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41年東亞新聞記者大會為中心*"/>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偽新聞勢力的統(tǒng)合與擴張
      ——以1941年東亞新聞記者大會為中心*

      2022-12-29 02:40:06
      學術研究 2022年10期

      李 龍

      抗戰(zhàn)新聞史是中國近代新聞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界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近年來,學界對日偽方面的新聞活動,尤其是對偽滿洲國、汪偽的新聞出版活動,均有一些關注和研究,①有關日偽新聞事業(yè)研究較有深度的代表性成果有:佟雪:《淪陷初期(1931—1937)的東北文學研究——以〈盛京時報〉、〈大同報〉、〈國際協(xié)報〉文學副刊為中心》,東北師范大學2012 年博士學位論文;蔣蕾:《精神抵抗:東北淪陷區(qū)報紙文學副刊的政治身份與文化身份——以〈大同報〉為樣本的歷史考察》,吉林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齊輝:《偽滿時期日本對東北的新聞監(jiān)管與輿論控制——以偽滿弘報處為中心討論》,《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7期;張曉鋒、虞文俊:《香江不設防——淪陷前后的香港新聞業(yè)及其管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年第11期等。但對其中一些問題,例如對日偽的新聞組織以及日偽召開的新聞記者大會等研究還不多。日偽出于各自的利益訴求,于1941年8月在廣州舉辦了東亞新聞記者大會,意圖打破日本與偽滿洲、汪偽之間的宣傳壁壘,構建東亞新聞記者協(xié)會的組織架構,此舉對于增強日本與偽政權之間的新聞聯(lián)系、進一步統(tǒng)合三方的宣傳分歧、擴張新聞宣傳勢力在東亞的范圍均產生了一定作用,并強化了日本為“南進”政策所展開的輿論攻勢。然而,日本、汪偽與偽滿之間的利益博弈雜糅其中,致使這場隆重會議中的決定最后流于形式。

      一、會議緣起:汪偽政權與日本政府的同流合污

      1941年的東亞新聞記者大會是汪精衛(wèi)偽政府舉行的較高級別的“國際”會議。汪偽方面除了時任偽南京政府宣傳部長的林柏生主持會議外,汪精衛(wèi)還親赴廣州出席并致辭,其他與會報社都派遣社長或編輯局長級的人物出席。日本方面的近衛(wèi)總理大臣、外務大臣、情報局總裁、總軍司令官等均發(fā)送賀電,②[日]“広東東亞共和圏新聞大會”,1941年。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錄,二三七號文件,JACAR:B02031125000.ba0068a.a-0437。表示會派遣編輯局長級的人物擔任團長,其他在華的日本國字報社應當也會出席本次大會,應當在到達廣州后與本國派出的出席人員匯合,團員則參照汪偽方面的級別。偽滿洲國則由國務總理發(fā)送賀電,并派出較為強大的記者團。①[日]“広東東亞共和圏新聞大會”,1941年。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錄,四二一號文件,JACAR:B02031125000.ba0068a.a-0437??梢娙綄υ摯螘h的重視程度。

      不過,關于這次會議舉辦的時間排序、倡議方以及其中摻雜的日本與汪偽政權間博弈的情況,一直存在一些模糊或有誤之處,需要重加考訂。由于學者依據(jù)的史料不同,對究竟是1940年還是1941年是第一屆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存有爭議。②關于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召開的次數(shù)學界曾有爭議。姚福申等人認為1941年的東亞新聞記者大會是第一屆,王明亮提出,第一次東亞新聞記者大會是在1940年于日本舉行,但從1941年在廣州舉行的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內容來看,金雄白等記者代表也認為1941年舉行的是第一次大會,而絕口不提1940年的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內容。至于倡議方,目前的研究幾乎一致認為是日本授意發(fā)起的侵略性活動。但筆者通過對日本外務省檔案的梳理,發(fā)現(xiàn)1941年在廣州舉辦的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并非完全出自日本的授意,而是由中報社社長羅君強提議并成為汪精衛(wèi)偽政權的主張,日方積極推動和參與,偽滿洲國等日本在華偽政權和偽報刊界參與的新聞界活動。

      1940年,在汪偽政府宣傳部部長林柏生赴日訪問之際,其與日本內閣情報部門及其他有關方面的日本官員召開懇談會,會上林柏生就設立類似于“中”日之間新聞協(xié)會的機構提出了一些建議。6月6日,內閣情報部長熊谷主持召開的針對日“中”宣傳機關負責人以及日“中”新聞通訊記者的招待會,林柏生針對日“中”報道機構的合作發(fā)表了意見,當時參與會議的中報社社長羅君強加以附議,并提議成立籌備委員會以結成東亞新聞協(xié)會作為合作的具體方式。對此,參與會議的同盟通訊社的松方作為日方新聞界的代表表達贊同之意,并希望迅速將此事付諸實施。③[日]“広東東亞共和圏新聞大會”,1940年。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錄,一六二號文件,JACAR:B02031125000.ba0068a.a-0437。

