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盟
北宋定都汴梁,即當今河南省開封市。北宋時期黃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積嚴重,黃河水患不斷,為維護都城穩(wěn)定,北宋政府制定了相當完備的防治措施,為當今黃河水災防治提供了諸多可以借鑒的經驗。由郭志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宋黃河水災防治與水利資源開發(fā)研究》一書,系統全面地探討北宋時期黃河水災防治和水利資源開發(fā),充分彰顯北宋時代特色,是探討北宋黃河水災防治歷史借鑒價值的重要參考。
郭志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北宋黃河水災防治與水利資源開發(fā)研究》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紹北宋時期黃河水災概況、時間與空間特征;第二章分析北宋時期黃河水災的社會危害,包括人員傷亡與人口遷移,農業(yè)生產條件、城鎮(zhèn)和交通被破壞,損耗財富與破壞社會秩序等;第三章與第四章介紹北宋黃河水災的救濟措施與防治機制;第五章論述北宋黃河水災防治技術經驗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第六章分析北宋政治、軍事和黃河水災的關系;第七章圍繞灌溉型、淤灌型農田介紹北宋農田水利資源開發(fā);第八章介紹北宋時期黃河的糧食、竹木和其他物資運輸,并闡述黃河橋梁的維護與管制;第九章介紹北宋黃河水災防治與水利資源開發(fā)中的獎懲機制;第十章分析北宋黃河水災防治的利弊。
縱覽全書可知,北宋時期國家針對黃河水災防治的各項舉措相當完備,積累了豐富的黃河治理經驗,為當今社會應對黃河水災問題、合理開發(fā)黃河水資源、實現黃河流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參考。本文結合該書中的治河經驗探討北宋黃河水災防治的歷史借鑒價值。
(1)黃河水災防治機制。北宋時期定都中原地區(qū),受地形影響,中原地區(qū)水災不斷,為維護政治穩(wěn)定,政府憑借防治黃河水患的豐富經驗,逐漸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治機制。其一,中央政府成立全國河流水災防治機構,統一領導全國河流水災防治工作。黃河流域各地區(qū)也相應成立相關水災防治機構,逐漸構建各級黃河水災防治組織體系,細化各級組織責任,共同推動黃河水災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有明確的防治制度和相應的防治配套措施,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必須在綜合論證的情況下完成,并經過科學實踐最終確立。其二,關于黃河水災防治的人力征集,宋代主要是民夫、技術工匠以及軍隊。對于當今社會來說,黃河水災防治要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人力資源體系,建立軍民共防共治的防治體系,同時要重視黃河水災治理的現代化人才培養(yǎng)和防汛隊伍建設工作,走科學、高效的防治路線。其三,黃河水災防治的物料籌集,宋代主要是靠中央撥付和地方籌集相結合的方式,并有專項的救災資金作為保障。當代社會可以充分借鑒這一措施,建立中央和地方相結合的物資籌集制度,撥付專項保障資金,還可以通過鼓勵社會捐贈等方式來豐富黃河水災防治物資來源渠道,做好黃河水災防治物資后勤保障工作。
(2)黃河水災防治技術。在防治黃河水災的長期實踐中,古代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水災防治技術,《北宋黃河水災防治與水利資源開發(fā)研究》中主要介紹了三種黃河水災防治技術:其一,植樹護堤。這是一種防治水災的傳統手段,利用樹木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的基本特性維護河堤的穩(wěn)定。對于當今黃河水災防治工程來說,這種傳統且有效的技術仍有用武之地,將繼續(xù)成為最經濟且最環(huán)保的水災防治技術。其二,河埽的創(chuàng)置。河埽是古代治河工程中所用的埽料,由樹枝、秫秸、石頭等捆扎而成,用來護堤堵口,這種器材的創(chuàng)置能夠有效堵住堤壩決口,防護被洪水沖刷的河堤不被沖垮。在技術發(fā)達的當今社會,這種器材已經不見蹤跡,但是其防護堤壩的理念應該被繼承和創(chuàng)新。其三,土石方測量、水尺等技術。土石方測量主要是計算治理黃河水災所需要的土石量,便于工匠開采土石料用于黃河治理;水尺技術可以用來監(jiān)測黃河水位。在當今社會,土石方測量技術更加先進、準確、快捷,為黃河水災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水尺技術仍發(fā)揮著重要的監(jiān)測作用,再加上遙感監(jiān)測等一系列技術,水災的預防技術體系更加完備。
(3)黃河水災防治獎懲機制。該機制的建立主要是通過相應的懲罰和獎勵措施來保護黃河生態(tài)環(huán)境,減輕水災的人為因素。書中主要介紹了以下四類機制:其一,官員獎懲機制。將黃河水災防治作為黃河流域地方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提升官員對黃河水災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其二,兵夫獎懲機制。細化防治責任,具體落實到人,拒絕推諉拖延現象,促進黃河水災防治工作有效推進。其三,水利資源獎懲機制。這一機制主要是為了保障黃河水利資源的有效開發(fā),減少資源開發(fā)中的破壞行為。其四,漕運、橋梁建設中的獎懲機制。該機制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在貨物運輸、橋梁建設過程中對黃河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以維護黃河流域生態(tài)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