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末晉初之際南中大姓及其政治空間之演變

      2022-12-12 02:02:26劉亞濤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大姓孫吳陳壽

      劉亞濤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東漢末年,王綱解紐,世家大族割據(jù)一方,處在南中的大姓與夷率也蠢蠢欲動,趁機稱雄自立。自漢末劉備入蜀,至西晉統(tǒng)一的70 多年間,南中大姓的向背,決定著南中政治局勢的發(fā)展。

      南中之名,始見于《三國志》:“(劉)璋卒,南中豪率雍闿據(jù)益郡反,附于吳?!雹訇悏郏龂荆壕?1:蜀書:劉二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870.“建興元年(223)……南中諸郡,并皆叛亂?!雹陉悏郏龂荆壕?5:蜀書: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918.可知在蜀漢初年,就已出現(xiàn)南中地名。南中地名的來歷,據(jù)裴松之云:“臣松之訊之蜀人,云庲降地名,去蜀二千余里,時未有寧州,號為南中?!雹坳悏郏龂荆壕?3: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46.劉備入蜀,在南中設庲降都督,晚至蜀漢末年,庲降都督就有南中都督之稱?;暨滴?,“晉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④陳壽.三國志:卷41: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08.。

      本文所述南中的地域范圍為蜀漢庲降都督所統(tǒng)領的朱提、越嶲、牂牁、益州、永昌五郡,建興三年(225)分為越嶲、牂牁、永昌、建寧、興古、云南、朱提七郡的地理范圍。

      南中雖處中原王朝的西南邊陲,但與鄰近的巴蜀及交趾在地緣政治上相互聯(lián)動。漢末三國時期,天下分裂,處在益、交之間的南中,戰(zhàn)略地位愈益凸顯。于蜀漢,控制南中,可作為北伐的戰(zhàn)略后方,也可作為進取交州的前沿基地。于吳,控制南中,就會對蜀漢形成戰(zhàn)略包圍,從南中和荊州對蜀漢進行夾擊,達到“竟長江所極”的戰(zhàn)略構想⑤陳壽.三國志:卷54: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268.。南中大姓正是在這樣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下登上了歷史舞臺。

      蜀漢初年,南中大姓與夷率結合,引入外部孫吳勢力進行武裝叛亂,欲割據(jù)南中自立一方,后被蜀漢平定。但蜀漢政權為了維持在南中的統(tǒng)治,不得不對南中大姓進行必要的妥協(xié),以換取南中大姓對蜀漢政權的支持。這就為南中大姓在政治空間上的拓展開辟了方便之門,南中大姓在蜀漢政權的庇護下,實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蜀亡晉興之際,吳交州發(fā)生內(nèi)亂,以南中大姓部曲為主的軍隊迅速占據(jù)交州四郡,與孫吳連戰(zhàn)8 年(264-271),最終,吳國派遣30 萬大軍才收復交州。占領交州的8 年,是南中大姓政治勢力外溢的8 年,突破了南中的地域范圍,使其政治空間大為拓展,勢力達到了頂峰。由于南中大姓在占領交州的過程中,與孫吳激戰(zhàn)而消耗了自身實力,政治空間的拓展并不能彌補在交州的損失,南中大姓占有交州,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

      晉泰始七年(271),分益州南中建寧、永昌、興古、云南四郡設立寧州。在統(tǒng)一孫吳后,南中對吳的戰(zhàn)略牽制作用不復存在。太康三年(282),廢除寧州,所轄四郡復歸益州,并與原南中三郡(朱提、牂牁、越嶲)合并,設南夷校尉統(tǒng)轄南中七郡。南夷校尉之設阻斷了南中大姓的仕進之途,其政治勢力和政治空間亦大為縮減。

      本文圍繞著南中在漢末晉初之際戰(zhàn)略地位的升降,探討南中大姓勢力的消長以及南中政治空間的演變。同時考察蜀—吳之間對南中、晉(魏)—吳之間對交州的爭奪過程。通過以上各個時期的全方位考察,以期尋找到南中大姓在漢末晉初之際的發(fā)展脈絡以及政治空間的變遷,南中地緣戰(zhàn)略地位的凸顯與衰落,影響著南中大姓的興衰與政治空間的演變。

