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四心”即人性:論孟子的“以性釋心”

      2022-12-27 15:47:42
      齊魯學(xué)刊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四德告子四心

      張 杰

      (山東理工大學(xué) 齊文化研究院,山東 淄博 255000)

      孟子的人性理論是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注的重點(diǎn)問題,大體而言,學(xué)界主要有兩種觀點(diǎn):一是“以心釋性”。如徐復(fù)觀認(rèn)為“孟子以心善言心性善”(1)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98頁。,唐君毅認(rèn)為孟子“即心言性善”(2)唐君毅:《中國哲學(xué)原論·原性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13頁。,牟宗三說“抑孟子不只進(jìn)之以性,而且即心以言性,又盛言‘心’,心之地位自孟子始正式挺立起”(3)牟宗三:《心性與本體》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40頁。。此類觀點(diǎn)雖然表達(dá)方式不太一樣,但有一個共同點(diǎn),即都主張“心”為人性理論服務(wù),這是學(xué)界傳統(tǒng)的觀點(diǎn)。二是“性”與“氣”密切相關(guān)。李景林認(rèn)為“孟子的‘養(yǎng)氣’說,要在為其性善論建立先天的實存基礎(chǔ)”(4)李景林:《浩然之氣與人性本善──孟子“養(yǎng)氣”說的本性意義》,《文史知識》2014年第8期,第21頁。,即孟子的“養(yǎng)氣說”為其性善論的“實存基礎(chǔ)”。任鵬程、沈順福認(rèn)為“浩然之氣是天生材質(zhì),它是仁義之本、致善之端,即人性”(5)任鵬程、沈順福:《浩然之氣即性》,《東岳論叢》2017年第12期,第57頁。,即“浩然之氣”就是人性。陸建華認(rèn)為孟子的“氣”(“浩然之氣”)“心”“性”——“三者的關(guān)系在于‘氣’作為‘心’的構(gòu)成者,決定‘心’;‘心’作為主動性存在,主宰‘氣’;‘氣’通過‘心’之中介而規(guī)定‘性’。”(6)陸建華:《孟子之氣論──兼及心、性、氣三者的關(guān)系》,《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5期,第24頁。

      學(xué)術(shù)界對“心”“性”“氣”的研究說明,傳統(tǒng)的“以心釋性”的觀點(diǎn)有其不足之處,值得重新探討。本文以為孟子的心、性關(guān)系應(yīng)為:孟子的人性理論最終為人心修養(yǎng)服務(wù)。孟子的“四心”即人性,但這只能在圣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普通人需要通過人性的載體即浩然之氣,來完成存心養(yǎng)性的修養(yǎng)過程。本文欲從以下四個方面進(jìn)行論述。

      一、“四心”為善之原

      從字源來看,“心”的本義為血肉之心,它在甲骨文中“正像人心臟的輪廓形”(7)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第361頁。,后又延伸出思維器官及心思、思想、意念、情感等涵義(8)李學(xué)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24頁。。其中作為本義的心臟,無所謂善惡;作為“心”的延伸內(nèi)涵,如心思、思想、意念、情感等,有善無惡。“心”的這些涵義在孟子思想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睹献印るx婁下》載:“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9)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第94-95頁?!案剐摹迸c“手足”相對,此“心”為本義的血肉之心。它作為人體的一個器官,無所謂善惡?!睹献印す珜O丑上》載:“推惡惡之心,思與鄉(xiāng)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10)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3頁?!皭簮褐摹保哂星楦械暮x,為善心的一種?!睹献印る墓隆份d孟子說:“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11)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179頁。“人心”具有思想的內(nèi)涵,它須“正”。這說明此“心”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睹献印けM心上》載孟子說:“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12)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67頁?!叭诵囊嘟杂泻Α?,趙歧注曰:“為利欲所害,亦猶如饑渴得之?!比诵谋焕?,往往意識不到意識之心中善的方面的重要性。孟子則從本原的高度探討了人心本有之善這一問題,此即“四心”,并且認(rèn)為“四心”為善之本原。

