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新疆地震災害研究回顧與展望*

      2022-11-23 05:41:01阿利亞艾尼瓦爾吉麗特孜加米西提
      關鍵詞:研究成果防災減災

      阿利亞·艾尼瓦爾,吉麗特孜·加米西提

      (新疆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3)

      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是我國主要的內陸地震活動區(qū)。據專家稱新疆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成帶分布等特征與新疆的區(qū)域地質構造背景、深部構造環(huán)境、新構造運動和現代構造運動以及發(fā)育的地震構造等地震地質條件密切相關。①參見朱令人《新疆通志·地震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頁。由于地震活動分布廣泛,從古至今新疆天山南北大部分地區(qū)都有重大地震發(fā)生,地震災害成為新疆各類災害中強度大、破壞性強的首要禍害。據統(tǒng)計,自1949—1990年全疆共發(fā)生6.0-6.9級地震36次,7級以上地震5次。平均每年發(fā)生6級以上地震1次,平均6-7年就有一次7級以上強震發(fā)生。②參見朱令人《新疆減災四十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年,第101頁。2000—2019年全疆共發(fā)生3級以上地震3 707次,其中3.0-3.9級有3063次,4.0-4.9級有538次,5.0-5.9級有90次,6.0-6.9級有13次,7.0-7.9級有2次,8.1級1次。③數據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網站。從1949—2019年七十年間的地震災害發(fā)生統(tǒng)計數據來看,地震發(fā)生比較頻繁,雖然這些地震區(qū)域除一些中小城鎮(zhèn)外人口密度不大,但對相應的經濟生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新疆歷史時期的地震災害更為嚴重。1931年新疆富蘊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8級大地震,造成176公里長的地表斷裂帶、人畜傷亡和民眾遷徙等嚴重事件。此次大地震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國內學者李善邦教授首次發(fā)布了富蘊地震記錄的報告,介紹了此次地震的大致情況。我國地質學家朱令人曾言,“追溯歷史,1934年李善邦教授的《新疆地震》和袁復禮教授關于富蘊8級地震影響的文章是迄今保存最早的關于新疆地震研究的中文文獻”[1]。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早在30年代就已關注新疆地震問題。同在1931年,江淮地區(qū)爆發(fā)了大洪水,多地受災嚴重,發(fā)生饑荒。

      頻繁的自然災害促進了一批災害研究成果的涌現,如1937年鄧拓撰寫的《中國救荒史》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成果,也是我國災荒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1931年從邊疆到內地的兩次大災以及其它地區(qū)的災荒構成了我國災害研究興起的客觀背景。有學者稱這一時期是我國災荒史研究的第一個大發(fā)展時期。①參見朱滸《二十世紀清代災荒史研究書評》,《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120-130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新疆自然災害研究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防震減災救災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通過對1949年以來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與統(tǒng)計可以看出,新疆地震災害的防災減災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80年。當代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抗震工作,組建了與此有關的科研機構,擺脫了長期以來的被動局面。在一代地震工作者的艱辛努力下,從60年代開始對南北疆地區(qū)的地震帶開展普查工作。1970年國家組建新疆地震科研機構和專業(yè)隊伍。隨后國家地震局在南疆地區(qū)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地震預報實驗場。地震預報實驗場在新疆的設立推動了地震預報的發(fā)展,同時也對全國地震預報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這一階段為新疆地震災害研究的初步探索階段,研究成果以實地調查報告為主。

      第二階段是1980年至2008年。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地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防震減災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新疆乃至全國地震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新疆地震災害研究也邁向了新的起點。1990年在全國“國際減災十年”指導下成立了“新疆災害防御協(xié)會”,開創(chuàng)了新疆地震災害研究與國內同步進程。隨著對發(fā)生原因、分布特征以及減災工程等問題的地震災害研究日益深入,并在此基礎上推進了地震預報基礎理論、研究方法的深入發(fā)展,為后期防災減災研究、總結經驗提供了借鑒。

      第三階段是2008年至2019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國政府極為重視抗震防災工作,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隨著研究陣營不斷增加,研究范圍從地震時空分布和規(guī)律特征等領域,擴展到地震災害監(jiān)測預防體系和防震減災以及應急響應體系的研究,出現了一大批科研論著和學術論文,為預防地震災害積累了大量科學數據,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術界尚缺少對當代以來新疆地震災害研究成果進行的總體回顧和總結。由此本文梳理了1949—2019年七十年間的新疆地震研究成果,分別從上述三個時段來反映地震災害研究的進展及主要成就。用歷史的眼光重新梳理前期的研究成果,做整體的回顧、反思、總結經驗。為進一步加強地震災害研究以及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也為目前學者了解新疆地震研究概況、地震學人的成就與貢獻提供助力。

      本文收集梳理有關地震、地震災害的考察報告43篇,論著近40部,涉及新疆地震研究的全國性研究專著60多部。

      筆者通過檢索中國知網(CNKI)“地震研究”“新疆地震”“地震災害”等詞目,檢索出新疆地震研究期刊論文共1118篇,輸入“西北地震”等詞目,檢索出期刊論文229篇,輸入“新疆地震災害”檢索為215篇。本文利用圖書目錄等數據庫資料及中國知網文獻等檢索工具,共梳理篩選出1 043篇,其中最早的1975年僅3篇,成果最多的2017年則超過70篇。這表明隨著地震實地考察的開展和研究機構的成立,推動了研究隊伍的成長與研究范圍的擴大,涌現出一大批適用性強、為社會現實服務的高質量研究成果。