      一、南中之亂原因探析

      蜀漢章武二年(222),夷陵之戰(zhàn)失敗使蜀漢元氣大傷,國內(nèi)反對勢力亦趁機舉兵反叛?!埃ㄕ挛涠辏┒?,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雹訇悏郏龂荆壕?2:蜀書:先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890.這次反叛雖被迅速平定,亦說明蜀漢國內(nèi)局勢并非十分穩(wěn)固。

      劉備卒后,南中諸郡相繼反叛,對于南中諸郡的反叛時間、原因和經(jīng)過,這里有必要進行澄清。據(jù)《三國志》中的《蜀書·諸葛亮傳》②陳壽.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918.《蜀書·李恢傳》③陳壽.三國志:卷43: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46.《蜀書·呂凱傳》④陳壽.三國志:卷43: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46-1048.及《華陽國志·南中志》⑤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卷4:南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182.,南中諸郡反叛時間皆記載為劉備薨后。唯有《蜀書·張裔傳》⑥陳壽.三國志:卷41: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11-1012.與《吳書·步騭傳》⑦陳壽.三國志:卷52:吳書:張顧諸葛步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237.記載為劉備薨前。而《蜀書·后主傳》用“先是”二字⑧陳壽.三國志:卷33:蜀書:后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894.,明其在建興元年夏朱褒反前。查《資治通鑒》亦未明確反叛時間,僅在黃初四年(223)用“初”進行追述⑨司馬光.資治通鑒:卷70:魏紀二:文帝黃初四年[M].北京:中華書局,1956:2216.。綜上所述,朱褒、雍闿、高定等人舉旗反叛蜀漢當在劉備薨后,雍闿與孫吳暗通款曲當為更早,士燮誘導雍闿反叛,當在劉備初入蜀之時的建安十九年(214)或之后一二年,孫權當時為實現(xiàn)“竟長江所極”的戰(zhàn)略構想,遙署雍闿為永昌太守,而呂凱和王伉當在此時守衛(wèi)永昌郡,至諸葛亮建興三年(225)平定南中諸郡叛亂,首尾共計12 年,與諸葛亮說呂凱、王伉“執(zhí)忠絕域十有余年”正相符合。

      對于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反叛的原因,除孫吳策反外,還在于南中大姓與蜀漢之間的矛盾以及當時的地緣形勢。雍闿反叛時,“都護李嚴與闿書六紙,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紙曰:‘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其桀慢如此”⑩陳壽.三國志:卷43: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46;亦見《華陽國志》,文字小異。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卷4:南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352.。此足見以雍闿為代表的南中大姓,與蜀漢政權對抗的態(tài)度昭然若揭,且異常堅決。益州夷本不愿追隨雍闿反叛,雍闿派遣建寧孟獲欺詐夷叟曰:“官欲得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螨腦三斗,斫木構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故夷叟才“皆從闿”①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卷4:南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352.。

      牂牁太守朱褒反叛之由,據(jù)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記載:“初,益州從事常房行部,聞褒將有異志,收其主簿案問,殺之。褒怒,攻殺房,誣以謀反。諸葛亮誅房諸子,徙其四弟于越嶲,欲以安之。褒猶不悛改,遂以郡叛應雍闿?!雹陉悏郏龂荆壕?3:蜀書:后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894.《華陽國志》亦略載此事,常房作常頎,事件經(jīng)過略同,但無諸葛亮誅殺常房諸子及徙四弟于越嶲事。裴松之認為諸葛亮誅殺常房及徙四弟于越嶲事并非事實,“以為房為褒所誣,執(zhí)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殺不辜,以悅奸慝?斯怠妄矣!”③陳壽.三國志:卷33:蜀書:后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894.諸葛亮誅殺常房諸子及徙四弟于越嶲事,以諸葛亮之明察秋毫、賞罰分明,當不致如此。但常房行部,案問主簿事,《華陽國志》與《漢晉春秋》皆記載,當真實可信。由此可知,朱褒之反叛是其早有異志,《華陽國志》亦記載他“恣睢”,待到發(fā)覺后,朱褒遂反,并與已反叛的雍闿聯(lián)合。而夷率高定在劉備卒后,見有機可乘,遂“殺郡將軍焦璜,舉郡稱王以叛”④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卷4:南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351.。

