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方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第二中學)
為全面貫徹和落實教育方針、政策,各地中小學結合學校的特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中小學生走進社會、接觸社會、融入社會。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目前中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存在許多問題。為了給孩子們完成一份社會實踐表格,有些父母想盡辦法,在“實踐表”上蓋個章,蓋章之后再按照蓋章的單位性質(zhì)編寫相應的社會實踐鑒定意見,使得社會實踐活動只是流于表面,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一些學校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不重視;還有一些學校的領導,主觀上對學生的社會實踐很重視,但由于對學生人身安全的過度擔憂,使他們不敢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本文針對上述現(xiàn)象探究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
一些學者認為,“社會認識是個人對自己、他人、人際關系的認識,是對人和人的行為的認識”。學生的社會認識通常是由自身的感受與別人的評價相結合而形成的。社會實踐把學生帶入社會,使他們對自然有一種全面的了解,培養(yǎng)他們對自然的關心,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如何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對社會的責任感,促進了人格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中小學是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道德修養(yǎng)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的教育與磨煉將會對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因為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脫離“過度保護”的社會活動環(huán)境,因此,他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不同意見、誤解、爭吵、打架、弄虛作假、損毀財物等問題。這是一個以道德規(guī)范與法治理念來調(diào)節(jié)社會行為的探索性過程,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意識。從而使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需求,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什么才是快樂的源泉?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課堂教學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對綜合實踐課的某些內(nèi)容只能在課堂上進行理論講解,而不能在課堂上實踐;社會實踐基地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它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綜合、自然、靈活的實際勞動實踐活動,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充分體現(xiàn)勞動技術課的教育意義,彌補了課堂教學中理論和純技術技能的不足,從而使德育滲透于社會實踐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意識和習慣。教育基地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開設營養(yǎng)與烹飪、蔬菜種植、綠化管理、整理內(nèi)務、刺繡、縫扣子等,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教育學生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懂得勞動,熱愛勞動,體驗勞動果實的寶貴。
有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難度很大,有些項目,看似遙不可及,甚至是難以逾越,這就要求學生們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突破“極限”。在克服了困難之后,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化作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學生們感受到了由衷的成就感,獲得了生命中最寶貴的經(jīng)驗。在完成了一次社會實踐后,學員們將自己的心得分享給大家。活動的操作、體驗和總結都是學生自己的,教育的功能不再是從外部輸入的,而是通過學生對活動的體驗和內(nèi)化來實現(xiàn)。
目前,學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升學為目標,社團實踐活動更是可有可無,嚴重影響了社團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家長也更看重的是實用性,他們把學生的首要任務看作是學業(yè),而社會實踐則可以在上大學后進行。由于社會實踐活動不可能像高考、中考那樣對學生的未來前途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社會實踐的價值和意義尚不為人所知。
在整個教育發(fā)展的價值觀念體系中,對高升學率的追求一直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學生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教育上,升學才是學校和家長最關心的。相對知識層面的重視程度,人們往往忽略了社會實踐的心理層面。家長更多地關注于社會實踐活動是否能增知識、練技能、長才干,僅僅關注于其直接的、有形的價值和效果,而忽視了社會實踐中的動機、需要、情感、意志品質(zhì)、合作精神等因素,忽視了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的連貫性和間接的、隱性的情感影響。知識世界、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是青少年的三大世界。一般在學校開展知識方面的教育;而心靈世界,則是最復雜的一種,它是一種終生的教育,是影響孩子人生的教育。其實,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團隊合作、主動探索,積極實踐,能夠體驗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快樂,體驗集體的力量,獲得心靈的成長。
由于傳統(tǒng)的課程理念和評估理念,一些學校和老師將社會實踐課視為補充、延伸或課外活動。這就造成了減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單一,時間跨度大、素質(zhì)低,難以保證社會實踐的質(zhì)量。由于社會實踐的理論和實踐都比較落后,致使它不夠完整、不夠系統(tǒng)。傳統(tǒng)的社會實踐活動往往將活動的時限限定在特定的時段,使其呈現(xiàn)出零散、無序、多變的狀態(tài),忽略了實際操作的連續(xù)性,很難達到預定的目的。
由于受到課程體系、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國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問題十分突出。基地與學校的合作項目極少,由于學校和實習基地的建立之間缺少一套長期穩(wěn)定的相互制約的制度約束,急切需要第三方給予支持和幫助。這主要是由于學校層面上的社會實踐活動還處在萌芽狀態(tài),教學內(nèi)容的設置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學校對實習基地的選擇往往帶有主觀性、隨機性,只針對一個具體的活動對象選擇了實習基地,并沒有與實習基地長期保持聯(lián)系。其次,社會層面上,社會實踐還沒有形成全社會認同和支持的文化氛圍;由于當前社會對學校的社會實踐意識不強,有關部門也沒有從教育的角度對其進行適當?shù)姆龀峙c協(xié)助,缺乏一個可供實踐的地方;在教育行政部門看來,未能找到合適的途徑和載體,對其進行有效的支撐,這一系列的現(xiàn)實困境急需相關的制度和機制予以支持和規(guī)范。
