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雷宇 金楚硯 李可人 高青山 張 敏*
(1.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6200;2.吉林省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院,吉林 長春 130103)
玉米是我國種植量比較大的糧食作物之一,因而玉米秸稈的產量是可想而知的。大多數農戶對其進行焚燒或還田處理,造成環(huán)境污染、資源浪費。因此,如何提升秸稈資源的開發(fā)力度,提高秸稈利用效率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玉米秸稈營養(yǎng)豐富(氮、磷、鉀、粗蛋白、纖維素等),粗纖維含量最高,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低,總能量與牧草相似,但秸稈中的主要成分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以及蛋白質等植物細胞壁,不易溶于水、營養(yǎng)含量低、不易被消化等限制其應用。為提高玉米秸稈的利用率,選用富硒乳酸菌對其進行生物發(fā)酵,并采用感官評定、化學指標分析及體外瘤胃產氣法對發(fā)酵的效果進行評價。
乳酸菌屬于原核類生物中的一類厭氧型或兼性厭氧型細菌,可以利用發(fā)酵的碳水化合物產生大量乳酸。乳酸菌能促進動物生長,調節(jié)胃腸道正常菌群、維持微生態(tài)平衡,從而改善胃腸道功能、提高食物消化率,改善機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硒是維持人體健康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是合成谷胱甘肽酶、磷脂氫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等多種酶活性中心組成部分。硒在增強免疫能力、促進生殖能力、抗氧化、抗癌等方面也具有突出效果。研究發(fā)現,乳酸菌可作為元素富集型菌種吸附無機硒轉為有機硒,降低無機硒對動物體的毒性,提高對硒的利用率,目前,關于富硒發(fā)酵研究也日趨成熟,獲得高富硒量和高生物量逐漸成為研究方向。添加同型和異型乳酸菌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秸稈青貯中營養(yǎng)成分的損失及改善發(fā)酵品質。富硒乳酸菌已成為有機硒的一個新型來源。本研究采用感官評定、化學指標分析及體外瘤胃產氣等方法對添加富硒乳酸菌、乳酸菌、不添加乳酸菌三個試驗組在常規(guī)養(yǎng)分分析、發(fā)酵品質、瘤胃發(fā)酵指標等進行評價,對比篩選最優(yōu)組,為今后生產實際中,提高玉米秸稈的飼用價值提供科學依據。
將延邊大學動物營養(yǎng)與飼料科學試驗室冰箱中保藏的乳酸菌LAB488(2005 年從朝鮮族辣白菜中提取,活菌數為0.96×108CFU∕g)穿刺接種至新鮮試管固體培養(yǎng)基中,28 ℃恒溫培養(yǎng)3~4 d活化擴繁后備用。
在MRS 培養(yǎng)基中添加亞硒酸鈉20 μg∕mL,按3%的接種量接種乳酸菌菌株LAB488,常溫下培養(yǎng)6 h,然后37 °C培養(yǎng)28 h,獲得富硒乳酸菌。
3 頭體重600 kg 左右、安裝有永久性瘤胃瘺管的健康延邊黃牛,每日上午8:00和下午5:00飼喂兩次,全天自由飲水,晨飼前2 h取瘤胃液。取瘤胃液時,出于安全和方便的考慮,需先將牛固定在保定架上,而后用真空泵抽取瘤胃液,抽取后放入收集瓶中,經四層紗布過濾后分裝保存。
人工唾液參照參考文獻中的方法配制。
混合人工瘤胃培養(yǎng)液是用瘤胃液與人工唾液1∶2配制。
去穗玉米秸稈產自延吉市朝陽川鎮(zhèn),自然風干后切成1~2 cm,滅菌處理,放入超細粉碎機中粉碎后過60目篩,水分調節(jié)至65%~70%,取10 kg備用。
0.3%KH2PO4、0.06%CaCl2、0.000 5%FeSO4·7H2O、0.05% MgSO4、0.000 2% CoCl2、0.000 7% ZnSO4·7H2O、0.000 16% MnSO4·H2O。