      綜上所述,蜀漢初年的南中叛亂,是南中大姓與夷率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的反抗活動。南中大姓與夷率最初各自為政,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蜀漢而聯(lián)合,本身并沒有統(tǒng)一的領導。南中大姓與夷率的叛亂有當時的政治地理因素,政治上,東漢中央政府崩潰,三國分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核心——中央政府,這就讓一些野心家想割據(jù)自立,稱王稱霸;地理上,南中處在蜀漢(益州)與孫吳(交州)的邊緣地帶,孫吳的戰(zhàn)略構想就是“漸規(guī)巴、蜀”⑤陳壽.三國志:卷55: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293.“全據(jù)長江”⑥陳壽.三國志:卷54: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278.,而蜀漢的戰(zhàn)略構想是“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⑦陳壽.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913.,然后北伐中原,匡扶漢室。顯然,孫吳與蜀漢之間的戰(zhàn)略構想相沖突。蜀漢在夷陵之戰(zhàn)失去荊州之后,南中四郡對于益州的核心區(qū)巴蜀之地更為重要,關系著蜀漢政權的存亡。故在南中叛亂發(fā)生之后,諸葛亮并沒有立即對南中用兵,而是先結好孫權,除去南中的外援孫吳⑧《三國志·蜀書·后主傳》云:“是歲(建興元年,223),立皇后張氏,遣尚書郎鄧芝固好于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标悏郏龂荆壕?3:蜀書:后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894.,再征伐南中,就很容易平定了。

      二、諸葛亮平定南中與分置新郡

      蜀漢建興元年,南中大姓雍闿、牂牁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相繼反叛。主政的丞相諸葛亮并未派兵前去鎮(zhèn)壓,理由是“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⑨陳壽.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918.。然而,核諸史料,“大喪”并非不立即派兵鎮(zhèn)壓南中諸郡叛亂的主要原因,而是“丞相諸葛亮深慮(孫)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⑩陳壽.三國志:卷45:蜀書:鄧張宗楊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71.。諸葛亮不立即發(fā)兵征討南中諸郡的反叛,是忌憚孫權,其所“深慮”者,怕孫權因劉備去世而有“異計”。所謂“異計”,當是孫權因劉備去世,蜀漢政局不穩(wěn)之際,兩路夾擊蜀漢,一路派軍逆江而上進攻;另一路運用策反的南中大姓雍闿等向巴蜀進軍,這樣蜀漢政權就會腹背受敵,有亡國之虞。從當時的地緣政治來看,南中對于蜀漢是后方基地,起到拱衛(wèi)巴蜀的作用,若失南中,則守在巴蜀,對蜀漢會產(chǎn)生很大的軍事壓力,不但危及蜀漢之存亡,亦無法北伐曹魏,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之前先平定南中的重要原因。諸葛亮深慮及此,故在劉備卒后,要派遣能言善辯之士與孫權講和,“結為與國”。小說《三國演義》第85 回《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中對蜀漢在劉備卒后,所面臨四面夾擊的形勢進行了演義。此雖不可盡信,益知后世編寫演義之人認為當時蜀漢所處環(huán)境的險惡。

      諸葛亮和合孫權之后,并未貿(mào)然進兵,而是“務農(nóng)殖谷,閉關息民”①陳壽.三國志:卷33:蜀書:后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894.。經(jīng)過一年半的休養(yǎng)生息,“(建興)三年春三月,丞相(諸葛)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②陳壽.三國志:卷33:蜀書:后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894.?!吨T葛亮傳》:“(建興)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雹坳悏郏龂荆壕?5:蜀書: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919.諸葛亮平定南中四郡,從春三月至秋,不過半年左右的時間,不可謂不迅速,可謂有征無戰(zhàn)。諸葛亮能迅速平定南中四郡之叛,除了諸葛亮軍事策略得當外,主要還有以下諸方面原因:一是“即其渠率而用之”。在平定南中叛亂的過程中,重用南中本土人士李恢,“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嶲,而恢案道向建寧……南土平定,恢功居多”④陳壽.三國志:卷43: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45-1046.。李恢是南中大姓,對南中地理風俗極為熟悉,劉備時就被任命為“庲降都督,使持節(jié)、領交州刺史,住平夷縣”⑤陳壽.三國志:卷43: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45.。李恢獲得劉備的重用,除了自身的才能之外,還在于李恢是建寧郡人士,知悉當?shù)氐娘L土人情,運用李恢大姓身份和影響力,招徠南中的其他大姓人物。諸葛亮南征復用李恢,目的也正在此。李恢不負所托,為蜀漢平定南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在諸葛亮南征出發(fā)之前,曾向馬謖請教平定南中之策,馬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nèi)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雹揸悏郏龂荆壕?9: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 [M].北京:中華書局,1982:983-984.諸葛亮聽從馬謖的建議,得以迅速平定南中四郡,并使以孟獲為首的南中大姓和夷率心服。史載“(孟)獲等心服,夷漢亦思反善”⑦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卷4:南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353.。