      在資料選用方面,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研究成果在知網上收錄不全,本文從其他文獻數據庫中查找了部分成果。1980年代之后的新疆地震研究成果收錄在期刊網上的數量逐漸增多,經過逐一核對,系統(tǒng)收集了有關新疆地震災害及地震研究的成果。本文按照自然災害的現代定義,將屬于防災減災范圍的地震災害研究也一并納入,而知網地震欄目中的知識講座、表揚獎勵以及外文發(fā)表等內容則未納入到本文統(tǒng)計中。

      一、1949年至1980年的新疆地震災害研究進展

      (一)新疆地震災害研究成果之考察報告

      當代以來,地震研究成為自然科學研究者的重要工作。由于經濟開發(fā)建設的需要,1950年代初,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的新疆綜合科學考察隊在南疆考察,1958年和1959年先后出版了《1956年新疆綜合考察報告》《1957年新疆綜合考察報告匯編》兩本考察報告,其中介紹了新疆盆地的封閉性以及地形地貌的概況,為地質地震工作研究打開了良好的開端。②參見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1956年新疆綜合考察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1957年新疆綜合考察報告匯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當代初期,從1950年代至1960年代新疆共發(fā)生4級以上地震70多次。①參見朱令人《新疆通志·地震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頁。1961年伽師地區(qū)相繼在4月4日、14日,發(fā)生6級至6.8級地震,同年9月5日在阿克陶縣發(fā)生6級地震。在喀什地區(qū)周邊發(fā)生的一系列地震引起黨中央極度關注。是年有自治區(qū)建委、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喀什地區(qū)水利局組成調查組,對伽師地震和喀什地震一帶的歷史地震進行調查。1971年其研究成果《新疆喀什地震調查組報告》出版,據專家稱這是新疆第一份地震調查報告,比較詳細介紹了喀什一帶地震發(fā)生概況,為喀什以及南疆地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礎。②參見朱令人《新疆通志·地震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頁。

      頻發(fā)的地震推動了地震災害研究的進一步深入。1963年烏恰和庫車等地相繼發(fā)生了地震,1965年11月烏魯木齊東發(fā)生6.6級地震,黨中央非常重視此次地震。中國科學院組織了新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地震科學考察,建立了中國科學院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烏魯木齊紅山等地架設地震臺進行地震觀測,結束了“新疆地震研究一張白紙的歷史”。1970年代建立了地震局,1971年9月國家地震局在喀什—阿克蘇地區(qū)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地震預報實驗場,組織全國地震系統(tǒng)11個單位的100多名科研工作者在現場開展了多學科、多手段、多方法觀測的預報實驗研究。③參見朱令人《新疆通志·地震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頁。

      在黨中央領導和地震部門的支持下,新疆地震科技工作者開始了對70年代新疆地震研究工作,他們始終堅持“以防為主,綜合減災”的方針,對新疆各地易發(fā)地震地區(qū)從防災減災等方面展開了工作,出現了從實踐到基礎理論探討的科研成果。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經過前期的考察研究,1978年出版了《新疆地貌》,該論著系統(tǒng)整理和總結了新疆干旱區(qū)域地貌以及天山南北地質構造、氣候條件等實際調查資料的成果。④參見中國科學院新疆綜合考察隊《新疆地貌》,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

      1975至1979年中國科學院治沙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進行科學考察,1982年、1984年、1986年自治區(qū)農業(yè)區(qū)劃委以及科委分別在塔河流域進行科學考察。這些團隊經過幾年的科學考察,做了大量地質考察研究?!端死敻缮衬芯课墨I目錄索引》收錄了上述考察成果,⑤參見中國科學院塔克拉瑪干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隊《塔克拉瑪干沙漠研究文獻目錄索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1頁。在此地震學目錄中,收錄1960年代地震普查報告4篇,如新疆石油局《塔里木盆地阿克蘇地區(qū)地震普查總結報告》⑥參見中國科學院塔克拉瑪干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隊《塔克拉瑪干沙漠研究文獻目錄索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64頁。。1970年代地震普查報告26篇,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民豐縣東1924年7?級地震考察報告》等。1980年代初考察報告13篇。上述報告主要對新疆古地震、南北疆各地地震發(fā)生地考察,進一步厘清了地震發(fā)震構造、時空分布、地震危險性等規(guī)律,對實際情況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1949年之后,地震工作者對塔克拉瑪干沙漠周圍地震區(qū)域的考察研究報告,均以實際現場資料為主,為新疆地震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資料來源。

      這一時期,新疆地震工作部門以及學者都以研究報告的形式來反映其研究考察成果。1960至198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均發(fā)表在新疆各地質大隊調查報告中,因此這一時期地震災害研究的論著出版較少,全國性的地震研究報告中也有部分涉及新疆,但具體針對性研究少見,人文社科方面更無人問津。