以100 g粉碎的玉米秸稈為底物,添加70%的水,3%的糖蜜,3%的營養(yǎng)液,按10%的接種量分別接入乳酸菌和富硒乳酸菌,28 ℃發(fā)酵14 d,制得發(fā)乳酸菌發(fā)酵秸稈和富硒乳酸菌發(fā)酵秸稈,備用。
體外產氣試驗采用單因素試驗設計,設置對照組、試驗1組和試驗2組(每個組3個平行),分別以普通玉米秸稈、乳酸菌發(fā)酵的玉米秸稈、富硒乳酸菌發(fā)酵的玉米秸稈200 mg為底物進行體外發(fā)酵,發(fā)酵48 h后終止,測定產氣參數及發(fā)酵指標參數,記錄各組產氣量變化情況。體外消化率試驗設計除底物添加量各組均為1 g外,設計方法相同。
體外產氣試驗:39 ℃預熱人工瘤胃培養(yǎng)管(最小刻度1 mL),裝入200 mg 發(fā)酵底物,然后用自動分液器加入30 mL混合人工瘤胃培養(yǎng)液,充分混勻后讀取刻度,然后迅速放入39 ℃預熱的恒溫水浴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
體外消化試驗:準確稱量1 g發(fā)酵底物,倒入纖維濾袋中用封口機封口,裝入體外消化率培養(yǎng)管中,用自動分液器向提前39 ℃預熱的體外消化率培養(yǎng)管中加入70 mL混合人工瘤胃培養(yǎng)液,混勻后迅速放入已預熱(39 ℃)的恒溫水浴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
2.3.1 玉米秸稈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
干物質的測定:準確稱量風干樣品1~2 g,裝于水分皿中,在烘干箱中105 ℃烘干3 h,取出在干燥器內冷卻0.5 h到恒重,前后兩次稱重之差小于0.002 g,再計算干物質含量。
粗蛋白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6432—2018《飼料中粗蛋白測定方法凱氏定氮法》,粗脂肪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14772—2008《食品中粗脂肪的測定》,粗纖維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5009.10—2003《植物類食品中粗纖維的測定》,粗灰分(Ash)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6438—2007《飼料中粗灰分的測定》,酸性洗滌纖維(NDF)含量的測定參照NY∕T 1459—2009《飼料中酸性洗滌纖維的測定》,中性洗滌纖維(NDF)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20806—2006《飼料中中性洗滌纖維(NDF)的測定》,鈣含量的測定按照GB∕T 6436—2002《飼料中鈣的測定》,磷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6437—2018《飼料中總磷的測定 分光光度法》。
2.3.2 秸稈黃貯的感官品質和發(fā)酵品質
對發(fā)酵玉米秸稈的感官品質進行評定。
顏色:優(yōu)質黃貯玉米秸稈飼料色澤呈橄欖綠或金黃色。如變成褐色或墨綠色則質量較差。
氣味:優(yōu)質秸稈飼料具有醇香和果香氣味,并具有弱酸味。若有強酸味、腐臭味、發(fā)霉味,則不能飼喂。
手感:優(yōu)質秸稈飼料手感松散,且質地柔軟濕潤。若手感黏膩,或者黏成塊,說明貯料變質。有的雖然松散,但干燥粗硬,也屬劣質飼料。
pH:對發(fā)酵玉米秸稈的發(fā)酵品質進行評定。取20 g黃貯樣品,加入180 mL蒸餾水,在立體式全溫振蕩培養(yǎng)箱(HZQ-F160,常州首創(chuàng)儀器設備有限公司)振蕩2 h,然后通過6 層紗布和1 層定性濾紙過濾,用pH測定儀測pH。pH<4.3為上等,pH 4.3~5.5為中等,pH 5.5~6.2為下等,pH>6.2為低劣。
氨態(tài)氮:采用苯酚-次氯酸鈉比色法測定。
有機酸:使用安捷倫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測定使用Agilent TC-C18 柱(250 mm×4.6 mm×5 μm)作色譜柱,柱溫50 ℃,甲醇為流動相A,0.01 mol∕L 的KH2PO4水溶液(用磷酸調pH 到2.70)為流動相B,流速0.7 mL∕min。