中小學校在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時,存在著一些安全隱患。盡管學校也把安全放在首位。然而,這其中也存在著一些無法預料的因素。為了避免潛在的風險一般不愿意把學生送到校外去參加社會實踐,而是通過在校園里開展一些實踐活動,這樣既能避免危險,又能給學校帶來社會效益,得到家長的普遍認可。這直接影響到了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進行,導致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同時在目前學生安全方面的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學生一旦出了問題,都會把責任推到學校和老師的身上,因此,學校和老師們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下意識地產(chǎn)生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心態(tài)。導致學校很少組織外出活動,社會實踐采取“圈養(yǎng)”的方式。這些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校在進行社會實踐的擔憂,從而使其成為一種盲目的、形式主義的社會實踐。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國現(xiàn)行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形成一個合理、完備的社會責任分配機制,以及相關的法律體系,致使所有人都不愿承擔或負責任。
前文曾提到,中小學為升學率、榮譽甚至是老師的個人利益而做一些表面的課外實踐,而一些家長和學生則是為獲得更好的分數(shù)而被迫參與課外實踐,其功利主義傾向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應加強對教育的宣傳,增強教育的實踐性。要讓中小學生廣泛地接觸和認識這個社會,只有親身實踐,參與活動,才能把知轉化為信,把信轉化為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zhì),防止知識和行為上的功利性。具體而言,在各級政府教育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通過講座、主題班會、看宣傳視頻等形式,對中小學生、家長講解課外實踐的重要意義,宣傳實踐育人的理念和案例。讓中小學校、學生、家長等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育,積極參與教育活動中去,使“知”和“行”相結合。
實施“實踐性”教學,構建“實踐性”的課程體系。中小學應將實踐教育納入課程建設的軌道,構建一套完整、相對獨立的實踐性教育教學系統(tǒng)。中小學要按照培養(yǎng)目標,制訂實踐育人教學計劃,對實踐教學的目的、時間、方式、要求、考核等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這樣既能把實踐教育的思想固定在實際教學中,又能有效地克服“功利主義”的傾向,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實踐和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將社會實踐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之中,以課程與教學的思想、理論為指導,進行設計與整合,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使社會實踐由隨機化的社會實踐向校內(nèi)外的一體化發(fā)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課程設置范圍很廣、時間跨度大、操作程序復雜。為此,應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結合本地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條件,進行分層、分內(nèi)容的系列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有效的社會實踐操作和評估體系,以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建設校內(nèi)綜合實踐基地。校內(nèi)綜合實踐基地將已開發(fā)的主題活動按課程形式分成幾個系列,以形成一個主題活動系統(tǒng),從而使該基地開展的主題活動更為有序、系統(tǒng)化?;氐恼n程內(nèi)容包括:綜合實踐活動指定領域、綜合實踐活動非指定領域、專業(yè)領域三個方面。綜合實踐活動所涉及的專業(yè)領域有: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qū)服務和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非指定區(qū)域的活動主要有班集體活動、傳統(tǒng)基地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科擴展是指綜合實踐中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延伸、綜合和應用。中小學生實踐基地可包括五大系列,集知識性、趣味性、拓展性和實踐性于一身,為各年齡段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如表1所示)。
表1 中小學生實踐基地開發(fā)的四大類綜合實踐課程
2.利用本地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本地的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基地、具有獨特社會風俗、豐富的物產(chǎn)資源、具有獨特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域、歷史文化遺址等,都能有效地建成實習基地。還可以去農(nóng)場的勞作基地學習種植蔬菜、插秧、采摘水果,通過自己的勞動,使他們體會到鄉(xiāng)村的氣息,學習、觀察、探索植物的自然法則,體會到農(nóng)民的辛勤和歡樂,獲得前所未有的教育,獲得前所未有的訓練,獲得前所未有的知識,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培養(yǎng)和運用大量的本地社會實踐資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技能、成長、受教育。
構建安全保障體系必須充分發(fā)揮政府、學校、家長、社會、學生等各方力量的合力。首先,在制度層面,制定相關的責任和責任分配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各方的職責。目前,政府、學校、家庭在社會實踐中的職責分配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政府與家庭對社會實踐中的責任不能承擔,學校也不能長期承擔。為此,必須完善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構建社會、學校和家庭的一體化的教育環(huán)境。其次,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場所、設施的安全監(jiān)管,并配備安全保衛(wèi)人員,設立相應的安全警示標識。在學校層面,要加強對輔導員的安全教育,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和應變能力,制訂切實有效的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社會方面,應加強與社會保障和安全部門的協(xié)作,為中小學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安全保障,保障他們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消除父母和有關部門的顧慮,為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撐。最后,要加強宣傳,開展“家長再教育”,讓家長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開展“社區(qū)實踐”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并與學校建立良好的關系,與學校共同努力確保各種實習活動的安全。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guī)定,并注意人身安全。
實踐是人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途徑,人的實踐不但可以改變客觀的物質(zhì)世界,還可以對自己的主觀世界進行改造,從而獲得豐富的科學理論和主觀認知。國家和政府發(fā)布的文件中也指出,“德育工作是一種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中小學生在成長的關鍵階段,通過實踐,不但可以獲得知識,打開心靈,而且有利于形成和發(fā)展自己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社會實踐是聯(lián)系行為和認知的橋梁,將學生的知識學習與思考能力相結合、形成對事物的認知和行為相互統(tǒng)一的紐帶和橋梁,是對學校教育的拓展和深化。社會實踐活動必將在中小學新一輪的課改中持續(xù)、有效、扎實地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