      諸葛亮平定南中四郡后,著重鞏固勝利成果,穩(wěn)定南中后方,為北伐中原做準備。諸葛亮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改置新郡,打破南中原有的政治結構?!逗笾鱾鳌份d:“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云南郡,又分建寧、牂牁郡為興古郡。”⑧陳壽.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919.諸葛亮把原來的南中五郡(朱提、越嶲、牂牁、益州、永昌)改置為七郡(朱提、越嶲、牂牁、益州、永昌、云南、興古)。當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原先的政區(qū)已經(jīng)不適合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就有改置新設政區(qū)的必要。方國瑜指出:“自漢武帝時期,在西南地區(qū)設置郡縣,到南朝齊梁時期,約六百年,各史地理志所載的郡縣,時有增改分合。其所以如此,主要由于部族區(qū)域的改變,而部族區(qū)域之所以改變,主要由于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以及居民的遷移。質言之,部族社會不斷變化發(fā)展,隨之部族區(qū)域發(fā)生變化,又隨之郡縣區(qū)劃也發(fā)生變化。史家記載,郡縣區(qū)劃出自王朝命令,而其實際,則由于部族內(nèi)部的具體條件所使然?!雹岱絿ぃ袊髂蠚v史地理考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7:35.社會經(jīng)濟文化固然是郡縣改制新設的基本要素,但政治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乃至超越社會經(jīng)濟文化為最重要之因素。中國古代向以政治為核心,這一點也反映在行政區(qū)劃上。周振鶴認為:“政治與行政并非永遠一致,有時為了政治的需要,可以拋棄行政管理的方便。行政區(qū)劃的變遷有時并不是行政管理的需要引起,而是服從某種政治目的?!雹庵苷聱Q.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范式的轉換——從沿革地理、政區(qū)地理到政治地理[M].北京:中華書局,2013:21.對于蜀漢這次分設新郡,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行政區(qū)劃的調(diào)整,縮小郡的管理幅員,有利于加強對南中諸郡的控制和統(tǒng)治,同時分化瓦解南中大姓和夷率原有的勢力范圍,達到均衡而治、相互制約、掌土治民的目的。

      第二,扶植南中大姓,打壓夷率。諸葛亮平定南中諸郡后,加建寧李恢安漢將軍、領建寧太守。李恢兼任本郡太守,打破了本郡人不任本郡太守的慣例?參見: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影印,2020:345-383.?!赌现兄尽酚涊d:“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于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置五部都尉,號‘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富豪,乃勸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襲官。于是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于漢,成夷漢部曲?!雹賱⒘眨A陽國志校注:卷4:南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357.這樣,蜀漢政府不但打擊了夷率勢力,加強了南中大姓的實力,同時使南中大姓的部曲在政府的支持下合法化。并為南中大姓開辟了仕進之途和利祿之門,本來只是屬于鄉(xiāng)里豪宗的南中大姓,一躍而成為州郡大姓,出于其他大姓之右,又擁有蜀漢政府給予占有部曲的特權。這樣,南中大姓在蜀漢政府的支持下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擴展了仕進的政治空間,壟斷了南中諸郡的仕進之途。

      第三,用其財賦勁卒,收其俊杰?!赌现兄尽份d:“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于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諸葛)亮收其俊杰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習官至領軍,琰輔漢將軍,獲御史中丞。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zhàn)馬給軍國之用?!雹趧⒘眨A陽國志校注:卷4:南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357.《李恢傳》亦云:“徙其豪率于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zhàn)馬,金銀犀革,充給軍資,于時費用不乏?!雹坳悏郏龂荆壕?3: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46.諸葛亮的這一政策對夷率來說是釜底抽薪,尤其是那些“剛狠惡夷”,把他們聘策為大姓部曲,其中的精銳勁卒如青羌之類,則編入蜀漢的政府軍,為北伐中原效力。至于孟獲這類的反叛大姓,一種是斬草除根,該殺則殺,另一種是網(wǎng)開一面,用仁德服其心,并把他們調(diào)出本郡到中央任官,這樣就可以收到一石二鳥之效。南中諸郡自漢武帝開辟以來,就以物產(chǎn)豐饒見諸史籍,故能使蜀漢“軍資所出,國以富饒”④陳壽.三國志:卷45:蜀書: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919.。

