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明
(廈門市翔安區(qū)實驗學校,福建 翔安 361102)
科普類讀物在語文教材中作為選文,屢屢出現(xiàn),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經(jīng)常遭受冷遇,每每處于邊緣地位。于教師而言,總有“雞肋”之感,棄之可惜,教之無味;于學生而言,更是不屑一顧,看之無意,聽之無心。難怪不少學者感慨:“國內(nèi)中學語文教學實踐長期以來重視文學文體的研究與教學,而忽視實用文體的研究與教學……在教學中存在著教師不知道‘教什么’的問題,學生不知道‘學什么’的問題?!保?]其實,科普類讀物蘊含豐富的學習價值意蘊,如能深度挖掘并積極指導,必將對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培育大有裨益。科普類讀物屬于實用類文本,其學習內(nèi)容的選定,理應做到“堅持實用為本、文學為體、科學為理的實用文學習內(nèi)容選定的價值定位”。[1]
王榮生教授認為“依據(jù)文本體式來解讀課文,來把握一篇課文的教學內(nèi)容,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2]從體式看,《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科普類讀物,學習指導時若以體式作為切入口,緊抓科普類讀物語言的知識性與科學性及章法的嚴謹性等特征,兼及兩篇選文生動性語言表達及其內(nèi)里所彰顯的強烈情感色彩與普及性閱讀興趣,定能對學生有效梳理文本學習內(nèi)容、精準把握閱讀重難點、掌握文本特色起到較好的思維導引作用,從而讓兩篇科普類讀物的學習各美其美。
《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一系列數(shù)字貫穿全文。它們或與文獻有關,或記錄了實驗的次數(shù),或是實驗的直接數(shù)據(jù),或體現(xiàn)了青蒿素研究的成果,或表達了對科研成果的理性認識等,無不生動體現(xiàn)了科學工作者的求真務實、一絲不茍、堅毅不屈的精神。這也讓文章似散實整,渾然一體”。[3]這其中的“數(shù)字”“文獻”“實驗數(shù)據(jù)”“科研成果”正是科普類讀物語言知識性與科學性的鮮活印跡,也是屠呦呦科研團隊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做人做事精神風貌的最好映像。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則善于“把抽象、深奧的科學研究講述得生動有趣而不失理性”,善以“兒童視角或青少年視角”來“提煉、升華文字”,但有時又用“成人口吻”來體現(xiàn)“成年人的理性思考”,使“全文真實自然而饒有趣味”。[3]其中的“生動有趣”“兒童視角或青少年視角”凸顯的就是科普類讀物語言的生動性,而“不失理性”則是其科學性的體現(xiàn)。
此外,兩篇選文中均大量使用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文學性語詞,既能體現(xiàn)作者被科學探索吸引的狀態(tài),也具有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如“榮幸”“寶庫”“精髓”“陶醉”“喜歡”“震驚”“貪婪”“驚嘆”“迷住”“激動”“欣慰”“振奮人心”“精妙思想”“中草藥的‘千層塔’”等,“理性的研究中穿插感性的體驗,彰顯了科學探索的獨特魅力”。[3]如果在語言的知識性與科學性角度的基礎上,再從語言生動性的角度入手指導學生學習其各異的語言亮點,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的感染力與作家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進一步感知作家浸潤在言語中的感情、情懷等人格魅力,也就能實現(xiàn)學生對科普類讀物體式語言特征的綜合把握以及對演講稿和傳記學習在體裁意識、主體意識、讀者意識和情境意識方面的系統(tǒng)把握。
所謂章法也即作者在文中框定的謀篇布局及其結構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所產(chǎn)生的張力,它對于文本闡述的觀點所產(chǎn)生的邏輯力和說服力是功不可沒的。《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兩篇科普類讀物圍繞“個人的成長與成功”這一相似的人文主題,在結構設置上一顯一隱:《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主體結構按事理的內(nèi)在邏輯順序,用五個醒目的小標題“發(fā)現(xiàn)青蒿素的抗瘧療效”“從分子到藥物”“影響世界”“發(fā)展與超越”及“中醫(yī)藥學的貢獻”,概括了青蒿素從發(fā)現(xiàn)、提取到創(chuàng)新研究再到制藥推廣的不同階段,提綱挈領地闡述了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探索歷程,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一步一步地引導讀者和講述者一起回顧、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代入感很強;《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則以時間為軸,憑借內(nèi)隱的“觀察與猜想”“實證”等科學精神勾連了童年的兩件趣事和一次實驗,從“童年”講到“高中”,再講到“年輕時”,娓娓道來,向讀者講述了一位卓越理論物理學家中小學階段關鍵性的受教育歷程,主線統(tǒng)攝意識很強。