      但是,這件事似乎只是向日本軍部報道部、內閣情報部呈報過,并沒有向日本外務省請示匯報,以致外務省在與情報部交往的公文中指出,東亞新聞協(xié)會籌備委員會成立之前,并未與我方聯(lián)絡,這個委員會只是同盟通訊社的松方、朝日報社的白川為了給內閣情報部熊谷部長的回國禮物而提出的建議。熊谷則是為了與汪精衛(wèi)的言論機關之間設立聯(lián)絡機構,創(chuàng)造親睦的機會而回應汪偽政權的要求,但他建議該機構應該獨立于政府之外,只作為民間新聞界的機構。日本出于平衡偽滿洲國和汪偽政權的考慮,在汪偽政權與日本之間建立新聞協(xié)會機構的基礎上,建議汪精衛(wèi)考慮中國北方——偽滿洲國的立場,并應松方的要求認可該會成立的必要性。④[日]“広東東亞共和圏新聞大會”,1940年。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錄,一七0號文件,JACAR:B02031125000.ba0068a.a-0437。

      汪偽政府召開此次會議的用意與日本的要求有所錯位。在林柏生與熊谷的記者招待會上,雙方達成的初步共識是建立“中”日之間的新聞協(xié)會機構。當時,為加快該協(xié)會的成立,擬設立籌備委員會,并推薦該會的會員有:日本方面:同盟通訊社、朝日新聞社、大每新聞社、讀賣新聞社、上海每日新聞社、大陸新報社;中國偽政權方面:偽中央電訊、中報社、南京新報社(以上為南京)、中華日報社、時代晚報社(以上為上海)、中山日報社(廣東)等,以建立“中”日新聞聯(lián)系協(xié)會。然而,迫于日本外務省的壓力,汪精衛(wèi)不得不由原來提倡的“中”日新聞機構變?yōu)椤爸小比諠M三方的新聞協(xié)會。但是,汪精衛(wèi)依舊建議該會議是在與日本、偽滿洲國簽訂共同宣言背景下舉辦的國際盛事,東亞新聞記者大會的參與者應僅限汪偽、日本與偽滿三方參加,并且以此為契機結成三方新聞協(xié)會,而非涵蓋其他國家新聞記者的機構。

      偽滿洲國的加入雖然并非汪精衛(wèi)初衷,但無形中卻成為他當時所迫切需要尋求支持的力量。他建立偽政權的和平建國理論與蔣介石和共產黨的抗戰(zhàn)論背道而馳,“尚有種種反宣傳之存在,不惜盡其技巧……使建立東亞新秩序之大業(yè)進行不易?!雹荨兑鈬v粵總領事致詞》,《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66頁,廣東省檔案館藏。這就需要集合三方的宣傳力量,建構統(tǒng)一的宣傳陣線,并擴大該陣線的輿論影響,全面宣傳貫徹日本提倡的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的殖民侵略理論。這對汪偽政權而言極為重要。汪精衛(wèi)“和平建國”理論既可以套用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理論,又可以和日本提倡的“大東亞共榮圈”理論相吻合,東亞新聞記者大會的召開無疑會進一步擴大“和平建國”理論的影響力,以使汪偽政權在道義和法律上成為“合法”政府之一。事實也是如此,偽滿洲國是繼日本之后第二個承認汪精衛(wèi)偽政權的組織,“增加我國的國際地位,成為我們的友國,為增進中日滿三國的國交,與增進三國國民的友誼計,乃有該會的發(fā)起”。①《所望三國新聞界諸君 祝東亞新聞記者大會開幕》,《廣東迅報》1941年8月7日第1版。

      將東亞新聞記者大會推動落實的是中日文化協(xié)會廣州分會。1941年2月19日,中日文化協(xié)會廣州分理事會在廣州召開,在當?shù)仃戃娞貏諜C關的提議下,通過了由廣州分會主辦,涵蓋日、滿、中、法、印、泰國以及南洋地區(qū)的東亞共榮圈新聞記者大會的決議,時間定在1941年6月,參會人員的旅費、住宿費由該協(xié)會全額承擔。②[日]“広東東亞共和圏新聞大會”,1941年。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錄,六一號文件(極密),JACAR:B02031125000.ba0068a.a-0437。這份提議作為極密文件向興亞院、日本外務省等機關呈送。4月,興亞院回函至日本駐汪偽政府的本多大使,經過當?shù)氐能妶蟮啦俊⑼魝螄裾麄鞑考巴饨徊康炔块T的商討,同意召開東亞共榮圈新聞記者大會的計劃,但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汪偽國民政府宣傳部要作為主辦方——廣東省政府的后援(偽南京政府宣傳部特別希望這樣做)。二是對日本及滿洲國方面的邀請不要通過宣傳部,而是通過外交部來進行。三是關于會議的主要目的,應將重點放在認識南方的重要性上,應刪掉“結成三國新聞協(xié)會的目的,僅止于提案的形式?!雹踇日]“広東東亞共和圏新聞大會”,1941年。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錄,二二六號文件,JACAR:B02031125000.ba0068a.a-0437。顯然,這三點要求對該會議的定位有著重要影響。一方面,通過外交部邀請與會各方,把該會議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外事活動,無疑是在承認汪偽政權、偽滿洲國政權的國際性和合法性;另一方面,日本將該次會議納入其“南進”的侵略策略中,為其進一步侵略做輿論準備。