      蜀漢平定南中諸郡,并把原有的五郡改置新設為七郡,這在南中歷史上是一次轉折性的事件。諸葛亮在南中實行的諸項政策,就是為了達到“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目的⑤陳壽.三國志:卷45:蜀書: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921.。所謂“不留兵”,并非是真的不留兵,而是用南中大姓之兵,也就是蜀漢扶植南中大姓對南中進行統(tǒng)治。正如方國瑜所說:“諸葛亮重用大姓,大姓在地方造成的勢力得到支持,統(tǒng)治地位更加鞏固,而且實力也逐漸發(fā)展起來?!雹薹絿ぃ现械胤絼萘εc蜀統(tǒng)治之爭奪及相互利用[M]//方國瑜文集:第一輯.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05.南中大姓勢力壯大之后,再通過出仕做官鞏固擴大自己的政治利益,這就造成了南中大姓政治空間的拓展,他們不再只是出仕郡縣僚佐這樣低級的下層小吏,而是通過察舉任職郡守乃至中央官職。終蜀漢之世,南中雖間有夷率反叛,但南中大姓始終站在蜀漢政府一邊,成為蜀漢北伐中原的戰(zhàn)略后方和物資提供地。

      三、南中大姓與孫吳在交州的爭奪及其政治空間的拓展

      南中大姓經(jīng)過40 余年的發(fā)展,至蜀漢滅亡時,已經(jīng)成為主導南中政治走向的核心力量。景耀六年(263),蜀漢滅亡在即,就有人建議后主劉禪南奔南中七郡以固守,雖經(jīng)譙周勸阻沒能成行,但至少說明南中有割據(jù)一方的條件。當成都不守,諸將咸勸鎮(zhèn)守南中的霍弋速降,霍弋卻說:“今道路隔塞,未詳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茍也。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也。”⑦陳壽.三國志:卷41: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08.霍弋敢如此說,正因為其所控制的南中七郡軍隊實力雄厚,大姓也非等閑之輩,且“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⑧陳壽.三國志:卷42: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郄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30.,這也是霍弋“以死拒之”的底氣所在?;暨H环?,“舉以內(nèi)附,咸因仍前任,寵待有加”⑨陳壽.三國志:卷41: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008.,得到了司馬昭的褒獎,仍被任命為南中都督進行鎮(zhèn)守。