2.3.3 凈產氣量及產氣參數
當培養(yǎng)至2、4、6、8、10、12、16、20、24、30、36、48 h時,取出人工瘤胃培養(yǎng)管并對活塞底部與培養(yǎng)管刻度重疊處的刻度值(mL)進行記錄,計算各時間段的凈產氣量。
凈產氣量(mL)=某時間段產氣量(mL)-該時間段空白產氣量(mL)
根據劉宗柱等(1998)提出的產氣模型得出公式。
式中:Y——發(fā)酵底物在培養(yǎng)時間點的產氣量(mL);
b——潛在產氣量(mL);
c——發(fā)酵底物產氣速度(mL∕h);
t——培養(yǎng)時間(h);
L——產氣延滯時間(h)。
利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中非線性回歸程序進行產氣參數估算。
2.3.4 發(fā)酵48 h的甲烷產量
發(fā)酵48 h 后,將培養(yǎng)管放置冰水中靜止,終止發(fā)酵。立即采集管內發(fā)酵氣體,利用氣相色譜儀測定氣體中甲烷含量。
2.3.5 瘤胃原蟲計數
計數前先配制好染色液即MFS 溶液(35%福爾馬林100 mL、NaCl 8 g、甲基綠0.6 g,用蒸餾水定容至1 000 mL)。取瘤胃液濾液1 mL加入MFS染色液,顯微鏡下用血球計數板計數1 mL 混勻,用血球計數板在顯微鏡下計數。
2.3.6 48 h發(fā)酵液發(fā)酵參數
發(fā)酵48 h后,將人工瘤胃培養(yǎng)管取出放入冰水中終止發(fā)酵,迅速排出培養(yǎng)管中的發(fā)酵液,使用快速pH測定儀測定發(fā)酵液pH;參考Broderica等(1980)的方法測VFA,參考馮宗慈等(2010)的方法測定發(fā)酵液NH3-N的含量,參考楊平平等(2013)的方法測定發(fā)酵瘤胃液中乳酸含量。
2.3.7 有機物消化率、代謝能值及瘤胃微生物蛋白產量
有機物消化率(OMD)、代謝能值(ME)及瘤胃微生物蛋白(MCP)產量計算參考Menke 等(1979)的方法,根據產氣量估算。
式中:GP——24 h的凈產氣量(mL∕200 mg DM);
CP——粗蛋白含量(%);
A——粗灰分含量(%):
OM——有機物;
EE——粗脂肪含量(%)。
2.3.8 體外消化率
發(fā)酵48 h后,將體外消化培養(yǎng)管放入冰水浴中終止發(fā)酵,瘤胃液裝入離心管中-80 ℃保存。取出纖維濾袋用蒸餾水清洗后置于烘箱內,105 ℃烘干12~24 h獲得干物質重,用于計算干物質體外消化率(IVDMD)。粗蛋白(CP)的含量利用FOSS 8400 全自動凱氏定氮儀進行測定;中性洗滌纖維(NDF)和酸性洗滌纖維(ADF)的含量利用國標中的方法進行測定,并計算DM和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體外消化率。
干物質體外消化率(IVDMD,%)=(樣本干物質重-殘渣干物質重)∕樣品干物質重×100
某營養(yǎng)物質體外消化率(%)=[樣本干物質重×某一營養(yǎng)物質的含量(%)-殘渣干物質重×某一營養(yǎng)物質的含量(%)]∕[樣本干物質重×某一營養(yǎng)物質的含量(%)]×100
試驗數據使用SPSS 22.0 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并用Duncan’s 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 表示差異顯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
表1 發(fā)酵玉米秸稈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的測定結果(%)
由表1可知,與對照組相比,試驗1、2組DM值顯著提高(P<0.05),CP值顯著提高(P<0.05);ASH、CF、EE、ADF、NDF各組之間無差異顯著(P>0.05)。
表2 玉米秸稈發(fā)酵前后的感官指標和發(fā)酵品質變化情況
表3 富硒乳酸菌、乳酸菌秸稈發(fā)酵前后的發(fā)酵品質
由表2 可知,試驗顏色較對照組更亮,呈淡亮黃色,對照組是淡黃色;試驗1、2組的氣味為甘酸味道,有微甜味,對照組有輕微酸味;各組的秸稈質地均為較濕潤,松散柔軟。
