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宇
(甘肅省隴西縣馬河初級中學,甘肅 定西)
很多教師認為,寫作是學生的事,自己不能講得太多,不能阻礙學生的寫作思維,這種想法還是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思維,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代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需求。缺乏必要的指導,特別是缺乏對寫作教學生活化的引導,把寫作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割裂開來,寫作假大空,因此,加強對初中生寫作生活化的指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初中學生年紀小,生活閱歷少,在寫作時就會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卡殼”現(xiàn)象,這也是每一位初中學生寫作文時的普遍現(xiàn)象。那么如何解決初中學生初次習作時的“卡殼”之尷尬呢?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帶學生走進生活,記錄生活,積累生活片段,形成寫作時的有效素材,這就解決了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假期隨父母一起旅游,在旅游途中隨時做好文字、圖片、聲音等資料收集,等旅游結束后寫幾篇旅游日記,這是一種積累素材的有效途徑。另外,教師根據(jù)習作教學的需要,定期帶領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如春游、秋游、敬老院敬老獻愛心活動、參觀書畫展、衛(wèi)生公益活動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隨時觀察學生的表情,詢問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感受,還要引導學生體驗文學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情感和價值傾向,通過品讀、朗讀、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文中作者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和家國情懷等,在不斷地朗讀中達到與作者的共鳴,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當然,這種情感的表達不但要讓學生把感悟到的說給大家聽,還要讓學生通過寫作的形式表達出來,影響周圍的人,感動同時代的同齡人,形成情感正能量的不斷傳遞。
古人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哲言,在古人看來,這是很有道理的,是每一個讀書人應該遵循的道理。但是時代變了,人們對教育教學的觀念也在變化,“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初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讀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生活,更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貢獻,因此,學生應該關注社會問題,體驗社會生活,同時豐富寫作素材。例如,寫作《環(huán)保與我同行》一文時,要求學生走訪周邊的工廠、河流、垃圾填埋場等,了解環(huán)保存在的問題,搜集圖片、文字等資料,最后寫成圖文并茂的“電子作文”,學生可以投稿到報刊社,引起社會各界對環(huán)保問題的關注。
寫作的形式很多,除了上述提到的書面作文、電子作文之外,還應該重視口頭作文,這些都是寫作訓練的有效途徑。我在每節(jié)語文課前都設立五分鐘的口頭作文演講活動,主要圍繞學生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新鮮事、感動的人進行,讓學生把所見所聞表達出來。有一次,有個學生講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感人事跡“鄰居深夜送奶奶去醫(yī)院”,講著講著就泣不成聲,班上的學生也跟著哭成了淚人……之后我引導學生把口頭的講述變成書面文字,循序漸進,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了,搜集素材的能力也提升了。
總而言之,初中學生雖然年紀小,不懂得關注生活問題和社會問題,寫作素材比較少,但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師要從小引導他們關注社會問題,樹立“生活就是語文”的大語文觀念,學會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把寫作融入生活中,這樣學生才能寫出表達真實情感的作文,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