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銀傳, 段思思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開啟、持續(xù)推進、發(fā)展完善,不僅需要豐富的物質財富、先進的科學技術、合理的社會制度作為基礎,而且需要現代文化心理作為支撐。在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為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十分注重對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用無產階級先進意識置換落后的封建小農意識,卓有成效地排除了小農意識的干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落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背景下,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新征程上,〔2〕科學分析、辯證批判、合理改造小農意識,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小農意識產生于原始社會后期,脫胎于原始社會的宗法血親意識,形成和定型于封建社會。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小農意識形成了以家族血緣本位、等級特權觀念、小團體圈子意識、平均主義思想、民粹主義思想等為核心的相對穩(wěn)定的思想體系。小農意識是封建時代經濟基礎的產物,對其形成模式的本質性分析必須深入到封建時代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以及建立在此種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社會結構。在經歷了長達幾個世紀的“東周戰(zhàn)爭”以后,從秦漢開始,中國社會逐步進入到了一個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歷史發(fā)展階段。與這種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在家庭層面形成了以“男權家長制”為核心的男尊女卑、長幼有序、講究孝悌之義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在社會層面形成了恪守本分、重農抑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旨在抑制社會流動、鞏固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正統觀念”。這種小農意識不僅是封建時代的主導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在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有著深遠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薄?〕小農意識是小農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反映,表達了農民小生產者的利益訴求。小農意識的價值訴求不僅表現在古代歷史上歷次的農民運動的“平均地權”的口號中,也深嵌在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的“民生”思想中,甚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里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潮中也有所體現。小農意識并不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特有的社會意識,它是前現代化社會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放眼世界來看,很多歐美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曾經出現過小農意識。有學者認為美國曾經就是世界上存在小農思維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美國西海岸地區(qū)存在有大量的私人農場主和私人牧場主,他們不僅從事農業(yè)生產,還與地方黑幫、地方武裝力量、地方財團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一種長期存在于美國西海岸的社會群體,他們的小農思想是直接妨礙美國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關鍵性因素?!?〕
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發(fā)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xù)深入發(fā)展,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總體上已不復存在,小農意識滋生的經濟基礎也隨之消失。但是由于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我國當前一些社會群體中小農意識仍然普遍存在,如“小富即安”的“躺平”心理、“為富不仁”的仇富心理、等級特權觀念、“等靠要”的思想、平均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等,這說明當前中國雖然徹底擺脫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但是小農意識、小生產習慣勢力還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在新時代以變化形式存在,而且一有機會還會在有些人、有些地區(qū)泛濫,影響甚至阻礙中國現代化的發(fā)展。這是因為,小農意識本身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一經產生,就會有自身發(fā)展演變的內在邏輯,與社會存在表現出不完全同步性。其次,從本質上分析,具有小農意識的人群并非特定的農民群體,而是普遍的小生產群體。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城市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開始的“增量改革”,因此在我國社會內部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小生產者群體,這構成了小農意識的社會基礎。傳統的小農思想也隨著資本的擴張得到了改變,成為了具有資本特色的小農思想或者小商品意識,例如農村富裕起來的小包工頭“揮霍斗富”、宗族勢力干預土地征用和村委會選舉等。而且在傳統小生產者群體汪洋大海的環(huán)境中,非農民的其他社會階層會不自覺地受到小農意識、小生產習慣勢力的影響和滲透。
小農意識除了根源于特定的生產方式及其社會結構以外,還與同樣由生產方式及其社會結構決定的政治上層建筑有著更為直接的關系。政治上層建筑往往表現為一國政治制度所塑造的政治體系,政治體系是影響社會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形成的最直接的影響因子。
