“一致性”所定義,永遠是復雜、異質(zhì)、多樣,是混沌的。他在其作品中植入混沌以打破“一致性”,以此表達對尋求“一致性”的傳統(tǒng)之下人類混沌的真實狀況的思考,從而跨越人類理性的局限。

      “一致性”是傳統(tǒng)科學規(guī)律的基本特征,其內(nèi)涵可從兩個層次進行理解:其一,一致性不同于cosmic chaos中有序與無序的辯證統(tǒng)一,它指的是紛繁復雜的世間萬物皆服從于抽象、純粹、確定的科學規(guī)律,規(guī)律可被反復驗證,可放之四海皆準;其二,規(guī)律本身遵循著因果相隨、邏輯一致的原則,是一種簡單的、線性的關系。17世紀的近代科學革命中,牛頓開創(chuàng)了一個“一致性”的經(jīng)典科學體系。他研究并總結(jié)了力學三大原理,展示了上至天體運行,下至地球萬物,都遵循著相同的運動定理。整個宇宙如同一架復雜精密的機器,在牛頓力學原理的支配下,井然有序地運行。牛頓的擁躉者拉普拉斯,在牛頓機械運動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因果“決定論”,指的是根據(jù)一條完美的科學定律和宇宙某一時刻的完整信息,就可以準確推算出宇宙過去和未來任何時刻的狀態(tài),他在《概率的分析理論》一書中說道:“我們應該將宇宙看成先前狀態(tài)的結(jié)果,之后狀態(tài)的原因?!盵15]混沌學卻揭示一致性的科學規(guī)律并不能絕對概括事物運行的復雜機制,還原了世界隨機、偶然的本相。正如海爾斯所言:“混沌理論表明,牛頓機制的適用性比拉普拉斯假設的要有限得多。”[16]15

      用混沌打破規(guī)律的一致性,在戈爾丁最早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就已得到體現(xiàn)。1934年,麥克米倫出版社精選了6位新銳詩人,發(fā)行了“當代詩人”系列叢書,戈爾丁的《詩集》(Poems)位列其中。一直以來,學界焦點都聚集于戈爾丁的經(jīng)典小說,忽略了早期《詩集》為其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的基調(diào)。其中一首名為《蒲柏先生》(Mr.Pope)的詩(1)本文所引用的《蒲柏先生》(Mr.Pope)原文是英文版,中文版是本文作者所翻譯。,通過引入混沌而揭露了科學規(guī)律一致性的理想化色彩,還原了世界荒蕪混雜的本來面貌:

      Mr.Pope walked in the park——蒲柏先生漫步于公園——

      Trim rows of flowers 排排花兒修剪得整潔

      Embroider’d the well-ordered dark 鑲嵌著井然有序的陰影之邊

      Where marched the marshalled hours. 流淌著次序分明的時間。

      The trees stood silent,two by two 樹兒兩兩靜默站立

      Pagodas lifted up their heads 寶塔頭顱高高揚起

      From neatly weeded laurel-groves 從雜草除盡的月桂樹叢

      And well-spaced flower beds. 和間隔整齊的花壇中起。

      Then down a quiet gravel path——再沿著安靜的礫石小路走下去——

      For Mr.Pope eschewed the sod 因為蒲柏先生避開了草皮

      The gentlemen pursued his way 這位紳士繼續(xù)前行

      To raise his hat to Mr.God. 脫帽向上帝先生致敬。

      “Dear Sir,” he said,“I must confess” “親愛的先生”,他說道,“我必須承認

      This is a chastely ordered land, 這是一片井然有序的土地,

      But one thing mars its loveliness, 但是有一件事破壞了它的可愛,

      The stars are rather out of hand 星星們有點失控了

      “If they would dance a minuet “如果他們能跳著一支小步舞曲

      Instead of roaming wild and free 而不是自由狂野地漫游來去

      Or stand in rows all trim and neat 或者整整齊齊地站成一排

      How exquisite the sky would be!”[17]天空將是多么美麗!”

