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阜新市第一中學 劉再新
在教學《出師表》一課時,我采用了群文閱讀的方式。為了“減負”,在選擇文本時,我設定了這樣的標準:一是選文內容應與《出師表》的課文內容密切相關,二是選文的閱讀難度要適宜,三是所選文本的篇幅不宜過長。
基于此,我選擇了如下幾類文本。
所選文本或可對作者未能詳細敘述的事實起到補充交代的作用,或可對注釋里的未盡事宜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
我選擇的第一段文本,出自《容齋隨筆·諸葛公》。始于“諸葛孔明千載人”,結束于“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嘆為天下奇才”一句,共計約290個字。閱讀本段選文,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殊遇”這一注釋?!笆庥觯禾厥獾亩Y遇。”這是文中給出的注釋,只是字面的,并未能對“禮遇”的特殊之處作延伸說明,即劉備做了些什么而使諸葛亮感受到了先主對自己的“殊遇”。而引文恰好有“使無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顧,則茍全性命”這樣的語句。此句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徐庶的指點,劉備也不會三顧諸葛亮于草廬之中;如果沒有劉備的誠心邀請,諸葛亮就只能在亂世中茍且偷生了。
在《出師表》的閱讀中,學生最大的疑惑就是在諸葛亮的大力輔佐下,蜀國為什么還是走向衰亡?特別是在“草船借箭”與“空城計”這些故事家喻戶曉的背景下,很多學生都非常關注蜀國為什么會亡國這一問題。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點,我為學生選擇了“樂不思蜀”的故事。該故事出自《漢晉春秋》一書,原文僅112個字,但這一短文卻把“扶不起的阿斗”的道理講得真真切切——這就為學生理解蜀國滅亡找到了重要的依據(jù)。因為選文中有“此間樂,不思蜀”這樣的語句。一個亡國之君不僅不思念故國,還沉浸于眼前的快樂!這不只是劉禪的悲哀,更是蜀國的悲哀。
統(tǒng)編教材的編者為《出師表》的教學設計了一個探究性的習題,共有三問,原題如下:
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你認為哪一條最重要?為什么?
為了完成對上述問題的探究,我引入《呂氏春秋》里的《百里奚之未遇時也》這一短文。文中有“君為明君,臣為忠臣;彼信賢,境內將服,敵國且畏”這樣的語句,有學生據(jù)此認為“開張圣聽”“統(tǒng)一賞罰標準”與“親賢臣,遠小人”三條建議中,最后一條最重要?!耙驗樗忈屃诉@樣的邏輯關系:只有親賢遠佞,才能做到開張圣聽;只有開張圣聽,才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賞罰標準的目的?!?/p>
在《出師表》的閱讀中,學生應該學到哪些生活技巧呢?從蜀國的最終結局來看,諸葛亮的勸諫是失敗的。因而,如何引導學生掌握勸諫的方法,這就成了《出師表》閱讀的另一個重點。于是,我引入了《孫權勸學》一文。比較孫權與諸葛亮兩人的勸說方法,分析呂蒙與劉禪最終的改變與不變,我們可以知曉諸葛亮勸諫失敗的原因是對勸諫對象沒有正確認知。如果此時再聯(lián)系已學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那么學生更能明白——針對不同的勸諫對象要采取不同的勸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