      其一,“四心”為人類共有。孟子的“四心”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13)涂可國:《孟子“四心”“四端”與“四德”的真實邏輯》,《武漢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0年第2期,第34頁。?!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14)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00頁?!皭烹[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八男摹睘槊總€人所共有。《孟子·公孫丑上》載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壁w歧注曰:“言無此四者,當(dāng)若禽獸,非人心耳?!?15)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94頁。沒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之人,雖有人的形體,但沒有人心,因而只能視為禽獸。孟子又以“羞惡之心”來說明這個問題?!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孟子說:“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16)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08-309頁。欲生惡死是人的本能,但孟子認(rèn)為“舍生取義”之心“人皆有之”,即為每個人所擁有。只不過賢者能不喪失,普通人喪失而已。這充分說明孟子認(rèn)為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都應(yīng)該擁有“四心”。

      其二,“四心”為人先天固有?!睹献印す珜O丑上》載孟子說:“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薄八捏w”即手足四肢為人先天固有的器官,“四心”或“四端”,像手足四肢一樣,同樣為人先天所有?!睹献印す珜O丑上》載:“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壁w歧注曰:“所以言人皆有是心,凡人初見小小孺子將入井,賢愚皆有驚駭之情,情發(fā)于中,非為人也,非惡有不仁之聲名,故怵惕也?!?17)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93-94頁。“發(fā)于中,非為人”,說明惻隱之心并非外在。它的產(chǎn)生,既“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又“非惡其聲”。前者說明,“惻隱之心”不是受名利的刺激而生;后者說明,“惻隱之心”不是受人的好惡情感的刺激而生。這同樣說明“惻隱之心”是每個人先天所固有的。

      當(dāng)代進(jìn)化發(fā)展心理學(xué)研究成果表明,很少受后天因素影響的嬰兒確實有基本的區(qū)分善意和惡意行為的能力。美國學(xué)者瓦萊麗·庫爾邁耶帶領(lǐng)其團(tuán)隊在實驗室中做了這樣一組試驗:試驗者讓6個月和10個月的能夠保持清醒的嬰兒觀看動畫片或玩偶戲。其內(nèi)容大致是:第一位角色要通過狹縫,第二位角色幫助第一位角色通過狹縫,第三位角色阻礙第一位角色通過狹縫。然后將第二位角色即幫助者和第三位角色即阻礙者“放在嬰兒面前的托盤里,看看嬰兒會伸手去夠哪一個”,以此判斷“嬰兒是否能準(zhǔn)確預(yù)測他人對善人和惡人的反應(yīng)”。實驗結(jié)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6個月和10個月的嬰兒都更喜歡幫助者,而不喜歡阻礙者。而且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實驗結(jié)果異常顯著:幾乎所有嬰兒都伸手去夠幫助者?!?18)保羅·布盧姆:《善惡之源》,青涂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3-24頁。保羅·布盧姆由此認(rèn)為“人類天生就擁有道德感”,這種道德感并不是“做好事或壞事的沖動”,而是“作出某種判斷的能力”──也就是區(qū)分好與壞、區(qū)分善良和殘忍的“能力”。此處,嬰兒具有的天生的“區(qū)分好與壞”的能力,在孟子那里即是“是非之心”。這充分證明了孟子的“是非之心”同樣是人先天固有的。從孟子的記載來看,“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如同“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的性質(zhì)一樣,必然為先天固有。

      其三,“四心”為“四德”之原。《孟子·公孫丑上》載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9)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93-94頁?!皭烹[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四德”之端,孟子稱之為“四端”?!岸恕?,趙歧注曰:“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彼螌O奭釋曰:“有惻隱之心,是仁之端也,本起于此也。有羞惡之心,是義之端,本起于此也。有辭讓之、是非之心者,是禮、智之端,本起于此者也。以其仁者不過有不忍惻隱也,此孟子所以言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者,是為仁義禮智四者之端本也?!?20)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94-95頁。“端”即開始之意,“四心”為“四德”之本原?!睹献印けM心上》載孟子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21)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62頁?!熬铀浴敝柿x禮智并非外在的,而是產(chǎn)生于“心”。此“心”并非普通之心,而是“四心”(22)涂可國:《孟子“四心”“四端”與“四德”的真實邏輯》,《武漢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0年第2期,第38頁。。《孟子·告子上》載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睂O奭曰:“蓋以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之心,人皆有是心也,人能順此而為之,是謂仁、義、禮、智也?!?23)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02頁?!八男摹比巳私杂?,順“四心”,即為仁義禮智“四德”?!八男摹碑a(chǎn)生“四德”。

