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周 敏
(電子科技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女兒童醫(yī)院,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yī)院血液腫瘤科,四川 成都 611731)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多態(tài)性在ITP 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是近些年來的研究重點。本文首次從免疫細胞受體、細胞因子、細胞因子調(diào)節(jié)分子和信號通路抑制劑四個方面總結遺傳多態(tài)性在ITP 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同時,將年齡及種族特異性納入其中,以期為相關工作及研究提供參考。
ITP 分期:在診斷后的最初3 個月內(nèi)被稱為新診斷的ITP,3 ~12 月內(nèi)被稱為持續(xù)性ITP,超過12 月則被稱為慢性ITP。
遺傳多態(tài)性是指在同一群體中,某個基因座上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且等位基因的頻率大于1% 的現(xiàn)象。單個核苷酸變異(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即特定DNA 序列上單個核苷酸的替換,是最常見的遺傳多態(tài)性形式。
根據(jù)ITP 遺傳多態(tài)性的功能屬性可將其分為以下四類:免疫細胞受體、細胞因子、細胞因子調(diào)節(jié)分子及信號通路抑制劑。
FCγR 可感受抗體的調(diào)理作用并在識別及聚集Fc 受體時發(fā)揮其特異性的效應機制。FCγR Ⅲa 即CD16,是FCγR 中最為重要的一類受體。Rezaeeyan等[1]發(fā)現(xiàn)CD16 158F >V 使苯基丙氨酸被纈氨酸替換,可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從而導致血小板的破壞及ITP 進展,其認為該SNP 可作為判斷ITP 患者預后的負性指標。然而,Hend 等[2]卻不支持該結論,在其研究中,所納入患者均為野生型FF 基因型,并未發(fā)現(xiàn)V 等位基因,但其在文章中也列出了兩項支持Rezaeeyan 等[1]結 論 的 研 究,即 在Pe?alver 等[3]及Eyada 等[4]的試驗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V 等位基因,尤其Eyada 等[4]的研究表明FCγR Ⅲa FV 基因型頻率在ITP 患者中有顯著升高,該SNP 可作為ITP 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更多研究表明,CD16 158F >V 在增加ITP危險度方面于首發(fā)年齡為兒童與成人之間亦有顯著差異,這一點由Xu 等[5]指出;同時,該研究分析了此多態(tài)性在不同種族之間對ITP 危險度影響的差異,結果顯示CD16 158F >V 在增加ITP 危險度方面于白種人與非白種人之間亦有顯著差異。
作為B 細胞的輔助受體,CD72 可負性調(diào)節(jié)B 細胞抗原受體(B cell antigen receptor,BCR)轉(zhuǎn)導途徑。已有研究報道異常表達的CD72 參與了ITP 的發(fā)病機制。Xu 等[6]發(fā)現(xiàn),CD72 第八內(nèi)含子中13 個核苷酸單次重復的單體型(CD72*1)與ITP 患兒的首發(fā)年齡有關(≤14 歲),其結論顯示對于兒童發(fā)病的ITP 而言,單體型CD72*1 是一類危險性等位基因,而CD72*2(CD72 第八內(nèi)含子中13 個核苷酸兩次重復)則是一類保護性等位基因。
Mokhtar 等[7]發(fā) 現(xiàn),IL-6-174 CC、IL-17F CC、IL-10-1082 GG 及IL-1RaVNTRA1A2 基 因 型 頻 率 在ITP 患兒中均顯著升高,并發(fā)現(xiàn)與新診斷的ITP 患兒比較,IL-10 GA 及IL-1Ra A1A1 的基因型頻率在慢性ITP 患兒中顯著升高。以上結果說明,IL-6-174 CC、IL-17F CC、IL-10-1082 GG 及IL-1RaVNTRA1A2 基因多態(tài)性與ITP 的易感性有關,且IL-10-1082 GG、IL-1RaVNTRA1A2 基因多態(tài)性是ITP 發(fā)展為慢性的危險因素。在Tolba 等[8]的研究中,IL-17F rs763780 的等位基因G 及基因型AG 的頻率在ITP 中是下降的,并且此下降可增加罹患ITP 的危險;更進一步研究顯示,與成人起病的ITP 比較,兒童起病的ITP 患者其基因G 的頻率更低,與新診斷的及持續(xù)性ITP 比較,G 的頻率在慢性ITP 中顯著降低;與AG基因型比較,AA 基因型患者在初診時血小板減少更為嚴重。以上結果說明,IL-17F rs763780 基因多態(tài)性與ITP 患者的發(fā)病年齡、易感性及嚴重程度有關。Mokhtar 等[7]指出,IL-10-1082 GA 是ITP 發(fā)展為慢性的危險因素,但Ou 等[9]卻認為其是急性ITP 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在于,Ou 等[9]并未發(fā)現(xiàn)IL-10-1082A/G 與ITP 有確實而充分的關聯(lián),這可能是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結果出現(xiàn)的原因。
