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欽
故事的開頭,在江蘇,高潮,卻在廣東,在珠江口,在伶仃洋。對,就是文天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尕辏┭罄飮@零丁(伶仃)”的那個伶仃洋。
好吧,就從故事的開頭說起。
那是1957年10月4日,在江蘇里下河平原腹地的興化,一個眉清目秀的娃娃,在這個地處江淮平原最低洼的“鍋底洼”,呱呱墜地。娃娃的家里高興啊,給他取了個好聽的名字:林鳴。一鳴驚人的“鳴”。“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鳴”,也是這個“鳴”。古書曰:“君子若鐘,擊之則鳴。”陶淵明《飲酒·其七》亦吟:“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笨傊褪秋柡鴿鉂獾陌菏紫蛏?、不墜青云、慷慨高歌的期望。
江蘇是歷史上出狀元、進士最多的地方,興化亦非等閑之地,那是一個很有底蘊的所在。700多年前,寫作《水滸傳》的施耐庵,就在這里誕生和著述;“揚州八怪”的鄭燮、李鱓,文藝理論家、語言學家劉熙載,也是興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狀元、隆慶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1571)的當朝首輔李春芳,也是從興化走出去的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狀元宰相。當代興化文人畢飛宇,憑小說《哺乳期的女人》《玉米》《推拿》,連獲首屆、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和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林鳴倒不像他的這些文人前輩同鄉(xiāng)和同輩同鄉(xiāng),他的志趣在江海。小時候,他曾經(jīng)問媽媽:“遠方在哪里?”媽媽貼著他耳朵輕輕地說:“在海的另一邊?!绷著Q跳起來:“那我們就蓋一座橋,跨過大海,把我們都送過去?!庇谑?,橋和海就成了林鳴這一生的選擇和命定。
伶仃洋位于繁忙的廣東珠江口外,是一個喇叭形的河口灣,又稱零丁洋,其范圍北起虎門,口寬約4公里;南達香港、澳門,寬約65公里。這個珠江流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灣,屬弱潮河口,潮型為不規(guī)則半日混合潮。灣區(qū)的周邊,有好多的城市,深圳、珠海、廣州、東莞、中山以及香港和澳門,半徑60公里之內(nèi),有7座機場;灣區(qū)海域,每天通過的輪船有4000多艘,航班1800多次,海面航空限高,不得超過120米。
曾經(jīng),有很多人夢想,在這一片繁忙、浩瀚的灣區(qū),建一座連接港珠澳的大橋。
也有很多人擔心,珠江口夏季受臺風和強對流影響,冬季受大氣環(huán)流東北季風侵擾和干預(yù),突發(fā)性的惡劣天氣既多且很難預(yù)測,在這樣的海域建橋……
是??!是??!人們想著。
然而,讀過《西游記》的人又都知道,吳承恩在第二回里寫道:“祖師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004年,港珠澳大橋前期協(xié)調(diào)小組成立,大橋各項建設(shè)前期工作全面啟動。
2005年,擔任中國路橋集團總工程師的林鳴,奉調(diào)參與港珠澳大橋的前期準備和策劃。
文天祥之后,尤其是虎門銷煙之后,多少仁人志士,懷抱一腔熱血,鼓蕩十分赤誠,他們前赴后繼,都想著在伶仃洋這一方洋面上,慷慨激越,施展抱負,成就一番偉業(yè)。
林鳴第一次踏足伶仃洋,是在1993年。那年,淇澳大橋開工,林鳴出任項目總經(jīng)理。淇澳島啊,亙古就是伶仃洋上的一處分界標志,一條肉眼看不見的界線,千萬年來,在洋面上隨風起伏,不偏不倚,萬古不變。界線由珠海唐家灣經(jīng)淇澳島、內(nèi)伶仃島至深圳赤灣,以北,是內(nèi)伶仃洋;以南,是波詭云譎、暗流涌動、浩瀚無垠的外伶仃洋。
伶仃洋內(nèi),擁有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四位的深圳港、第五位的廣州南沙港。港珠澳大橋,首先面臨的就是輪船的通航問題。造橋,造橋,本是為了沒有阻隔,本是為了這里更好地暢通喲!
