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何謂“大學治理”:意涵、主體與目標

      2022-12-30 09:43:26湯廣全
      巢湖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大學治理主體大學

      湯廣全

      (梧州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引言

      自2003年第一篇中文期刊論文闡釋“大學治理”[1]以來,該話題成為研究者尤其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點與重點。但是,什么是“大學治理”,見仁見智。有觀點認為,大學治理是大學內(nèi)部達到有效自我管理的程度,是一種大學自治狀態(tài)[2]。無論是“有效自我管理”,還是“自治”,都是對“大學治理”的贊揚與美化。問題是:何為“有效自我管理”,大學中的主體之一——學生,他們的“自治”權在哪,論者只字未提。有觀點認為,大學治理是要去行政化和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使大學回歸本原、本位,按大學的本來面目去治理大學,以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3]。論者立場鮮明,不贊成“大學治理”中的“過度”“行政化”色彩,言之成理。問題是:“治理”與“管理”是什么關系,何為“現(xiàn)代大學制度”,論者并未明確回應。有觀點認為,大學治理的本質(zhì)是多元利益主體間權利、利益關系的協(xié)調(diào),體現(xiàn)在人力資本與物質(zhì)資本間的制度安排上[4]。無疑,論者觸及了大學治理的本質(zhì)。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利益主體——政府,如何協(xié)調(diào)與處置,論者并未涉略。有觀點認為,大學治理在政策上的規(guī)定就是現(xiàn)代大學制度,即“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參與、社會監(jiān)督”[5]。這樣“全員參與”的“大學治理”無疑比較周到,問題是:“民主參與”的主體具體包括哪些,大學治理的主體之一——學生,論者絲毫沒有涉略。還有觀點認為,大學治理,概念模糊,恰能為各種不同的利益主體接受它鋪平道路,預留了想象和操作空間[6]?!按髮W治理”概念可以粗線條,可以不精確,但不可以“模糊”。因為一旦“模糊”,“大學治理”研究就可以信馬由韁,如何嚴密論證。正如論者所言,關于大學治理“是什么”及理論分析的解釋性研究較少,而關于其“應該是什么”的規(guī)范性研究較多[7]。重要的是,大學“治理”的主體主要有哪些,論者也不盡一致,多數(shù)含混地一帶而過。而且,大學主要“治理”什么,如何有效地“治理”,雖不乏洋洋灑灑、分門別類的闡釋,但具體治理什么,論者自說自話,不能取得共識或接近一致;至于有效治理,論者們雖條分縷析,引經(jīng)據(jù)典,但在邏輯上并不明晰,甚而語焉不詳。本研究旨在嘗試性地一一回應如下問題:何謂“大學治理”,大學由誰“治理”,大學“治理”什么。

      一、“大學治理”的意涵

      “大學治理”具體何意,不同的人解讀各不一樣。這既關涉對其語義結(jié)構的理解,又關乎人們對“治理”不同維度的分析,也涉及學界對大學目的與大學目標的闡釋。

      (一)“大學治理”的語義結(jié)構

      嚴格地說,“大學治理”是一個相對寬泛的術語,它的語義結(jié)構沒有得到嚴密的邏輯厘清,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含義。

      1.主謂詞組

      “大學治理”是一個主謂詞組,即大學是一個主體,“治理”是它發(fā)出的一個行動。按這個思路理解,“大學”這個主體是一個語焉不詳?shù)氖┬姓?,即它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實踐者。也就是說,大學這個主體既有理論上的內(nèi)涵,又有現(xiàn)實中的具體含義。一方面,理論上的大學這個主體主要是指教師與學生按一定的規(guī)范而形成的共同體;另一方面,現(xiàn)實中的大學這個主體既有校級與中層管理者的偏向,又有上級主管部門的意志與大學領導者意志的有機結(jié)合。而且,就當下中國的國情而論,大學的主體又是校級及中層管理者與大學教師、學生、教輔人員的結(jié)合體。此外,這樣的主謂詞組還使人尤其是讀者想象出另外一種情形,即研究者在談論、闡釋“大學治理”的應然與實然時,隱含著只有他們才有資格進行這樣的探究。這樣的“大學治理”就易淪為少數(shù)人的專利、專權了。

      2.動賓詞組

      “大學治理”是一個動賓詞組,即“治理大學”的另一種說法,也是一個無主句,把“大學”這個對象看作是一個特殊的實體。這里的問題是,誰來治理大學這個實體,誰有資質(zhì)治理大學,我們并不清楚,這并非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需要認真思考與探討,亟需明確界定與厘清。這似乎又回到了主謂詞組的“大學治理”上,即“治理”大學的動作具體由誰發(fā)出,“治理”大學的資格與權利屬于誰,由誰來主導。