      汪偽政府對主辦方一直議而未決。日本與汪偽政府就主辦方進行反復商議,最終主辦方由中日文化協(xié)會廣州分會變?yōu)閭文暇┱麄鞑?。日本興亞院原則上同意汪偽的提議,在興亞院轉呈的方案中,強調由于偽政府宣傳部的要求,此次大會由偽南京政府宣傳部為主辦方,偽廣東省政府為后援。但隨后,偽南京政府再次更改這個提議,變更為由偽廣東省政府主辦,偽南京政府宣傳部作為后援。④[日]“広東東亞共和圏新聞大會”,1941年。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錄,一三七號文件,JACAR:B02031125000.ba0068a.a-0437。主辦方的一再變更并最終選定廣州,其背后有著日偽的權衡:一是偽廣東省政府以廣東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之故鄉(xiāng),為借助孫先生首倡的大亞洲主義精神,以在宣傳上達到“繼承大統(tǒng)”、欺騙民眾的目的,故選擇在廣州舉行,并擔負籌備之責。⑤《東亞新聞記者大會籌備經過》,《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9頁,廣東省檔案館藏。與會代表秦墨硒聲稱,廣東為中國民族革命策源地,孫中山在此與日本諸多友人展開聯(lián)系,并發(fā)動革命,具有深遠的意義。⑥《從東亞記者大會說到建立東亞共同圈——八月四日在廣州廣播詞》,《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190頁,廣東省檔案館藏。二是廣東與南洋各地的僑胞有緊密聯(lián)系,更容易引起僑胞的認同感。大東亞共榮圈戰(zhàn)略正在向南洋各地積極推進,此時,在廣東展開這場文化思想會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到南洋各地僑民,也符合日本的“認識南方的重要性”。汪精衛(wèi)也希望使“廣東的文化能夠負擔起指導南洋各地的責任來,則收獲必將比較任何地域為遠大?!雹摺陡鎻V東同胞書》,《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9頁,廣東省檔案館藏。偽廣東省政府對這次會議非常重視,并成立專門負責會議的籌備委員會。偽廣東省政府主席陳耀祖為委員長,設置各組系,汪偽南京政府宣傳部于7月中旬派定郭秀峰為大會秘書長,專程赴粵成立大會秘書處,會同籌備委員會加緊推進會務。

      由于茲事體大,日本在偽滿洲旅行的高宮作為該次會議日方的聯(lián)絡官,前往南京與汪偽政府商議會議方針。初步擬定參加人員日本20名左右,包括朝鮮、臺灣以及滿洲數(shù)名,中國北方和南方各20名。會議時間初定為6月10日,會期一周,往返車船費用由參加者自理,大會期間前后兩周的住宿費用、交通費用全部由主辦方承擔。經過多方協(xié)調,會議經費最終決定由汪偽南京政府宣傳部、偽廣東省政府籌撥,中日文化協(xié)會廣州分會、“友邦”在廣東商工會議所捐贈。①《東亞新聞記者大會籌備經過》,《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10頁,廣東省檔案館藏。在隨后的商討中,由于6月是廣東雨季、交通不便,遂改為8月上旬舉辦。在汪偽政府與日本代表商談的同時,日方對汪偽政府提出的東亞新聞協(xié)會詳細綱要內容,進行反復討論,將諸多認為不合適的內容刪除。②[日]“広東東亞共和圏新聞大會”,1941年。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錄,三四一ノ一號文件,JACAR:B02031125000.ba0068a.a-0437。最終就會議的宗旨、決議、參會人員以及由該會議產生的組織等方面達成較為一致的提案:一是為了東亞各國操觚者(記者)的親善及新聞界的發(fā)展,以及致力于東亞新秩序的建設,希望將東亞新聞協(xié)會的成立變成現(xiàn)實。二是從出席大會的日、滿、“中”新聞界代表人士中,各選出5名,總計15名作為東亞新聞協(xié)會成立促進委員。三是東亞新聞協(xié)會成立促進委員應當與各自的相關機構及團體取得聯(lián)系,貫徹本協(xié)會成立的宗旨,為實現(xiàn)協(xié)會成立而做出努力。③[日]“広東東亞共和圏新聞大會”,1941年。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錄,二四六號、三四一ノ二號文件,JACAR:B02031125000.ba0068a.a-0437。

      東亞新聞記者大會于1941年8月4日開始,至8月10日結束,歷時7日。從具體行程安排來看,東亞新聞記者大會集中在8月4日至7日召開,在大會開幕式后,還安排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專題召開座談會,8月8日前往孫中山故居中山縣翠亨村,8月9日是東亞新聞協(xié)會促進委員談話會,推選主席團以及聽取與會代表報告。參加會議的代表人選由偽滿洲國、日本以及汪偽南京政府分別派定,滿洲代表7名,日本23名,華中18名,廣東23名,華北原定20多人只有2人參加。

      二、統(tǒng)合日偽宣傳意見:東亞新聞記者大會的核心議題

      雖然汪偽政權、偽滿洲國政權都是日本在華精心扶植的傀儡政權,但三者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張力,既難以說服偽政權統(tǒng)轄區(qū)的民眾,更難以為日本的東亞侵略提供堅實的基礎。與會人員認為三方在宣傳上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宣傳方針上各自為政,存在諸多錯誤的不清楚的宣傳問題,未能確定一個統(tǒng)一的宣傳方向。金雄白指出,“中”日滿“三國”文化需要把過去的錯誤糾正,要認清楚方針,向著東亞文化大道前進。二是三方的宣傳材料未能共享,以致未能發(fā)揮輿論的最大功效。如與會的廣東迅報社社長唐澤信夫認為,日本對中國文化之認識,僅得之于日本新聞中,中國報紙亟應將社會情形介紹到日本去,現(xiàn)因材料的缺乏以致中日之間信息交互差距甚大。偽滿洲的與會代表增田平雄亦認為,三方未能得到盡量的交換,希望這次大會之后,三方緊密聯(lián)系,在宣傳上更加健全地發(fā)展。三是中日之間的語言隔閡導致宣傳事業(yè)難以開展。偽滿洲國代表橋本求認為,要溝通中日文化,必須從語言文字著手。希望中國學校必須以日本文為第二外國語,日本學校亦以中國文為第二外國語,使中日間的文化互為交換,同治一爐。因此,要說服三方之民眾,維系偽政權,將日本的殖民理論和霸權文化灌輸于東南亞各民族,亟需打破三方新聞界的壁壘,統(tǒng)合三方之意見,確定內外宣傳口徑,增強宣傳戰(zhàn)的功效。