      孟子的“四心”為每個人先天固有的善心,這就使它具有了先天性、普遍性的涵義,它同時為仁義禮智“四德”之“四端”,這就使“四心”具有道德本原的含義。孟子的“四心”因而具有了本原之善的哲學(xué)意義。

      二、“性”為善之原

      “性”的涵義,以孟子為界,有很大不同。對此,傅斯年說:“獨(dú)立之性字先秦遺文所無,先秦遺文中皆用生字為之。至于生字之含義,在金文中及《詩》《書》中,并無后人所謂性之一義,而皆屬于生之本義。后人所謂性字,其字義自《論語》始有之,然猶去生之本義為近。至孟子,此一新義始充分發(fā)展?!?24)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卷《性命古訓(xùn)辨證》,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10頁。“性”在孟子之前,多與“生”的本義相關(guān)?!靶浴保墩f文解字系傳·通論》釋曰:“人因五方之風(fēng),山川之氣以生,故曰:性者,生也。既生有稟曰性,天命之謂性也?!?25)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09-310頁。“性”指人先天具有的自然稟賦。這種自然稟賦以欲望為主。如《詩經(jīng)·大雅·卷阿》中出現(xiàn)了三次“彌爾性”(26)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440-441頁。,都是滿足你生而即有的欲望的意思(27)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第7頁。。此種欲望無所謂善惡。生之本義之性,在孟子時發(fā)展為告子的“食色,性也”(28)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96頁。。作為人性的“食色”,是人的本能或欲望,它無所謂善惡。孟子的人性與孔子及其之前的人性相比,已經(jīng)具有了“新義”。此新義即是“孟子道性善”。此善是建立在人倫的基礎(chǔ)上,表現(xiàn)為人人先天固有的“四心”“四德”。“四心”為“四德”之原,孟子之性由此成為善之本原。

      其一,孟子的人性為人類所同有。《孟子·告子上》載:“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29)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03頁。“同耆”即每個人都有的愛好;“犬馬之與我不同類”,這說明人是區(qū)別于犬、馬的不同的種類。同篇又載孟子說:“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dú)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瘜罩嗨?,天下之足同也?!?30)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01-302頁。同類之物,無不大體相同。人類同樣如此。由此可知,圣人與我們的愛好大體相同?!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dú)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孫奭疏曰:“故曰人口之于味,其有所同好者焉;耳之于聲,以其有同聽者焉;目之于色,以其有同美者焉。至于心,獨(dú)無所同亦如是乎?言人心性亦若口、耳皆有所同而無異也。然人心有所同然者何也?是謂理也,義也。惟圣人者但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曰理義之有喜悅于我心者,如芻豢之味于我口耳?!?31)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04頁。心好理義,其性質(zhì)與口好味、耳好聽、眼好色一致,是口、耳、目、心等器官所具有的共同喜好,孟子分別稱之為“同耆”“同聽”“同美”“同然”。只不過,圣人比其他同類人先一步得到罷了。這說明孟子的人性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其普遍性就如同口好味、耳好聽、眼好色一樣。

      其二,孟子的人性為人類先天所固有的。孟子的人性是每個人初生即有的材質(zhì)?!睹献印けM心下》載孟子說:“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知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32)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93-394頁。這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耳目口鼻四肢之欲與仁義禮智等都是人類先天固有的。前者“性也,有命”,后者“命也,有性焉”,這說明在孟子的時代,它們都有性、命的成份,都可被稱為性或命。而性、命都具有先天固有的性質(zhì),因而它們都具有先天性。第二,只有仁義禮智等才能被稱為性。性、命雖然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仍然一定的區(qū)別。從字源來看,“性”偏重于初生,“命”的本義為“命令”(33)李學(xué)勤主編:《字源》,第82頁。。孟子在這里做了適當(dāng)?shù)膮^(qū)分。他把耳目口鼻四肢之欲稱為“命”,是因為這五者側(cè)重于人性所欲,即上天所賦予的,同時又強(qiáng)調(diào)“不可以幸得也,是所以不謂之性”;他把仁義禮知等稱為“性”,是因為它們的施行雖有天命的成份,但能否實行的關(guān)鍵“在所可求,而不可不勉也”(34)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94頁。。由此強(qiáng)調(diào)人的能動性??梢?,孟子認(rèn)為,耳目口鼻四肢之欲與仁義禮智等都是人類先天固有的,但側(cè)重點(diǎn)有所差別。