橋和航道的矛盾,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專家們想到了在靠近香港、深圳港的一頭,修建一條6.7公里的海底隧道,滿足30萬噸巨輪,滿載通航。章炳麟在《答某書》中有言:“蓋聞兩害相較,則取其輕?!币饧磳杉伦鲆槐容^,擇利益大的害處輕的。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橋隧設(shè)計方案,就這樣橫空出世。2010年10月,林鳴接手港珠澳大橋最關(guān)鍵最難啃的隧道工程項目,此后,他把家從北京搬到了珠海。
10月的伶仃洋,藍天白云,金光燦爛,是一年難得的好天氣。林鳴在海船上極目四顧,茫茫的洋面上,海天一色,大橋的選址,一線空白,并沒有哪怕一兩個島嶼礁盤,可作為海底隧道的錨地依托。林鳴的眉頭,輕輕地皺了一下。
人工島。一個揮之不去的念頭,浮現(xiàn)在他的腦海,縈繞在他的心頭。兩個月后,2010年12月,一紙調(diào)令,把他推到了全線難度最大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jīng)理、總工程師的崗位上。從2005年,47歲,到2018年,大橋主體工程驗收,61歲,林鳴在港珠澳大橋整整干了14年。而這14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最有激情、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歲月?。?/p>
太陽每天都會升起,而難題每天都會出現(xiàn)。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突如其來地出現(xiàn)在林鳴面前。按照傳統(tǒng)的拋石填海施工法,構(gòu)筑海底隧道兩端的人工島,估計要開挖海底淤泥800萬立方米,渾濁污穢的海水,勢必會殃及中華白海豚。伶仃洋乃喇叭形弱潮河口,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弱洋流,導(dǎo)致海水帶不走多少泥沙,海底沉積了億萬年厚厚的淤泥層。開挖海底隧道,原來熟能生巧的盾構(gòu)技術(shù)也用不上。海底隧道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人工島該如何施工?橋梁與隧道的轉(zhuǎn)換,隧道與人工島的銜接,千頭萬緒,每一步都超出預(yù)料;而這些接踵而來的問題,又都沒有人涉獵過,沒有任何答案給你提示,可資參考。那些年,壓力下,據(jù)說林鳴竟瘦了40多斤。
有一天,林鳴想到了一個快速筑島的方法,就是把120個高55米、直徑22米的巨型鋼圓筒,一次性插入海底,形成兩個密閉的鋼圍堰,然后在圍堰中吹填造陸,一次成島。2011年5月15日,西人工島首個鋼圓筒完成振沉;9月22日,東人工島首個鋼圓筒也振沉完畢。很快,兩個各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合起來只用了221天就構(gòu)筑完成。
比筑島更難的是開挖海底隧道,用盾構(gòu)法開挖不可行,思來想去,只有用沉管隧道的方法。其時,世界上的沉管,只有剛性和柔性兩種結(jié)構(gòu)。剛性結(jié)構(gòu)的沉管,就像一根長條的積木,把它放到水下,好處是接頭少,漏水的概率低,但是如果受力不均勻,沉管開裂,后果難以設(shè)想;而柔性結(jié)構(gòu)呢,就是把沉管分成很多小塊小塊的部分,然后像拼積木一樣,把它串聯(lián)起來拼接完成。這種結(jié)構(gòu)的好處,就是能應(yīng)對水下受力不均的問題,然而缺點也明擺著,接頭多,易漏水。
這片海域,太復(fù)雜了,常常是風起浪涌,雨暴風狂,海水頂托,咸潮倒灌。兩種沉管,無論哪一種,都不適應(yīng)這里變幻莫測的海況。這個難題,讓林鳴足足郁悶了一年。直到有一天,林鳴的腦子里,又突然蹦出了一個念頭,如果剛和柔都不行,那我們能不能一半剛一半柔?