      (一)宣傳基調的確立:將日本侵略美譽為舊秩序與新秩序之爭。盡管偽滿洲國和汪偽政權的相繼成立擴大了日本在華的殖民利益,但這種赤裸裸的擴張是無法說服中國民眾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迅猛發(fā)展,日本除深陷中國戰(zhàn)場的泥潭外,還面臨著蘇聯(lián)和美國的夾擊,這種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迫使日本試圖通過宣傳改寫其侵略者形象,希望汪偽政府和偽滿洲國的言論界協(xié)助日本的侵略方針,為其侵華戰(zhàn)爭披上“合法”外衣,這也是這次會議日方最主要的訴求。這種“合法性”的宣傳帶有雙重含義,既是讓日本國內民眾認可這種侵略具有正義性,也讓身處偽政權統(tǒng)治下的民眾承認偽政權的正當性。這二者的關系只有在日本侵華的合法性基礎上,后者才能順理成章地確立。因此,無論是偽滿洲國還是汪偽政權,都在極力美化日本的侵華意圖。不同的是,東亞新聞記者大會的舉行,是試圖將這種各自為政、沒有統(tǒng)一路徑的宣傳統(tǒng)合起來,建構一種整體的、宏觀的、利于侵略者和偽政權形象的政治幻象,吸引受眾的注意和信任。這種幻象是“基于可預知的符號轉變而建立的:由新變舊,由令人驚異變?yōu)槿藗兪熘?,由利己主義轉變?yōu)榫哂泄婢瘛!雹賉美] W.蘭斯·班尼特:《新聞:政治的幻象》(第5版),楊曉紅、王家全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年,第 158 頁。

      然而,日本與汪偽、偽滿在建立新秩序的模式上存在分歧。在日本與會代表看來,舊秩序的摧毀需要依靠武力來解決,武裝侵略成為日本侵華前期的主要表征。但是,汪偽和偽滿代表則認為,新秩序的構建不應只有暴力,還需要一套以東方固有的道義精神為基礎的灌輸,才能打破以功利主義為出發(fā)點的損人利己舊秩序,建設共存共榮的新秩序。②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1941年8月,第56頁,廣東省檔案館藏。這種分歧隨著戰(zhàn)爭的膠著,汪偽政權的政治需求有所緩解,并達成政治宣傳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意見。

      繼武力戰(zhàn)之后,日本軍政界強調宣傳戰(zhàn)的作用,而宣傳的重點之一就是將日本的侵略行徑美譽為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圣戰(zhàn)。參與該次大會的日軍今村均司令官認為這是適合時宜之壯舉,在他看來,蔣介石的宣傳戰(zhàn)已對日本的進一步侵略構成嚴重威脅,消解著偽政權的權威性,“抗戰(zhàn)反汪之政權,已沉淪于絕望之深淵,然而,其宣傳謀略以圖攪亂后方?!雹弁魝文暇﹪裾姓盒麄鞑烤幱。骸稏|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1941年8月,第49頁,廣東省檔案館藏。今村均認為報道宣傳于現(xiàn)代為重要戰(zhàn)爭手段之一,與戰(zhàn)爭的勝利有密切不可分離之關系。殖民體制下,報刊的作用已不在于使公眾耳聰目明,而在于如何利用新聞重構社會現(xiàn)實,維系日本在淪陷區(qū)的利益以及偽政權的穩(wěn)定。發(fā)揮報道的作用,放大輿論戰(zhàn)的功效無疑符合日本、汪偽政權以及偽滿洲國的共同利益,所以這次會議基本定調為發(fā)揮新聞界的宣傳力量,形成統(tǒng)一口徑,一致對外宣傳,為構建新秩序而努力,最終“使日偽新聞勢力達成一致的共識,以動員東亞新聞界全部之筆桿,為闡揚東亞新秩序建設思想而與彼維護舊秩序者戰(zhàn)”。④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骸稏|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1941年8月,第3-4頁,廣東省檔案館藏。

      在殖民宣傳體制下,報紙受殖民機構統(tǒng)制,其生產的新聞必然是殖民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日本的殖民宣傳目標是將“現(xiàn)實的政治世界”變?yōu)橐粋€“充滿現(xiàn)實政治形象的世界”,日本與偽政權共同制造一種“正義”的原型,從輿論的層面將這種原型外化為社會心理和歷史文化的力量,試圖“喚起某種認同感,是構成一個民族和文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影響到新聞話語的建構,沉淀在新聞話語之中。”⑤曾慶香:《新聞敘事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第226-228頁。日本“利用原型解構更為貼近受眾,釋放沉淀在受眾心底的情感,以達到誤導輿論的功效。但也在刻意地成為新聞話語中固定成見、刻板印象的發(fā)源地,成為大量復制、傳播假新聞的根源?!雹拊鴳c香:《新聞敘事學》,第246頁。