      其三,孟子以“四心”“四德”為人性。孟子在反駁告子的人性論觀點(diǎn)時提出這樣的反問:“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35)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96頁。人之性不同于犬、牛之性。《孟子·告子上》載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36)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00頁?!扒椤保髡鹱⒃唬骸扒?,猶素也,實也?!?37)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41頁。此“素”“實”,并非普通的實際情況,而是每個人生而即有的實際情況,對孟子而言即是“四心”,即是本善之性。“才”,楊伯峻注曰:“《說文》:‘才,草木之初也?!菽局踉徊?,人初生之性亦可曰才?!?38)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60頁。“才”即初生的材質(zhì),在孟子看來,它還是指“四心”。因而“性”“情”“才”“質(zhì)”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每個人初生的實際情況、初生的材質(zhì),其本質(zhì)屬性都是善的。它既體現(xiàn)為“四心”,又體現(xiàn)為“四德”?!八男摹睘椤八牡隆敝?,這可從告子的“仁內(nèi)”之說中得到反證。《孟子·告子上》載告子說:“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nèi)?!?39)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97頁。告子以“食色”為人性,因而“仁”即是愛自己的弟弟,與自己無關(guān)的秦人的弟弟就不喜愛。而孟子之仁,以“惻隱之心”為基礎(chǔ)。而“乍見孺子將入于井”而產(chǎn)生的“惻隱之心”中的“孺子”,并非一定是自己的孩子。這既是孟子與告子之仁的區(qū)別之處,也是衡量仁是否“根于心”的重要標(biāo)志。孟子的義、禮、智三德也是“根于心”,即以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為基礎(chǔ)。也就是說,只有從“四心”發(fā)端而生的“四德”,才是“性”。孟子認(rèn)為人性表現(xiàn)為“四心”“四德”,同時又認(rèn)為“四心”為“四德”之原,這說明其人性也為善之原。

      由上述可知:孟子把人為之心中善的內(nèi)容提升為本原地位,此即“四心”?!八男摹薄八牡隆倍际侨诵缘谋憩F(xiàn)形式,“四心”為“四德”之原,孟子的人性也是善之原。從理論上來說,每個人都應(yīng)該依照本心、率性而行?!睹献印けM心上》載:“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dá)之天下也。”(40)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59頁。仁義為人心本有的“良能”“良知”,順此而行,即可“達(dá)之天下”。然而落實到具體生活中,只有像堯舜一樣的圣人才能自覺依照人性而行。《孟子·盡心上》也載孟子說:“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敝祆渥⒃唬骸皥蛩刺煨詼喨患傩逓?。湯武修身體道,以復(fù)其性。五霸則假借仁義之名,以求濟(jì)其貪欲之私耳。”(4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58頁。堯舜湯武等圣人或率性而行,或修身以返性;春秋五霸假仁義而行,已遠(yuǎn)離人性。

      三、“氣”為“性”之載體

      實際生活中,圣人率性而行,庶民則有人性問題。《孟子·告子上》載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放心”即失去仁義之心。《孟子·告子上》載:“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42)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02頁。人們失去本心的原因是欲望或社會環(huán)境的誘惑。庶民要體會良心,就需要通過性的載體──“氣”即“浩然之氣”或“平旦之氣”來體驗。此“氣”的獨(dú)特之處在于它不但純善,而且具有本原的性質(zhì)。