      3.偏正詞組

      “大學治理”即“大學的治理”,中心詞為“治理”,修飾語為“大學”,二者合起來表明:研究者既可為參與者之一,也可為旁觀者。這是一個公共話題,處于不同境遇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解說與推論,昭示它本身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既然如此,它就不能任由少數(shù)人“說話”,理應容許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通過爭議、爭論,以便達成共識;即便一時達成不了共識,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也比少數(shù)專家自說自話,甚至“一言堂”好多了。因為是公共話題,就必然不能任由少數(shù)人掌控“話語權”,形成“學霸”而致真理越不辯越不明的尷尬。

      (二)“治理”的多學科視角

      按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治理有兩個義項,即統(tǒng)治、管理;處理、整修[8]。它與管理的含義較接近。按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管理的義項有三:負責某項工作使順利進行;保管和料理;照管并約束(人或動物)[8]。但“治理”與“管理”也有兩點微妙的差異:前者偏抽象,后者偏具體;前者偏宏觀,后者偏微觀。而且,按《辭?!返慕忉?,“治”還有研究、治學的義項[9]。按學者的理解,英文governance(治理)源于拉丁詞匯gubernare,意即steer(控制、引導),有時還有 sovereignty(統(tǒng)治權)之義[10]。本研究所理解的治理就是駕馭、引導。這要追溯到管理學、政治學尤其是教育學上事務的管控、協(xié)調(diào)等。

      1.管理學上的治理

      管理學是研究人、財、物的組織和配置與系統(tǒng)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xié)調(diào)及系統(tǒng)內(nèi)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適應等各種現(xiàn)象與規(guī)律的知識門類。管理學上的治理追求的主要目標是效率。理論上,這個效率不僅是物質(zhì)經(jīng)濟與現(xiàn)實功利,而且關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美滿;不僅關涉?zhèn)€人的物質(zhì)利益,而且關涉公共利益與社會福祉。事實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物質(zhì)利益與世俗功利占據(jù)“治理”的主導地位,追求的是狹義的“效率”。綜合而論,這樣的“效率”包括善用有限的時間、“重視對外界的貢獻”、善用自身與他者的長項、“要事第一”、善做有效的決策[11]。這樣的“治理”在內(nèi)涵上比“管理”偏抽象、宏觀。

      2.政治學上的治理

      政治也講治理。政治學是研究一定的社會公共權力的運作、形式、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門類。政治學上的治理追求的主要目標是秩序。理論上,這個秩序不僅是指各級各類實體的有效運轉(zhuǎn)與良性發(fā)展,也是指社會各階層心理與精神所追求的安寧與和諧。事實上,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政治往往優(yōu)先追求各級各類實體遵循既定的秩序和諧與共融,至少在形式上與表層上是這樣。

      政治學中所理解的治理是指: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diào)和并且采取聯(lián)合行動的過程[7]。我們無法擺脫現(xiàn)有的政治、行政架構來討論大學制度的創(chuàng)新問題,只能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在現(xiàn)有的政治架構中尋求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12]。有鑒于此,本研究所理解的政治學的治理主要是指宏觀上的駕馭與引導,屬于“管理”的上位概念。

      3.教育學上的治理

      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教育受制于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但又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教育學是以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思維品質(zhì)提升與人格養(yǎng)成等活動及其內(nèi)在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的知識門類。大學是學校教育中的高級階段。有人認為,大學治理是大學管理的目標,它是大學管理達到內(nèi)在和諧的一種狀態(tài)[2]。筆者認為,恰恰相反,大學治理偏于宏觀與抽象,大學管理偏于微觀與具體,后者從屬于前者。教育學上所理解的“治理”,追求的最高目的是人格養(yǎng)成與道德修為??紤]到近代以來,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之地,具體到大學上“治理”的最終目的,除了人格養(yǎng)成、道德修為之外,它還要致力于學術研究這一重要旨歸。二者合起來就是人格養(yǎng)成與學理追求。

      (三)“大學治理”何謂

      明晰了“治理”的管理學、政治學及教育學維度上的內(nèi)涵及追求的主要目標、最終目的,接下來自然集中致力于“大學治理”內(nèi)涵的探討。一方面,“大學治理”主要致力于學理探討,闡釋理想的“治理大學”的方法與路徑,以圖人格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追求真理,逼近真相,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與人類進步事業(yè);另一方面,只有把“大學治理”的學理探析與“大學治理”追尋的最終目的結(jié)合起來,才能明確其學術研討的真正意涵。

      1.效率提高

      理論上,大學里的主體主要是指教師與學生,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大學里面兩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說,大學治理好不好,主要的觀察指標就是教師的教是否順暢、有力、有效,學生的學是否活躍、滿意、有成。如果教師的教能夠有力地激發(fā)學生的學,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使其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的挖潛與激發(fā),師生雙方道德情感與思維品質(zhì)都能得到良性發(fā)展,就一定是“好”的“大學治理”。舍此有無其他主要的觀察指標?回答是否定的。有人會反駁:難道服務社會、促進科學文化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是大學追求的重要指標?

