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馬愛民
(1.南通市啟秀中學 江蘇南通 226001;2.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學習力”這一概念由美國Forrester 教授提出,其運用系統(tǒng)動力學原理將學習力概括為未來企業(yè)層次扁平化、組織資訊化、系統(tǒng)開放化,逐漸由從屬關系轉向工作伙伴關系,不斷學習及重新調整結構關系的思想組織形態(tài)。隨后有學者明確指出,個體和團隊通過創(chuàng)造性學習獲得新思維和新行為,重新創(chuàng)造自我的過程,將學習力定位于學后必有新行為產生。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涌現(xiàn),學習力也被引入了教育學領域,現(xiàn)有關于學習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xiàn)于學習力概念闡述和在教育學領域的宏觀應用研究。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學習力的研究已達成兩點共識,一是隨著各階段學生認知差異及心理特征,學習力具有階段性特征;二是學習力具有明顯的學科特性。體育與一般的智育有著明顯的不同,其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改造人自身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質上是通過獲取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來改造與發(fā)展身心的過程。根據(jù)體育學習和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可將體育學習力界定為:在有目的的體育活動過程中,以獲得體育知識與技能學習為基礎,為縮小學習目標與現(xiàn)實學習效果之間的差距而進行的學習行為,最終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縱觀教育學各個學科領域有關學習力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有關學科學習力的研究已成為趨勢。國外主要是從學科學習力的內涵、結構、評價方式、影響因素和提升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而國內在這些領域的起步較晚,大多數(shù)研究依然處于概念界定、結構探索與因素分析等思辨階段。而有關學生體育學習力的研究更是較為欠缺,研究對象中鮮見初中生。因此,該研究通過對初中生體育學習力影響因素及提升的實踐研究,一方面,在今后的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為一線初中體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提供參考;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指導初中學生體育學習行為,提高學生體育學習效率。
該文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南通市區(qū)的一所初級中學12個行政班級,合計683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學生,最終獲得有效樣本620人,有效率為90.8%。其中,男生329 人,女生291 人;初一學生212人,初二學生207人,初三學生201人;獨生子女512人,非獨生子女108人;班干部244人,非班干部376人;參加課外體育培訓的,有137人,不參加課外體育培訓的,有483人;父母擁有運動習慣的,有77人,父母沒有運動習慣的,有543 人;學業(yè)成績優(yōu)良的,有188 人,學業(yè)成績中等的,有231 人,學業(yè)成績合格的,有201 人。隨后從12個行政班級中抽取初二年級2個班作為實驗對象進行教學實驗研究,實驗組班級56 人,對照組班級58 人。統(tǒng)計學檢驗表明,所選2 個班級的學生體育學習力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對象符合同一性要求。
1.2.1 問卷調查法
(1)自制人口學問卷
基本的人口學變量主要包括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子女、是否班干部該、是否參加課外體育培訓、父母是否擁有運動習慣、學業(yè)成績等級。
(2)中學生學習力量表
包含自主學習(16個條目)、信息加工(12個條目)、糾錯調整(8 個條目)、提問互惠(8 個條目)、注意力(7個條目)、學習動機(7 個條目)、體育意識(6 個條目)、進取意志(6 個條目)和自我反思(4 個條目)9 個維度,共74道題目,采用李克特七級計分,1~7表示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個體的學習力越強。該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2,重測信度為0.92。
1.2.2 教學實驗法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6 周的體育教學實驗,兩組的授課教師、授課內容、授課進度、授課總時數(shù)、場地器材等均相同,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分組的方式不同。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分組法,即教師將前后一列的4 名學生分為一組,由第一排學生擔任組長組織學生練習;實驗組則采用友伴幫教型教學分組法,即教師先選定部分體育基礎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再讓剩余學生自由選擇組長,每組人數(shù)控制在4~5人。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搜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使用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logsitic 回歸分析對初中生體育學習力的影響因素及教學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統(tǒng)計顯著性為P<0.05。