      (二)1949年至1980年發(fā)表的論文概況

      目前在知網(CNKI)中很難查閱到1949至1980年間的新疆地震相關論文,筆者在知網和其他文獻資料庫中僅梳理到1975年3篇、1977年1篇和1979年4篇。其中,1975年由劉一鳴等人撰寫的《新疆柯坪斷裂帶地震活動的特征及趨勢分析》一文,對1972年在柯坪縣發(fā)生的6.2級地震進行了重點分析和總結。⑦參見劉一鳴、姚紅、周海南《新疆柯坪斷裂帶地震活動的特征及趨勢分析》,《地球物理學報》,1975年第1期,第39-51頁。朱傳鎮(zhèn)等《新疆西克爾地區(qū)地震微波譜的初步研究》,對西克爾地區(qū)地震發(fā)生前后的震源區(qū)的變化進行初步討論。⑧參見朱傳鎮(zhèn)、史汝斌、羅勝利等《新疆西克爾地區(qū)地震微波譜的初步研究》,《地球物理學報》,1975年第4期,第256-268頁。同年國家地震局地震測量隊新疆組發(fā)表了《南天山地區(qū)的地殼形變與地震》一文,對南天山地區(qū)的地殼形變做了初步探究。1977年戈澍謨發(fā)表《新疆歷史地震活動》,對歷史地震活動區(qū)域進行分析。1979年收錄的4篇論文分別是《新疆地震活動特征》①參見戈澍謨《新疆地震活動特征》,《西北地震學報》,1979年第2期,第27-33頁?!短焐降卣鸹顒优c鋃嵌構造》②參見馮先岳《天山地震活動與鋃嵌構造》,《西北地震學報》,1979年第2期,第83-84頁?!缎陆恍┲袕娬鹎昂蟮牟ㄋ俦犬惓!发蹍⒁娡豕饚X、吳秀蓮、敖雪明《新疆一些中強震前后的波速比異?!?,《西北地震學報》,1979年第2期,第1-8頁。和《1979年3日26日新疆庫車6.0級地震》④參見新疆地震局《1979年3日26日新疆庫車6.0級地震》,《西北地震學報》,1979年第3期,第18-22頁。。上述研究成果主要圍繞地震活動特征、地質構造以及中強震前后的波速比異常等問題進分析,對地震監(jiān)測預報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1970年代發(fā)表的8篇學術論文是當代以來在知網上能看到的較早的新疆地震研究成果。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研究成果則極為少見。據統(tǒng)計,國內全國性地震研究1950年代有89篇,1960年代有81篇,1970年代有1 258篇??梢娕c國內研究相比,這一時期的新疆地震研究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

      二、1980年至2008年新疆地震災害研究進展

      改革開放后至2008年,國家對地震災害防治更為重視,在政府和科技人員的艱辛努力下,地震防災減災研究有了迅猛發(fā)展,研究成果逐漸增多。這一時期新疆地震災害研究就有幾十部科學論著出版,論文發(fā)行量達500多篇。隨著我國地震減災中“地震對策”研究的深入開展,新疆地震減災工作開始向系統(tǒng)化發(fā)展。

      在論文集、論著研究方面,1980年代主要圍繞地質構造運動與地震活動、強余震觀測、地震斷層、古地震研究等方面開展廣度和深度的探討。如毛德華、馮先岳以及中國地質學會、新疆地礦局地質科學院等先后出版的論文集,圍繞南天山西部烏恰地區(qū)新地質構造運動與地震活動、第四紀地質及冰川地質和古地震遺跡鑒別標志等研究。之后,高振家等出版了《新疆前寒武紀地質》一書,對新疆庫魯克塔格震旦紀、寒武紀地層劃分等進行了分析。這些研究成果是對前期研究考察實地的總結,也是對地質工作的新探討。⑤參見高振家、朱誠順《新疆前寒武紀地質》,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

      1985年8月至9月烏恰縣發(fā)生了多次地震,最高是7.4級,造成了房屋倒塌、人員傷亡的事件,這是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次特大地震,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央與國務院慰問團及時到達災區(qū)進行慰問。針對此次地震,新疆地震局和蘭州地震研究院進行了考察分析,研究成果為《1985年新疆烏恰7.4級地震強余震觀測報告》⑥參見新疆地震局《1985年新疆烏恰7.4級地震強余震觀測報告》,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年。,該成果是1980年代對烏恰地震的研究總結。

      新疆地震研究是從考察歷史上的大地震遺址開始的,學者對天山南北的地震考察尤其是地震斷層研究有了一定進展。1980年代至1990年代,新疆地震局先后出版了《富蘊地震斷裂帶》《中國地震斷層研究》和《阿爾金活動斷裂帶》等著作,是當時有關斷層、斷裂帶分布幾何形態(tài)以及斷裂活動強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⑦參見新疆地震局《富蘊地震斷裂帶》,北京:地震出版社,1985年;新疆地震局《中國地震斷層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新疆地震局《阿爾金活動斷裂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年。隨著地震研究的發(fā)展,學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討古地震研究。地質學家馮先岳對新疆歷史上無文字記載的古地震進行了深入分析,完成了《新疆古地震》一書,⑧參見馮先岳《新疆古地震》,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97年。該論著是改革開放后國家地震局招標項目的研究成果,對新疆古地震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見解。