      誠然,服務社會、促進科學文化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是大學責無旁貸的責任,但是,這些只是大學教與學的“衍生品”或次要責任。大學的主業(yè)是教與學。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里的“教”是研究型的“教”,“學”也是研究型的“學”,也即教學中有研究,研究中有教學;學習中有探討、存疑、批判,探討、存疑、批判中有學習,即獨立思考與個性創(chuàng)造。在研究與探討中,師生雙方都能得到思維的碰撞、觀念的激蕩、觀點的切磋。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有效”“有成”不是單純的經(jīng)濟學上所理解的計量與績效,不是工廠所追求的“產(chǎn)品”加工與批量化的“速成”,而是立德樹人與優(yōu)良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是追求真理、逼近真相的學術“拉練”,是觀念碰撞、德性激蕩的“腦操”。唯此,服務社會、促進科學文化與科學技術發(fā)展才會有源頭活水,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才會綿延不絕。

      無疑,實踐中,大學里的主體遠不止于教師和學生,教與學只是大學的中心之一甚至淪為“邊緣”。這是當下真正的“大學治理”迫切需要解決的要務,也是“大學治理”研究蓬勃興起的潛臺詞。

      2.秩序維持

      所謂秩序,就是“有條理、不混亂”[8]。這里的秩序不是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諸如交通秩序、排隊秩序等,而是指大學“教”與“學”中理性遵循的規(guī)范、制度。比如,頒布了的教與學守則、指定了的教科書、制訂了的教學大綱,在遵守以上學術規(guī)范等“秩序”的前提下,教師與學生具有一定的相對自由,至于課堂上教師怎么教、學生如何學以及課下教師怎樣備課、改作業(yè),學生怎樣安排時間完成作業(yè)等則屬學術自由,服務師生教學的行政人員或教輔人員不得隨意干涉、無端插手、滋事相擾。盡管學術無禁區(qū)、討論有限度,但是教師與學生在不違反國家大政方針與法律法規(guī)及校紀校規(guī)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而無需視行政人員的臉色、好惡、意旨等行事;只要遵守學術規(guī)范,就無需顧忌與行政管理者的價值觀有無沖突、是否利害等瓜葛。這個秩序的維持關系到大學的學術自由原則能否得到忠實地踐履,關系到大學治理的內(nèi)核。原因有二。

      其一,教學在大學中處于中心地位。就學生而言,首先,學生向來是學校教育中的兩大主體之一。從人數(shù)上來看,一般高校的學生人數(shù)隊伍龐大(世界上少數(shù)以研究為主或有特殊要求的高校除外)。從辦學目標來看,高校的主要活動就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勞動者與建設者。如果高校的辦學目標不是為了學生,那么社會主義國家的高校就是背離教育方針、背離黨的宗旨。從學校的主要活動來看,高校的招生、教學、考試、評估等都是為了教育教學,都是為了學生的學業(yè)。如果高校系列活動中少了學生,或者高校系列活動不是為了學生,那么高校一定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一定存在質(zhì)量保證的問題,一定得不到廣大民眾的擁戴。其次,學生學習是學校教育中“教”與“學”的兩大事項之一。學生的主要任務是來學校學習。盡管教學中有教師主動的參與、管理者“背后”不厭其煩地提供的服務、教輔人員“課外”默默無聞地提供的惠助,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為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為了學生能力的提升,為了學生擇業(yè)能力的提高。學習既是學生的主要任務,也是高校其他主要活動圍繞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就教師而論,首先,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了幫助學生完成學業(yè)。高校教師的具體事務是制定、實施、完成教育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完成學業(yè),使其掌握知識、完善品德、提高學力,進而提升其自食其力、建設國家、服務社會的能力。具體而言,教師的主要責任是上好課,提升學生的學力。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課外輔導等都是為了更好地教育教學。教師通過這些具體的教育教學,旨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建設者,直接或間接地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服務。教師的價值也主要體現(xiàn)在這些方面。其次,教師的主要活動就是教育教學。他們需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陶冶情操。無論是調(diào)查、備課、上課、輔導、課外活動等都是直接間接地服務教育教學,服務學生,培養(yǎng)人才,擔當責任,履行義務,回報社會。誠然,高校教師除了教學,還有科研任務。事實上,教學與科研是連為一體的,因為教學中有科研,科研中有教學;科研是為了教學,教學能夠促進科研。教學要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參考資料,研究我們所處的時代,甚而研究教師自身,所以才有“研究型教學”這一提法。只有具有研究內(nèi)涵的教學,教學才有廣度和深度。沒有研究與探索的教學,教學必然是相當膚淺的,缺失創(chuàng)造力的,沒有資質(zhì)的。