該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初中生體育學習力在注意力和自我反思方面均存在性別差異(P<0.05),女生注意力得分(12.55±5.05)顯著高于男生(11.56±5.95),男生自我反思得分(10.07±5.86)顯著高于女生(8.80±4.45);獨生子女學生與非獨生子女學生在自主學習、學習動機、體育意識、進取意志、自我反思和體育學習力總分方面均存在差異(P<0.05),獨生子女體育學習力得分(217.83±82.51)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177.29±43.82);班干部學生與非班干部學生在體育學習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存在差異(P<0.05),班干部學生得分(219.18±83.87)顯著高于非班干部學生(193.51±64.53);參加課外體育培訓的學生與未參加課外體育培訓的學生在體育學習力總分方面存在差異(P<0.05),參加課外體育培訓的學生得分(211.66±77.45)顯著高于不參加課外體育培訓的學生(186.50±78.84);父母具有運動習慣的學生與父母無運動習慣的學生在體育學習力總分方面存在差異(P<0.05),父母具有運動習慣的學生得分(225.48±82.68)顯著高于父母無運動習慣的學生(197.36±72.11);年級因素在注意力、學習動機和進取意志維度的主效應均顯著(P<0.05),初三學生自主學習得分(88.00±51.66)顯著高于初二學生(63.38±24.51),初二和初三學生注意力得分(13.29±5.19,13.71±5.39)顯著高于初一學生(9.96±5.39),初三學生學習動機得分(15.71±9.13)顯著高于初二學生(10.47±4.53),初二和初三學生進取得分(11.35±4.82,11.00±5.20)顯著高于初一學生(8.70±4.58);學業(yè)成績等級因素在自主學習、學習動機和體育學習力總分方面的主效應均顯著(P<0.05),學業(yè)成績等級優(yōu)良的學生自主學習得分(84.00±51.29)顯著高于中等與合格的學生(61.87±25.28,62.17±19.70),等級優(yōu)良及中等學生學習動機得分(14.65±9.10,10.81±5.01)顯著高于合格學生(9.47±3.76),等級優(yōu)良學生自我反思得分(10.72±5.73)顯著高于合格學生(7.47±2.85),等級優(yōu)良學生的體育學習力總分(233.03±97.97)顯著高于合格學生(187.47±47.91)。
為了探討人口學因素對初中生體育學習力的影響,采用最優(yōu)尺度回歸分析,將體育學習力總分設為因變量,定義標度為數(shù)字變量;將性別、獨生子女情況、班干部擔任情況、課外體育培訓參加情況、父母運動習慣情況設置為自變量,定義標度為名義變量,將年級和學業(yè)等級設置為自變量,定義標度為有序變量。結果發(fā)現(xiàn):所構建的回歸方程模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559,P<0.01),其中,獨生子女情況、父母運動習慣情況、年級和學業(yè)等級因素對初中生體育學習力的影響有統(tǒng)計學意義,F(xiàn)值分別為10.232、3.318、3.660和7.806,P值均小于0.05,這與已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2]。根據(jù)原始變量量化后的變量變化量=回歸系數(shù)β×量化值之差的計算公式,可推算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對體育學習力影響的差值為0.702;父母具有運動習慣與父母無運動習慣對體育學習力影響的差值為0.355;初三學生與初一、初二學生對體育學習力影響的差值為0.586和0.509;學業(yè)優(yōu)良及中等學生與學業(yè)合格的學生對體育學習力影響的差值為0.617。由于構建的模型R2值為0.226,解釋值稍低,表明上述人口學變量對初中生體育學習力影響效果較為有限[3,4]。
通過數(shù)據(jù)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實驗組學生在自主學習(71.12±24.95)、信息加工(47.39±22.03)、糾錯調整(23.43±3.87)、提問互惠(16.71±7.71)、注意力(12.28±6.89)、進取意志(11.61±5.71)、自我反思(10.31±5.89)和體育學習力總分(203.11±77.54)與對照組學生(63.11±12.81、39.98±23.01、21.03±3.06、13.95±7.01、8.54±4.57、8.71±4.51、8.11±4.10、186.42±78.47)存在著顯著性差異,t值分別為1.983、1.755、3.679、2.001、3.426、3.014、2.321、4.511,P值均小于0.05,實驗組學生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友伴幫教型分組能有效提升初中生體育學習力。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學生自由組合而結成的練習小組能使學生在寬松友愛的氛圍中互幫互助,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基本運動技術和基本運動技能的掌握,還能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5,6]。
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目標是要樹立中學生“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中學生的體育學習力,培養(yǎng)中學生“終身體育”的行為模式。學校和家庭是培養(yǎng)初中生成才的重要學習和生活場所,家長在撫育學生的過程中應培養(yǎng)良好的家庭氛圍,以身作則參與體育運動;學校在學生教育的過程中,應從低年級學生開始就要積極引導,不忽視學業(yè)成績一般的學生,通過端正學生體育學習態(tài)度,提升體育學習專注力,培養(yǎng)體育拼搏進取精神,促進初中生體育學習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此外,友伴幫教型教學方法是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初中生體育學習力的有效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