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46)
教育是長期以來深受黨和國家重視及關注的領域,尤其是高校教育,占據(jù)著教學體系極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 “始終將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及強化社會建設的首要位置”,全面體現(xiàn)黨中央對教育事業(yè)的高度重視及優(yōu)先發(fā)展的堅決態(tài)度。同時,從教育理論的角度來看,將立德樹人視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著重強調培養(yǎng)個人的道德品質及素質修養(yǎng),而以此教育理念為依托及指引,高校武術教學勢必圍繞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將其與武術教學相結合,方可保證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為培養(yǎng)更多復合型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鑒于此,本文針對“立德樹人下高校武術教學現(xiàn)狀及反思”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典型代表,具有內涵深厚、拳種豐富及門派眾多等鮮明特點,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及文化價值。名言有云“德為才之首”,說明中國武術演變發(fā)展進程中強調武德教育,將其視為練武之人塑造人品及天賦的前提條件,換而言之,品德不佳的人無論其稟賦是否奇特,均不具備傳授武功的條件,不得準入師門。由于國家大力提倡武術走進校園,客觀上要求相關高校以立德樹人理念為依托,尤其是具體武術教學期間,兼顧武化與文化、武德與武技間和諧發(fā)展。
人的全面發(fā)展往往被視為教育的最高追求,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最終價值取向,而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理念宣揚的重要場所及前沿陣地,知識傳授、技能傳授及道德培養(yǎng)均關乎著人的個體長遠發(fā)展。除堅持德育為先外,武術教學期間必須突出武術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同時,中國武術強調“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主張內外兼修且注重培育人的悟性及韌性。
武術進入現(xiàn)代教育體系的時間較短且接近百年,往往被視為體育教學的補充,其重要性及必要性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及認可。由此可見,武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地位日漸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從目前我國高校武術教學水平來看,普遍存在課堂教學內容單一的問題,不止缺乏教學趣味性,更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無論任何類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武術教學均呈現(xiàn)出側重于套路教學的局面,完全忽略功法及器械教學,甚至其教學內容始終停留于空白狀態(tài)。此外,武術套路教學時不遵循不同拳種的差異性完成選取及講授,僅僅傾向于選取共性的武術技術為演練模板,對于武術文化的理解不到位。
同時,極具舞蹈色彩的武術套路學習過程中,高校學生僅僅停留于簡單模仿教師動作的階段及層面,看似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實則掌握及理解武術動作的皮毛,不存在攻防的實質性作用,保留外部動作的力度,說明其實用性不強。從傳統(tǒng)武術構成角度來看,其內容相對豐富多樣,包括散手、功法及套路等,并且武術技術中崇尚禮儀,注重內外兼修,無法與單一套路教學相媲美。武術教學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教學內容,尤其是立足于高校體育教學課程設置角度來看,某個學期或學年課程設置中武術所占的課時比例相對有限。
一旦套路教學內容所占比例過高則直接影響學生武術學習的熱情及積極性,反而無法保證課堂教學效果。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武術套路呈現(xiàn)出嚴重的程序化特點,難以全面體現(xiàn)其實用性。即便有學者主張高校武術教學始終貫徹“淡化套路、突出方法”的理念,但是理論層面的傾向無法于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效用。同時,“突出方法”及強調實用性意味著增強武術的技擊性,而淡化套路意味著將武術由程序化演練向“打練結合”轉變。上述倡議以武術教學角度來看,是可以遵循的,符合武術項目的內在練習規(guī)律,但是以現(xiàn)實角度來看,過于突出武術的技擊屬性則可能埋下校園安全隱患,大大增加校園暴力的發(fā)生風險。
按形態(tài)差異,武術可劃分為學校武術、競技武術、現(xiàn)代武術及傳統(tǒng)武術4種類型,以傳統(tǒng)武術及競技武術間爭議最大,即前者代表傳統(tǒng)文化、后者代表現(xiàn)代競技。從歷史角度來看,競技武術是以適應中國體育奧運戰(zhàn)略所作出的變革及調整,以高、難、新及美為發(fā)展方向,側重于利用翻騰、旋轉及跳躍衡量及評估武術技術水平。武術作為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歷經(jīng)多年演變發(fā)展,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武術競賽規(guī)則出臺以后,意味著我國經(jīng)濟武術逐步完成其西洋競技化模式的轉變,再者深受奧運戰(zhàn)略調整的影響,競技武術被視為武術演變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由此可見,競技武術是武術競技化的集中體現(xiàn),總體上推動武術水平進步,一旦競技武術演變發(fā)展成某種趨勢則以取得競賽勝利為核心目標,可能產(chǎn)生多種多樣的競技套路,例如,亞運會套路或拳種套路等,甚至以此為基礎產(chǎn)生一系列的技術標準及要求,以至于高校武術的教學內容逐漸向劍、棍、槍及刀等競技項目轉移。同時,從教學思想角度來看,高校體育強調“健康第一”,始終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核心目標,而競技武術以贏得比賽為主要目標,注重深入挖掘及發(fā)揮人體極限。無論是教學思想、教學評價及教學內容,武術教學競技化的趨勢早已不可阻擋。
