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藥膳是指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對不同的藥物和食品組合配伍,經過加工形成的一種具有獨特的色、香、味等且擁有保健、防病、治病等功效的特殊品[1]。其組成根于中醫(y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基本思想,包含了“食療”“食養(yǎng)”“食治”的概念[2]?!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言:“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邪,五谷為食,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3]但如何合理地采用藥物,配伍食物達到祛除邪氣、扶助正氣成為藥膳組方及臨床工作中相當重要的問題。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運用了大量包含食物的方劑,創(chuàng)立了至今仍行之有效的藥膳方。本文嘗試通過分析仲景藥膳的組方原則與思路,以期對臨床藥膳的創(chuàng)制和應用提供借鑒。
在藥膳組方之中,單純關于藥物的配伍思路較易解決,但如何藥食同用,將食物如何與方劑系統(tǒng)相融合的問題便成為組方的關鍵點?!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言:“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3]《素問·五臟生成》又言:“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此五味之所傷也。”[3]由此可以看出,食物既可化生氣血津液滋養(yǎng)人體,又可因過嗜而影響相關的臟腑功能。仲景的藥膳理論正是繼承了《黃帝內經》思想。如《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篇曰:“凡飲食滋味以養(yǎng)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自非服藥煉液、焉能不飲食乎……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盵4]由此可以看出仲景認為食物對于人體具有兩面性,即食有利害,適則有利,過則為害,這也成為仲景對于藥膳處方中應用食物的原則。另外,《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篇提出“服食節(jié)其冷、熱、苦、酸、辛、甘”,強調了顧護后天之本重要性。因中焦脾胃的勝衰,關系到人體正氣的強弱以及疾病的轉歸,故調護脾胃、扶助正氣也成為藥膳組方的原則。同篇還提出“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盵4]認為臟腑在生理病理狀態(tài)下各有偏嗜,如脾惡濕而胃惡燥,肝病喜陰柔而惡苦燥等。而食物與藥物相同,亦有偏性,要根據臟腑特性以及所患疾病的特點,近其所喜而遠其所惡,選用合適的藥食對臟腑進行調護,促使疾病痊愈[5]。所以,基于辨證論治的基本思想,合理地將藥物食物與相應的臟腑進行配合,是藥膳食療乃至臨床方劑的組方原則。
總之,藥膳的核心在于藥食同用,即藥物與食物的有機結合,目的為祛除邪氣,調護人體,即《金匱要略》中的“養(yǎng)慎”思想?;诖?,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藥膳組方原則可概括為:一是食物具有兩面性,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二是重視調護脾胃,扶助正氣;三是通過辨證論治選擇合適的藥食應用于不同的臟腑疾病。