由表3可知,試驗1、2組pH、乙酸含量、氨態(tài)氮∕總氮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乳酸含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富硒乳酸菌、乳酸菌發(fā)酵玉米秸稈進行瘤胃發(fā)酵對體外產氣量的影響(mL)
表5 富硒乳酸菌、乳酸菌發(fā)酵玉米秸稈對體外產氣參數的影響
表6 富硒乳酸菌、乳酸菌發(fā)酵玉米秸稈對實際產氣量與理論最大產氣量差值的影響(mL)
從表4可知,與對照組相比,試驗1、2組在2~10 h產氣量沒有顯著差異(P>0.05),12~48 h 產氣量顯著提高(P<0.05)。
由表5可知,富硒乳酸菌組和乳酸菌組理論最大產氣量相比對照組顯著增加(P<0.05);試驗1、2 組之間理論最大產氣量差異不顯著(P>0.05);產氣速率、產氣延滯時間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
由表6 可知,試驗1、2 組實際產氣量與理論最大產氣量差值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
表7 富硒乳酸菌、乳酸菌發(fā)酵玉米秸稈體外發(fā)酵甲烷產量和瘤胃原蟲數量的影響
由表7 可知,試驗1、2 組體外發(fā)酵甲烷產量與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P<0.05);瘤胃原蟲數量與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P<0.05)。
表8 富硒乳酸菌、乳酸菌發(fā)酵玉米秸稈對體外發(fā)酵48 h發(fā)酵參數的影響
由表8 可知,與對照組相比,試驗1、2 組中pH 顯著降低(P<0.05),氨態(tài)氮值顯著升高(P<0.05),乳酸含量顯著增加(P<0.05),總揮發(fā)性脂肪酸含量顯著增加(P<0.05),丙酸含量顯著增加(P<0.05);A∕P與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P<0.05);各組間乙酸、異丁酸、丁酸、異戊酸、戊酸等含量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表9 富硒乳酸菌、乳酸菌發(fā)酵玉米秸稈體外發(fā)酵對OMD、ME及MCP產量的影響
表10 富硒乳酸菌、乳酸菌發(fā)酵玉米秸稈體外發(fā)酵對營養(yǎng)物質體外消化率的影響(%)
由表9 可知,與對照組相比,試驗1、2 組OMD 值顯著提高(P<0.05);ME值顯著增加(P<0.05);MCP值顯著增加(P<0.05)。
由表10可知,與對照組相比,試驗1、2組IVDMD值顯著增加(P<0.05);IVCPD 值顯著降低(P<0.05);IVNDFD、IVADFD值各組之間無差異顯著(P>0.05)。
玉米秸稈的營養(yǎng)品質可通過對比秸稈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CP、ADF、NDF 等是粗飼料重要評價指標。CP 含量越高,ADF、NDF 含量越低,粗飼料品質越高。吳江濤(2020)研究結果表明,在玉米秸稈發(fā)酵過程中添加乳酸菌,可顯著提高CP 含量,但對ADF、NDF 等沒有顯著影響。李龍興等(2018)在玉米秸稈青貯發(fā)酵中添加乳酸菌和糖蜜,CP顯著提高,ADF顯著降低,NDF 含量無顯著差異。本研究的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1、2 組CP 含量顯著提高,ADF、NDF值各組無差異顯著,與上述試驗結果類似。試驗1、2組DM顯著提高。這可能是由于乳酸菌和糖蜜協(xié)同作用,阻礙了其他微生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消耗,減少干物質損失,提高干物質的含量。周亞強等(2016)在秸稈中添加乳酸菌和糖蜜,發(fā)現可以抑制產生的有害物質,減少營養(yǎng)物質損失。