      1990年代是新疆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十年,也是各類災害頻發(fā)的十年。1990年在自治區(qū)黨委和各級部門的帶領下,受新疆防御協(xié)會的委托,由地震局等單位組織編寫了《新疆減災四十年》,收錄了1950年至1990年四十年間新疆各種自然災害的實例,并按時間順序,包括災害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災種、損失狀況和政府救災措施五個要素的災例,建立了資料數據庫?!啊缎陆疁p災四十年》的出版,對整個減災工作的實踐來說是走在了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前頭,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2]1得到當時學界認可的《新疆減災四十年》成為全國學習的模板??梢?,新疆減災工作不僅為重大自然災害研究奠定了基礎,而且為自治區(qū)各級部門制定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在國內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成為我國減災事業(yè)的一份珍貴資料。

      1990年代至2000年是大批地震科研成果發(fā)表的重要階段,新疆科技工作者完成了《北天山地震帶西段震害預測研究》《地震風險和地震保險研究》《天山活動構造》《地震分形》等大型科研成果,為政府部門的相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①參見楊章、尹力峰《北天山地震帶西段震害預測研究》,烏魯木齊:新疆科技出版社,1998年;地震風險和地震保險研究課題組《地震風險和地震保險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年;鄧起東《天山活動構造》,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年;朱令人、陳颙《地震分形》,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年。資料匯編方面,自治區(qū)地震局先后編寫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目錄(1980—1984)》②參見自治區(qū)地震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目錄(1980—1984)》,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年?!缎陆S吾爾自治區(qū)強震加速度記錄》③參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強震加速度記錄》,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年。。新疆地震局分別出版了系列圖版,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烈度區(qū)劃圖》《新疆地震構造圖》等。④參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新疆地震構造圖》,成都:成都地震出版社,1997年。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記錄了珍貴的一手資料,是一批適用性很強的科研成果,對地震災害研究以及防災減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000年后學界對該領域高度重視,出版了不少深具資料性和地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方志叢書《新疆通志·地震志》是經過老中青三代地震人的努力,最終完成的新疆地震研究成果,⑤參見朱令人《新疆通志·地震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該志全面而翔實地記述了1716年至2000年新疆地震和地震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和現狀,有8部29章115幅圖片和附錄組成,對后期地震研究、經濟建設和防災減災工作具有重要使用價值和科學意義。隨后新疆地震局出版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檢測志》,對新疆地震監(jiān)測和天山南北各臺站的發(fā)展變化進行深入分析,是對1964—1996年三十二年間新疆地震監(jiān)測技術的系統(tǒng)總結。⑥參見新疆地震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檢測志》,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年。該兩志的出版,不僅記錄了珍貴的原始資料,也對地震進行了深入分析,對新疆的防震減災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就成果形式而言,該階段新疆地震災害研究出版的論著不多,大多數研究成果主要以論文形式發(fā)表。如有與上述論著重復的研究則不做論述。

      1980年之后,地震災害研究論文呈現出新的起點,研究成果多從實地考察和新理論方法方面進行創(chuàng)作,成果數量與質量較前均有明顯進步。筆者利用圖書文獻以及知網資源收集到1980年至2000年間的相關期刊研究論文共有300多篇,分別按時間順序進行述論。

      (一)1980年至1990年發(fā)表的論文

      學界對古地震及災害損失的關注由來已久,在1980年代考察討論的焦點也集中于古地震研究。主要有1980年楊章、戈澍謨發(fā)表了兩篇對1931年新疆富蘊地震斷裂帶及構造運動特征的初步分析的成果。⑦參見楊章、戈澍謨《對1931年新疆富蘊地震斷裂帶及構造運動特征的初步認識》,《地震地質》,1980年第3期,第31-37頁;戈澍漠、揚章《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蘊大地震》,《西北地震學報》,1980年第2期,第23-28頁。除對新疆古地震遺跡鑒別標志報告之外,柏美祥、方志強探討了1906年新疆瑪納斯西南八級地震地表破壞現象與地質構造的關系,⑧參見柏美祥、方志強《1906年新疆瑪納斯西南八級地震地表破壞現象與地質構造的關系》,《西北地震學報》,1981年第2期,第100-102頁。馮先岳等對天山古地震遺跡進行了細致分析。⑨參見馮先岳《天山古地震遺跡》,《西北地震學報》,1987年第3期,第113-115頁。學界對歷史時期的新疆大地震發(fā)生時間、地震破壞、地震參數、地震地質背景、發(fā)震構造特征等進行了深入分析。