      戈爾丁在此詩中超越時空,巧妙地安排了一位科學的代言人:18世紀英國最偉大的詩人亞歷山大·蒲柏。18世紀是英國歷史上的“理性時代”,此時的英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發(fā)現(xiàn)自然的種種未解之謎都可以用科學規(guī)律來一一破解。蒲柏是18世紀杰出的啟蒙主義者,他積極地弘揚科學理性,啟蒙民眾。同時,蒲柏也是牛頓的崇拜者,他曾作詩:“大自然和自然法則隱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去吧!’于是便有了光?!边@首詩謳歌了牛頓對于建構(gòu)科學秩序的偉大功勛,成為了牛頓的墓志銘。在詩的前三節(jié),戈爾丁以蒲柏的視角,呈現(xiàn)了一個牛頓經(jīng)典科學規(guī)律管控下的理想世界。首先,在第一節(jié)中,“井然有序的陰影”“流淌著次序分明的時間”兩句,將場景定位于牛頓的絕對時空之中。正如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中所寫“絕對的、真實的、數(shù)學的時間,其本身的性質(zhì)與任何外物無關,它均勻地流動,也可以被稱之為‘持續(xù)’”[18],說明了時間存在的絕對性和時間運行的勻稱性。其次,在這個絕對存在、均勻分布的時空當中,萬物都遵循著一致的法則,展現(xiàn)出整齊有序的狀態(tài)。如花草樹木皆齊整美好、亭臺樓閣皆各守其位等等。世間一切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這正是牛頓機械論宇宙觀的縮影。

      然而,第四節(jié)和第五節(jié)中,“混沌”突然闖入蒲柏的視野,是詩的高潮。在此,戈爾丁又獨具匠心地設計了蒲柏與上帝的對話。之所以要引入上帝,是因為18世紀的自然神論思想認為:“在上帝創(chuàng)造了這個復雜而有序的宇宙之后,便不再干預自然,允許自然按照這些完美、不變的法則自行運行?!盵19]蒲柏所崇拜的牛頓被譽為“上帝的管家”,在上帝隱退后發(fā)現(xiàn)了世界運行的秘密。因此,上帝才是所有規(guī)律的總設計師,是世界運行的“第一因”,而牛頓只是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者。然而在此詩中,似乎上帝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卻并非像牛頓的力學法則所展示得那樣完美一致。蒲柏先揚后抑,贊揚了“這是一片井然有序的土地”;但緊接著,蒲柏就向上帝訴說,唯有星星運行的軌道一片混沌,不受世間法則的管轄約束,在夜空中“狂野自由”地隨意漫步。

      此處星空混沌的書寫,看似戈爾丁信手拈來,卻巧妙地契合了混沌學研究的最早發(fā)現(xiàn)。19世紀末,科學家計算出地球繞日運行軌跡完美符合牛頓運動方程式,然而,若將月球引力計算在內(nèi)時,地球繞日軌道的計算就會受到干擾而無法確定,日、地、月三者的軌道運行問題形成了一個困擾科學界的難題,稱之為“三體問題”(Three-Body Problem)。三體問題后來泛指任意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天體運行的軌道問題。1890年,數(shù)學家龐加萊指出牛頓的方程無法解決三體問題,發(fā)現(xiàn)了確定性動力系統(tǒng)中存在著不確定性。龐加萊的發(fā)現(xiàn)“打開了一扇牛頓力學所沒有預見到的世界的窗戶”[16]2,標志著科學界正式打開了混沌研究的大門。戈爾丁此詩通過描寫星星運行軌道的混沌無序,呼應了天文學的“三體問題”,展示了宇宙脫離經(jīng)典科學規(guī)律一致性的全新畫面。這顛覆了以蒲柏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者對秩序、理性、精確的追求,揭示出牛頓規(guī)律范式的有限適用范圍,表明了盡管人類可以對地面之物強加規(guī)律,但浩瀚無垠的宇宙卻無法被人類所設計的規(guī)律所統(tǒng)領,因為混沌才是宇宙之本性。

      詹姆斯·貝克在評論此詩時指出,詩中以蒲柏為代表的“理性人物無法忍受自然的明顯混沌”[3]。的確,蒲柏所處的18世紀,是人類理性覺醒的時代。人開始“為自然立法”,開始用科學規(guī)律實施對自然的宰制和盤剝,這成為一系列現(xiàn)代性問題的根源。戈爾丁以混沌為突破口,揭露人類理性并非萬能,科學規(guī)律并非完美,破除了以理性力量去評判一切,以科學規(guī)律去衡量一切的現(xiàn)代性“神話”。作為戈爾丁最早的文學創(chuàng)作,此詩早于第一部小說《蠅王》20余年。但此詩對人類理性的批判、對科學秩序的反思,卻成了戈爾丁小說創(chuàng)作中所固守的穩(wěn)定價值核心,串聯(lián)起其所有作品的歷時性有機關聯(lián)。不管是《蠅王》中為荒島強加秩序的拉爾夫,還是《品徹·馬丁》中以死后之思建構(gòu)物理世界的馬丁,不管是《自由落體》中尋求生活“模式”的薩米,還是《繼承者》中憑借強大工具理性取得生存勝利的新人,似乎都是蒲柏的“后裔”,最終迷失在理性秩序解體、文明錯亂崩塌的混沌之中。

