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登立 趙省委
(廣州華商職業(yè)學院 廣東 廣州:511300)
“范式”(paradigm)是由美國著名科學家托馬斯·庫恩提出的一個重要的科學方法論概念。它是某一特定時代的特定科學共同體所支持的信念”[1]。近些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范式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效,有力促進了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
著名學者張耀燦教授等開啟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論的教學反思和探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應把價值取向、行為取向、德育學取向和管理學取向作為堅持的方向。這種發(fā)展取向論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進一步研究和探討開啟了方向指明燈,為思想政治教育人學范式的提出打下了良好基礎,具有極其重要的范式理論意義。
2006年張耀燦等正式提出人學范式的研究,它強調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既要注重人這一主體的身心自由充分發(fā)展,又要注重人的德智體全面健康發(fā)展,這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影響最廣的范式研究理論。人學范式不是對社會哲學范式的否定,它是對過去的社會哲學范式的進一步繼承和發(fā)展,而是一種揚棄、傳承上的超越。它倡導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學向度研究創(chuàng)新。但也有不少學者對人學范式提出異議,認為“人學范式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教育活動的成長,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人的抽象理解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學陷阱’”[2]。思想政治教育人學范式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觀為基礎創(chuàng)新思想理論,要表達對時代教育主體全面性發(fā)展的要求。
文化范式是“在文化視野關照下對思想政治本身的內在結構、精神特征和發(fā)展演變進行梳理,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3]它越來越走向了人文學術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交叉融通,它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研究的范疇進一步拓展,對人文精神關于塑造人的主要價值有了進一步探究,使教育的底蘊與功用得以進一步凸顯。但我們知道,從完整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的簡單交叉結合還不能創(chuàng)立并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新領域。
思想政治教育與各個學科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各個學科的知識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營養(yǎng),也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適用領域。自成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學科融合交叉學科范式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它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方法不斷有新突破,也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學術范式和研究視野。但不容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和多學科的進一步融合還在形成和發(fā)展中。
現(xiàn)有的范式研究是為了滿足學科實踐的需要,大多集中在應用研究上,缺乏學科的理論研究基礎,如信念、理論假設等學科知識的前提論證研究。庫恩理論的范式內涵還沒有得到充分具體的建構,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尚未真正形成一個完整而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這些年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元素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對主體也有所探尋,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從業(yè)者主體常常表現(xiàn)出“有人無己”的尷尬現(xiàn)象,對研究者自身的關照和追尋有所缺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不利于從業(yè)者自身價值的激發(fā)和作為,這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知識的自信和創(chuàng)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必須進行批判、反思和重構現(xiàn)有的理論知識,并追求從業(yè)者的主觀價值,以便進行論證和重建新的理論知識,這也可以反映出主體的主動性和實踐要求。
思想與政治教育工作者范式研究中的共同體意識并不強烈、共同體作用不明顯,缺少一致共同的知識信念、價值規(guī)范。思想政治教學共同體工作者內部彼此認識、互相溝通與融合的力量不足,導致學科知識、觀念、方式難于建立思想政治教學的一致信念、標準等。唯有形成共同體范式,才能真正地“形成本學科的共同理想和通用語。從分散走向整體,構成一個相對緊密、可以進行廣泛深入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學術共同體?!盵4]。
第一,審視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主能動性。到底如何存在、存在如何等系列前提性問題未達成共識。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人員應當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進行深入的自省,對學科范式的形成,特別是理論探究對象發(fā)展欠佳的問題,如邏輯前提、理論知識基礎和命題等進行研究。在進行范式反思時,必須使學科范式真正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自治性,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研究與實踐之間的糾結和復雜關系。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jīng)驗不是用拿來主義[5],拿過來直接使用,而是通過本學科的知識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模式進行實踐。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才能與理論和實踐同步,扎根于社會現(xiàn)實,才能提高實踐的有效性。因此,消除學科范式發(fā)展的偏見和障礙,清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現(xiàn)象,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立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打造一個思政工作者共同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耙怨餐妒綖榛A進行研究的人都承諾同樣的規(guī)則和標準從事科學實踐。科學實踐所產(chǎn)生的這種承諾和明顯的一致是常規(guī)科學的先決條件”[6-7]。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的理論研究者與實踐者,應當創(chuàng)造一個獨立的自由探索空間,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探索和實際行動需要不斷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有意識地實踐共同的職業(yè)信念,經(jīng)常反思學科范式的思想觀念。唯有如此,方可形成思想政治教學共同體。
第三,讓多元評價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評價構建的方向。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有發(fā)展取向論、人學范式、交叉學科范式等研究類型。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運用比較缺失、交叉學科融合發(fā)展很不完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評價理論認同沒有達成一致性,造成價值評價不明朗。所以,我們要努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評價多角度、多元性。
我們要明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范式從一元向多元發(fā)展過程,探究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過程中范式轉換的基本立場和原則,提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范式轉換的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評價應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取向從工具化到人本化;評價主體從封閉到開放;評價標準從一元到多元評價;評價方法從實證主義到建構主義;評價結果從鑒定到發(fā)展。堅持這些價值取向,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范式的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打下良好基礎,進一步推動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活動向科學有效的方向發(fā)展。
為了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范式,應該遵循以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實踐策略:
(1)審視已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多元評價方式。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往往是單一的評估測試、單一質量評價標準或單一的教師教學評價技術標準,這就很難反映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理念,難以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從我國學生素質教育推行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應該反映大多數(shù)人的個性發(fā)展需要。應使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以全體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全面、充分、自由發(fā)展提供保障,這樣評價才有利于學生素質教育的全方位多角度發(fā)展,才更加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素質得到進一步全面提高,才能從過去的單一知識評價轉向多角度、全方位的綜合素質評價。同時,還要注意學生自主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在學生積極自我意識形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主體性評價。
(2)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評價應密切關注全體學生的身心素質發(fā)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和勞動中獲取鮮活的知識,改變傳統(tǒng)評價中過于強調教學質量等級和分數(shù)的評價方式,改變之前通過考試均分和及格率對學生做出分級評價的方法。要把教學評價融入到教學生活的實踐中去,要注重學生潛在素質的形成性發(fā)展,全方位、多方面幫助學生發(fā)揮潛能和特長,以便學生更好適應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