      同時,學者從多個視角討論了太陽黑子與地震的關系問題。如葉民權《太陽黑子活動與新疆強震》⑩參見葉民權《太陽黑子活動與新疆強震》,《內陸地震》,1987年第2期,第154-159頁。,徐道一、高建國《1985年烏恰7.4級大地震和太陽黑子周期》等,從地震帶、時空分布規(guī)律和太陽黑子周期變化等方面分析了強震與太陽黑子的關系。?參見徐道一、高建國《1985年烏恰7.4級大地震和太陽黑子周期》,《科學通報》,1988年第2期,第136-139頁。從筆者的統(tǒng)計數據來看,相關研究成果并不多。之后,楊馬陵、塔青對太陽黑子活動與新疆強震活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對使用太陽黑子活動預測新疆強地震的指標做了進一步的探索。①參見楊馬陵、塔青《太陽黑子活動與新疆強震活動的關系》,《內陸地震》,2012年第1期,第10-16頁。

      在地震災害評價和防治方面,尹力峰《新疆地區(qū)破壞性地震震害面積的評價》和李勝年《新疆人口分布和地震分布的關系初探》等,對破壞性地震以及人口與地震分布進行了探討,還有學者用馬爾柯夫模型對新疆境內Ms≥6.0級地震的區(qū)域遷移概率、地震綜合預報判據和指標的研究等進行了多視角的分析。另外,在國際交流合作研究方面,陳保華、劉淑芳介紹了中俄雙方在地震研究方面簽署的合作協(xié)議等內容,反映了我國地震研究走向國際化的努力,對防災減災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②參見陳保華、劉淑芳《新疆地震科技代表團訪問蘇聯三個加盟共和國地震研究所概況》,《國際地震動態(tài)》,1989年第1期,第19-21頁。

      (二)1990年至2000年發(fā)表的論文

      1990年代之后,地震災害研究從科學性和實用性原則出發(fā),開展了對環(huán)境因子、地震預防、應急管理、救災與重建、地震綜合防災體系的研究,把地震研究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本文梳理的此段研究成果共有188篇論文,這些論文分別發(fā)表在《內陸地震》《西北地震學報》《中國地震》《華南地震》《國際地震動態(tài)》《新疆地質》《地震》等學術刊物,大部分論文基本上是以地震研究及防災減災研究為主。

      就具體研究內容而言,在環(huán)境因子與地震關系方面,有葉民權、魏若平、鄭大偉等學者在新疆災害性地震時空分布的基礎上,對新疆災害性地震與環(huán)境因子的相應關系進行分析。通過對太陽黑子活動和地震自轉運動與地震的關系研究,認為環(huán)境因子與新疆災害性地震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該研究對新疆強震活動趨勢分析和防災減災具有較重要的意義。③參見葉民權、鄭大偉、李茂瑋《新疆災害性地震環(huán)境因子預報判據的研究》,《中國科學》,1991年第10期,第1082-1091頁。

      1990年的26篇論文中有多篇針對烏恰地震的研究,包括地震災害發(fā)生原因、造成損失、預測預防等諸多問題。葉民權對新疆地震災害研究也做了整體深入分析,對今后防災減災提供了有效借鑒。新疆地震學者通過長期對新疆地震災害的系統(tǒng)性的研究,推動了新疆地震學的發(fā)展,豐富了我國地震災害研究的整體性,為我國減輕災害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1996年至2000年相關學術論文共有92篇,學者主要對監(jiān)測預報、地震烈度與發(fā)震構造、地震烈度及震害評估以及對新疆測震臺網歷史監(jiān)測能力及現狀等進行探討。1996年、1997年、1998年阿圖什和伽師6.6-6.9級地震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研究成果主要圍繞地震預警預報等方面進行分析。有宋立軍等《新疆破壞性地震損失“盲估”方法》和朱令人等《1997年新疆伽師強震群及三次成功的臨震預報》,等等。

      總之,1999年和2000年研究成果,多用新視角探討強震群預報、地震空間分布特征、主地震定位法分析、強震群高精度定位、地震前地下流體前兆異常的分析等問題,其中對伽師地區(qū)強震的研究比較深入。

      (三)2000年至2008年發(fā)表的論文

      就研究方法而言,這一時期跨學科的地震研究也在興起,從人文社科方面進行對地震災害的思考與認識的研究成果比較典型。如高國英等《基于新疆地震知識的地震預報專家系統(tǒng)的研究》④參見高國英、薛郁輝《基于新疆地震知識的地震預報專家系統(tǒng)的研究》,《內陸地震》,1999年第4期,第306-313頁。、李錳等《新疆喀什地區(qū)鄉(xiāng)村地震人員傷亡矩陣與對比研究》⑤參見李錳、尹力峰《新疆喀什地區(qū)鄉(xiāng)村地震人員傷亡矩陣與對比研究》,《自然災害學報》,2000年第1期,第100-104頁。;屈智華等對《中國西部復雜地區(qū)地震資料處理》,楊成榮對《新疆地區(qū)大震速報和地震目錄的回顧與探討》等⑥參見楊成榮《新疆地區(qū)大震速報和地震目錄的回顧與探討》,《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2000年第3期,第60-65頁。;孫曉丹《關于地震預報問題的新思考——對新疆若干重大地震預報實例的科學性回顧與再認識》等對防災減災具有一定的借鑒。上述研究從實際出發(fā)探討了地震知識的預報、地震目錄研究以及地震災害傷亡人數分析等內容,為地震預測和快速評估、防災等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還有宋和平等學者對《論新疆深大斷裂特征與地震的關系》方面的系列探討。⑦參見宋和平《論新疆深大斷裂特征與地震的關系》,《內陸地震》,2005年第1期,第193-202頁。此時期的研究成果對震情和災情快速判定以及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發(fā)震斷層與機制分析等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另外,部分學者對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平臺與網絡安全建設、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在新疆山區(qū)的應用效果、新疆數字測震臺網的監(jiān)測能力及其構造意義和磁盤陣列技術在新疆遙測地震臺網數據存儲中的應用等展開了討論。如學者對地震前兆模擬資料轉入數字化平臺和數字地震前兆臺網運行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數量多,研究方法多元,地震綜合防災體系逐步完善。