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得傳統的農業(yè)社會處于一種“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分散狀態(tài)。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曾用“馬鈴薯”形象地比喻當時法國的小農:“小農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并沒有發(fā)生多種多樣的關系。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互相隔離……廣大群眾,便是由一些同名數簡單相加而形成的,就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匯集而成的那樣”?!?〕這種分散性使得農業(yè)社會天然地缺乏對自然災害和外族入侵等突發(fā)事件的抵御能力。為了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農業(yè)社會通過“男權家長制”來建立穩(wěn)定的“長幼尊卑”的家庭秩序,通過同姓同血緣的宗族關系來集合力量以抵御自然災害和外來風險,而國家和政治體系就是放大了的家庭和宗法制度,最高統治者就是最大的“家長”,因此“我們常見這種社會是皇權的發(fā)祥地”?!?〕這種獨特的政治體系,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塑了古代中國農業(yè)社會濃厚的小團體主義、圈子意識、宗法觀念和官本位思想。這種思想意識在我們黨百年奮斗的歷程中也有所體現,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一度出現的山頭主義、流寇主義等錯誤思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農業(yè)社會主義、絕對平均主義思潮,甚至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選人用人風氣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盛行,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較為普遍存在”。〔7〕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而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則會產生阻礙作用。小農意識作為封建時代的產物,是一種落后的社會意識,是與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目標背道而馳的,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xù)快速推進的嚴重障礙。小農意識從某種程度上講,它代表著農民和其他小生產者的利益和訴求。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小農意識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在我國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小農意識以一種變化了的形式持續(xù)存在著,它在經濟領域主要表現為小富即安思想、仇富心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而這與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相悖。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fā)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8〕并作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qū),這是加速發(fā)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的偉大戰(zhàn)略決策。〔9〕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已經為促進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通過推動區(qū)域經濟協調發(fā)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為促進共同富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10〕并強調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總的思路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高質量發(fā)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11〕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特征。這種共同富裕是“創(chuàng)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tài)、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fā)展基礎上的共同富裕,〔12〕它與簡單粗放落后的生產方式、低水平的生活質量是根本對立的;這種共同富裕是需要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人民群眾的勤勞智慧來共同創(chuàng)造的共同富裕,它與“躺平”、消極等待、眷養(yǎng)懶漢的社會面貌是完全無關的;這種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分層次、分階段、循序漸進的過程,它與那種同時同質同標的空想方案是截然相反的。小農意識天然地與分散落后的小生產緊密聯系,它鐘情于小富即安基礎上的享樂主義而缺乏恒定持久的奮斗精神,追求結果意義上的平均主義而忽視經濟社會發(fā)展效率的重要性,這種意識是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阻力而不是助力。
作為政治體系衍生的產物,小農意識是與中國封建時代的政治制度相契合的?!皣摇弊鳛榉糯罅说摹凹彝ァ薄白谧濉?,憑借森嚴的等級制度和科層管理體系維系著社會的基本秩序,統治者就是“最大的家長”,是人民的“父母官”,具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重塑了人民與國家的內在關系,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體系。但是,在領導干部的政治生活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權力崇拜、特權思想、脫離群眾現象時有發(fā)生,致使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優(yōu)勢和治理效能沒能得到充分彰顯。究其原因,小農意識的干擾難辭其咎。
現代化是一個包含經濟發(fā)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tài)美好在內的多維的展開過程,實現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不斷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發(fā)展道路,致力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曾說:“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1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深化對民主政治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指出:“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4〕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體”是全體人民,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有權在黨的領導下,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是一個包含了選舉、參與、表達、監(jiān)督在內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民主,權利意識淡漠只是期待“明君”或“圣賢”來“為民作主”的小農意識會腐蝕人民的主人翁意識。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種新型的“主仆”關系是與小農意識中“君臣”“君民”關系有著本質區(qū)別的。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必須徹底地批判、改造小農意識。