      (二)法統(tǒng)與情感的建構:為汪偽政權“正名”。汪偽政權的真正“確立”需要經過法律的認可,以及統(tǒng)轄區(qū)內民眾的情感“認同”,前者需要日偽政權和國際上的承認,后者則主要靠汪偽政權的刻意宣傳,制造虛假民意和繁榮景象以騙取民眾的認同。從日本在華扶植的殖民政權來看,并非只有汪精衛(wèi)的南京政府,在此之前,就已成立了以溥儀為首的偽滿洲國,以王克敏為首的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梁鴻志為首的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汪精衛(wèi)偽政權的確立實際上是與王克敏、梁鴻志相互博弈的結果。這些漢奸力量矛盾雜糅,背后摻雜的是日本政府內部力量的較量。王克敏得到日本陸軍省支持,日本侵略軍是以陸軍為骨干,以華北為基地,逐步向華中、廣東擴展。梁鴻志在南京陷落后成立的維新政府隸屬日本海軍省。由于北平臨時、南京維新兩個偽政府分別由日本陸軍省和海軍省控制,而陸海兩省之間的爭權,影響了偽政權的統(tǒng)一。汪偽政權能夠在眾多偽政權中勝出,無非是殖民地“他者”內部權力博弈后的“合作”狀態(tài)。

      盡管汪精衛(wèi)最后在日本的扶持下自導自演了一場政權成立的盛大儀式,但直至偽政權成立之初,日本、偽滿洲國以及國際上其他國家都沒有承認其合法性。這也是汪精衛(wèi)最為擔心的事情之一,他曾和畑俊六談道,“南京‘國民政府’政治信用之獲得”是其最為憂慮的。①《日本侵華當時的“支那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日志中的汪精衛(wèi)》,任思等:《汪精衛(wèi)集團》,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4年,第43頁。在會議的政治分論壇中,偽政權代表不約而同地提出強化汪偽政權地位的要求。許力將和平建國運動與強化國民政府相關聯(lián),認為只有強化了汪精衛(wèi)的“國民政府”才能領導中國實現(xiàn)和平,“強化國民政府是制造和平事實的總樞紐”。②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骸稏|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1941年8月,第43頁,廣東省檔案館藏。該次會議已然成為汪偽政府與日本談判條件的會議,同時也反映出汪偽政權對日本援助他們的決心持有懷疑態(tài)度。汪偽代表紛紛要求強化汪偽的“國民政府”,許錫慶在政治小組討論時,提出希望日本在可能的范圍內,減少種種限制干涉,使中國民眾痛苦得以解除。只有日本協(xié)力援助,強化國府,全面和平早日實現(xiàn),則中國可以分擔東亞新秩序責任,然后東亞共榮圈才可確立。③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骸稏|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1941年8月,第42頁,廣東省檔案館藏。

      汪偽政府代表的訴求獲得與會人員尤其是日本代表團的認可。日本代表比佐友香承諾,日本對中國的援助力量雖少,但有同樣決心,“希望中國切勿彷徨,互相信賴”,甚至將強化汪偽南京政府的舉措上升為日本決不改變的鐵的國策。日本記者團團長神子島認為“大家同一觀點,中國方面一致希望全面和平,強化國府,日本方面同感援助強化國府,絕不改變。一次作一個信念前進,不要失望,不要懷疑?!雹芡魝文暇﹪裾姓盒麄鞑烤幱。骸稏|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1941年8月,第45頁,廣東省檔案館藏。顯然,在這次會議中,汪偽政權的訴求是:強調其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并要求得到日本以及包括偽滿洲國在內的與會代表承認。這次會議在某種程度上是汪偽政權與偽滿洲國、日本之間的妥協(xié),也促使日本把與汪偽政權簽訂的部分空頭支票給予兌現(xiàn)。會議之后,日本將會落實1940年11月汪偽政權與日本簽訂《中日間基本關系條約》的相關內容。日本逐漸名義上“交還”在華的專管租界,“撤廢”在華的治外法權。隨之而來的是畑俊六告知汪精衛(wèi),要求今后全面和平因重慶態(tài)度已全然絕望,唯有強化南京“國民政府”與重慶對立,采行政治的攻勢。⑤《日本侵華當時的“支那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日志中的汪精衛(wèi)》,任思等:《汪精衛(wèi)集團》,第43-44頁。

      要讓民眾接受偽政權的荒誕理論,除簡單粗暴的灌輸方法外,還需要將理論轉化為具體的事件滲透于各種組織、儀式和實踐活動中。汪精衛(wèi)借該次會議,精心布置會議的會場,也將淪陷后的廣州加以裝飾,呈現(xiàn)出一種虛假的“繁榮”。在某種程度上,這次會議也是一場儀式活動,在這場活動中,汪偽政權將“和平建國”理論的實踐效果通過儀式中規(guī)則化的程序來描述并強化某些特定的價值。在大會召開前夕,偽廣東省政府營造了“繁榮”而又熱鬧的環(huán)境和氣氛。在廣州主要繁華的街道上都貼滿宣傳畫帖,許多高大的牌樓、高樓掛滿長旗,大街上都用大字寫著“歡迎東亞新聞記者大會代表”,商店門上也扎起寫有這類字樣的彩花、彩帶。當時的廣州日偽報刊紛紛營造會議召開前的熱烈氣氛,各報上的大字消息每天要占用半版,偽南京政府宣傳部與偽廣東省政府的負責人員從早忙到晚,日本陸海軍機關也整日陪同吶喊、開會、討論等。⑥李雅森:《粵南萬里行——東亞新聞大會赴約紀行 》,《盛京時報》1941年8月7日第7版。這種裝飾容易吸引民眾的目光,引起他們的關注,在調動群眾懷舊情緒的同時引導大家對于當下現(xiàn)實的接納,最終目的“是把所具象化的社會意念、社會政策和社會價值,即主流意識形態(tài)成為眾人參與的儀式活動,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及價值標準”,⑦曾慶香:《新聞敘事學》,第201頁。以此主動建構統(tǒng)轄區(qū)民眾對汪偽政權的情感認同。通過這次大會,汪偽政權擔憂的法統(tǒng)地位的認可焦慮得到某種程度的緩解,汪精衛(wèi)的“和平建國”理論得到更廣泛的宣揚,尤其是通過“繁榮廣州”的虛假呈現(xiàn),對民眾的情感認同也起到一定的迷惑和欺騙作用。