      三、混沌的非線性復雜效應

      “一致性”是一種因果相隨的簡單線性關系,而混沌系統(tǒng)的別稱是“非線性復雜系統(tǒng)”(Non-linear Complexity)。1982年,在詹姆斯·貝克的訪談中,戈爾丁第三次談混沌。他從“進化論”的角度,側(cè)面談到了混沌的“非線性復雜”,補充說明了混沌在打破一致性之后所呈現(xiàn)的最終效應。貝克是戈爾丁研究的資深專家,在深入研讀并融會貫通戈爾丁的所有作品后,貝克多次問道其小說中的宇宙活力是來自“混沌”還是來自某種“模式”?宇宙和進化是否有一種模式,還是僅僅來自女性生殖力所帶來的混沌?戈爾丁說道:

      至于進化的混沌,我不知道“混沌”是否被允許用在這。如果你相信進化論,那么在我看來,你相信的是一種模式,一種以僵化著稱的模式。我覺得達爾文對進化論的解釋是不充分的,這就像看到夕陽就會說:“哦,有人劃了根火柴?!蔽耶斎怀姓J進化論似乎也是行得通的,但是,舉例來說,就我所知,沒有任何一種突變是朝絕對有利的方向變化的。絕大多數(shù)的突變似乎是對這個物種更加不利。我感覺似乎某處有個螺絲松了?!谖铱磥硭遣幌喾Q的:所謂的機制和結(jié)果似乎不匹配。就像往老虎機里投一分錢,你就可以從里面拿出一件皮大衣或者一臺鐵路機車?!憧梢酝ㄟ^這個簡單的,過于簡單的機制,得到這種近乎奇跡般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谖铱磥?,這就是“混沌”。整潔劃一的方案遠遠不夠,我只看到了“混沌”[20]141。

      此番發(fā)言中,戈爾丁先“破”再“立”,通過批判進化論的兩個不盡合理之處而導向了混沌。首先,進化方向并不必然沿著確定的目標去累積優(yōu)勢,而是隨機偶然、不受意志主宰的。另外,物種演變機制復雜奧妙,這并非進化論“簡單劃一的方案”可以解釋。生物演變由單到多,由簡入繁,呈現(xiàn)出“機制和結(jié)果不相匹配”。恰好,這種“不相匹配”就是混沌非線性復雜系統(tǒng)的核心特征:在線性關系中,因果一致,多大的因?qū)е露啻蟮墓?,因與果之間是匹配和等量的;但在非線性復雜系統(tǒng)中,因小果大,微小的因?qū)蛄艘粋€巨大的、復雜的果,因與果之間是不匹配的。非線性復雜效應最經(jīng)典的案例當屬“蝴蝶效應”。1962年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在復核氣象模型時,將輸入的數(shù)據(jù)由保留小數(shù)點后6位數(shù)縮減為3位數(shù),然而輸出結(jié)果卻膨脹出巨大的差異。他據(jù)此提出“蝴蝶效應”命題,即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引起德州的颶風。這表明初始值偶然的微小差異經(jīng)過逐級放大,將呈現(xiàn)超出預料的復雜局面。

      戈爾丁的作品大都呈現(xiàn)了世界非線性復雜的開放圖景,他曾說:“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都提出了宇宙的一種形狀,它可以解釋所有的事物”,這種形狀就是“宇宙的復雜性”[21]?!皬碗s”正是小說《教堂尖塔》中反復提及的一個詞,如“這是一個比你想象的要復雜得多的問題”[22]39,“語言不足以表達。這其中的復雜”[22]161,“復雜,交織,吞沒,摧毀,扼殺一切…無法在這種交織復雜之中追根溯源”[22]187等,說明“復雜”正是小說著力呈現(xiàn)的一個主題。