小農意識是傳統農業(yè)社會和民族國家在封閉、孤立狀態(tài)下形成的,是以自然經濟和家族血緣為基礎的前現代化環(huán)境的產物,“非主體性”是其核心表現?!胺侵黧w性”作為“普照之光”,反映和體現在小農意識的各個層面,小農思維方式上的非反思性、價值觀上的非主體性(非主體性價值自我)、人格模式上的雙重性以及宗教心理上的非反省性等文化心理和思想意識無一不是小農意識“非主體性”的映證。從現代化和文明的角度出發(fā),廣泛批判與現代性所推崇的“主體性”相悖離的小農意識是絕對必須和合理的。但是,當今中國社會,很多問題和矛盾交織疊加,我們既要現代化,又要反思和批判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性,要避免西方現代化的誤區(qū)和陷阱。我們既要從現代性意義上批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所推許的主體性精神直接矛盾和沖突的非主體性思想意識,清掃與中華民族歷史上長期存在并且在現實生活中依舊活躍的官僚主義、平均主義、教條主義、無政府主義、民粹主義等社會思潮直接聯系和契合的文化心理,又要從“反思現代性”意義上對小農意識進行歷史審查和科學分析,絕對不能忽視和全面否定其合理價值和在文化上的意義,因此,小農意識面臨一個亟待解決的現代轉型問題。
小農意識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一,如何對其進行變革,實現農民思想意識和文化心理的現代化,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需求的新型農民,是促進全面鄉(xiāng)村振興乃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大變革和大轉型時期,這種大變革和大轉型不僅僅是經濟層面和技術層面上的,也不只是制度層面和社會管理層面上的,還是思想意識層面、文化心理層面和價值觀念層面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種系統性、整體性的變革,它不僅要求變革那些與生產力發(fā)展需要不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變革社會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而且要變革主體自身,要變革潛移默化和積淀在主體頭腦中的落后而陳舊的社會意識、文化心理,尤其是基于自然經濟和落后的小生產而形成的落后而保守的小農意識。
社會發(fā)展的實質,是要求經濟、政治、文化三大子系統整體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fā)展。由于主體思想意識、文化心理的變革和現代化與社會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和現代化緊密相聯,主體思想意識、文化心理的變革和現代化不僅是社會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和現代化的必然結果,而且是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和現代化的必要前提?,F代思想意識、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的支撐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功開啟、持續(xù)推進和發(fā)展完善舉足輕重,變革的主體的思想意識、文化心理一旦長期滯后于社會經濟、政治層面的現代化,將會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甚至使其流于形式、浮光掠影和成為“一紙空談”,導致整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層面的現代化毀于一旦。在《人的現代化》一書中,著名現代化問題專家、美國科學院院士英格爾斯深刻指出:“痛切的教訓使一些人開始體會和領悟到,那些完善的現代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指導大綱,管理守則,本身是一些空的軀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zhí)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fā)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薄?5〕不僅如此,他還特別強調:“發(fā)展最終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質方面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獲得更大發(fā)展的先決條件和方式,同時也是發(fā)展過程自身的偉大目標之一。”〔16〕“從傳統主義到個人現代性的轉變,缺少了這種滲透于國民精神活動之中的轉變,無論一個國家的經濟一時繁榮到何種程度,也不能說明這個國家能獲得持久的進步,真正實現了現代化。當今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它的國民不經歷這樣一種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現代性的轉變,僅僅依賴外國的援助、先進技術和民主制度的引進,都不能成功地使其從一個落后的國家跨入自身擁有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的行列?!薄?7〕
我國歷經了幾千年封建社會,因而擁有濃厚的封建主義傳統,同時也是屹立在東方具有廣泛而濃厚的小生產特點的農業(yè)、農民大國。從古代到近代,小生產占據絕對統治地位;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擁有90%左右的全國人口,時至社會主義現代化迅猛發(fā)展的今天,處于小農經濟地位的農村人口仍然將近5億?!?8〕2020年我國歷史性解決了農村地區(qū)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qū)的絕對貧困問題,然而并不意味著貧困不會卷土重來,致貧的文化心理因素并未徹底消除,小農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在廣大農民意識和潛意識里仍舊根深蒂固。與此同時,中國城市與農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小農意識也被帶到了城市,并廣泛存在于包括工人、知識分子在內的城市人口的頭腦之中。由此可見,我國擁有小農意識或受過小農意識影響的人遠遠多于處于小農經濟地位的人,小農意識也幾乎如中國“國民性”的存在,這使得相比于改變小農的經濟成分和身份名牌,改造小農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困難百倍。小農意識本質上與現代化往往也充滿著矛盾,現代化所要求的開放、創(chuàng)新等觀念與小農意識從根本上是不相容的,必然也成為了現代化的阻礙力量。
當然,我們對待小農意識也不能片面地全盤否定,應該辯證視之。小農意識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一,在整個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也必然要有一席之地,它發(fā)源于中國的農村社會,成長于中國的農業(yè)文明,時至當下,我們要推動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發(fā)展,完成鄉(xiāng)村振興的偉大戰(zhàn)略,也離不開對農村積極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資源的借鑒。中國傳統農民所蘊涵的勤勞、善良、節(jié)儉、堅韌等優(yōu)秀品格和思想養(yǎng)分,應該也必須吸收到現代化的思想意識之中,成為破解農業(yè)農村現代化難題的文化密碼。即使對于小農意識中的消極部分,也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現代化進程的改變,不應該棄之千里,簡單粗暴予以“橫掃”,否則我們就是以小農意識反對小農意識,不僅自相矛盾,還會使小農意識中的消極成分膨脹,因此深入仔細研究中國農民傳統價值觀,準確掌握和正確對待,這才不失為一種積極作為的態(tài)度。
基于自然經濟和落后的小生產而形成的小農意識,雖然產生于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但在其成長定型之后就具有相對獨立性、穩(wěn)定性和廣泛性。它不僅不會因為其經濟基礎的消失而快速消亡,而且不會因為現代化的發(fā)展和變革而自發(fā)地發(fā)展和變革,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牢固地存在和占據于人們的頭腦中,通過偽裝成迎合、擁護現代化的假象長期影響、支配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以此主宰和調控人們的生活和實踐方式,從而成為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縱深發(fā)展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極大惰性力。由于小農意識具有廣泛性、普遍性和深層性的特點,它橫向拓廣,滲透到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至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它縱向延伸,深入到人們意識的潛層次中,往往成為人們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的東西,它的悖理性、荒謬性、落后性、反動性又為人們習以為常、容易接受,因而,它是一種極其可怕的保守力量。這種小農意識、小生產習慣勢力之所以危害不淺,就在于它是以潛在的、自發(fā)的、隱蔽的方式起作用。