抓住體式進行學習,就可以透過品味語言和鑒賞章法,指導學生找到科普類讀物與演講稿、傳記等實用類文本共通共融的橋梁,實現(xiàn)“實用為本”“文學為體”“科學為理”的深度學習價值,緩釋科普知識的單調(diào)性與枯燥性。
科學家有國界,科學無國界??破疹愖x物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思維具有同一性,科學家身上煥發(fā)的人格精神也具有相似的價值認同,這些都將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人文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發(fā)揮獨特的功能。國務院辦公廳2016 年2 月25 日印發(fā)的《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下稱“方案”)將“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zhì)行動”作為“方案”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要求“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激發(fā)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yǎng)青少年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要著力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科技教育。[4]應該說,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為其今后大學期間的繼續(xù)深造奠基意義極其深遠,這也是高中語文新教材中科普類讀物文本的最重要的課程學習價值。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xié)名譽主席韓啟德曾坦言,科學技術要發(fā)展起來,非常重要的是要有科學文化,有科學精神的滋養(yǎng)。無論從“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一核四層四翼”中“立德樹人”這“一核”出發(fā),還是從課程論角度看,兩篇關涉中醫(yī)藥學研究領域與理論物理研究領域的科普類讀物文本選入新教材,所要彰顯的自然就是“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下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青年學生亟須培養(yǎng)的“勇于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科學精神。通過具體的學習研討,學生能深入體驗科研的艱辛與磨難,了解其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背后所必備的理論鉆研、求異、創(chuàng)新、實證等科學思維方式,感受到科學家身上積極的科學探索精神與嚴謹?shù)目蒲袘B(tài)度,深知科學人除了興趣、熱愛、堅守、協(xié)作之外的胸懷祖國、敢于擔當?shù)呢熑胃泻褪姑?,從而得到科學精神的熏陶和人格力量的感召。
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學業(yè)質(zhì)量”中“水平3”的“質(zhì)量描述”第“2”款為依據(jù),可將實用類文本閱讀之“能力提升維度”要求設定為:“在理解語言時,能準確概括觀點和情感……能就文本的內(nèi)容和形式進行質(zhì)疑,并能主動查找相關資料支持自己的觀點;利用文本中的相關信息解決具體問題?!?/p>
基于此要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科普文本的素材,指導學生于課前搜素與閱讀文本有關的“跨媒介”信息并提供一些助讀資料,適當為文本“增容”,并以相關鏈接的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模式設置對點訓練,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文化價值和時代精神,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一步提高思辨與探究能力。示例如下:
相關鏈接:《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對世界的禮物》(2015 年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后卡羅琳醫(yī)學院諾貝爾大廳的演講稿)、《青青蒿草拳拳報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來源:新華絲路)、《屠呦呦:一生傾情青蒿素》(趙永新 來源:人民網(wǎng)-科技頻道)、《屠呦呦:一株濟世草,一顆報國心》(徐婧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屠呦呦:從三無教授到諾獎得主》(閆小青)、《屠呦呦:青蒿素是中醫(y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來源: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專訪諾委會秘書長:諾貝爾獎為何選擇屠呦呦》(來源:科技頻道)、《屠呦呦:四十六年堅守贏得了世界喝彩》(羅朝淑、張蓋倫 來源:科技日報)、《“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屠呦呦“嘗百草”的精神值得推崇》(胡文江 來源:四川在線)、加來道雄的《不可思議的物理》。