      事實上,《教堂尖塔》中暗藏了兩個非線性復雜系統(tǒng)。第一個復雜系統(tǒng)是尖塔。尖塔的存亡系于一顆“釘子”??茖W家在解釋非線性復雜時,大都會引用英國《鵝媽媽童謠》中一首廣為傳唱的民謠,《教堂尖塔》對此詩進行了全文引用:“釘子丟,馬蹄卸;馬蹄卸,戰(zhàn)馬蹶;戰(zhàn)馬蹶,戰(zhàn)士跌;戰(zhàn)士跌,戰(zhàn)事折;戰(zhàn)事折,帝國滅?!盵22]171釘子隱喻著復雜系統(tǒng)的初始值,復雜系統(tǒng)對一顆微不足道的釘子高度敏感,釘子缺失,有可能導向系統(tǒng)的崩潰;反之,找回釘子,系統(tǒng)或可保全,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小說中,大主教喬斯林不顧地基不穩(wěn)的事實,堅持修建一個高達400英尺的尖塔。在竣工之際,尖塔卻“像桅桿一樣搖搖晃晃”,“梁柱被壓彎”,“錐體破裂”,碎木片、塵埃、碎石紛紛墜落,似乎在散架[22]152-3。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喬斯林爬上了搖搖欲墜的尖塔,將一顆釘子釘入。瞬間,奇跡發(fā)生了,似乎一切都停止了搖晃,碎片也停止了墜落,喬斯林說道:“全是因為釘子缺失了?!盵22]171這雖然是一顆普通的釘子,但小說每每提及釘子(the Nail/It)都要將首字母大寫,一來強調(diào)這是一顆象征信仰的神釘;二來凸顯正是由于釘子的釘入,才引起了尖塔內(nèi)部一系列復雜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保全了一個即將解體的龐然大物,彰顯一個微弱差異帶來的巨大反應。

      第二個復雜系統(tǒng)是“建塔”這一事件。喬斯林修建尖塔的初衷源于一個“幻象”,主在這個幻象中向他顯示了修建尖塔的榮耀。小說強調(diào),幻像是個“決定性的開端”[22]9,是啟動復雜程序的初始值。之后,這個初始值帶來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喬斯林因建塔而荒廢了教堂的事務,并欠下了債務,這招致了神職人員的不滿,喬斯林因此被起訴調(diào)查。最后,他在壓力之下病倒,直至喪生?;孟鬄樗麕砹藴珥斨疄摹K晕曳此迹骸皠傞_始一切很簡單……我有一個幻象……然后,復雜化進程開始了。最初是一顆小綠芽,再是纏繞的藤蔓,再是樹枝,最后一片混亂?!盵22]162幻象如同一顆小種子,長出了盤根錯節(jié)的藤蔓,與周遭一切糾纏環(huán)繞,周圍人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如負責建塔的建筑商羅杰卷入了一場始料不及的婚外戀,羅杰婚外戀的對象古迪因難產(chǎn)而死亡,兩條生命犧牲,兩個家庭解體,這些都與喬斯林最初微弱的幻象不無關系。個體的命運被偶然性主宰,一次因緣際會徹底改變了人生軌跡。整個人生就是一個非線性復雜系統(tǒng)。

      《教堂尖塔》沒有止步于描述非線性復雜的表面現(xiàn)象,更探討了非線性復雜效應發(fā)生的深層原因。在非線性系統(tǒng)中,復雜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在于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整體不是部分之間的機械拼湊;元素既自成系統(tǒng),又互成體系,元素與元素之間建立了某種有機關聯(lián),在元素進行運動之時,將各種小的差異累積起來,并逐級放大,導致系統(tǒng)涌現(xiàn)出整體性和復雜性。這與傳統(tǒng)科學的“簡化法”(又稱“還原法”)(Reductionist)是背道而馳的。簡化法將物體拆分為幾種基本元素,如原子、中子、粒子等等。然而,簡化法卻無法解釋在一個系統(tǒng)中,單個個體的行為如何導致了整體性的復雜變化。粒子物理學博士米歇爾·沃爾德羅普在所著的《復雜》一書中寫道,科學家“在花了三百年的時間把所有的東西拆解成分子、原子、核子和夸克之后,他們最終像是在開始把這個程序重新顛倒過來。他們開始研究這些東西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形成一個復雜的整體”[23]。戈爾丁同樣批判過“簡化法”,認為達爾文的簡化法“用一堆理性證據(jù)來解釋生命的無限神秘”[24],無法承載生命的廣博繁多。因此,在復雜系統(tǒng)中,是元素之間整體性關聯(lián)的機制在起作用。