藥膳的組方核心是如何應用食物,使其能配合藥物來預防調護疾病。仲景在《金匱要略》之中大量運用食物或藥食同源類藥物來組成方劑,如粳米、大棗、生姜、飴糖、蜂蜜、橘皮、百合、山藥、赤小豆等,也創(chuàng)立了如百合雞子黃湯、當歸生姜羊肉湯、甘麥大棗湯、橘皮湯等多種藥膳。通過分析《金匱要略》藥膳諸方中食物的應用規(guī)律,進而可總結仲景在藥膳方面的組方思路,可概括為四點:食助藥力以祛邪;食防藥峻而護正;食配藥勢養(yǎng)胃氣;食變藥味調劑型。
2.1食助藥力以祛邪—增效 在雜病的治療過程中,仲景善于應用多種食物配合藥物,進而解決部分疾病的癥狀、調理臟腑功能或增強藥物的療效。例如治療百合病及其變證的“百合六方”的組成均含有百合。百合,本經謂其味甘、平,《日華子本草》載其“安心,定膽,益志,養(yǎng)五臟?!盵6]仲景認為百合病發(fā)病核心在于心肺陰虛,虛熱內擾,而遣方中配伍百合,取其清心安神、滋陰退熱之用以促使病癥減輕,病情向愈。另外,治療狐惑病的赤小豆當歸散,方中用赤小豆?jié)B濕利下以清濕熱,輔助當歸活血化瘀,和血解毒。治療干嘔噦病的橘皮湯和橘皮竹茹湯,前者因寒邪客胃,胃失和降,寒氣上逆而發(fā),后者因胃虛有熱,熱氣上沖而作,兩方中皆配伍生姜、橘皮?!渡褶r本草經》謂生姜其“去臭氣,通神明”即其性專于辛溫而散;《本草備要》載橘皮其“能燥能宣,有補有瀉,可升可降”[7],即可配合生姜和胃降逆,行氣止嘔,因兩者皆屬食物,為脾胃所喜,故無論胃寒胃熱皆可配伍應用,可直達病所而不礙胃,降逆理氣而不傷正。治療婦人臟躁的甘麥大棗湯,臟躁病的病機核心為臟陰不足,虛熱內擾,甘麥大棗湯中以甘涼之小麥養(yǎng)心清熱以安神,甘平之大棗、甘草補中生津以緩急,《金匱要略心典》謂其:“小麥為肝之谷,而善養(yǎng)心氣,甘草、大棗甘潤生陰,所以滋臟氣而止其燥也。”[8]
2.2食防藥峻而護正—減毒 《素問·五常正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盵3]對于病情重、病程久的疾病,患者的身體機能必然不如常人,若用藥剛烈而不顧患者體質,很可能引起體虛不勝藥力,導致脾胃大傷,元氣虧虛,引起病情加重。針對于此,仲景在一些配伍毒性、偏性較大類藥物的方劑之中加入食物,借食物之緩和減緩藥物之峻猛,同時保護后天脾胃之本,促使疾病痊愈。例如治療寒飲腹痛的附子粳米湯,以大辛大熱之附子散寒化飲而止痛,為防附子辛燥,故配伍粳米、大棗味甘之品,一者補中益氣,緩急止痛,二者甘潤生津,防止附子溫燥傷津。治療女勞疸的硝石礬石散,用硝石、礬石入血分化瘀活血。因兩石味苦而咸寒,易傷中焦脾胃,加之黃疸日久,中焦元氣已虛,故配伍以大麥粥益氣厚中,防藥傷胃,《別錄》謂大麥:“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9]另外,治療懸飲的十棗湯、治療陰寒內盛之寒疝腹痛的大烏頭煎、治療心胸大寒痛的大建中湯等峻烈方劑,皆配伍如大棗,蜂蜜,飴糖等甘潤之品緩和藥性,謹防傷正。
2.3食配藥勢養(yǎng)胃氣—扶正 仲景極其重視體內正氣的重要性,認為正氣的強弱關系到疾病的預防、治療、轉歸的全過程,如清代醫(yī)學家陳修園對仲景思想的六字概括:保胃氣,存津液。而食物作為人體氣血津液的來源即人體正氣化生的根本,《太平御覽》曾曰:“食者,萬物之始,人之所本者也?!毕噍^于藥物,食物在扶正護胃時其性更為緩和,更易濡養(yǎng)臟腑氣血經脈,且更為臟腑所喜和患者所受。例如《金匱要略》治療暍病津氣兩傷的白虎加入參湯,以粳米粥為溶媒煎藥,配以人參共行補中益氣,化生津液之功,《本草綱目》載粳米粥可“利小便,止煩渴,養(yǎng)脾胃”[10],諸藥相配以防出現津氣兩脫的危候。治療虛勞病的薯蕷丸,以山藥、大豆黃卷、大棗、蜂蜜等食物健脾益胃,和中補虛,配合其余諸藥平補氣血陰陽,提高抗邪能力。治療血虛寒疝的當歸生姜羊肉湯,以大劑羊肉養(yǎng)血散寒,以血肉有情之品補氣血雙虛之體,《千金要方·食治卷》載羊肉可暖中止痛。甘熱之羊肉配合當歸養(yǎng)血活血,生姜理氣散寒,共調經脈氣血,也體現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虛證治法中的論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3]?!?/p>