      孫吳永安六年(263),交州發(fā)生內(nèi)亂。由于孫吳交阯太守孫谞“先是科郡上手工千余人送建業(yè),而察戰(zhàn)至,恐復見取”⑩陳壽.三國志:卷48:吳書:三嗣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1161.??だ魠闻d憤而殺太守孫谞,“遣都尉唐譜等詣進乘縣,因南中都督護軍霍弋上表自陳”,向曹魏請?zhí)丶氨斦乃抉R昭迅速做出反應,根據(jù)霍弋表中所請,任命呂興為“使持節(jié)、都督交州諸軍事、南中大將軍,封安定縣侯,得以便宜從事,先行后上”①陳壽.三國志:卷4:魏書:三少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2:151-152.。同時任命霍弋為交州刺史,率軍援助呂興?!斑砬步▽庫喙葹榻恢禾兀恃篱T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能、李松、王素(《晉書》作王業(yè))等將兵助興”②司馬光.資治通鑒:卷78:魏紀十:元帝咸熙元年[M].北京:中華書局,1956:2488.,大軍尚未到達,呂興為其功曹所殺。晉武帝任命的交阯太守建寧爨谷死,又派遣巴西馬融為交阯太守,融又病卒。霍弋更“遣犍為楊稷代融,與將軍毛炅、九真太守董元,牙門孟干、孟通、李松、王業(yè)、爨能等,自蜀出交阯,破吳軍于古城,斬大都督修則、交州刺史劉俊”③房玄齡.晉書:卷57:陶璜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58.。經(jīng)過與孫吳軍隊激戰(zhàn),南中大姓最終占領了交州的交阯、九真、日南三郡,后又占郁林郡。孫吳更遣監(jiān)軍虞汜、大都督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率軍距楊稷,反為所敗。南中大姓率領的部曲與孫吳軍隊連戰(zhàn)8 年之久,晉泰始七年,吳建衡三年(271),孫皓派遣薛珝、陶璜率軍30 萬征交州,經(jīng)過激戰(zhàn),南中大姓全軍覆沒,交州復屬吳。方國瑜“推測建寧部曲駐守交趾和散在郁林、日南、九真等處的不下十萬”④方國瑜.南中地方勢力與蜀統(tǒng)治之爭奪及相互利用[M]//方國瑜文集:第一輯.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08.。經(jīng)過交州之戰(zhàn),霍弋派遣去的將領除病亡之外,悉數(shù)被孫吳所擒,毛炅為修則子修允所殺,楊稷至合浦病死,孟干、爨能、李松等人被送至建業(yè),爨能、李松被孫皓所殺,只有孟干逃歸京都洛陽。方國瑜總結道:“(建寧部曲)在交趾四郡縱橫得意,占據(jù)七年,最后失敗,率領去的十萬部曲,全軍覆沒,這是建寧郡人民嚴重的損失,也使建寧大姓受到嚴重的打擊。諸葛亮征服南中以后三十多年,大姓發(fā)展起來的實力,在這一次損失之后,就衰落了下去?!雹莘絿ぃ现械胤絼萘εc蜀統(tǒng)治之爭奪及相互利用[M]//方國瑜文集:第一輯.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08.誠如斯言,交州之戰(zhàn)是南中大姓尤其是建寧大姓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交州之戰(zhàn)失敗后的當年八月,晉武帝“分益州之南中四郡置寧州,曲赦四郡殊死以下”⑥房玄齡.晉書:卷3:武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4:61.。益州之南中四郡指的是建寧、云南、興古、永昌。對于寧州設置的時間,《晉書·武帝紀》《地理志上》及《宋書·州郡四》記載為泰始七年,《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在泰始六年,由于時間歧異,朱惠榮認為“泰始六年似為開始提出此事的時間,以后于泰始七年八月正式頒詔實行,兩個時間概括了這一政區(qū)設置形成的過程”⑦朱惠榮.西南邊疆史地札記[M]//朱惠榮學術文選.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40.。

      晉武帝為什么在泰始七年南中大姓征交州失敗后設置寧州?南中本有七郡,又為什么單單分出南中建寧、云南、興古、永昌四郡設置寧州?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數(shù)因:

      第一,從地緣戰(zhàn)略關系來看,南中四郡自成一區(qū),處在對孫吳交州的前沿地帶,分此四郡為寧州可以協(xié)調(diào)四郡、統(tǒng)一四郡力量,對孫吳交州施加壓力。南中大姓遠征交州8 年,晉廷看到了南中大姓的勢強力大,足以獨當一面,且可從南中牽制孫吳的交州力量,為以后伐吳統(tǒng)一天下做準備。

      第二,從政治空間來看,南中四郡中的建寧郡是大姓集中之區(qū),遠征交州的毛炅、董元、孟干、孟通、李松、王業(yè)、爨能等人皆出自建寧大姓。設置寧州,可以增加州府僚佐,這就為南中大姓開辟了入仕之門。晉朝在州郡縣都設有中正,寧州所轄的四郡,建寧是大姓的集中之區(qū),其他三郡雖亦有大姓分布,但皆出建寧大姓之下,這又變相向建寧大姓進行傾斜。南中大姓通過遠征交州,不但向晉廷表忠心,亦拓展了自身的政治空間。任乃強指出,“諸大姓亦樂獻其力以博取政治地位”⑧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卷4:南中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09-310.。

      第三,寧州的設置,亦是南中大姓與晉廷中央相互博弈的結果。史載晉廷設置寧州是因為“益州地廣”⑨房玄齡.晉書:卷14:地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4:440.,實則是晉廷對南中鞭長莫及,不得不對南中大姓進行妥協(xié),借助南中大姓對寧州進行統(tǒng)治,南中大姓又需要借助中央的支持保證自身的政治利益。寧州的設置不過是晉廷與南中大姓之間政治利益的交換,彼此利用又各取所需的結果。

