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青玲(濰坊市奎文區(qū)先鋒小學/山東省濰坊市)
語文學科中閱讀占據(jù)很大比重,就學生而言,閱讀既可豐富語文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涵養(yǎng),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有必要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期間,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上閱讀,主動開展閱讀訓練。如此方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成效,為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方面作用較大。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含義,還能讓學生感知文字魅力,不斷累積文學知識,最終讓自身收益。再者,好的閱讀能力還能讓學生充分吸收語文知識,促進對其他學科的學習。
閱讀教學中,學生可以學到很多有趣的知識,同時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與自然風光,了解國內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和事跡,積極走近生活,全面感受不同情感。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可幫助學生累積不同資源,便于在完善知識體系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作為開闊學生視野的主要渠道,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可充分感知不同思想、世間萬物與各種故事,便于從中汲取營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從中了解不同閱讀題材,全面感知五彩世界。此外,豐富的閱讀視野與較多的文字累積可幫助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文章很多,且多是精挑細選而來,因此,加強學生閱讀能力訓練,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意義重大,可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正面引導。再者,經典文學作品多由大家創(chuàng)作而成,其在形象、語言及文字方面充滿魅力,其傳達的思想感情與精神品質不僅與小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相符,還會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此外,還能讓學生學到對自身成長有益的思想。閱讀可對學生的價值觀與品行產生影響。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對高低年級學生采取的教學方式不一樣,且二者間的教學重點也不相同。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多關注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且多將精力放在學生課文背誦與生字積累方面。缺少語文閱讀意識的培養(yǎng)。再者,很多語文教師多認為,閱讀能力會伴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與后期的學習而不斷進步,因此,低年齡段只要為學生打好基礎就行。所以,很多教師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除對課本細致講解外,對其他文本多不會深入分析。反之,語文教師經常會花費很多時間放在提高高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上,且這部分教師多認為該年齡段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好,有必要加強該層次學生的語文學科教學,進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就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部分學生沒有通篇朗讀文章的能力,更別提深入分析內涵、合理應用不同修辭手法了。小學生個人能力是教師組織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難題。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學生應先讀懂文章,接著深入分析文章內容,讓學生感受閱讀的美。但若學生缺少獨立閱讀文章的能力,教師的閱讀教學則很難開展。小學生個人閱讀能力已成為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面臨的主要難題。
小學生學習期間,多習慣聽教師安排,若脫離教師引導,很多學生難以獨自學習,更別提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了。上述不良習慣的出現(xiàn)勢必會影響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學生應先提高閱讀意識。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若要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全面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改變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
班級教學中,不是所有同學語言表達能力與自主性都很強,但仍有部分學生具備這一能力。教師講解閱讀理解的題目時,這些學生會自主思考,且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研究表明,這和小學生最初接受的閱讀啟蒙密切相關。再者,對于部分文化素質高的家長,十分注重學生成長階段的教育問題。這些家長在學生入學前就已經開始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例如,部分家長常常在學生臨睡前為他們講故事,與學生一同觀看教育題材的動畫片。經過早期啟蒙的學生,理解力大多很強。因此,這些學生容易接受教師講述的內容,碰到語文閱讀理解的題目時,既能自主閱讀,還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對另外一部分家長而言,其多不關注學生的教育問題,忽略了學生早期閱讀啟蒙教育。
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多將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能力當作主要目標;就高年級小學生而言,語文教師常常會將目標轉到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上。為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改變這一思維,將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當作主要教學目標。無論學生身處哪一階段,都應具有較強的語文閱讀能力。在碰到某一文章時,學生既要了解文章內的漢字,還要理解漢字組成的句子,如此學生方能更好地開展語文知識的學習。因此,很多語文教師需要改變剝離漢字與語文閱讀學習的錯誤思想,避免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閱讀教學期間,受小學語文閱讀資料的限制,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往往很難滿足。所以,教師應結合小學生語文思維與水平,積極提煉當前語文教材內容。再者,教師還應全面掌握教學主題與目標,借助互聯(lián)網,深入挖掘相關教學資源,結合階段性教學要求,將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融入語文課堂中,引領學生自主開展閱讀。如此一來,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還能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與分析能力。
比如,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時,教師應全面搜集和潑水節(jié)相關的故事與傳說,或者搜集和西雙版納相關的圖片,鼓勵學生開展自主閱讀?;蜃寣W生結合生活經驗,講述一下自己如何理解潑水節(jié),這便于吸引全體學生的關注。接著,教師結合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為什么傣族人如此喜歡潑水節(jié)?”“為什么這個節(jié)日讓人們難以忘懷?”通過引領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思考并分析如何回答問題。