      其一,純善、本原的“浩然之氣”。“氣”的本義,按甲骨文的解釋,像云層之形(43)李學(xué)勤主編:《字源》,第648頁。?!墩f文解字》釋曰:“氣,云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從氣。”段玉裁注曰:“氣,云氣也……氣本云氣,引為凡氣之稱?!?4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32頁??梢姡皻狻钡谋玖x是天上的云氣,后延伸出與“氣”相關(guān)的多種涵義。但其基本涵義有兩種,一是無善無惡的自然之氣?!睹献印す珜O丑上》載:“氣,體之充也?!?45)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96頁。充滿形體之氣是一種初生的材質(zhì),本身無善無惡。二是可善可惡的血?dú)??!睹献印す珜O丑上》載:“北宮黝之養(yǎng)勇也:不膚橈,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yán)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北睂m黝所養(yǎng)之勇是針對外部對象培養(yǎng)一種直往無前的勇氣。它是由外部環(huán)境所決定的,它可變善,也可變惡,并非明確的善。

      《孟子·公孫丑上》載孟子在描述“浩然之氣”時說: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46)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75頁。

      “浩然之氣”有兩層涵義:第一,它是由天地賦予人類的一種善的材質(zhì)?!昂迫恢畾狻保祆溽屧唬骸爸链蟪鯚o限量,至剛不可屈撓。蓋天地之正氣,而人得以生者,其體叚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縮,則得其所養(yǎng);而又無所作為以害之,則其本體不虧而充塞無間矣。”(4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1頁。孟子的浩然之氣是得自天地之間的一種正氣,這說明它是構(gòu)成人類的一種初生材質(zhì),具有初生性。但這初生性的氣并非不分善惡的自然之氣,而是初生的正氣。正如朱子語類所載:“問:‘浩然之氣’,即是人所受于天地之正氣否?曰:‘然?!謫枺骸c血?dú)馊绾??’曰:‘只是一氣。義理附于其中,則為浩然之氣。若不由義而發(fā),則只是血?dú)?。’?48)黎靖德編,王星賢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244頁?!昂迫恢畾狻焙傲x理”,是一種初生的善的材質(zhì)。第二,這種善氣并非普通的善氣,而是善之原。孟之將這種善氣稱之為“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之”,這說明此“義”并非告子所言的外在之義,而是由心而生之義。孟子說:“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焙沃^“外之”?《孟子·告子上》載告子說:“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于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故謂之外也?!庇终f:“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49)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96-297頁。告子認(rèn)為恭敬之情是因長者這一對象的存在而產(chǎn)生的,而并非內(nèi)心預(yù)先存在。因恭敬楚國的長者的緣故,恭敬自己的長者??梢姼孀拥摹傲x外”,是指恭敬之情并非內(nèi)心固有,而是由外物觸發(fā)而來。由外物觸發(fā)而生之義,孟子稱之為“義襲而取之”。因此,焦循注曰:“集義而生為從內(nèi)而生,則義襲而取乃自外而取矣。氣合義而生,則有此氣,即有此義,故為人生而受氣所自有者。義襲而取,則義本在氣之外,取以附于氣耳。若然,則義不關(guān)于內(nèi),即所行義有不附,將于心無涉矣?!?50)焦循:《孟子正義》,第202頁。而“浩然之氣”由內(nèi)而生。這里的“內(nèi)”指內(nèi)心。孟子說:“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睆男亩娜柿x,即是“羞惡之心”?!睹献印す珜O丑上》載:“羞惡之心,義之端也?!?51)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94頁?!睹献印じ孀由稀酚州d:“羞惡之心,義也?!?52)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00頁。由羞惡之心所生的義,才是真正的義,這在下文將有詳細(xì)論述。由此可以看出,“集義”中的“義”是義德之原,而“集義所生”的“浩然之氣”當(dāng)然為本原的純善之氣。

      其二,“浩然之氣”所集之義即是人性?!昂迫恢畾狻钡淖畲筇攸c(diǎn)在于“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此“義”為心所生,是義德之原。而此種意義上的“義”正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所在?!睹献印るx婁下》載:“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53)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223頁。人與禽獸的區(qū)別在于人倫,人倫的表現(xiàn)為“由仁義行,非行仁義”。對此,朱熹注曰:“由仁義,非行仁義,則仁義已根于心,而所行皆從此出。非以仁義為美,而后勉強(qiáng)行之,所謂安而行之也?!?5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94頁。以舜為代表的“察于人倫”的君子,根據(jù)內(nèi)心而生的仁義來行動。庶民所行的仁義并非由心而出,而是帶有功利的目的,也就是說,他們“以仁義為美”,并非“安而行之”,而是“勉強(qiáng)行之”?!坝扇柿x行”,即把仁義作為人間的正路。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55)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199頁。又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56)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10頁。只有從內(nèi)心而生的仁義,才是人之正路,才是人倫,才是人性。