      南中大姓通過遠征孫吳交州,積累了對晉廷的忠心和功勛,在與孫吳連戰(zhàn)的8 年中,晉廷對南中大姓也不吝嗇爵位封賞,尤其對遠征交州的大姓人物,封以將軍、太守乃至刺史之位。這就使南中大姓的政治空間大大拓展了,他們多在交州任職,但這種興盛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當遠征交州的南中大姓及其部曲全軍覆沒之后,南中大姓所拓展的交州政治空間也就不復存在。晉廷雖然分南中四郡以設置寧州的方式對建寧大姓進行扶植,但經(jīng)過蜀漢40 年培育壯大的實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恢復的。太康元年(280),西晉滅吳,天下重歸一統(tǒng)。南中的地緣戰(zhàn)略優(yōu)勢隨著天下統(tǒng)一而不再重要,寧州的存在也就沒有必要了。太康三年,晉武帝裁撤寧州,四郡復并益州,恢復為原來的南中七郡,并在七郡之上設南夷校尉,“持節(jié),統(tǒng)兵鎮(zhèn)南中,統(tǒng)五十八部夷族都監(jiān)行事……自四姓子弟仕進,必先經(jīng)都監(jiān)”①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卷4:南中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363.。這也變相阻塞了南中大姓的仕進之途,南中大姓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和勢力,就與夷率結為“遑耶”關系。

      南中大姓在漢末亂世走上了歷史舞臺,從兩漢的邊裔之地到蜀、吳交爭的前沿陣地,南中的戰(zhàn)略地位由此凸顯。南中大姓正是看到了自身地位的重要性,游移于蜀漢與孫吳之間,以期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乃至割地稱雄,而這是蜀漢或孫吳都不愿意看到的。當南中諸郡叛亂之后,蜀漢丞相諸葛亮立即調(diào)整內(nèi)外政策,在與孫吳和好之后,就著手解決南中諸郡的叛亂。平定叛亂之后,諸葛亮把原有的南中五郡分為七郡,通過對原有郡縣的改置,達到加強統(tǒng)治的目的。

      經(jīng)過40 余年的發(fā)展,南中大姓已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足以左右南中政局。蜀亡晉興之際,孫吳交州發(fā)生內(nèi)亂,與交州密邇的南中凸顯了自身地緣位置的重要性。南中大姓率領的部曲與孫吳連戰(zhàn)8 年,最終被孫吳派遣的30 萬大軍所擊敗,經(jīng)此一役,南中大姓及其部曲全軍覆沒,再也沒能恢復元氣。晉廷利用南中大姓牽制孫吳,分南中四郡設寧州,為南中大姓開辟了仕進之途,終究沒能培育到交州之戰(zhàn)前的實力。

      西晉統(tǒng)一天下后,南中對孫吳的戰(zhàn)略地位隨之衰落,不再有牽制孫吳的戰(zhàn)略作用,在寧州設立12 年后的太康三年,又被并入益州,在原來的南中七郡上設南夷校尉進行統(tǒng)轄,南中大姓的仕進都要經(jīng)過都監(jiān),這無疑對南中大姓的仕進和發(fā)展是一種打擊,政治空間再次萎縮,這也成為后來南中肇亂的根源之一。

      猜你喜歡
      大姓孫吳陳壽
      騎風火輪的跑片員(短篇小說)
      夜郎文學(2020年4期)2020-11-22 12:05:42
      陳壽不懼強權
      老友(2019年10期)2019-11-04 02:57:06
      陳壽:有才也要講究說話方式
      從流官到土著大姓:魏晉南中大姓霍氏家族的變遷
      陳壽:有才也要講究說話方式
      百家講壇(2017年7期)2017-04-27 14:45:06
      “陳”姓為臺灣第一大姓
      百科知識(2017年3期)2017-03-17 19:37:20
      大姓
      孫吳“赤烏改元”考論
      論三國時期孫吳政權的長江防御體系
      黑龍江史志(2014年9期)2014-11-25 16:51:28
      你是"大姓"還是"小姓"
      素質教育(2010年11期)2010-12-01 06:40:54
      武冈市| 蒙城县| 靖宇县| 区。| 内乡县| 广元市| 南京市| 乐都县| 衡阳市| 保定市| 湖口县| 大宁县| 青田县| 德兴市| 衡水市| 新田县| 柏乡县| 延津县| 大邑县| 和硕县| 禹城市| 房产| 财经| 咸阳市| 韩城市| 阿拉善右旗| 乌拉特后旗| 梓潼县| 荥阳市| 女性| 义乌市| 灌云县| 岳普湖县| 浦北县| 平舆县| 余干县| 合山市| 天全县| 河北区| 河西区|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