2.4食變藥味調劑型—調劑 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除水煎湯劑以外,也創(chuàng)立了許多如丸劑、酒劑、散劑、洗劑等其他劑型。在應用這些方劑的過程中,仲景也融合了許多食物如清酒、白蜜、煮餅、姜汁,起到增強藥物效果,延長藥物作用時間,改變服藥口感,增強藥物吸收等作用[11]。如治療百合病變渴的百合洗劑,以百合浸湯外洗,取其藥力直達肺之毛竅,增強養(yǎng)陰潤燥之用,配以洗后食煮餅,調養(yǎng)氣津促使病愈[12]。治療婦人腹中痛的紅藍花酒方中,變水煎為酒煎,取清酒通血脈,行藥勢之功以增強活血止痛的作用[13]。雜療方中治療飲食郁積,腸胃氣滯的訶梨勒丸,方以訶子、厚樸、陳皮三藥行氣導滯。但因食積日久,病位居下,恐湯劑不達,故和以白蜜為丸,一者防行氣之品辛燥傷正;二者延長藥物作用時間,促使藥力發(fā)揮。
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繼承了仲景的“養(yǎng)慎”思想,重視食物對人體的滋養(yǎng)作用,所以對藥膳食療極其重視,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專列“食治篇”來論述藥膳食療的原則、組方,認為食治優(yōu)于藥治:“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fā),發(fā)用乖宜,損傷處眾[14]?!辈⒃谥倬疤幏缴侠^續(xù)發(fā)揮,擴大了藥膳的治療范圍,例如在基于當歸生姜羊肉湯之上,創(chuàng)立羊肉當歸湯、羊肉杜仲湯、羊肉桂心湯等多種變方治療婦人虛損[15]。其弟子孟詵進一步總結了前人在藥膳食療上的思想經驗,撰成中國醫(yī)學史上的第一部藥膳食療學專著《食療本草》,增加了藥膳中食物的種類以及藥膳的劑型。而后金元時期,李東垣、張子和等醫(yī)家繼承了仲景重視脾胃后天之本的思想,認為食治的重要性與藥治相等,更加注重藥膳的應用。清代醫(yī)學家張錫純繼承了仲景的藥膳組方思路,在擬制處方時常常藥食同用,注意調護脾胃,培補氣血生化之源。用藥多以山藥、薏米補益虛損,在藥膳劑型中多用粥劑以調理中焦如扶中湯、薯蕷粥,創(chuàng)立餅劑防治慢性病如益脾病等[16]。
仲景藥食同治的思想在現代臨床中亦多有應用。如佟麗等[17]針對38例脾虛濕盛的肥胖性患者應用苡仁實脾粥配合一般生活干預,發(fā)現能有效改善患者乏力困重的相關癥狀,同時能有效減輕體重,降低體脂。敖先偉等[18-19]針對胃潰瘍患者采取柴胡疏肝散合并中醫(yī)食療,中醫(yī)食療采取佛手茶、菊花茶、擇陳皮粥、橘皮紫蘇粥等藥膳,發(fā)現食療組較對照組患者體征和臨床癥狀顯著好轉。麻靜等[20-21]針對老年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輔助應用由粳米、薏苡仁、山藥、枸杞組成的藥膳粥,結果發(fā)現同對照組相比,輔助應用藥膳粥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壓血脂水平,有利于維持血壓血脂穩(wěn)定。
總之,仲景的藥膳組方原則與思路,不僅可以對現今臨床應用藥膳提供理論依據及配伍參考,而且提示我們在臨床辨證施方可以適當添加某些食物,從而提高方劑的療效和病人的接受度,其藥膳組方思路中蘊含的顧護脾胃、辨證施治等思想。深入研究與探討《金匱要略》的藥膳思想,對于創(chuàng)建集食治、食療、食養(yǎng)為一體的藥膳體系仍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