      “浩然之氣”與北宮黝、孟施舍所養(yǎng)之氣,有其共同點(diǎn),即都是上天賦予人的一種材質(zhì),其不同點(diǎn)在于材質(zhì)的不同:北宮黝所養(yǎng)之氣是一種血?dú)猓缮瓶蓯?。正如孔子所說:“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57)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第244頁。只有血?dú)庵拢鴽]有義相匹配,可能會出現(xiàn)“亂”或“盜”等問題?!昂迫恢畾狻笔且环N正義之氣。這種氣“集義所生”,其“義”與告子之“義”有很大不同:前者生于內(nèi)心,后者由外在對象引起。生于內(nèi)心之義在孟子那里又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之一?!凹x而生”的“浩然之氣”由此具有了特殊的內(nèi)涵:它不但是天地賦予人的材質(zhì),而且它是義之原,是人性的載體。

      四、“養(yǎng)氣”以“養(yǎng)心”,擴(kuò)充“四心”以“盡性”

      “浩然之氣”是人性的載體,普通人正是借助人性的載體,通過養(yǎng)“浩然之氣”以“養(yǎng)心”,通過擴(kuò)充“四心”以“盡心”“盡性”。

      其一,“養(yǎng)氣”以“養(yǎng)心”。誠如前文所言,人們可以通過“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瞬間體會到“惻隱之心”,但并不能解決庶民時時體會良心的問題。由此孟子提出了“平旦之氣”以發(fā)現(xiàn)“良心”。《孟子·告子上》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yuǎn)矣?!薄傲夹摹?,朱熹注曰:“良心,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5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1頁?!傲夹摹奔幢驹饬x的善心,即仁義之心?!耙箽狻保填U注曰:“夜氣之所存者,良知也,良能也?!?59)黎靖德編,王星賢校:《朱子語類》,第1396頁。朱熹釋曰:“夜氣者,乃清明自然之氣。”“夜氣”即能存良知、良能的清明自然之氣?!捌降┲畾狻?,朱熹注曰:“謂未與物接之時,清明之氣也。好惡與人相近,言得人心之所同然也?!?6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1頁。又曰:“人之良心雖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間,亦必有所生長。故平旦未與物接,其氣清明之際,良心猶必有發(fā)見者?!?6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1頁。人們在白晝之時受社會環(huán)境及欲望等后天因素的影響,“良心”會逐漸喪失,乃至表現(xiàn)為“良心”常常喪失。但在日夜之間,良心必有所長。至清晨即“平旦之氣”之時,由于人的欲望很少活動并且由于沒有與外界環(huán)境接觸,其“夜氣”比較充足,“良心”必然會被發(fā)現(xiàn)。人們一旦發(fā)現(xiàn)了“良心”,那就必須加以存養(yǎng)。

      《孟子·告子上》載:“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鬃釉唬骸賱t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惟心之謂與?”趙岐注曰:“誠得其養(yǎng),若雨露于草木,法度于仁義,何有不長也?!?62)焦循:《孟子正義》,第778頁。“養(yǎng)心”能夠使良心日益增長?!梆B(yǎng)心”的關(guān)鍵在于“操則存,舍則亡”。對此,朱熹門人注曰:“‘操則存,舍則亡’,只是人能持此心則心在,若舍之便如去失了。求放心,不是別有一物在外,旋去收拾回來。只是此心頻要省察,才覺不在,便收之爾。按先生他語:‘只操,便存;只求,便是不放?!?63)黎靖德編,王星賢校:《朱子語類》,第1400頁。養(yǎng)心以時常反省良心為重點(diǎn),良心而不失即是“養(yǎng)心”。