Rezaeeyan[1]等在其2017 年的文獻中報道IFN-γ+874 TT 為ITP 進展的危險因素,但其本人在2019 年最新的研究[10]中又提出了不同意見,稱IFN-γ+874 A/T 多態(tài)性與ITP 發(fā)病機理無關,但其同時也指出受限于樣本量及純合子TT 基因型病例的缺乏,此試驗需要在擴大樣本量后重新進行。Lee 等[11]指出,IFN-γ+874 T 可增加ITP 的易感性,并且還發(fā)現(xiàn)該基因多態(tài)性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與種族的關系,如果采用homozygote contrast 分析,T 等位基因更多地被發(fā)現(xiàn)在拉丁美洲,而不是在白種人或是亞洲人中,但若采用dominant model 分析,IFN-γ+874T/A 遺傳多態(tài)性則更多地出現(xiàn)在白種人及中東人群中。
4.3.1 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TNF-α 可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Rezaeeyan 等[1]指出,在ITP 患者中,T 細胞毒性細胞(TCD8+)上TNF-α 的表達是增加的,且這種表達的增加可導致血小板的破壞。Rs1800629(TNFα-308G >A)即可增加ITP 中TNF-α 的表達。有趣的是,這一多態(tài)性似乎與種族差異有關。一項Metaanalysis 指出,TNF-α-308G/A 在白種人中與ITP 的發(fā)展有關,但在亞洲人中無相關性,同時在白種人中,其A 等位基因(AA+AG)與ITP 的發(fā)病機制是有關的[12]。在兒童中亦有類似的報道。有研究[7,12]認為,TNF-α-308 與兒童ITP 關系密切,但 Okulu 等[13]持有不同的意見。值得注意的是,Mokhtar 等[7]納入的研究對象為埃及兒童,而Okulu 等[13]納入的研究對象則是土耳其兒童,這再次提醒我們種族差異可能影響該基因多態(tài)性的表達。
4.3.2 腫瘤壞死因子-β(Tumor necrosis factor-β,TNF-β) Rezaeeyan 等[1]指 出, 對 于 有 幽 門 螺桿菌感染的ITP 患者來說,在清除該細菌后,有TNF-β+252 G/G 的患者其血小板計數(shù)可顯著增加。Yadav 等[14]在印度ITP 患者中發(fā)現(xiàn)TNF-β+252 AG與持續(xù)性ITP 有關,Morgan 等[15]在埃及兒童的ITP研究中卻未發(fā)現(xiàn)二者的關聯(lián)。分析這兩項研究,其結論的截然不同可能與所納入患者的種族及年齡有關。
4.3.3 腫瘤壞死因子配體超家族成員13B(Tumor necrosis factor ligand superfamily member,TNFSF13B) NFSF13B 又 被 稱 為B 細 胞 活 化 因 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研究表明其-871T/C多態(tài)性參與了TNFSF13B 的表達及ITP 抗體的產(chǎn)生,從而導致血小板的破壞及巨核細胞生成的抑制,其可作為一類生物標記監(jiān)控ITP 的進展[1]。
Zhang 等[16]發(fā)現(xiàn)IP-10(-201 G/A)與ITP 的易感性相關,其AG+AA 基因型在ITP 患者中顯著升高,且相較于GG、AG、AA 基因型均能顯著提升IP-10的水平,從而參與ITP 的發(fā)病。
Qiao 等[17]闡明了NLRP3 在ITP 發(fā)病機理中的作用,但其多態(tài)性是否也有類似作用呢? NLRP3 活化 的 啟 動 子 即NF-κB。Yu 等[18]發(fā) 現(xiàn),NF-κB-94ins/del ATTG W 等位基因在ITP 患者中顯著增多,其WW 基因型在WW、WD 及DD 三組基因型比較中最為顯著,說明NF-κB-94ins/del ATTG 多態(tài)性與ITP 的易感性有關,W 等位基因或WW 基因型即為其中的關鍵。
Ezzat 等[19]發(fā)現(xiàn)攜帶有rs 35761398(Q63R)RR基因型的納入者更易患ITP,且更易發(fā)展為慢性ITP,由此證實CNR2 Q63R 多態(tài)性與ITP 的易感性及慢性化密切相關。
當淋巴細胞識別到自身抗原時,PTPN22 能通過抑制自身反應性T 細胞的活化及滅活相應的TCR 激酶而限制機體對抗原反應的程度。然而,其1858C >T 卻破壞了這一免疫識別功能[1]。不僅是PTPN22 1858C >T,PTPN22-1123G >C 亦 被 證 實與ITP 的易感性有關,但這種差異僅在成人期發(fā)病及男性ITP 患者中觀察到。
TNFAIP3 可 對 促 炎 癥 信 號 通 路NF-κB- 及IRF3 依賴的基因表達途徑起負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從而減少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Li 等[20]發(fā)現(xiàn)TNFAIP3 rs10499194 對降低ITP 的發(fā)病風險有積極的作用,并且與CC 基因型對比,CT 基因型及合并CT/TT 基因型的ITP 患者會有更高的TNFAIP3 表達,由此推斷TNFAIP3 的CT 基因型對ITP 有保護性作用。
多種遺傳多態(tài)性證明與ITP 的分期、易感性、危險度、進展及預后等相關,且年齡及種族差異亦參與其中?;诖?,研究者們可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切入點并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同一SNP 的研究結果在不同研究者之間甚至于同一研究者之間會有矛盾,分析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往往與樣本量小有關。因此,更大樣本量、多中心合作的試驗會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