      (三)宣傳輿論機制的健全:強化日偽新聞的審核。日本與汪偽、偽滿的民眾對建設東亞共榮圈的認識與態(tài)度有著較大的分歧,也致使在宣傳力量和統(tǒng)一口徑上有所偏差。日本、偽滿與汪偽三者之間的文化雖有同文同種之說,但建立在侵略基礎上的文化認同具有明顯的壓迫性,難以讓民眾理解、接受并內化為行為準則、理念信仰。在與會代表看來,要使建設東亞共榮圈的理念成為三方國民的共同意識需強化相互的文化溝通,加深相互間的理解。許錫慶則提出健全宣傳輿論機制的建議,認為它關系到日本東亞共榮圈戰(zhàn)略能否順利實現(xiàn)。日本駐廣州總領事高津將東亞共榮圈殖民戰(zhàn)略概念的宣傳視為三方國民的共同精神路標,只有確立一致認同的宣傳方向,才能喚起健全活潑的國民輿論,向一定的國策邁進,“以免對于企圖妨礙東亞新秩序建設之英美,及其他敵性的國家,亦應去糾正其認識,尤其是對于仍持續(xù)作無益之抗戰(zhàn)的重慶政府,更要打破其迷夢。”①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骸稏|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1941年8月,第43頁,廣東省檔案館藏。

      殖民者對殖民地施行的文化侵略往往會受到本土文化的抵制,而且東亞諸國的文化界缺乏聯(lián)絡,官方的相互往來僅表示三方政治上的契合,民眾和民眾之間的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一向沒有機會大規(guī)模展開,這導致日本的殖民理論和偽政權的“和平建國”理論的宣傳顯得空洞無物,與民眾生活缺乏關聯(lián)性,自然也難以為民眾所信服。因此,如何改變宣傳方式是日本、汪偽與偽滿共同面臨的問題。許力建議日偽政權對內宣傳的原則應以“和平”為主線,多制造、介紹和宣傳“和平”事實給民眾看,強化國民政府是制造和平事實的總樞紐。

      新聞審查機制亦是會議商討的內容之一。消息的來源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消息源與新聞報道的方式之間產生了一種知識的生產與再生產的關系,新聞報道經過意義的解讀和構建,重新產生了一種基于自身利益的社會現(xiàn)象。在國際信息和國內新聞的報道上,日偽滿三方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許錫慶建議制定三方共同遵守的新聞審核機制,這一提議得到與會代表的支持,并羅列了具體的建議:一是審查新聞之有無錯誤,言論是否正當;二是審查宣傳要點效果,我方報紙雜志有無遵照宣傳要點辦理;三是審核國內外發(fā)生之特種問題之背景與動機以便駁斥糾正。這種新聞審核機制無疑強化了日偽新聞報刊的宣傳管制,窒息了偽政權統(tǒng)轄區(qū)內的輿論空間。

      三、擴張殖民宣傳:建構大東亞殖民文化軸心圈

      任何殖民戰(zhàn)爭最后幾乎都會演變?yōu)槲幕那致院驼鞣?。一方面殖民侵略通過文化的宣傳,強調其文化的優(yōu)越性,并將殖民者的文化滲透至日常生活中,繼而確立殖民文化霸權的地位。另一方面則是殖民者扶持的偽政權需要將殖民地本土文化融入侵略者的文化中,以偽裝偽政權倡導文化的合理性,這兩者都需要新聞界的力量進行操縱。

      (一)大東亞文化共同體意識的喚醒:以日偽新聞界力量為武器。日本侵略者很清楚,僅僅依靠暴力是不可能征服占領區(qū)人民的思想的,“最殘忍,最固執(zhí)的征服者都需要地方上的向導和情報提供者。成功的占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內部的反叛者、同情者以及野心家之間的共謀”。②Michael Marrus and Robert Paxton, Vichy France and the Jew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Reprint,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xii.這就需要打破日本、偽滿洲國與汪偽政權宣傳上的藩籬,統(tǒng)合各方意見,形成宣傳的最大合力。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汪偽政權、偽滿洲國與日本之間的交流較少,前兩者雖然都在管轄區(qū)內盡力從事東亞“和平”的精神建設,但在日本看來,相互之間缺乏意見交換的努力,大大減少了功效?!叭龂癖娭g,尚不免有許多隔閡,此種隔閡,一日不打破,即一日為復興東亞解放東亞的阻礙力。”③《東亞新聞記者大會揭幕》,《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202頁,廣東省檔案館藏。因此,在該次會議中,日本記者團代表認為,如何團結三方民眾以實現(xiàn)東亞的自主興隆,當為大會的大課題。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的傀儡政權都認為,東亞和平建設的完成,絕不是僅靠少數(shù)所謂先知先覺的大聲疾呼就能奏效,其實際的推進力量,還在于大眾的同情和認識,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擁護和熱情。喚醒東亞民眾對建設東亞共榮圈的共同認知則需要東亞記者們的力量,只有通過文化上的融合,建構東亞各國人民都認同的文化共同體意識,才能消除殘存在彼此間的隔閡。④《東亞新聞記者大會(中華日報社評)》,《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199-200頁,廣東省檔案館藏。