      其二,科學研究具有相對獨立性。高??蒲惺恰敖獭迸c“學”兩件事項中須臾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一方面,科研與教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科學研究又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科學研究具有自身的規(guī)律性。比如,科學研究需要調(diào)查研究,需要尊重事實,尊重客觀實際,來不得半點虛假。第二,科學研究過程與結(jié)果容不得主觀臆想。一是科學研究的過程始終圍繞客觀事實展開。盡管科學研究的緣起、計劃、實施及結(jié)果都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但是離開了客觀事實,再強的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也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二是科學研究的結(jié)果與結(jié)論必須尊重客觀事實。雖然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手段與研究路徑的把握,離不開研究者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但研究結(jié)果與研究結(jié)論一定建基于客觀事實之上,一定來自于研究者對材料本身的邏輯把脈,一定立足于研究者對客觀事實內(nèi)在秩序的分析與綜合。

      本質(zhì)上,無論是效率提高,還是秩序維持,都是對高等教育自身理性的遵從,即遵守大學之道,尊重教學與學術內(nèi)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就是說,效率提高也好,秩序維持也罷,都是對大學自身邏輯的尊崇。所謂邏輯(logic),源于希臘語,意指思想、理性、言詞,現(xiàn)代漢語中多義,本研究取“一般的原則或規(guī)律”[13]這一意涵。大學的邏輯實質(zhì)就是大學的理性,或者說大學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得到尊崇。總之,大學治理就是尊崇邏輯,尊重教學及學術自身的內(nèi)在規(guī)律,為教師與學生服務,立德樹人,追求真知。

      二、“大學治理”的主體

      大學由誰“治理”,這樣的問題看似簡單明了,實則難以回答。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學治理有內(nèi)部治理與外部治理之別,有理論上的大學治理與實踐上的大學治理之差,有主流社會認定的大學治理與“在野”者認定的大學治理之異,等等。

      (一)應然治理與實然治理

      大學是理性的產(chǎn)物。自中世紀大學成立以來,大學因個體理性的普遍發(fā)抒而漸次成長、發(fā)展、壯大,尤以十九世紀柏林大學誕生為代表,大學的自治特性越發(fā)明顯?,F(xiàn)代英語中的“大學”(university)一詞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本義是“組合”“行會”“團體”。英文中大學一詞還與宇宙(universe)這個英文詞匯的內(nèi)涵保持一致,這是因為十四世紀后,拉丁語universitas的含義逐漸演化為:專指由教師與學生組合而成的團體——大學。也就是說,這時大學師生的來源已不局限于一國一地,而是來自當時的歐洲各國,超越了具體的民族與國家范圍,具有一定的國際化程度,投射出大學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視野已然成型,徹底破除了封閉、割據(jù)一隅的地域限制,大大推進了思想的交流和觀念的碰撞,其啟蒙功能不言而喻[14]。十九世紀,德國政治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威廉·馮·洪堡(1767—1835)認為“大學教育應超越各種不同學科的一切區(qū)別而培養(yǎng)一種掌握和注重知識統(tǒng)一的能力,對人類知識的整體把握和人類的知識探求活動提出哲理性見解,同時將個人多方面的學識融為一體,以滿足生活中的某種普遍性要求”[15]。也就是說,大學要用哲學的眼光統(tǒng)一各種不同的學科,超越各種狹隘與偏見,追求普遍原則。柏林大學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就是對這一哲學精神的忠實踐履,進而成就了現(xiàn)代西方大學理想意義上的典范。二十世紀初,中國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主政北京大學,堅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努力踐行“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要旨,碩果累累,豎起了中國現(xiàn)代大學一座不倒的精神豐碑。大學理念是大學本義的高度濃縮。世界各國大學的教育理念異彩紛呈,各顯其能,承載著諸多的哲學要義,諸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哈佛大學的“與真理為友”、劍橋大學的“此地乃啟蒙之所和智慧之源”等都是對大學本義的集中投射,為各自民族與國家教學與科研的共同發(fā)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這是大學的應然之道。

