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鐵鈞
淡泊,是一種勇氣與毅力的熔鑄,是一種非凡的淡然和坦然。在紛繁喧囂中拒誘克欲,為心境營建一隅寧謐安詳,心靈受損用它修補,逆境襲來用它抵御,情感空虛用它充實。
《后漢書·循吏列傳》記述:會稽名士嚴子陵與光武帝劉秀是同窗,皇帝欽佩老同學才華超眾,睿智冠群,下詔封他國相,賞豪宅香車、黃金碧玉。但嚴子陵淡漠利祿功名,更憎惡朝廷的爭權奪勢、阿諛奉承,他婉拒圣邀,隱居故里桐廬,伐樵躬耕、閑讀獨釣,自得其樂,年逾八旬,無疾而終。這在人均壽命只有30 歲左右的漢代,絕對是超級壽星。
古人恪守淡泊,放棄了暫時的榮華富貴而獲得久遠的平靜安寧,讓心態(tài)如云朵一樣輕盈,思維似空氣一般透明,生活像潭水一樣寧靜,在私欲橫流的塵世里凸顯安然,在爾虞我詐的紛爭中獨樹清高。
高山仰止,世代承傳的淡泊澈似晴空、皎如朗月,從容不著驕矜,高潔拒染雍華。齊白石年近花甲,潑墨丹青尺幅千金,他卻突然閉門封筆,冥思苦索水墨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十余載,終于變革畫風,聳身美壇巨擘。錢鐘書學富五車,本可享譽天下桃李,他卻深居簡出,謝絕重金邀聘,潛心著書立說,留下曠世名篇,博得后人尊崇。執(zhí)著樸實的淡泊像洋流激涌,在水面看不到波浪層疊;深沉無欲的淡泊似茂禾厚壤,在地表見不到根須縱橫。但它們在潛層吸納水潤光華,積蓄剛勁的力量,釋放強大的動能和活力。
古往今來,世間總給人太多的誘惑和欲望,從積極的角度講,誘惑和欲望可激勵、鼓舞人去爭取、獲得,但也常常帶來生活的坎坷、情感的煩惱、身心的疲憊,讓人陷入困頓苦悶中難以自拔,甚至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這就需用寬宏坦然鋪墊“淡”,用靜心自足泊靠“淡”,行走于寬坦層壘、心愉意足的淡泊時光,才能彰顯品行端正、胸襟開闊,才能消欲溶惑,如沐春風。
但是,身為大眾百姓,常自嘆缺乏展露淡泊的舞臺,少有顯示淡泊的機遇。其實,淡泊無須播名八方、聯(lián)動眾人,只需要不負初心、獨恪堅毅;淡泊也不必樹幟揚旌、轟轟烈烈,只要寡欲低調、默默無聞。淡泊不是性格,卻可以當作性格去稱著;淡泊不是方法,但可以當成方法推廣。煙火平民只要遵公德、擔家責、守國法,不爭虛華,不妄予強求,寬容友善、樂助好施就是平心順世,即為淡泊大道。
煩了,臨岸信步,望緩流推波、風渡云帆,讓靜謐清雅的淡泊緩解身心壓力;累了,躺在林蔭下,聽枝搖葉擺、鳥語蜂鳴,在悠然愜意的淡泊里體味輕松愉悅;老了,獨坐黃昏,賞落霞歸雁、芳草斜陽,從記憶深處搜尋遙遠的故事,哼唱兒時的歌謠,享受淡泊從容的大美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