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萍,王亞芳
(1.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新城區(qū)幼兒園,甘肅 蘭州;2.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苦水鎮(zhèn)中心幼兒園,甘肅 蘭州)
所謂自然角,是指幼兒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室內外開辟一定的區(qū)域供幼兒進行自然實踐。如動植物學習、植物栽培等自然科學實踐活動,通常都是在教室的廊沿、角落、陽臺等位置進行。自然角是教學活動區(qū)的一部分,也是新教育理念和新教育思想對實踐活動愈加重視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也是最能激發(fā)幼兒觀察、探究,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豐富幼兒知識的一條渠道。STEAM 教育理念是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的針對綜合性教育的一種教學理念,它包含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為主的多個學科領域,旨在全面提升個體綜合水平。
幼兒園時期是兒童最早接觸知識、培養(yǎng)興趣、形成良好習慣的時期,如何在這個時期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更好地呼應社會和國家要求,提升兒童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是幼兒教育在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以幼兒為主體,引導幼兒根據自身的想法進行自然角的創(chuàng)建落實,利用這樣的教學理念鼓勵幼兒對自然材料進行改造,促進幼兒的思維成長。在進行自然角的創(chuàng)建過程當中,幼兒結合自身的想法,賦予了自然角當中各類物品不同的意義,激發(fā)了思維。為此,教師應當根據幼兒思維發(fā)展特點,為幼兒設計科學、有效的自然角創(chuàng)設方案。利用這樣的方法,可以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熱情,進一步使幼兒積極參與到自然角的建設實踐當中。
在進行自然角建設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對幼兒進行分組。例如,小班的幼兒,我們要以請家長參與的活動模式,通過家園合作、親子活動等教育方法,共同引導幼兒參與到班級自然角的建設當中,讓幼兒在建設的過程中有效了解動植物的習性;針對中班的幼兒,我們可以針對這一階段研究相應的建設方案,可以與家長一起填補班級的自然角,引導幼兒共同學習以及記錄相關的養(yǎng)護經驗;針對大班的幼兒,我們可以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展開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針對不同階段的幼兒,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效引導幼兒了解動植物的習性以及培養(yǎng)方式,讓幼兒在建設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思維能力。
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每一位幼兒都對自然角創(chuàng)設有著非常高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逐漸成為自然小專家,搭建起屬于自己的自然角。在互相協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生機盎然的特色自然角。由此可見,自然角的創(chuàng)設可以有效增強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前,活動區(qū)已經成為很多幼兒園逐漸廣泛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自然角是活動區(qū)教學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手工角、閱讀角、繪畫角不同,自然角本身具有其他活動區(qū)所不具有的一些特點以及意義。
首先,自然角是以自然植物、活動性較弱的小型動物、昆蟲等為主要材料的活動區(qū)域。兒童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實踐能力和能動性去開辟、管理、改造自然角,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既學習到了有關動植物的知識,也充分培養(yǎng)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對兒童的身體機能和頭腦開發(fā)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是以欣賞、文本等為主的部分活動角所不能達成的。
其次,自然角需要兒童保持長期的關注和耐心的實踐,全程都是在幼兒園內進行的,是伴隨著教師的全程指導和觀察進行的,這樣一來就降低了兒童自己動手的危險,也能幫助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幼兒的能力傾向、性格、人際交往能力等。
最后,幼兒園階段的兒童對外界事物是充滿探索欲和好奇心的,特別對自然世界中的各種生物都有探索和感受的興趣。因此,面對自然角中的事物,兒童有著更高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這也減少了教師要額外投入的吸引成本。
此外,由于自然角所包含的知識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自然、生物學、地理等多學科知識,同時在搭建自然角,培育動植物的過程中還包括了動手能力、設計能力、探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協同配合,因此此過程可以同時培養(yǎng)兒童多種學習能力,可謂一舉多得。同時也保證了自然角教學活動與其他教學方法及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的有機結合,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具有較大的可依托性。