這個想法,讓人們既意外又激動。林鳴的想法說起來不復(fù)雜,他把180米長的大沉管,分成8個小節(jié)來制作,然后用鋼絞線,像穿糖葫蘆一樣,把它們穿到一起,再一個個把它們拉近、貼緊、拼接。只是這樣的鋼絞線,每一個沉管,上下左右,都需要穿串60根。
盾構(gòu)法不行,茫茫大海深處,沉管隧道的基礎(chǔ)處理,就很考驗林鳴。他采用的方法是先清理淤泥,然后用施打擠密砂樁的方式,對含水量50%~60%的海床泥土,進行排水加固,旋噴水泥砂漿,置入PHC樁,堆載預(yù)壓。堆載預(yù)壓這一招很管用,通過給海底基床的擠密砂樁堆載重量,將海底軟土中的水分給壓出來,讓它變成了硬度、剛度更大的地基。接著,以誤差50厘米以內(nèi)進行高精度基槽開挖,最后在四五十米深的海底,鋪設(shè)一條用碎石敷設(shè)的基槽,平整度在4厘米之內(nèi)。這樣,不同地質(zhì)構(gòu)造的海底基床,就被改造成了承載能力相當?shù)乃淼阑病?/p>
林鳴不是神,在深海四五十米的水下,沉管基槽的施工精度很難感知,沉管在海底的安放和對接,又不可視不可見,還有如何確保沉管在海底的安全,這些都讓他操碎了心。
林鳴的很多創(chuàng)新性想法,實施之后,聽起來看起來都覺得好簡單、好理解,但是,其中那種點石成金、化繁為簡的精妙,不是從天而降、信手拈來,乃是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殫精竭慮之后,一點一滴收獲的。
就說沉管。沉管安放之后,馬上在兩側(cè)和上部回填碎石,短期內(nèi),碎石可以減弱海浪的襲擾;沉管隧道是由33節(jié)每節(jié)重8萬噸、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的空心沉管連接而成,安放沉管時,會先將沉管的兩頭密封,形同一個巨大的長方形空心箱子,然后讓其漂浮在海面上,再用拖船把它拖到預(yù)定的海區(qū),沉入海底、完成對接之后,再拆掉兩節(jié)沉管之間的那層混凝土壁。完工之后,隨波逐流的泥沙,很快就會重新淤積到沉管隧道的上方,即使在再大的風浪里,隧道也能在淤泥的擁抱中安然無恙。這樣,弱洋流水文環(huán)境下造成的大量泥沙淤積,反而會加固隧道的安全。
“33節(jié)沉管,裝上去,對接好,難度可能比連續(xù)33次考上清華大學還要高?!绷著Q這樣回憶。這33節(jié)沉管,林鳴分別給它們編上了號,從E1至E33。2013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E1沉管出塢浮運,迄今為止,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施工的“首場秀”。有人給這場E1與人工島端口對接的“首場秀”,起了個浪漫的名字——“深海之吻”。林鳴卻一點都浪漫不起來,他想起當時的感覺,“就像新手上路,開一輛很大的車,沒有教練坐在邊上”。這種瞬間一個人所承受的惶恐、忐忑、緊張、無助,馬上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倍覺震撼。
E1的安放,不但不浪漫,還一點都不順利。泥沙回淤頂托的問題,是原先沒想到的,第一根沉管對接,就出現(xiàn)了誤差。這件糗事,林鳴說了幾次:“我們挖了個槽以后,泥沙過來,它會沉淀在一些地方。當時對這個問題,我們認識不夠,沒有這個經(jīng)驗。E1放下去以后,一發(fā)現(xiàn),跟我們預(yù)想的差了十多厘米,一下子就緊張起來,非常擔心基槽出問題,又清理,又重新安裝?!焙5浊逵伲彩莻€細活兒,要潛水員單兵作業(yè)。第二次把E1裝好的時候,已經(jīng)連續(xù)干了80小時?!?0小時干完以后,放下去,當時還有偏差。各方很謹慎,又要求我們再重新裝一次。”林鳴說,“人困馬乏,再裝的時候,還是那一幫人,也沒有第二幫人替換了。最后,一共花了96小時,連續(xù)五天四夜在海上奮戰(zhàn)。”
5月6日上午10時,第一根沉管E1第三次安裝終于準確到位。對這三次安裝,林鳴曾經(jīng)回顧:“第一次對接用了10小時,第二次是在第48小時,兩次都沒有成功。70小時后,開始第三次對接。在極度疲勞的情況下,我唯恐他們口令說錯了;口令說對了,又唯恐他們操作出偏差?!蹦莻€時候,他們沒有退路了,所有人都已經(jīng)熬到了極限,他們只能靠意志去拼!
林鳴的口頭禪是“創(chuàng)新過程,九死一生”。我聽到的比這個體會更細致、更深刻的,是他說的另一句話:“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每一節(jié)都是第一節(jié)。”
有一句話,林鳴憋到最后,還是說出了口:“每一次安裝,我在離開房間的時候都會回頭看一眼,因為每一次出發(fā),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眹揽岬耐夂-h(huán)境、復(fù)雜的地質(zhì)條件、不可預(yù)知的施工風險,都在這句誓言般的話里。
E15的安裝,最是驚心動魄。在156天里,它歷經(jīng)了三次浮運、兩次回拖,像這樣一根沉管有過三次安裝、兩次折返,還是第一次。那時是2014年10月,E15安裝準備工作啟動,11月17日,安裝開始。豈料,那一天天氣驟變,最惡劣的海況突然出現(xiàn),珠江口氣溫罕見地只有不到10攝氏度,海面風力7級以上,海浪1米多高,工人都被海浪掀倒在沉管頂上,衣衫全部濕透。這時,遙感信息又傳回來說海底基槽洋流回淤,海況如此惡劣,沉管,唯有返回。
8萬噸重的沉管,這時就像一艘失去了錨碇、失去了動力的中型航母,在風狂流急、駭浪滔天的洋面,身不由己,被惡浪急流裹挾,左沖右突,橫沖直撞,狂暴得很。
一次次奮不顧身不怕死的搏命,當幾艘大拖輪團團圍著把這個狂躁不安、桀驁不馴的大家伙拖回來,起重班的一個班長哭了。他喃喃著說:“回家了,回家了,終于回家了!”
