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趙元一 肖玲燕 鄭以山
針灸作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寶貴遺產,目前已在許多國家作為輔助治療的手段廣泛應用,故針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值得關注。以往文獻綜述報道的針灸相關并發(fā)癥主要分為三類:創(chuàng)傷性、感染性和其他類型,椎旁膿腫是針灸所致感染性并發(fā)癥中較為特殊的一種類型[1]。本文報道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收治的3 例確診為針灸所致椎旁膿腫病例。
病例1,患者男,48 歲,因“間斷低熱1 個月余,高熱1 周”于2019 年12 月11 日入院。近1 個月余患者出現反復間斷的低熱,體溫在37.8℃左右,間斷自服消炎藥(具體不詳)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1 周前開始出現午后高熱,每日下午體溫上升,最高達40.3℃,發(fā)熱時偶有寒戰(zhàn)表現,遂于當地醫(yī)院胸片檢查發(fā)現兩肺散在結節(jié)影,予頭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療3d,同時監(jiān)測血糖高,胰島素微泵控制血糖,后血糖控制平穩(wěn),但體溫未降。1d 前查胸部CT 提示兩肺散在結節(jié)影,部分靠近胸膜下,右肺上葉支氣管壁增厚,沿支氣管分布斑片結節(jié)影,考慮肺結核可能。后轉至我院,門診擬“發(fā)熱待查:肺結核?血流感染?”收治。病程中患者有咳嗽咳痰,午后高熱,短期內體質量減輕約5kg。既往史:本次發(fā)病時發(fā)現2 型糖尿病,現血糖控制平穩(wěn);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史。入院測體溫39.3℃。查體:聽診兩肺呼吸音低,右側明顯,左肺可聞及細濕啰音。心率126 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后完善血液分析:白細胞7.3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2.0%;血糖10.52mmol/L。胸部CT:兩側胸腔積液,兩肺原有病灶周圍出現磨玻璃影,肺間質水腫。入院擬診為:發(fā)熱待查,肺結核?血流感染?2 型糖尿病。治療上給予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莫西沙星抗結核,美羅培南經驗抗感染,留置胸腔引流管,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以及呼吸支持等綜合治療。后體溫逐漸控制,12月15 日血培養(yǎng)回報:假鼻疽伯克霍爾德菌,美羅培南敏感,未調整用藥方案。入院后相關結核檢查結果均為陰性,12 月19 日予??菇Y核治療?;颊咭蜓鄄贿m行腰椎MRI 檢查示腰椎間盤突出,腰背部軟組織異常信號。追問病史,患者曾于發(fā)熱前1 周,在當地診所針灸理療,結合磁共振軟組織信號,考慮為椎旁膿腫。遂行穿刺引流,并留取膿液培養(yǎng),12 月23 日結果回報示假鼻疽伯克霍爾德菌,病原菌與血培養(yǎng)一致,確診為椎旁膿腫后繼發(fā)感染。治療上持續(xù)膿液通暢引流及抗生素足療程使用,12 月24 日膿液基本吸收,體溫控制,復查CT 示肺部炎癥基本吸收,痊愈出院。
病例2,患者女,67 歲,因“腰痛2 周余”于2020年11 月11 日入院?;颊? 個月前因腰背痛伴右下肢麻木至附近診所針灸治療,病情未緩解。2 周前腰背痛加重,至當地醫(yī)院就診,行腰椎MRI 示:L3-5 椎體及附件異常強化,考慮惡性病變,轉移可能大。擬“腰椎腫物”收治入院。病程中患者有低熱,偶有咳嗽咳痰。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 余年,未規(guī)律服藥。入院體溫37.5℃。視診:脊柱生理彎曲存在,未見明顯后凸畸形,L3-5 處未見皮膚破潰,無紅腫。未及明顯皮膚發(fā)紅;觸診:L3-5 棘突旁輕壓痛及叩擊痛。動診:腰部活動受限。入院復查腰椎MRI 示:L3、L5 椎體及椎旁附件強化影,膿腫不排外。入院診斷:L3-5 腰椎間隙感染,2 型糖尿病。入院后給予頭孢噻肟鈉舒巴坦鈉聯(lián)合嗎啉硝唑抗感染,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及對癥治療。11 月12 日給予腰椎膿腫穿刺引流,留取20mL 淡黃色膿液培養(yǎng),培養(yǎng)結果示金黃色葡萄球菌。確診為椎旁膿腫。治療上保持膿液通暢引流及足療程抗感染治療,后膿腫吸收,體溫控制,痊愈出院。