一旦高校武術教學出現(xiàn)過度競技化的趨勢及傾向則可能出現(xiàn)過度看重學生技能學習的問題,完全忽略學生道德及情感層面的培養(yǎng),以至于出現(xiàn)為了技術而教學的局面,極大程度上忽視武術的德育價值,無法利用武術教學塑造學生個體人格。除講解武術動作外,高校武術教學著重強調傳授武術功法,重視武術項目的文化建設。同時,根據(jù)當前我國高校武術教學水平來看,武術教學競技化的傾向明顯,促使武術文化傳承的目標被遠遠擱置,嚴重阻礙武術項目的文化建設進程,導致部分武術教學過于看重技術完全忽略個人,甚至極個別激勵人心的武術故事及任務均未得到應有的尊重。
任何類型的身體技術均處于中立的狀態(tài),即不僅是養(yǎng)生之術,而且還是殺伐工具,說明其兼顧修身養(yǎng)性及恃強凌弱的特點,而對于身體技術無線發(fā)展維度,勢必需要利用道德的力量予以約束及引導。同時,武術的技擊性強,尤其是冷兵器時代,往往被視為殺伐工具,以至于習武之人及早孕育及演變形成武德的概念。名言有云“武以德為貴”,武德是教化手段且早已超越簡單的技術傳承,內化形成為人性教化力量。例如,以《昆侖劍·箴言》為例,明確提出“人品不端者不傳、不忠不孝者不傳”的概念,說明道德將武術提升至文化層面的高度,促使武術脫離蒙昧及野蠻的階段。
武德是中國武術的重要傳承內容,與武術技術相比,屬于相對理想化的概念。即便武德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但是仍存在著被忽略的可能性,而完全忽視武德,其本質為不尊重或不認可武術文化的品格。從高校武術教學的角度來看,其教學過程往往被視為傳承武術文化的途徑及渠道。由此可見,高校武術教學期間,相關教師必須將課堂教學與武德教育相結合,向學生普及武術武德相關故事,注重調動其學習熱情及積極性,并且側重于傳承武術文化相關內容,例如,武術技術等,進一步幫助社會大眾形成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道德教育是歷代教育的主體內容。名言有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說明道德教育占據(jù)著教師職業(yè)生涯的首要位置,往往被視為道的關鍵性內容,而“武以載道”指以授業(yè)解惑為核心目標注重道德養(yǎng)成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人格。中國武術之所以博大精深,除自身拳種類型多樣且技術風格多元外,深受陰陽家、法家、儒家及道家的思想浸潤,甚至不可忽略志士、俠士及君子等優(yōu)秀人格品質的加持。即便高校學生能接受大量的書本知識,但是無法切身體會仁愛、禮儀、正氣、俠義及勇敢等概念,而中國武術歷史中包含真實存在的武術名人及愛國將領,對學生人格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學校體育與競技武術間存在著明顯的教學目標差異性,前者關注學生身體健康,后者注重競賽競技。由此可見,相關高校體育教師必須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與武術教學相結合,不斷改進及優(yōu)化教學手段及教學目標,以達到健康第一的教學效果。同時,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影響,促使利用體育獲取健康成為社會性共識,而高校體育教學勢必以此為宗旨,將健康理念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真正意義上做到于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更多的技術技巧,不得停留于為了技能學習技能的層面,更為強調愉悅身心。此外,武術教學不僅僅是目的,局限于學生學會幾個武術動作或套路,而需要經(jīng)過武術聯(lián)系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
武術教學的環(huán)節(jié)相對復雜,包括教學評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等。為了實現(xiàn)健康第一的教學目標,相關高校體育教師盡量以教學思想為切入點,注重淡化競技理念,大力推行人性化及開放式的評價模式。同時,由于任何體育項目均以身體運動為載體,一旦練習者自身機體素質存在著先天性差異則可能出現(xiàn)努力后無法獲取同等課堂教學效果的問題。因此,高校武術教學評價中盡量選擇多方位及多視角的評價形式,擺脫原本單一化評價模式的局限,利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的手段,促使每一位學生獲取成功的體驗,以達到運動中收獲成就感的目標。
通過本文探究,認識到立德樹人是新形勢下引導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具有適應性廣泛的鮮明特點,并且學科不同其具體要求也不盡相同。如何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大幅度提升武術教學成效,得到越來越多從業(yè)人員的關注及重視。因此,相關高職體育教師必須秉持實事求是的教學原則,以教育眼光全面審視武術文化,通過技術傳授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的方法,向學生普及武術知識,真正意義上做到教與學形式凝練統(tǒng)合;此外,還可以利用定量定性的方式進行評價,以此大幅度提升學生體質,進而培養(yǎng)出有品格的現(xiàn)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