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桂
(蘇州市相城區(qū)東橋中學,江蘇 蘇州)
隨著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等教育理念的推廣和盛行,現階段人們逐漸關注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和影響,并且對體育教學優(yōu)化給予較高的重視,本文也將目光集中于體育教學,分析現階段在初中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必要性,討論初中體育教學的現存問題,結合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目標以及現存問題分析初中體育教學應當如何做出有效優(yōu)化,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初中階段的受教育主體學齡特點是十分鮮明的,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強化對學生的培育和引導就顯得十分必要。而針對初中生的培育和引導并不是“一刀切”式的引導,應當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針對性的培育和引導,進而讓學生的個性得以更好地發(fā)展。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而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上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是就現階段初中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仍舊存在不足,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而教師想要明確相應的優(yōu)化路徑和解決策略,首先需要明確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意義和必要性。
新時代下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目標的確定都應該以學生為根本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初中體育教學也同樣如此。教師在教學優(yōu)化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育方式做出有效的引導,而不是壓制學生的天性。一旦學生的天性無法得以有效釋放,那么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會造成極大的沖擊和影響。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在該時期教師的教育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而如果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過于壓制學生的天性,則很容易導致學生的“三觀”歪曲,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也是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更是提高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礎和前提[1]。
每一名學生因為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個人的成長經歷、個人的興趣偏好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不同學生在面對同樣的教育時,他們的反應也不同,體育教學也同樣如此,甚至會因為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遺傳基因以及生活環(huán)境等多方面影響,導致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所呈現出的能力特點十分鮮明,想要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有效的成長和發(fā)展,教師就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針對性的調節(jié),讓教學開展得更加靈活,落實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成長。
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是現階段教育研究的重點內容和核心內容,在五育并舉、五育融合視域下,教育工作將不再僅僅局限于知識、理論和技巧的傳輸,更需要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成長,關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初中體育教學也同樣如此。作為初中教學中的重要結構之一,想要更好地推進學生的綜合成長和發(fā)展,就需要發(fā)揮體育教學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對學生的素質要求做出靈活的調整和優(yōu)化,在挖掘學生天性、培養(yǎng)學生個性的同時,讓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處事習慣等都得到有效的引導,形成健康觀念,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社會培育出新時代人才,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想要在實踐教學中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前提就是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做出針對性的調節(jié)和優(yōu)化。以學生為根本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讓體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相關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構建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不同學生因為身體素質的差異,導致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所呈現的狀態(tài)和所能完成的任務不同,如果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針對性的調節(jié)和優(yōu)化,體育教學的開展不僅無法有效地推動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甚至還會因為學生身體負荷過大進而導致學生身體出現損傷,適得其反[2]。
為此,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加強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明確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欠缺,結合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培養(yǎng)學生健康健全的心理機制為主要目標,對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出針對性的優(yōu)化。
教師可以引入分層教學,將學生劃分為基礎層、普通層和提升層三個主要層次,劃分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對于基礎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運動自信,激發(fā)學生運動的興趣,從興趣出發(f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動性更強。而對于普通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培養(yǎng)這部分學生的運動習慣和運動技巧,從習慣出發(fā)讓學生將體育運動作為必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強化學生鍛煉的頻率和主動性以及意識。而對于提升層次的學生而言,教師需要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強調技巧的應用和理解,讓這部分學生朝著專業(yè)化發(fā)展,更好地樹立自身的優(yōu)勢,以此為中心根據不同學生的差異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做出調節(jié)和優(yōu)化,落實因材施教措施[3]。
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學生身體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也就導致學生在體育運動之后身體除了酸脹疼痛和較疲憊的感覺以外并沒有真正地了解相應的體育運動技巧和知識,因此也就造成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抵觸心理相對較強,對體育運動參與興趣和參與欲望普遍較低,甚至無法有效地投入課堂學習中,更不必提通過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這時教師就需要對課堂教學模式做出針對性的優(yōu)化,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就初中階段受教育主體的學齡特征來看,教師可供引入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競賽類教學、游戲類教學、任務推動類教學等,并且引入相應的運動項目,如籃球運動、足球運動、乒乓球運動、羽毛球運動等。因為初中階段的受教育主體競技精神是相對較高的,且對于游戲的參與欲望、了解欲望和勝負心都相對較強,有效應用初中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對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實踐教學之前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入更多的競技類項目和娛樂游戲,轉變傳統(tǒng)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進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從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訁⑴c,讓學生在課堂中成長,進而讓學生的運動興趣得到有效提升。而當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得到有效提高之后,學生也會在課余時間選擇自己較喜愛的游戲項目和游戲活動進行鍛煉和分析以及學習,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4]。
個性是建立在選擇的基礎上的,想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就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多為“一刀切”式的集體教學,往往由教師來選擇課堂教學的內容和項目,因為年齡差異和專業(yè)知識差異造成教師所鐘愛的教學項目往往學生并不熱愛,因此學生的抵觸心理相對較強,而如果教師對學生本身的生理條件、身體素質了解相對偏弱的情況下,這種項目選擇的科學性、有效性和針對性會進一步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甚至也不利于學生的身體素養(yǎng)提升,教師可以通過開設多種課程、多種項目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進而讓學生選擇自己較鐘愛的運動項目[5]。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相應運動項目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興趣進一步提高之后,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收獲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為此教師就需要綜合考量初中階段學生的身體素養(yǎng)和普遍的興趣愛好,甚至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不同學生對不同運動的喜愛程度,在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基礎上設置呼啦圈、跳繩、鉛球等多個體育項目,并且在體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分區(qū)域開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項目。而教師也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了解學生普遍較熱衷的運動形式,進而為器材準備工作提供更多的參考。以此為中心,讓學生在自己較喜愛且熱衷的體育項目運動過程中身體素質得到提升、天性得以釋放,進而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質量[6]。
總之,在初中體育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落實個性化教育,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培養(yǎng)以及學生的綜合發(fā)展都可以起到較高的幫助和影響,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相關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實際困境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標準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