玉米秸稈是家畜飼料的主要來源,秸稈本身纖維素含量高,適口性差,家畜不喜食,直接飼喂動物利用率很低。利用微生物發(fā)酵秸稈,在提高口感的同時還可提高其營養(yǎng)價值。感官指標和發(fā)酵參數是評價秸稈發(fā)酵好壞的最直接指標。楊大盛等(2019)在玉米秸稈黃貯中添加乳酸菌,提高了乳酸產量,降低pH,抑制了雜菌的生長,提高發(fā)酵品質。韓雅慧等(2016)在玉米秸稈發(fā)酵中添加不同中乳酸菌,均能改善秸稈黃貯的氣味。本試驗中,未添加乳酸菌的秸稈發(fā)酵后,顏色為淡黃色,手感較濕潤松散柔軟,有弱酸香味道。添加乳酸菌和富硒乳酸的秸稈,顏色為淡亮黃色,有甘酸香味,手感較濕潤,松散柔軟。
秸稈發(fā)酵品質和感官指標是評價秸稈發(fā)酵質量好壞的重要參數。發(fā)酵品質主要通過有機酸、pH 和氨態(tài)氮∕總氮等指標來反映。發(fā)酵秸稈的pH 可以反映飼料品質腐敗程度。pH 低于4.2,代表發(fā)酵品質高。乳酸含量越高,可顯著改善飼料發(fā)酵的品質,抑制其他雜菌的生長。丁酸含量越高代表腐敗程度越高,氨態(tài)氮∕總氮值越低代表發(fā)酵品質越高。韓雅慧等(2016)在秸稈發(fā)酵中添加乳酸菌,pH、乙酸含量顯著降低,乳酸含量顯著升高,氨態(tài)氮∕總氮含量顯著降低。劉彥斌等(2022)將不同乳酸菌添加劑加入全株玉米中發(fā)酵,處理組中的乙酸含量顯著降低,乳酸含量顯著增加。本試驗中添加乳酸菌、富硒乳酸菌與對照組相比,乙酸、氨態(tài)氮、乳酸、丙酸含量顯著增加。與上述試驗結果相似。
采用體外產氣發(fā)酵過程中只產生甲烷,且氫氣在發(fā)酵氣體中占比很低可以忽略不計。一般情況下,體外產氣量可反映飼料在瘤胃中的降解特性,與瘤胃內可利用能量顯著相關,可利用的能量越多、微生物活性越高,產氣量越高。本試驗中,各組在2~10 h 之間產氣量無顯著差異。12~48 h 乳酸菌組、富硒乳酸菌組產氣量相比對照組有顯著提高,這可能與添加的活菌有關系,活菌中包含大量活性物質,增加瘤胃微生物活性進而提高瘤胃產氣量。李苗苗等(2018)通過添加乳酸菌和60%水分處理發(fā)酵玉米秸稈,發(fā)現產氣量相比不添加乳酸菌的組顯著提高。毛建紅(2018)在玉米秸稈發(fā)酵中添加植物乳酸桿菌、布氏乳酸桿菌、纖維素復合酶,試驗結果發(fā)現,12~72 h 的產氣量均顯著高于普通玉米秸稈組。本試驗中富硒乳酸菌組的產氣量值與乳酸組產氣量值相比雖然無顯著差異,但有增高的趨勢。何塞(2016)在研究硒濃度對乳酸菌的生長影響的試驗中發(fā)現,當Na2SeO3濃度在2.0 mg∕L 以下時,隨著硒濃度的增加乳酸菌的生物量逐漸增大,說明Na2SeO3的添加促進了乳酸菌的生長。產氣速率是衡量瘤胃發(fā)酵活躍程度的指標之一。與底物成分、微生物的數量和活性有關,微生物越多、活性越好可擁有更快的產氣速率。本試驗中48 h產氣速率各組之間無差異顯著,這可能是發(fā)酵后期產物不足導致產氣速率下降。
產氣延滯時間是指底物被瘤胃微生物作用后開始產氣時間,反映瘤胃微生物活性。產氣延滯時間越小,越有利于瘤胃降解飼料。本試驗中,乳酸菌組和富硒乳酸菌組的產氣延滯時間均有下降趨勢,但差異不顯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瘤胃降解率。
甲烷的大量產生和排放是導致溫室效應的直接原因。因此減少甲烷排放是目前首要需解決的問題。日糧因素是影響瘤胃產量的原因之一。從瘤胃乙酸型發(fā)酵向丙酸型發(fā)酵轉化,通過改變瘤胃發(fā)酵方式也可以做到減少甲烷產量。通過發(fā)酵處理(添加乳酸菌)可促進這種轉化并降低乳酸菌在玉米發(fā)酵中添加,乳酸菌可利用原料中可溶性糖生成乳酸并降低pH,抑制有害菌。同時改變了碳水化物的組成和降解特性,進而改變了甲烷的產量。乳酸菌還可在瘤胃中二次發(fā)酵降低甲烷含量,周亞強等(2016)在秸稈發(fā)酵中添加乳酸菌后,發(fā)現甲烷含量顯著低于干秸稈組甲烷產量。周爽(2021)在發(fā)酵全混合日糧中添加植物乳酸桿菌后,甲烷產量顯著降低。本試驗中乳酸菌組和富硒乳酸菌組的甲烷產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與上述結論類似。