部分學生閱讀水平低,多半是沒有掌握閱讀方法。日常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是單純閱讀課文當中的文字,不管在閱讀速度還是感悟方面都未得到全面發(fā)展。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必要先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具體而言,教授學生閱讀方法期間,應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與知識接受能力。合理劃分閱讀種類與目的,站在閱讀特點方面分析,其包含的題材很多,且不同題材要使用的閱讀方法也不一樣,合理地開展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比如,在《背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感受作者要表達的真情實感,充分領略文章創(chuàng)作的美,尤其對文章中用到的優(yōu)美詞句與修辭方式,更要做好記錄摘抄。再者,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分析文學作品的布局及前后段之間的關聯(lián),努力掌握文學創(chuàng)作所需的技巧。然后,利用精讀的形式全面把握作品內容。若為小說與故事等題材,教師可指引學生在閱讀中尋找核心句子,然后做好標注,待整體閱讀結束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培養(yǎng)閱讀意識。需要注意,學生閱讀文章期間,教師應提示學生關注語言要素與人物細節(jié)方面的描寫,便于學生在閱讀當中學到新知識,為日后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很多學生邁入小學前,未接受系統(tǒng)的閱讀學習。學生閱讀理解與分析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差,實際教學中,若教師應用傳統(tǒng)講解法開展教學,很難讓學生在課堂中掌握閱讀知識。所以,教學期間,教師多需要引入多媒體技術,同時結合實際教學主題,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建趣味性的教學情境,結合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探究的問題。如此,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課文理解力,還能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比如,教學《神筆馬良》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動畫片,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故事內容,講述動畫中的人物特點。通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閱讀課文,最終結合視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提出相應的問題:“文章主要講了哪些故事?神筆是怎么得到的?馬良用神筆做什么了?從這個故事中你學會了什么?”利用情境教學,鼓勵學生思考并分析問題。
在多方面因素影響下,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文水平存在明顯差異。教學期間,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閱讀情況與接受能力,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代替?zhèn)鹘y(tǒng)的閱讀教學方式。在此期間,教師應按照一定原則合理劃分小組人數(shù),然后結合課程需求為學生安排分層閱讀任務,引導學生發(fā)揮個人優(yōu)勢,進行閱讀思考。再者,教師還應指導學生閱讀,鼓勵學生分析并總結閱讀方法。小組合作教學中,待部分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后,可讓其在小組內分享心得體會。如此,有助于提高學生探究與閱讀能力。
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期間,若單純閱讀教材中的文章,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視野,因此,語文教學中,應提升課外閱讀量。具體而言,要補充并升華課堂閱讀內容;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通過為學生推薦經典書籍,邀請學生一同參與經典書籍的閱讀活動,并分享閱讀感受,可將閱讀變成學生生活的重要部分。
比如,針對教材當中的歷史類文章,如《將相和》《草船借箭》,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讓學生了解文章中的歷史人物和故事,然后和學生一同拓展。例如,《草船借箭》中包含了很多人物與故事,以此為線索,讓學生在課后閱讀四大名著,找尋和課文中相關的人和事。接著,讓學生按照對故事的掌握情況,組織分享交流會,分享會當中,學生可講述閱讀名著后的感受,教師要鼓勵班內學生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便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閱讀和寫作關系密切,小學期間,大部分學生寫作能力較弱,分析其原因,多和學生的閱讀能力相關。一般寫作教學期間,閱讀因是輔助性工具,課堂教學中,教師多會讓學生模仿文章中的風景與人物進行寫作,然后應用經典語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將讀和寫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與布局。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閱讀練習,例如,解讀完一篇文章后,教師可指引學生寫讀后感。該過程便于啟發(fā)學生,然后讓學生自主點評。學生可站在不同視角進行點評,例如將人物情感與文章布局當作主題,或者結合不同視角共同賞析。利用這一練習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與思維能力,還能突破淺層閱讀方式,掌握文章結構與文章內涵,最終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以發(fā)現(xiàn)問題為基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作為主體,指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便于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學生遵循教師設定的問題進行閱讀后,可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問題。再者,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便于在尋找問題答案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自主回答教師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閱讀興趣。利用小組形式分析解決問題,可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學會站在不同視角感受文章的思想。
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期間,應保證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質量。其不僅是語文學習中的主要部分,也是學生提高閱讀水平的主要道路。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先讓學生朗讀全文,朗讀過程中將不懂的詞句標注出來,隨后咨詢教師,教師幫助學生共同解決問題。
例如,前文提到的《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對文章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對難懂的詞句做出標記,然后將其整理出來,豐富學生的知識。此外,教師還應認真講解文章內的難懂詞句,或一些固定詞語與句式等,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內容,最終靈活應用在寫作當中。此外,學習課文期間,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想象文中描繪的壯觀場景,然后帶著內心情感閱讀文章,讓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內涵。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十分重要,教師應提高對閱讀教學的認識,積極樹立新的閱讀教學理念。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將多元教學內容引入其中,鼓勵學生從淺到深逐步開展閱讀。之后,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建立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最后按照小組的形式開展問題探究。如此,既可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還能為日后小學語文教學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