      這次會議對于日本的“南進”戰(zhàn)略有著重要影響。日本希望憑借日偽新聞界的力量,使建設東亞共榮圈的理念成為日本國民與偽政權民眾的共同意識,進而借助輿論戰(zhàn)的力量加速“南進”步伐。與會的日本興亞院書記官阪田純雄稱,由于英美勢力對東亞的包圍形勢突然加劇,日本對華以及東南亞的政策由大陸的內壁,擴轉到大洋的彼岸,在此歷史轉換的大時代,日、汪、滿三方言論界舉行的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具有深長意義。①《為推進東亞新秩序戰(zhàn)所望于言論界者》,《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197頁,廣東省檔案館藏。日本記者代表團則將新聞記者視為傳播東亞共榮圈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新聞人所負的使命,為三方文化的溝通,及以正常理念,作民眾的啟蒙指導?!雹凇度毡敬碇罗o》,《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67頁,廣東省檔案館藏。在偽滿代表看來,一切建設,首以人心之安定啟蒙指導為前提,而其實行,則需要媒體的宣傳動員發(fā)揮輿論的功效。③《滿洲代表致詞》,《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68頁,廣東省檔案館藏。與會的意大利駐粵總領事代表也認為,“一國所采行之政策,若無輿論之同情,僅由外交路線上做去,殊感困難,因領導群眾,實為新聞界神圣之天職,因一般民眾每缺乏正確之判斷力。”④《意國駐粵總領事致詞》,《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66頁,廣東省檔案館藏。

      無論是汪偽還是偽滿洲國,他們在宣傳口徑上都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和平”是最適合當時中國發(fā)展的選擇。與會代表認為,“和平”的意義,應由領導東亞社會的東亞記者們擔負起推進的責任。日本、汪偽與偽滿洲國都需要摒棄宣傳上的分歧,以建構東亞共榮圈的共同體為目的,以建設文化軸心國的名義,溝通三者的文化,在謀輿論之統(tǒng)合團結的同時,將輿論戰(zhàn)擴大到東亞諸國,讓日本的殖民侵略行為及殖民理論、偽政權取得的虛假成績灌輸于東亞各民族,以擴大新聞勢力在東亞的影響。⑤《日本今村軍司令官致詞》,《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印,1941年8月,第62頁,廣東省檔案館藏。此種意圖正如汪精衛(wèi)所言,東亞新聞記者大會是為溝通東亞文化,樹立東亞新秩序之文化支柱。⑥《汪主席在東亞新聞記者大會訓詞》,《外交公報》1941年第45期。事實上,建設東亞新秩序是一個誘惑力極大的殖民理論,但卻一直停留在文字上的評論和宣傳,沒有實際的效果。為使該侵略戰(zhàn)略化為實際,與會人員都強調,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口號不能只是徒然說說,而是應該實踐,使其不成為空洞的口號。⑦《貢獻于東亞新聞記者大會之前》,《番禺縣政公報》1941年第20期。

      (二)新聞組織的建立:成立東亞新聞記者協(xié)會。這次大會還通過了成立東亞新聞協(xié)會的提案,以將大會確立的宣傳方針、政策、基調等向東亞諸國擴張。成立東亞新聞協(xié)會的目的是將其作為三方永久團結的新聞機構。在與會者看來,僅僅召開一次大會無法達到確保建設東亞新秩序順利進行的目的,成立東亞新聞協(xié)會才是制度性保障。東亞新聞協(xié)會是為日本、汪偽和偽滿三者文化之緊密合作的成果和要求,負有監(jiān)督和推動東亞新聞力量合作和發(fā)展的職責。與會者提出在汪偽政權統(tǒng)轄范圍內完善日偽新聞組織機構,先建立地方性或地區(qū)性的新聞組織如廣東新聞記者協(xié)會,繼而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全國性”的新聞機構,并且將此作為推行“東亞新聞協(xié)會”的前提。在偽滿洲國和日本都已成立了新聞組織,如日本有新聞聯(lián)盟,偽滿有新聞協(xié)會,但汪偽政權尚未成立全國性的新聞組織,因此,趁此通過東亞新聞協(xié)會提案之際,汪偽代表呼吁先成立三方各自統(tǒng)一的全國性機構,然后構建由地區(qū)新聞組織、“全國”組織和東亞新聞組織相互隸屬和管理的日偽新聞組織勢力范圍。東亞新聞協(xié)會的成立,實質上是對殖民地輿論管控的強化以及對日占區(qū)民眾思想荼毒和洗腦程度的深化。