      “養(yǎng)心”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忽忘”“勿正”,二是“寡欲”。孟子在論述養(yǎng)“浩然之氣”時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64)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74頁?!靶挠惺隆薄罢?,朱熹分別注曰:“是事此集義也?!薄罢?,待也,有期必之意?!薄靶奈鹜薄拔鹬L”,朱熹注曰:“是勿忘此義也?!薄笆俏鹬藲庖病!?65)黎靖德編,王星賢校:《朱子語類》,第1252頁。人們養(yǎng)“浩然之氣”,在遇事時,心既不能忘掉“集義”,又不能人為助長此氣。心忘掉此氣,即如告子不能集義,而只能“義襲而取之”;心助長此氣,只能揠苗助長(66)對此,朱熹注曰:“揠而助之長者,正之不得,而妄有作為者也。然不耘則失養(yǎng)而已,揠則反以害之。無是二者,則氣得其養(yǎng)而無所害矣。如告子不能集義,而欲強(qiáng)制其心,則必不能免于正助之病。其于所謂浩然者,蓋不惟不善養(yǎng),而以反害之矣?!敝祆洌骸端臅戮浼ⅰ?,第232頁。。

      《孟子·盡心下》載孟子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朱熹注曰:“欲,如口、鼻、耳、目,四支之欲,雖人之所不能無,然多而不節(jié),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學(xué)者所當(dāng)深戒也。程子曰:‘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便是欲?!?6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74頁?!梆B(yǎng)心”最好的辦法是“寡欲”,“寡欲”會保存本有之善心,保持本有之善心即是保存本性之善。

      其二,擴(kuò)充“四心”以“盡心”“知性”。如何擴(kuò)充“四心”?孟子先以事例說明“羞惡之心”在日常生活與生死考驗中的應(yīng)用?!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羞惡之心”不但存在于魚與熊掌之辨之中,而且存在于生死考驗中?!睹献印じ孀由稀份d:“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心”,朱熹注曰:“謂羞惡之心?!?6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32-333?!靶邜褐摹辈坏嬖谟谄蜇さ牟怀脏祦碇车纳揽简炛?,更存在于“萬鐘”“宮室之美”“妻妾之奉”與禮義之辨等日常生活中。

      庶民通過個別事例獲得羞惡之心后,舉一反三,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擴(kuò)充為仁義之德?!睹献印けM心下》載:“人皆有所不忍,達(dá)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dá)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69)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99頁?!盁o欲害人之心”即“惻隱之心”,“無穿逾之心”即“羞惡之心”,“充無欲害人之心”即為仁德充實;“充無穿逾之心”即為義德充實?!睹献印けM心下》載:“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孫奭注曰:“所謂善即仁義禮智也,是為可欲之善矣。充實其善,使之不虛,是為美人,故謂之美;充實其善,而宣揚(yáng)之,使有光輝于外,是為大人,故謂之大人;具此善,不特充實于己,而推之以化人,自近以及遠(yuǎn),自內(nèi)以及外,是為圣人,故謂之圣?!?70)趙歧注,孫奭疏:《孟子注疏》,第395頁。將“四心”擴(kuò)充為四德,“有諸己”謂之信,“充實”謂之美,“充實而有光輝”謂之大,“大而化之”謂之圣。因此《孟子·盡心上》載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趙岐注曰:“性有仁義禮智之端,心以制之。惟心為正。人能盡極其心,以思行善,則可謂知其性矣。知其性,則知天道之貴善者也。能存其心,養(yǎng)育其正性,可謂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無親,惟仁是與,行與天合,故曰所以事天?!?71)焦循:《孟子正義》,第878頁。人人心中皆有仁、義、禮、智“四端”,擴(kuò)充“四端”,孟子稱之為“盡心”。只要“盡心”,就能知道并完全了解上天賦予的善端,孟子稱之為“知性”。