      三、2008年至2019年新疆地震災害研究進展

      2008年之后,隨著地震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成果在研究水平、論文質量等方面有了明顯的進展。至2019年為止,新疆地震防災減災相關研究共有714篇。據統(tǒng)計,這一時期全國共有9萬多篇地震類論文發(fā)表,每年發(fā)表在2千篇以上,其中最多的2009年有7 725篇??梢妵鴥鹊卣鹧芯坑辛藰O大發(fā)展,尤其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引起學界高度重視,國家防災減災政策有了新的變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地震研究有了新發(fā)展。

      在出版論著方面,2009年至2018年先后出版了多部對經濟建設和防震減災工作有重要意義的科學著作,如宋和平等《烏魯木齊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該論著從11個方面對區(qū)域地震地質構造背景、烏魯木齊城市活斷層地震活動性、城市活斷層地震活動性以及烏魯木齊地震危險性評價和活動斷層探測數據信息管理系統(tǒng)等方面進行科學研究。該成果對城市發(fā)展、經濟建設和防震減災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①參見宋和平、沈軍、向志勇等《烏魯木齊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年,第1-3頁。其后柏美祥等《新疆可可托?!_活動斷裂帶地質圖(1:50000)說明》②參見柏美祥、羅福忠、尹光華等《新疆可可托?!_活動斷裂帶地質圖(1:50000)說明》,北京:地震出版社,2013年。、沈軍《中國新疆及鄰區(qū)地震構造圖》③參見沈軍《中國新疆及鄰區(qū)地震構造圖》,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4年。、高小其《天山地區(qū)地震生物與泥火山觀測》等研究成果問世。④參見高小其《天山地區(qū)地震生物與泥火山觀測》,北京:地震出版社,2018年。這些研究成果是長期實踐的結果,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在研究視角方面,用歷史的視角考察新疆災害史研究成果有《歷史時期新疆的自然災害與環(huán)境演變研究》,⑤參見殷晴、田衛(wèi)疆《歷史時期新疆的自然災害與環(huán)境演變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該論著中學者對新疆地震災害做了詳細分析,反映了歷史學界對地震災害研究給予極大關注。其他還有羅紹文、阿利亞、張玉祥等利用文獻資料對清代民國新疆地震災害發(fā)生、政府救濟以及地方官員的態(tài)度等進行分析。

      實際上,新疆地震局及各部門研究課題項目多,這些成果或未公開發(fā)表,所以本文在文獻梳理中僅看到部分成果。近幾年課題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fā)表的較多,論著發(fā)行量少。同時也發(fā)現上述研究成果主要以自然學科方面談論的較多,從歷史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見。

      需要說明的是國內重大地震研究成果中,部分章節(jié)涉及新疆地震的專著與匯編豐富,由于篇幅有限,不一一詳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中央非常關注新疆工作,相關地震災害事件編入到全國災害統(tǒng)計中,如國家檔案局編寫清代地震檔案史料中就有幾件新疆大地震的記錄。⑥參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地震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歷史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上下冊)⑦參見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歷史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上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國家地震局全國地震烈度區(qū)劃編圖組《中國地震等烈度線圖集》等大型研究中詳細介紹新疆地震概況。⑧參見國家地震局全國地震烈度區(qū)劃編圖組《中國地震等烈度線圖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年。中國地震工作小組辦公室主編《中國地震目錄》⑨參見中國地震工作小組辦公室《中國地震目錄》,北京:科學出版社,1971年。、宋正?!吨袊糯卮笞匀粸暮彤惓D瓯砜偧返戎髦性敿氂涗浟诵陆匀粸暮Φ氖妨?。高建國等《中國近現代減災事業(yè)和災害科技史》中著重介紹了我國科技史的發(fā)展和新疆地震研究工作的進展。⑩參見高建國、宋正海《中國近現代減災事業(yè)和災害科技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26-347頁。國內先進的新理論方法和新理念促進了新疆地震研究工作的快速發(fā)展。