      四、結語

      日本、汪偽與偽滿洲“以后一切的方針和步驟,都在這次大會中確立起來”,三方在有關戰(zhàn)事新聞、殖民理論宣傳等方面達成共識,對建設東亞新秩序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得到空前提高。與會代表金雄白在會后表示,“東亞的全體新聞記者經過這一次的大會,彼此間都有了進一步更清楚的認識,我們已有了同一的目標同一的方針”。①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骸稏|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1941年8月,第90頁,廣東省檔案館藏。滿洲記者代表團團長大西秀治則認為,建設東亞新秩序之聲音早已充溢耳鼓,或見諸文字,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的闡述和宣傳上。經過該次大會后,通過日汪滿三方代表相互交換意見,得見東亞全部的現(xiàn)實情形,認為建設新東亞已屬當前應急之務。②汪偽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宣傳部編?。骸稏|亞新聞記者大會實錄》1941年8月,第89頁,廣東省檔案館藏。此后,日偽新聞輿論界被納入戰(zhàn)時體制之中,在戰(zhàn)時新聞、社會新聞、儀式盛典等方面的報道幾乎都貫徹會議既定宣傳方針。如在戰(zhàn)時新聞方面,極力強調日軍強大的軍事攻勢,以及取得的戰(zhàn)績,讓民眾對日本的軍事力量產生恐懼。在社會文化方面則極力粉飾淪陷區(qū)民眾生活的繁榮和美好,并采用對比的手段,強調國統(tǒng)區(qū)民眾生活的流離失所。在每年的日軍侵略紀念日慶典儀式中,以廣泛征文、開辟報紙電臺專欄慶祝以及舉辦社會文化活動的形式,營造一種繁榮景象,意圖改寫民眾的歷史記憶,奴化淪陷區(qū)民眾。③詳見李龍:《〈廣東迅報〉的殖民宣傳研究》,暨南大學2019年博士學位論文。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這次會議取得的“成效”。

      吊詭的是,盡管汪偽政權聲勢浩大地舉行東亞新聞記者大會,但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報紙對于該會的報道和批評卻幾無痕跡。這或許說明了這次大會并未重要到使國共兩黨展開輿論對戰(zhàn)的程度。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這只是一場旨在散布“希望性”情感傾向的新聞界會議,以滿足日本戰(zhàn)時體制的輿論需求。事實上,早在1939年,日偽曾企圖將新聞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展到東南亞一些國家,但是遭到抵制。④[日]“荷印華僑”,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外務省記錄,1939 年,JACAR:B10070249000。這次會議在某種程度上是出于發(fā)動日本、汪偽與偽滿的輿論界力量,對內迷惑和“安撫”民心,煽動民眾為日本的侵略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支持,對外則是爭取國際政治地位,從輿論上為日本“南進”戰(zhàn)略制造虛假民意,披上“合法性”的外衣。汪偽政權標榜1941年的東亞新聞記者大會是第一屆,爾后將會在偽滿、日本每年召開盛會,但從1942年的日偽文獻來看,該次會議的隆重儀式卻未重現(xiàn)在偽滿,⑤《東亞操觚者大會開幕》,《廣東迅報》1942年8月6日第2版。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東亞新聞記者大會始于汪偽的政治企圖以及日本的侵略野心,但并未得到始終如一的貫徹落實。在大會中討論通過的成立東亞新聞記者協(xié)會決議也只是一紙空文。缺乏這個執(zhí)行具體事務的機關,東亞新聞記者大會議定的內容就沒法具體開展,這也導致該會議更多只是一場赤裸裸的商討新聞侵略的行為,呈現(xiàn)的是思想上的交流和宣傳上的迷惑而已。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這次大會無疑還是日本與汪偽政權的一場政治博弈。汪精衛(wèi)偽政權雖然標榜為中國國民黨的“法統(tǒng)”政府,統(tǒng)管關內各淪陷區(qū),而實際上各地偽政權均保持獨立,“各有各的利益和圖謀,往往在日本允許的限度內各行其是?!雹迯埲骸斗纯管娛氯肭峙c抵制文化殖民——抗戰(zhàn)時期北京淪陷區(qū)文學中的民族意識與國家認同》,《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導致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極其復雜,既是各偽政權之間利益博弈的結果,也是日本軍政力量在華相互制衡、較量的表征。因此,在會議中,汪精衛(wèi)希望的是結成偽南京政府與日本的新聞聯(lián)系,而日本則強行要求把偽滿洲國加入該次大會。汪偽代表多次要求日本增強汪偽政權的地位,而日本代表則多次表明態(tài)度,勸解汪偽政府不要懷疑。由此可以判定的是,盡管該次大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日本、汪偽與偽滿洲國在宣傳輿論上的分歧,但三者之間并非就此緊密團結一致,而只是一種貌合神離的合作。因此,嘗試探討這段被忽視的歷史,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抗戰(zhàn)時期日偽新聞勢力之間的博弈以及走向,更深刻地認識新聞之于戰(zhàn)爭的作用和意義。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華南師范大學左雙文教授、暨南大學趙建國教授的悉心指導,特此致謝!)

      中卫市| 张家港市| 福安市| 祁门县| 芜湖市| 双牌县| 高邑县| 富裕县| 遵义县| 黑山县| 高雄县| 南平市| 凉山| 泽州县| 新源县| 阳原县| 黎城县| 增城市| 思南县| 萝北县| 许昌县| 依兰县| 治县。| 敦化市| 城固县| 泾源县| 达拉特旗| 铜梁县| 和龙市| 阳曲县| 嘉定区| 左贡县| 澄迈县| 利津县| 新余市| 柏乡县| 永新县| 德惠市| 公安县| 金昌市|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