      結(jié)語

      孟子以前,“心”“性”“氣”是內(nèi)涵相連但又不同的概念。“心”或指肉體之心或指人為之心。肉體之心只有生存意義,沒有善、惡之分;人為之心可為善、可為惡。“性”是指人本有的欲望,也無固定的善惡之分。“氣”可分為無善無惡的自然之氣與有善有惡的血?dú)鈨煞N。孟子把“心”“性”“氣”中善的因素提升至本原的高度。他把人為之心中的善的一面提升至本原的地位,此心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就是“四心”。“四心”為仁義禮智“四德”之“四端”,孟子的“四心”由此成為善之本原?!八男摹焙汀八牡隆笔侨撕蛣游锵鄥^(qū)別的標(biāo)志。“四心”為“四德”之本,孟子之“性”也成為善之原?!八男摹?、人性都是善之原,從理論上來看,“四心”即人性,但只能在堯舜等圣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庶民因欲望及名利等因素的影響喪失了“四心”,這就需要通過人性的載體──“浩然之氣”表現(xiàn)出來?!昂迫恢畾狻辈坏巧频奶焐馁|(zhì),而且是義之原。庶民需要通過“浩然之氣”或與其類似的“夜氣”“平旦之氣”發(fā)現(xiàn)“良心”,通過養(yǎng)“浩然之氣”以“養(yǎng)心”,擴(kuò)充“四心”以“盡心”“知性”。

      孟子的“四心”即人性的觀點(diǎn)有其比較重要的意義,它開創(chuàng)了“以性釋心”的新階段。雖然孔子及其弟子、子思學(xué)派以及孟子等儒家重要代表人物都以探討修身問題為主旨,但孔子、子思學(xué)派主張以“用心”或“心術(shù)”為主題,他們沒有從心的本原角度加以探討,更沒有將心與性聯(lián)系在一起??鬃犹岢觥靶韵嘟玻?xí)相遠(yuǎn)也”(72)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第233頁。的名言后,并沒有對“性”的規(guī)定性進(jìn)行探討,而是將重點(diǎn)放在與修身緊密相聯(lián)系的后天之“學(xué)”方面;子思學(xué)派雖然對性的規(guī)定性進(jìn)行了探討,但他們認(rèn)為性即情,強(qiáng)調(diào)用“心術(shù)”,即用真心或誠心教化百姓,也沒有將心、性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孟子則從哲學(xué)本原的高度,以“浩然之氣”為媒介,通過“養(yǎng)氣”“養(yǎng)心”、擴(kuò)充“四心”等修身方法,將“心”“性”聯(lián)系成一體。在孟子的哲學(xué)中,人身修養(yǎng)問題最終通過人性理論得以圓滿完成,因而孟子并非“以心釋性”,即人心為人性理論服務(wù),而是“以性釋心”,即人性理論為人心服務(wù)。

      然而從學(xué)術(shù)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孟子的“四心”即人性的理論也有其不足之處,這主要表現(xiàn)為孟子對人為之心中生而即有的惡的一面,即人生而即有的情欲的忽視。孟子把這種“惡”簡單地歸結(jié)為“命”,這顯然是不夠的。荀子則對這種生而即有的情欲,從人性的角度進(jìn)行了深入探討,并得出了“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73)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diǎn)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434頁。的結(jié)論。這是對孟子心、性關(guān)系的繼承與揚(yáng)棄。

      猜你喜歡
      四德告子四心
      浩然之氣
      月讀(2024年1期)2024-01-22 09:14:23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車薪
      平面向量與三角形的四心“大結(jié)盟”
      告子眼里的人性
      幸福(2018年32期)2018-11-30 02:21:34
      四德
      讀者(2018年18期)2018-08-31 05:40:02
      四德
      用“四心”做好圖片專題報道
      新聞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 11:41:34
      淺談幼兒教師家長工作之“四心”策略
      職場“性?!敝笖?shù)
      新民周刊(2015年7期)2015-07-14 09:02:48
      傳播文明正能量樹立善行義舉“四德”榜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3:25:17
      瓮安县| 滦南县| 睢宁县| 郁南县| 永昌县| 大港区| 莆田市| 竹溪县| 工布江达县| 遂平县| 黑山县| 玉环县| 珲春市| 封丘县| 即墨市| 元阳县| 离岛区| 秦安县| 成安县| 桐庐县| 蕲春县| 和田市| 兴海县| 南郑县| 昭通市| 武平县| 麟游县| 吴旗县| 湟源县| 犍为县| 宁乡县| 全州县| 平顶山市| 万全县| 阜新| 三亚市| 汕尾市| 滕州市| 寿宁县| 会宁县|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