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了解季節(jié)了。
我們不能像在兒時的鄉(xiāng)下,看到滿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風的訊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揮扇乘涼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樂趣;更不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做最后一次出海捕魚,而知道秋季將盡。
都市就是這樣的,夏夜里我們坐在冷氣房子里,遠望落地窗外的明星,懷疑是秋天;冬寒的時候,我們走過聚集的花市,還以為春天正盛。然后我們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節(jié)對我們已失去了意義,因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沒有季節(jié)的。
前幾天,一位朋友來訪,興沖沖地告訴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來的問話使我大吃一驚,后來打聽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訊息來自市場,他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市場里的蟹兒全黃了,才驚覺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啞然失笑;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來說,要是知道人是從市場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知道秋天的呢?
我記得宋朝的詞人蔣捷寫過一首“聲聲慢”,題名就是“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詞很短,但用了十個“聲”字,這在宋朝的詞人里也是罕見的;蔣捷用了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真是令人感受到一個有節(jié)奏的秋天。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里都有著十分強烈的季節(jié)感,可惜這種季節(jié)的感應(yīng)已經(jīng)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說我們季節(jié)感的迷失,是因為臺灣是個四季如春的地方,這一點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熱的南部,用雙手耕作的農(nóng)人,永遠對時間和氣候的變化有一種敏感,那種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時預測到它開放的時機。
到如今,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應(yīng)甚至不如一棵樹。一棵樹知道什么時候抽芽、開花、結(jié)實、落葉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經(jīng)驗記錄在一圈圈或松或緊的年輪上,而我們呢?有許多年輕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鵑什么時候開花。更不要說從聲音里體會秋天的來臨了。
萌芽的春、綠蔭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類科學的進化中也逐漸迷失了。我們知道秋天的來臨,竟不再是從滿地的落葉,而是市場上的蟹黃,是電視、報紙上暖氣與毛氈的廣告,使我在秋天臨窗北望的時候,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
這種心情,恐怕是我們下一代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的吧!
(選自《林清玄散文》,有刪改)
訓練
1.你怎樣理解畫線句子的含義及蘊含的情感?
答:
2.作者說自己“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