對點訓練:
1.“咱們不是為了得獎而得獎,要實際拿出來一些東西,使青蒿素能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這是黨的十九大賦予我們的新時代歷史使命,也是中醫(yī)藥工作者的擔當?!蓖肋线先缡钦f。請結合課文,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自己對“青蒿素精神”的理解。
2.閱讀《“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了解竺可楨、錢學森、何澤慧、吳征鎰、劉東生、梁思禮、袁隆平、屠呦呦8 位中國科學家的故事,思考“共和國脊梁”的精神內(nèi)涵。
1.閱讀《青蒿素的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對世界的禮物》(2015 年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后卡羅琳醫(yī)學院諾貝爾大廳的演講稿),和課文進行比較,看看措辭上有哪些變化,并分析文字改動的理由。
2.加來道雄的《不可思議的物理》一書“前言”中也自曝如何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經(jīng)歷,請就語言風格和結構等方面和課文進行比較,分析其中的異同點。
1.2016年,屠呦呦拿出諾貝爾獎獎金中的100 萬元人民幣捐贈給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又把100 萬元人民幣捐給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不搞任何捐贈儀式。有人說她對待名利的樣子,就像居里夫人把最大額的英鎊當書簽,把諾獎的獎牌隨意給孩子當玩具一樣。對此舉背后的深意,你怎么看呢?
2.有關青蒿素的發(fā)明,屠呦呦一直飽受高光下的爭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組委會秘書格蘭·漢森(Goran K.Hansson)說:“個體才能作出發(fā)現(xiàn),而不是組織”;有人說作為沒有博士學位、沒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沒有中國兩院院士光環(huán)的“三無”教授,她的成功離不開團隊的合力;有人說她的發(fā)現(xiàn)帶有某種偶然性,但很顯然,這種偶然之中有著一種艱苦的試驗、千百次試錯的必然;有人說屠呦呦這朵花開得不易,每個人都要當護花使者,不要作鮮花殺手……你認為呢?
屠呦呦獲獎的消息很快在她的家鄉(xiāng)浙江寧波傳開,她曾經(jīng)居住的老房子還在,“據(jù)說要申請作為‘屠呦呦的故居’”。那么,怎樣讓名人故居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呢?請?zhí)岢鲇幸娴慕ㄗh。
此外,高中語文科普類讀物,還可以從跨媒介、跨學科層面開展深度學習。
所謂跨媒介層面深度學習,主要在于引導學生運用不同媒介,圍繞科普文中的核心知識和相關話題進行信息檢索,并梳理整合,初步建構個人對于本領域、本專題的原初體驗,既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為文本的解讀和學習內(nèi)容的重構蓄勢。例如《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兩篇科普文的課前預習可布置以下兩個任務:(1)搜索“青蒿素”“瘧疾”“高維空間”的相關知識,制作知識卡片進行概念闡釋;(2)搜索有關兩位科學家(屠呦呦、加來道雄)的人物經(jīng)歷、人物簡介、時文評論、媒體評論等素材,分類整合觀點,以“(屠呦呦、加來道雄)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人)?”為話題模式,初步定義個人對兩位科學家的認識。如此一來,就能在任務導向的情境中,憑借跨媒介技術的優(yōu)勢,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學會快速閱讀并篩選有效信息,形成書面和口頭表達習慣,助推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助力線上線下教學融合。
至于跨學科層面學習,主要針對語文學科如何發(fā)揮其對其他學科的工具性輔助效應而言,即把在科普類讀物中所學到的技能運用到具體的生活和實踐,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去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特長和個性,在活動中彰顯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如科學知識文獻的查閱與研究、理化生的社會調(diào)查報告、實驗報告、申論寫作、研究性學習和科技節(jié)活動的開展、科普專欄的設計等。
綜上,對科普類讀物的深度學習價值的探索,見仁見智,切不可陷入“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尷尬,而應回歸語文學習的原點,多角度、多層次挖掘教材的應用價值,發(fā)揮教學定位引導教材處理的效應,努力教出有語文味的科普文,不斷構建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新型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