STEAM 教學是一種綜合式教學理念的凝聚,相較于STEM 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而言,它最大的特點在于:注重幼兒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注重實踐能力的提升,關注幼兒藝術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藝術在實踐中的運用和結合,提升綜合競爭力。STEAM 教學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的呼喚和國家當前教育建設的重點,培養(yǎng)全面的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實踐應用是重中之重。因此,STEAM 教學是必然的選擇,也是最好的路徑。而將自然角融入其中以開展STEAM 教學,最主要的是既要把握好二者的相同點,又要把握好二者有機結合的點。其中,最主要的結合點就在于實踐能力的訓練、學科知識的構建和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依托自然角開展STEAM 課程實踐,說到底是要把握好自然角活動的因素在STEAM 課程開展全過程的運用,充分發(fā)揮自然角的優(yōu)勢,把STEAM 課程融入自然角活動開展過程中的每一步。以往自然角活動區(qū)的建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大,主要是因為教師對如何開展自然角活動還不夠了解,有的流于形式,機械照搬;有的管理隨意,缺乏變化;有的急于一時,后勁不足。因此,要堅定長期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意志,牢記STEAM 課程的核心要義是對幼兒能力的發(fā)展,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活動,更好地建設STEAM 課程。
STEAM 課程的建設不能拘泥于字面的幾個能力和知識的掌握,而要根據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把握課程建設的核心。對幼兒而言,想要讓他們熟練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是很困難的,因此要重視STEAM 課程中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從自然角活動區(qū)的搭建開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能力,自然角活動區(qū)的布置就是一個很好的入手點。
例如,教師可以讓幼兒試著在教室的空閑位置選擇他們認為合適的區(qū)域并闡述自己的理由,以此來考察幼兒日常的學習和知識積累情況。而后,教師可以讓幼兒從圖畫書、動畫視頻等教學材料中自行探究其最合適的位置在哪里。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幼兒樹立自行探索的意識,通過他們自己學習所了解到的內容,其記憶也會更深刻。
對所要培育的植物和動物的選擇也是一個可以切入的點。教師可以通過同樣的方式從幼兒感興趣、喜歡的植物開始,引導幼兒選擇適宜在室內培育的植物,這個過程需要考慮到植物的習性,因此也不失為一個開展探究的良好切入點。
STEAM 課程強調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始終以問題為導向,以訓練服務實踐為主旨。教師在自然角活動中要引導幼兒學習如何培土、灌溉、施肥、除蟲等技術,還要有針對性和計劃性。這個計劃主要是針對幼兒的性格特點和掌握能力來進行分配。
例如,植物種子在發(fā)芽前是需要大量的照顧和關注的,這就需要培育者有耐心和毅力。這個時期,教師既可以選擇讓擁有這一性格特點的幼兒發(fā)展自己的性格,也可以選擇性格與之相反的幼兒,使其在培育過程中習得新的品質。這些都需要教師給兒童設置問題,提出建議和引導來達成。后者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肯定,讓幼兒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提升幼兒的自我效能感。無論哪一種做法,都能在提升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與之相應的心性和心理素養(yǎng)。
STEAM 課程對能力培養(yǎng)的驗證并不是來自課程本身或者自然角活動本身的表現,而是來自長期的教學活動和課外的其他活動。兒童在STEAM 課程中培養(yǎng)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并不拘泥于某一項活動中的表現,而應當是各個領域和層次的表現。因此,教師要關注在自然角活動內外兒童有沒有向預期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要為每個兒童在一開始設定好一定的發(fā)展目標和方向,并關注兒童在隨后的學習過程中是否得到實際的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在每次的集體自然角活動后讓幼兒通過繪畫、寫作或者歌唱、講演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對如何更好地發(fā)展自然角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也可以讓兒童用繪畫或者文字的方式記錄植物或動物的生長過程、重要變化,及自己是如何和大家一起培育呵護的。這不僅是兒童的自我總結和思考,也是教師了解兒童發(fā)展水平的一個好方法。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與自然角建設活動有關的課堂作業(yè),如利用提供的材料做一個花盆或者支架,抑或通過游戲的方式辨認蔬菜、水果??偠灾?,教學效果的考察不能拘泥于表面的水平和結果,而要注重變化過程中的趨勢發(fā)展。
同時,教師要主動、積極和家長溝通幼兒在園外的表現,綜合判定幼兒的提升是否積極、健康,是否朝著初始目標發(fā)展。
綜上所述,幼兒園依托自然角開展STEAM 課程的實踐是可行且必要的,但教師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要牢牢把握幼兒發(fā)展的特點,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更應注重能力培養(yǎng),而不要拘泥于一時的收獲和得失,這對幼兒的成長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