2015年大年初六,E15第二次安裝。整個春節(jié),前方團隊幾百號人,日日夜夜地做著準備。結(jié)果,基槽又發(fā)生回淤。當時,林鳴講了一句話:“看來,我們這個團隊可能要回撤了?!痹拕傉f完,現(xiàn)場很多干部和工人,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那個時候,島隧工程全線壓力非常大?。〈蠹腋械?,差不多兩年時間,沉管安裝還不到15根,還有18根沉管,這樣下去……
E15第三次安裝,是在2015年3月。這一次地方各級政府也動起來了。因為,終于查找到了泥沙回淤的問題,與珠江口的挖沙采沙有關(guān)系。那些天,那些采沙船為了沉管安裝,全部停工。3月26日,E15安裝成功,但林鳴依然心有余悸?!癊1出了問題,E5出了問題,E10出了問題,這E15就開始關(guān)注了。然后就是半年,三次安裝,兩次拖回去?!绷著Q說,“那個時候,我們的痛苦在哪里呢?就是對我們自己研發(fā)的、攻關(guān)的外海沉管安裝的成套技術(shù)有擔心?!?/p>
世界首例“沉管深埋”,首次采用“半剛性”沉管新結(jié)構(gòu),長度超過297米、世界最大的起重船,配置國內(nèi)首艘采用深水無人沉放系統(tǒng)安裝船,利用信息和遙控技術(shù),實現(xiàn)水下管節(jié)姿態(tài)調(diào)整、軸線控制和精確對接。這些創(chuàng)新,都要在實踐中一一驗證。
“深海之吻”,是外邊的人給起的;“海底穿針”,則是林鳴自己起的。每節(jié)沉管長180米、高4層樓、重8萬噸,要在水下50米處進行對接,考慮風力、洋流、浮力等因素,誤差只允許在5厘米之內(nèi),這樣的對接難度,林鳴說:“堪稱‘海底穿針’?!?/p>
7年的沉管隧道建設(shè),終于要合龍了。最終的接頭,是迄今國際上一個最為棘手的難題。世界上,100多年都沒有找到一個非常好的方法。為了這個合龍,林鳴提前做了4年多的研究和攻關(guān)。
2017年5月2日,伶仃洋的太陽是在5時53分升起,合龍的接頭5時53分開始安裝。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完成這個接頭對接,需要8到10個月。
現(xiàn)場人群突然爆發(fā)出驚呼:“吊起來了!吊起來了!”重6000噸的沉管接頭,被振華重工的12000噸浮吊船高高吊起?!稗D(zhuǎn)過來了!轉(zhuǎn)過來了!”又爆發(fā)出一陣贊嘆。有眼尖的人指著浮吊,尖叫起來:“快看,上面還有人!”
那個人正是林鳴。他手持對講機,站在高高吊起的沉管接頭上,白頭盔、紅救生衣、工裝褲,清晰、明確、簡短地發(fā)出每一條指令。短短23分鐘,這個龐大的梯形鋼殼混凝土接頭,就被穩(wěn)穩(wěn)地掉了個方向,完成了下降的全部準備工作。
接下來,整個接頭的安裝,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
驗收。有16厘米的誤差。這完全在規(guī)定允許的范圍內(nèi),且完美合龍,滴水不漏。人們歡呼、激動,外籍工程師已經(jīng)訂好了返回的飛機票。
16厘米的誤差,林鳴卻始終不甘心。他做出了一個讓大多數(shù)人都反對的決定:把裝好的隧道拆開,重新安裝。這個已經(jīng)固定在深?;蹆?nèi)、重達6000噸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對接。當時,幾乎沒有人支持他,都覺得沒必要。
精調(diào)是最考人的,也是最磨人的。經(jīng)過42個小時的不斷嘗試、多次調(diào)整,最后10分鐘,嵌入E29和E30間的接頭終于重新裝好,精度,一端2.6毫米,一端0.8毫米?,F(xiàn)場,先是一片寂靜,接著是一片歡呼聲,人們折服于這個結(jié)果。
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開創(chuàng)了世界橋梁史的一個新紀元。伶仃洋上的林鳴,卻依然沉穩(wěn)低調(diào),他說:“從47歲干到61歲,這么一個百年工程能夠親自參與并且把它完成,人的一生就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