      在地震減災研究中,新疆地震局以及多位研究人員、工程師和學者結合新疆實際探討了地震災害和防災減災的有效途徑,完成了適應地方減災的工程。他們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嚴謹的學術氛圍,潛心從事地震監(jiān)測預報,大膽探索,為新疆的地震事業(yè)、防災減災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后期的學者提供了新理論與方法,為我國邊疆地區(qū)地震科學研究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應急管理方面,2010年中國地震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疆防災減災事業(yè)發(fā)展的意見”,針對新疆防災減災基礎薄弱的狀況,提出推進新疆防災減災工作和全國地震系統(tǒng)對口支援。這一時期在全國援疆工作的支持下,新疆防震減災工作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學者先后對新疆地震應急救援物資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新疆地區(qū)地震宏觀測報網現狀及研究、地震應急基礎數據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研究與應用、測震臺網與中國地震臺網測定的地震震級對比分析、地震應急救援快速制圖等進行深入研究。

      安居富民工程是近年來新疆惠民政策的突出貢獻。地震專家高建國曾指出,中國防災減災之路之亮點是農村抗災安居工程。自治區(qū)抗震部門結合新疆的實際工作,從工程地震、抗震、災害預測以及社會防災和抗震救災等方面開展了全力減災工作??拐鸢簿臃康脑O立,扭轉了地震發(fā)生后人員傷亡,社會經濟損失的局面,迎來人心安定、社會發(fā)展的安康時期。此方面的研究有:劉軍等對《安居富民工程在地震災害中的減災效益初探——以2012年新疆新源、和靜交界6.6級地震為例》以及《探索地震現場調查評估工作,促進我國震害評估標準化規(guī)范化》等,杜曉霞等對《新疆于田7.3級地震建筑物震害分析與啟示》,譚明等對《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級地震抗震安居(安居富民)房破壞比初步分析》,李帥等也對《以新疆于田2次M_S7.3地震為例探討安居富民工程的減災作用》,阿里木江等對《新疆皮山縣6.5級地震安居富民房震害特征分析》等。學界進行了對地震抗震救災工作回顧與思考,對個別地震區(qū)域的經濟損失和恢復重建經費評估進行分析。上述成果對于恢復重建工作、應急管理工作以及防災救災方面研究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從1949年至2019年,有關新疆地震災害研究論文發(fā)表最多的年份是2017年。此年也是對我國防災減災工作有重要意義的一年。201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推進防災救災減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了新時期國家防災救災工作的新定位和新理念。2017年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正式印發(fā)防災減災重要文件,科學提出了“十三五”時期新疆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重點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項目。更加有力推動了自然災害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2017年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地震序列特征、地震烈度、地震前重磁變化特征分析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具體對南疆阿克陶地震研究有12篇,皮山地震有11篇,精河6篇,呼圖壁8篇以及對烏恰、塔什庫爾干、沙灣等地的研究。其他理論與方法研究有劉平仁等《新疆地震速報與質量提升方法》,譚明、孫甲寧《加強地震現場工作隊能力建設為新疆抗震救災提供技術支撐》,王海濤等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提升新疆地震應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進行分析,肖天宇、王堅則對新疆防震減災救災工作進行了回顧。學者提出了促進我國震害評估標準化規(guī)范化建設等新理念新思想。①參見宋立軍《探索地震現場調查評估工作,促進我國震害評估標準化規(guī)范化》,《城市與減災》,2017年第6期,第8-12頁。涌現出一批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新疆地震應急救援體系構建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

      2018年地震災害研究中有8篇論文是針對新疆昌吉—瑪納斯地區(qū)地質災害特征分析。隨著地震災害研究廣度、深度的不斷加深,這一時期的地震研究不僅有數字地震臺網等高端技術,而且也傾向于對具體地震案例進行分析。2019年的地震研究成果對2016年呼圖壁地震,2017年的塔什庫爾干、庫車、精河等地震序列及發(fā)震構造討論進行了深層次地研究。上述地區(qū)因其特殊的地質構造位置,決定了該地區(qū)地震活動強度大,頻度高,危害大。因此學界對此討論較多。這一時期研究成果大幅度上升,高質量、新方法和新理論的地震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總之,從上述論文梳理統(tǒng)計來看,學界成果數量比較顯著。新疆地震防災減災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內陸地震》的最多約有370多篇。新疆地震學科的研究成果為國內外學術交流和防災減災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發(fā)表10篇以上的期刊雜志共有16個,其中有《西北地震學報》《中國地震》《國際地震動態(tài)》《地震》《地震地質》等。從1980年中后期開始,學界逐漸重視地震災害,研究成果數量逐步上升,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科學研究日益加強,防災減災研究得到高度重視。

      有關新疆地震的學位論文也是反映其成果增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學位論文是對某學術領域進行的專題探討,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創(chuàng)新意義。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收錄全國地震災害研究學位論文有1 764篇,新疆地震及地震災害研究有60篇,其中碩士論文48篇,博士論文12篇。

      在碩博論文中針對震害識別、震害預估和地震危險性評價等論文有9篇,由于篇幅有限,不一一例舉。對震前泉水細菌群落異常反應、泉水體微生物對地震的響應和地震液化等防災減災研究也有9篇。對新疆地震及第四紀活動性關聯研究有3篇。對地震方法研究探討和引用研究有13篇。對地震構成研究、地震震源、地震活動等以及強震問題研究等有16篇。指導單位為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的碩士論文成果最多,共11篇,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指導7篇,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和地球物理所各有6篇,新疆大學指導5篇。其中12篇博士論文中,有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博士論文4篇和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博士論文3篇。