對于中國小農意識當代命運的分析與評價,我們應該具有歷史視野和世界眼光。從人類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來看,現代化肇始于西方,15—16世紀是西方歷史發(fā)展的“分水嶺”,在經歷了宗教改革以及其后的啟蒙運動、工業(yè)革命等一系列重大變革之后,西方國家相繼建立起了以財產私有、個人本位、市場經濟、技術進步、工具理性為核心標志的現代社會。西式現代化模式在給人類帶來物質財富和物質享受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了諸多負面效應和深重危機,諸如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能源問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問題、人類的價值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失落問題等“現代性問題”;但是,西式現代化模式并非現代化的唯一可行模式,20世紀以來,隨著亞非拉國家相繼擺脫殖民統治、獲得民族獨立,以“金磚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在可以展望的21世紀,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強。事實證明,非西方世界完全可以在充分借鑒西式現代化模式的各種優(yōu)勢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歷史文化傳統來探索本國的現代化道路,同樣可以獲得成功。
因此,我們在審查小農意識的當代命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倫理時,必須十分清醒地注意兩點:既不能因為中國現代化需要大力發(fā)展工業(yè)文明、弘揚科技理性而對小農意識持全盤否定的態(tài)度,無視其對醫(yī)治西方“社會病”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倫理的借鑒意義;另一方面,更不能夠因為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片面化發(fā)展、技術理性的過度張揚在西方發(fā)達國家?guī)砹酥T多負面效應,而壓抑中國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科技理性的弘揚,從而把小農價值觀加以無限美化,認為它是醫(yī)治西方“社會病”的良藥,從而延誤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從當今世界范圍來看,西方國家盡管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及2020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遭受重大挫折,但是它們在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方面仍然占優(yōu)勢,“西強東弱”的格局并沒有從根本上發(fā)生變化。由此可見,“現代性”的生產力發(fā)展?jié)撃芎臀幕瘎?chuàng)造潛能并沒有完全耗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追求現代性、完善現代性不僅是發(fā)達國家更是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被迫卷入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在救亡圖存的壓力下,中國艱難地開始了現代化的進程。我們不是在高度工業(yè)文明和科技理性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而是直接脫胎于封建半封建的農業(yè)文明,發(fā)展現代工業(yè)文明、弘揚科技理性和人的主體性的思想啟蒙任務仍沒有完成,現代化在中國仍然是一項未竟事業(yè)。當然,當今中國不同地區(qū)之間發(fā)展不平衡,對于中國絕大多數地區(qū)尤其是廣大中西部農村地區(qū)來說,才剛剛擺脫貧困,還沒有發(fā)展到“主體性的黃昏”。因此,當今中國社會仍需弘揚和發(fā)展工業(yè)文明、科技理性和人的主體性,只不過弘揚和發(fā)展的具體道路可以根據自己的歷史和民族文化傳統、現實國情和國際環(huán)境加以選擇,要探索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道路。實際上,在中國小農價值觀念中,有許多層面的內容都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所要確立的社會文化心理、倫理價值原則直接相抵觸的,它掣肘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對此我們應該予以否定、批判和摒棄。但是,小農價值觀中也有許多對防止西方工業(yè)技術文明的片面發(fā)展、對醫(yī)治西方“社會病”有借鑒價值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細心地將其剝離出來,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改造。有鑒于此,我們認為,在確立對中國農民傳統價值觀的評價原則時,我們必須站在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交匯點上,以是否有利于創(chuàng)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為現實的參照系和價值坐標,運用文明的發(fā)展與文化的進步相統一、歷史評價與道德評價相統一、生產力的標準與人自由全面發(fā)展標準相統一的多維評價標準,來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客觀的評價,才能對小農意識的當代命運及其未來走向,作出科學而合理的價值定位和價值判斷,從而才能促使其向科學的、合理的現代化方向轉化。
注釋:
〔1〕〔2〕〔7〕〔1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7日。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頁。
〔4〕宋圭武:《小農特征、小農意識及其改造》,《領導之友》2016年第1期。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頁。
〔6〕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7頁。
〔8〕〔9〕《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166頁。
〔10〕〔11〕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求是》2021年第20期。
〔1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頁。
〔14〕《習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不斷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5日。
〔15〕〔16〕〔17〕〔美〕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tài)度·行為》,殷陸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7、7頁。
〔18〕《王萍萍:人口總量保持增長 城鎮(zhèn)化水平穩(wěn)步提升》,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201/18/t20220118_372649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