瘤胃原蟲包括全毛蟲和內毛蟲,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氫氣,產甲烷菌利用這些氫氣產生大量甲烷。瘤胃中9%~25%的產甲烷菌與原蟲有關。反芻動物中37%的甲烷是由甲烷菌產生的。瘤胃原蟲與甲烷產量呈正相關。瘤胃丙酸型發(fā)酵可以起到驅除瘤胃原蟲的作用。本試驗中乳酸菌組和富硒乳酸菌組的原蟲數量顯著降低。富硒乳酸菌組的原蟲數量和甲烷產量相比于乳酸菌組均有上升,但差異不顯著。張玉枝等(2003)提到有機硒和無機硒均能提高原蟲數量,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瘤胃pH的變化會影響瘤胃的發(fā)酵狀態(tài),也反映瘤胃的代謝狀況,是評價瘤胃功能穩(wěn)定維持的重要指標,與日糧組成和營養(yǎng)成分有關。本試驗中富硒乳酸菌組和乳酸菌組的pH顯著降低,但均在正常范圍內,原因可能是添加乳酸活菌促進了乳酸合成,造成pH下降。
NH3-N 含量表示瘤胃微生物分解含氮物質產生NH3-N的速度,是合成MCP的原料,但NH3-N的濃度需在特定限度范圍內(10~50 mg∕dL),濃度過高導致利用率下降,過低則無法滿足機體對菌體蛋白的需求,導致瘤胃發(fā)酵速率下降。本試驗中NH3-N含量均在合理濃度范圍內,屬于正常水平。富硒乳酸菌組和乳酸組的NH3-N差異不顯著,這可能是乳酸菌提高了秸稈中CP 含量,為微生物提供更多發(fā)酵底物進而提高NH3-N含量。
乳酸是瘤胃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通常濃度應該在1 mmol∕L 以下。乳酸含量過高會導致酸中毒。乳酸含量與pH有關,含量越低pH越高。本試驗各組乳酸含量均在合理范圍內,富硒乳酸菌組和乳酸菌組的乳酸含量均顯著升高,這是由于添加了乳酸活菌,促進乳酸合成。
瘤胃發(fā)酵產生的VFA 為瘤胃微生物提供80%左右的能量。也是增值碳架的主要來源,丙酸是糖的前體物,瘤胃中丙酸比例越高,代表可供機體利用的能量就越高。丙酸含量越高代表糖異生作用的增強。乙酸含量一般與發(fā)酵品質呈負相關。丁酸含量一般與發(fā)酵品質呈負相關,張玉枝等(2003)在日糧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硒,總體含量顯著上升,乙酸比丙酸顯著下降,魯玉花等(1999)在體外培養(yǎng)試驗中添加亞硒酸鈉后,乙酸和丁酸含量、乙酸比丙酸含量顯著降低,丙酸、總VFA含量顯著上升。本試驗中丙酸含量富硒乳酸菌組和乳酸菌組顯著上升,富硒乳酸菌組的丙酸含量顯著高于乳酸菌組,乙丙比顯著下降。日糧中添加乳酸菌可促進瘤胃由乙酸發(fā)酵型向丙酸發(fā)酵型轉化,同時有機硒對瘤胃發(fā)酵也具有促進作用,二者的協(xié)同作用使富硒乳酸菌組的丙酸含量高于乳酸菌組中丙酸含量。張清月等(2018)的研究表明,隨著有機硒的添加,丙酸含量也逐漸升高,乙丙比逐漸降低。
有機物消化率是指飼料中有機養(yǎng)分消化的比率。代謝能是對應生命運動的能量形式。微生物蛋白是瘤胃微生物利用養(yǎng)分合成蛋白質。本試驗中,乳酸菌組和富硒乳酸菌組OMD 值與對照組相比顯著提高2.32%、3.33%,ME 值相比對照組顯著增加2.28%、2.53%;MCP值相比對照組顯著增加14.24%、14.56%。OMD值和ME值增長可能和產氣量的增加有關,MCP值的增加是由于乳酸菌發(fā)酵秸稈后CP含量上升導致的。
本試驗中,試驗1、2組粗蛋白消化率與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6.98%、8.68%。欒嘉明等(2022)提到,在瘤胃發(fā)酵中,過瘤胃蛋白指日糧中大部分蛋白質在被降解,小部分蛋白質進入小腸被吸收。當蛋白質消化率降低代表進入小腸內的蛋白質增多,可提高動物生產性能。本試驗中,試驗1、2組干物質消化率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增加了6.03%、4.49%,IVNDFD、IVADFD值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這可能是由于活菌在瘤胃中促進了干物質的消化吸收。各組中性洗滌纖維消化率和酸性洗滌纖維消化率無顯著差異。
乳酸菌和富硒乳酸菌發(fā)酵玉米秸稈后,可顯著提高飼料發(fā)酵品質,提高秸稈中蛋白質,抑制甲烷含量,提高總揮發(fā)性脂肪酸含量和提高丙酸含量,降低乙丙比含量,其中富硒乳酸菌組在總揮發(fā)性脂肪酸含量、丙酸含量、乙丙比等方面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