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龍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所謂王陽明的心學,是由明代浙江余姚人王陽明奠定,又經(jīng)其弟子傳承發(fā)展的學說,主要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題組成。
宋明理學中的“理”,是指宇宙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則。明正德三年(1508年),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的王陽明突然大徹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睂W術(shù)界簡稱為“心即理”。意思是說,人性之中具足了一切成圣成賢的潛質(zhì)和可能。即要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
有人把王陽明的“心即理”,視作主觀唯心主義。有一次王陽明游南鎮(zhèn)會稽山,一友指巖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guān)?”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蓖蹶柮髡J為萬事萬物只有經(jīng)過心的觀照才有理,如果離開心的觀照,既沒有價值,也沒有意義。
龍場悟道后的第二年,王陽明在貴陽文明書院提出“知行合一”說。此處的知,并非指知識、理論,而是指良知。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作兩事。他認為,在人的認識發(fā)展過程中,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相轉(zhuǎn)化,相互促進。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陽明在江西南昌提出“致良知”,這標志著王陽明心學體系的成熟。王陽明曾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蓖蹶柮髡J為良知是人天生就固有的,“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而“天理”就是內(nèi)存于心的“良知”,良知不能自欺,故君子坦蕩蕩。所謂“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做標尺,去衡量一切事物,這樣就能認識事物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