病例3,患者男,57 歲,因“嘴角歪斜伴右側肢體乏力1 周余”于2020 年12 月14 日入院?;颊? 個月前出現右下肢疼痛不適,當地診所行針灸推拿治療,疼痛癥狀較前好轉,后患者再次出現右下肢疼痛,就診于當地醫(yī)院行腰椎MRI 檢查提示腰椎間盤突出,1 周前患者出現嘴角歪斜,無流涎,無意識障礙,無惡心嘔吐,伴右側肢體乏力。擬“腰椎間盤突出”收住入院。入院體溫39.3℃。查體:右側腰背部有壓痛,稍腫脹。右踝上方可見片狀紅腫,有壓痛。右肩部及右肘部有壓痛,活動受限。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未規(guī)律用藥控制。入院后相關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24.8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2.6%;血糖:11.3mmol/L??紤]診斷:腰椎間盤突出,多處軟組織感染,2 型糖尿病。治療上給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胰島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及對癥處理。12 月17日患者右肩關節(jié)疼痛不適伴活動受限,上舉困難,肩關節(jié)CT 提示:右肩關節(jié)崗上肌損傷,肩關節(jié)少量積液。遂聯(lián)系中醫(yī)科行針灸治療。12 月22 日患者右鎖骨下方出現包塊,大小約8cm×10cm,質軟;右側椎旁觸及包塊,大小約3cm×4cm,質軟;右踝上方片狀紅腫較前縮?。惑w溫正常,血糖較前控制。復查腰椎MRI 檢查診斷為椎旁膿腫,給予超聲引導下椎旁膿腫穿刺引流,抽出膿血性液體,加強引流,并留取培養(yǎng)。12 月25 日膿液培養(yǎng)回報:金黃色葡萄球菌。根據藥敏結果,規(guī)律抗感染2 周后,痊愈出院。
針灸是一種低風險的輔助治療,但仍有較多不良反應,包括針刺部位的色素沉著、暈厥、血腫、顱內低壓、血胸、雙側張力性氣胸、心臟壓塞、脊髓硬膜外膿腫、斷針相關并發(fā)癥等[2-4],而針灸所致的椎旁膿腫相對罕見。針灸作為一種侵襲性操作,在實施過程中易造成皮膚及深部組織破壞,為細菌的侵入提供機會,導致膿腫形成[5]。針灸后形成的椎旁膿腫可進一步進展,通過腦脊液傳播或血液傳播導致其他部位感染癥狀,易導致誤診及漏診,增加臨床診斷與治療的難度[6]。
Zhao 等[7]研究發(fā)現針灸過程中諸多因素可導致膿腫形成。首先,因為不正確的針刺方式(如針刺的方向、深度與力度)直接刺傷器官或其他組織繼發(fā)針刺部位感染形成膿腫[8],所以在針刺過程中要嚴格根據患者的證型、病程、體質、年齡及穴位位置、歸經性質等因素決定穿刺方式[9]。此外,留針時間過長可能是增加感染和椎旁膿腫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10],當針具暴露在針灸室空氣中較長時間,如果治療室空氣細菌濃度超標、施針過程不規(guī)范,均可造成針灸部位感染。因此,遵循無菌原則可有效減少感染的隱患[11]。
糖尿病基礎也是導致椎旁膿腫形成的高危因素[12]。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時,機體會長期處在高血糖環(huán)境中,為病原菌提供了最佳的生存環(huán)境,更易對機體產生感染[13];此外,部分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病變,血液循環(huán)出現障礙,進而組織發(fā)生缺血缺氧,導致感染發(fā)生。同時也可能與糖尿病并發(fā)的周圍神經病變、營養(yǎng)不良、免疫水平下降等關系密切[14]。對于此類患者,進行針灸前需接受生活方式管理、糖尿病教育、血糖監(jiān)測、降糖藥物應用、門診隨訪等措施[15]。
當明確發(fā)現椎旁膿腫時,應積極予以抗感染治療及選擇合理方式引流。首先在抗生素選擇上,考慮椎旁膿腫多數以革蘭陽性菌為主,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此外還有沙門氏菌,聚合桿菌蚜蟲引起椎旁膿腫的病例被報道[16],對于椎旁膿腫患者,盡量選取可覆蓋革蘭陽性菌的抗生素。此外,通暢引流也是治療椎旁膿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早期充分的外科引流,可以有效促進炎癥因子清除、減少毒素吸收、延緩病情進展。Limardo 等[17]的研究表明,在局部膿腫的引流方式上,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具備并發(fā)癥少、恢復快等優(yōu)點,故對于此類椎旁膿腫患者,可首選如經皮內鏡下清創(chuàng)引流、經皮導管引流、連續(xù)抽吸等方式充分引流。
本文報道的3 例患者均在針灸診療后,發(fā)生了針灸部位的感染,最終形成膿腫。病例1 患者曾因針灸導致椎旁膿腫,進而繼發(fā)菌血癥及遠處臟器的感染;病例3 患者反復多次及多部位形成膿腫。3 例患者發(fā)生椎旁膿腫的高危因素可能與糖尿病基礎且近期血糖控制不佳有關。在椎旁膿腫發(fā)生后,均采取了及時有效的外科引流、合理的抗生素應用及血糖控制等綜合治療,最終預后良好。
總之,針灸導致的椎旁膿腫常起病隱匿,發(fā)病時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易被誤診及漏診,進而有繼發(fā)脊髓炎、顱內感染、膿毒血癥、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風險。故臨床醫(yī)生、針灸師和患者都應該對針刺后椎旁膿腫的發(fā)生樹立客觀的認知,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以減少此類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即便出現針灸后椎旁膿腫,也應及時有效地對癥處理,通常都可獲得較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