      同理,“尖塔”這個復雜系統(tǒng)的運行也依賴各個元素之間的有機關聯(lián)。首先,在塔的內(nèi)部,“圓拱上的石塊沿著弧線聚合在一起”“每一個圓拱下都有窗戶,將他們連成一片,向上、向周圍延伸”,“透明的窗戶成為整體的一部分”,但只有尖塔才是“唯一的杰作”[22]98。各個部件內(nèi)構(gòu)相交,緊密協(xié)調(diào),以致喬斯林在準備插入釘子時,發(fā)現(xiàn)“一根纜繩的松懈會帶來另外一根纜繩的拉緊”[22]154,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子入而滿盤活”,這正是小釘子能拯救巨大尖塔的原因。其次,塔本身也是更大整體的部分。喬斯林曾爬上尖塔,“望向尖塔以外的世界,發(fā)現(xiàn)尖塔已經(jīng)改變了自然”,在自然之中,“尖塔就如同一個彎曲的碗”,而尖塔四周“所有以英尺為單位分隔,靠理性連接起來的一片片地域,事實上都是整體的一部分”[22]87,顯示出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元素既可自成一體,又可構(gòu)成更高一級,以此類推,無窮無盡。這說明尖塔所處的宇宙也是一個有機關聯(lián)的復雜系統(tǒng),每一個小小的改變都將給宇宙帶來全局性、深層次的變革。另外,建塔的工人也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其實,工人個體的素質(zhì)魚龍混雜:“他們是殺人犯,兇手,暴民,騷亂者,強奸犯,臭名昭著的私通犯,雞奸犯,不敬神者,或更糟糕的?!盵22]161但是,不管個體是如何地“壞”,通過個體間的協(xié)同,個體與整體間的相互約束,建塔過程形成了全息化運動,最終整體地涌現(xiàn)出了象征著至高無上的信仰的尖塔。正教與異教,虔誠與腐敗,神圣與褻瀆,正義與卑劣,已界限模糊融為一體。小說用“結(jié)成網(wǎng)”來形容所有建塔人員之間的關系,突破了線性關系中元素的單維度關聯(lián)。

      最后,非線性復雜的結(jié)果也是開放、不確定的。尖塔的修建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也復雜得充滿爭議。中文版的封后記認為尖塔“結(jié)果當然是一敗涂地”[25]。然而國外學者卻認為尖塔“是一個巨大的奇跡”[26],“尖塔最后依然佇立,雖被損壞但依舊美麗”[27],呈現(xiàn)出了復雜結(jié)果的不確定性。學者泰格爾如此評論《教堂尖塔》的當代警示:“迫切需要在離散的現(xiàn)象間找尋關聯(lián)。《教堂尖塔》正是以這個悖論作為主題:它激起了一個多元的、混雜的、繁復的世界?!盵28]個體“小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一個起心動念,都將對宇宙“大我”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戈爾丁小說呈現(xiàn)的是混沌的世界,這超越了傳統(tǒng)科學的邏各斯中心主義,顛覆了經(jīng)典科學的簡單秩序性和因果一致性,揭開了世界復雜、開放、非線性的本來面目。經(jīng)過二戰(zhàn)后秩序的重建,及后現(xiàn)代哲學對科學理性文明的反思,人們逐漸認識到確定性和必然性的科學規(guī)律無法解釋大千世界的復雜性和開放性,遠離平衡態(tài)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常態(tài)。因此,戈爾丁反思將確定性規(guī)律強加于社會秩序而帶來的被理性規(guī)律所反噬的現(xiàn)代性悖論,其作品帶來的啟發(fā)是,與其將規(guī)律強加于自然,抗拒自然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不如展開與自然的“新對話”,接納不確定、偶然、無序中所蘊含的更多可能。

      猜你喜歡
      尖塔戈爾丁秩序
      秩序與自由
      憶江南
      詞學(2019年1期)2019-12-16 05:56:18
      孤獨與秩序
      威廉·戈爾丁作品在中國譯介中的問題分析
      So Long, Farewell 別了,再見
      少年的回聲
      性依存敘事曲
      中外文摘(2016年3期)2016-03-17 08:13:57
      捕捉愛的攝影師
      遏制違約頻發(fā) 重建藥采秩序
      亂也是一種秩序
      吉首市| 兰州市| 新乡县| 攀枝花市| 大城县| 雷波县| 宜宾县| 高尔夫| 黎平县| 深泽县| 嘉荫县| 沿河| 普宁市| 鹰潭市| 靖远县| 新兴县| 南澳县| 修水县| 德钦县| 齐齐哈尔市| 双牌县| 都江堰市| 盱眙县| 浦江县| 贺兰县| 洞口县| 中江县| 宿松县| 黎城县| 武山县| 三都| 化德县| 南充市| 喀喇沁旗| 舞钢市| 孟村| 牡丹江市| 万源市| 易门县| 台前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