      隨著地震學科的發(fā)展,上述學位論文主要從多視角和新方法等方面進行思考和論述,其成果主要聚焦于地震構造、地震活動等深層研究以及地震監(jiān)測等防震減災方面的理論與方法的探討。

      總體上看,相關的學位論文數量仍然偏少,學界關注不夠,針對新疆地震災害實際問題和地震機制的對策研究很少,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有待加強。但從2002至2019年的學位論文質量分析,隨著抗震技術和地震災害研究水平的提高,相關成果的研究水平有了巨大的進步,反映了學科發(fā)展和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四、總結與展望

      當代以來,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努力和探索,新疆地震研究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科研隊伍逐步擴大,專業(yè)研究機構相繼設立,研究成果從調查報告到深層探討,出現了大批經濟建設急需的優(yōu)秀成果。

      尤其新疆防災減災研究中心成立后,自治區(qū)各州市也相應地建立起防震抗災小組,各站臺工作人員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并結合實際工作經驗與經濟建設需求,發(fā)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地震史料匯編、地震志的出版以及地震信息和數據庫的建立,為地震災害研究以及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基礎,也為新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當然,新疆地震災害研究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第一,在地震防災減災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之際,防御災害的對策研究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要需求,但現有研究中應急對策、救災對策、恢復生產、普及地震知識、汲取抗震救災經驗等應用性成果不多,缺少供社會借鑒的經驗教訓總結。

      第二,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雖多,但在結合社會科學方面以及跨學科研究方面尚少,影響了自然災害研究的整體效果。1990年代,我國著名的地震學家朱令人在新疆進行減災工作時提出“災害的發(fā)生必然會引起社會的各個方面的關注和反響,災害與社會的互饋關系,僅靠自然科學是難以研究的,任何一種自然災害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性以及人們的文化素質、心理狀態(tài)、災區(qū)經濟結構等都與社會科學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加強災害的社會學研究是很有必要的”[2]228。從本文梳理的整體研究成果來看,近30年來,這些問題一直沒有改變,至今仍然需要我們的反思,有待于深入解決。

      第三,微觀研究較多,就具體縣市級的地震研究數量多,整體地震帶的宏觀研究較少。大部分研究僅關注新疆地震的獨特性,與其他省市的對比研究以及全國性的整體比較則考慮的較少。地震之后的次生災害研究更是無人問津。對普及地震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也有待于提高。

      第四,對歷史時期地震災害與救災的研究尚需要加強。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部分學者對清代地震災害及其荒政進行了研究,但對清之前的地震研究則很少,需要在挖掘歷史史料的基礎上,深入考察古人的防震避災措施。同時,需要進一步了解各游牧民族的民間自救活動以及對牲畜受災的防御措施。此外,有必要通過口述、訪談等方法,深入挖掘民間社會的防震經驗與教訓。

      其五,開展地震學及災害研究的新疆高??蒲衅脚_偏少,各學科間的學術交流少,學術氣氛不濃厚。在新時代的大好形勢下,需要打破這種僵化局面,趕上國內外先進研究水平,為目前我國防災減災救災戰(zhàn)略建設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總之,要清醒認識到新疆是我國地震災害嚴重的邊疆區(qū)域,尤其南疆地區(qū)既是貧困地區(qū)又是地震頻發(fā)區(qū)。在黨和政府領導下脫貧攻堅戰(zhàn)最后取得勝利之際,提高民眾的防災意識,提高全區(qū)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對自然災害的防治能力,是新時期新疆全面建設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深入開展地震災害研究,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對防震減災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本文大致梳理了1949年至2019年間,七十年來新疆地震災害研究的進展,介紹了該領域研究成果的新趨勢,同時對地震災害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成果梳理中,某些研究成果未能全部收錄,分析評論中對相關學者以及重點成果也有遺漏,不當之處,還請學界專家批評指正。

      猜你喜歡
      研究成果防災減災
      我校多項研究成果榮獲省、市科研獎
      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小常識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故宮防災的“超強鎧甲”
      軍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9:12
      “防火防災”大作戰(zhàn)
      冀東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河北地質(2017年2期)2017-08-16 03:17:20
      國務委員、國家減災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災減災日”活動
      中國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農業(yè)減災自救 刻不容緩
      減災就是效益
      學習月刊(2015年17期)2015-07-09 05:40:30
      節(jié)水灌溉技術研究成果獲ICID肯定
      中國水利(2015年24期)2015-04-25 08:14:47
      武邑县| 玉林市| 离岛区| 高要市| 海口市| 方山县| 密云县| 长顺县| 武威市| 济南市| 望奎县| 阿鲁科尔沁旗| 泽库县| 桐梓县| 黑河市| 崇信县| 五原县| 班玛县| 绥滨县| 河池市| 鹤壁市| 广宁县| 全州县| 新兴县| 武汉市| 贡山| 延川县| 韩城市| 镇雄县| 闵行区| 秦皇岛市| 双牌县| 孟村| 宜章县| 通州市| 白水县| 郁南县| 贺州市| 巫溪县| 永靖县|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