      然而,大學始終建基于世俗社會中,不可避免地帶有她的平庸之氣、市儈積習,即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大學并非每所都接近上文所指稱的理想典范,實際上多數(shù)大學不同程度上都帶有其非理性的痕跡,即大學中兩個最主要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往往不是相對自主地遵從理性而是被迫遵照非理性的外力而行事。事與愿違?!皼]有人是通過命令才好好授課并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盵16]這種境遇下的大學“治理”必然違背大學之道,必然不能與真理為友。這種實然治理與應然治理的大相悖謬,根源在于堅守與并不堅守理性之間的沖突,在于如何處理超越與功利、遠圖與近功的關系。如果一切以市場所理解的“效率”“經(jīng)濟”來理解大學治理,“安置”大學的“教”與“學”,那么大學治理的應然之道必然遁形。正如論者所言:一旦經(jīng)濟動機成為“象牙塔”的主題,就會導致大學的指導思想失去了根本的教育宗旨及其與社會的聯(lián)系[17]。

      (二)自治與他治

      理性的大學治理帶來的必然是大學自治。所謂大學自治,字面意思易令人產(chǎn)生類似“大學治理”的不同理解,即主謂詞組、動賓詞組、偏正詞組的“大學自治”,區(qū)別在于“自治”一詞使得讀者對其產(chǎn)生不同維度的理解。首先,大學能夠自我控制與引導。大學是一個自組織系統(tǒng),撇開外力尤其是政府權力的干擾,它自身具有相對獨立性,與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自由、自處的時空相當廣闊。其次,大學自治暗含著大學有能力獨立應對教育領域的事務。何以如此?一是大學主要關涉知識與學術事務。教師與學生是為了知識與學術而匯聚到大學這個殿堂,學習知識,追求真理,以教育為志業(yè)。二是批判與創(chuàng)造是學者的天職。在知識的學習與探討中,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意見分歧,出現(xiàn)不同的觀點、態(tài)度與立場,碰撞、紛爭、角力是無法消除的。在這種“雜音”彌散與“異聲”相混的境遇下,外力無法干預,也不能干預,只有讓學者們在寬容、自處、自然的環(huán)境中自由談論、率性而為,方才拾得思想、真理、真相的果實。

      有觀點將“大學自治”與“教師自治”對立起來[18]。這從學理上是說不通的。原因在于:大學自治的主體天然地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也就是說,大學自治主要是教師自治與學生自治的統(tǒng)一體。換句話說,大學自治是教師自治、學生自治的題中應有之義,而非截然對立、水火不容。

      在大學自治的呼告與吶喊中,潛含著大學不能自治、大學“他治”的可能與事實。也就是說,大學自治是人們的美好懷想。事實上,大學一直在“他治”著或傾向性地在“他治”著。既然大學的主要主體是教師與學生,大學“他治”就意味著大學不是由她的主體——教師與學生主導,而是由他們之外的他者主導與掌控,也就意味著“象牙塔”中別樣的人如行政管理者或教輔人員乃至校外的力量成為大學的主宰,而真正的教師與學生反而成了配角,甚而淪為附屬。顯然,這樣的他治違背了大學的理性。有人會問,自治與他治是否可以共存。也就是說教師與學生的自治與行政管理者、教輔人員乃至校外力量的他治是否可以和平共處,各取所需。這取決于我們對自治的理解。一是自治的完整理解。既然是自治就絕不會是半自治、弱自治。二是自治的片面理解。既然是片面理解,那自治可能是半自治、弱自治。如前所述,大學的主體主要是教師與學生,而行政管理者與教輔人員的主要活動都是為了服務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按這樣的理解,大學自治就不可能是大學半自治、弱自治。也就是說,大學的他治是對大學主體的叛逆與反動,實質(zhì)是背離大學理性、大學之道。

      在當下中國大學追求自治的潮流中,大學內(nèi)部的權力更加集中,院系層級的學術領導、學術管理權力被不斷淡化乃至趨于模糊[19]。在這樣的境遇下,學生更是被邊緣化,極度背離大學的理性。正如論者所言,中國大學的黨政領導權力發(fā)揮主導作用,教師與學生等的影響微弱[20]。這是值得特別為之警醒的。習近平指出,教育領域的一些“問題和短板”非常突出,“迫切需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以“堅決破除制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21]。這里的“體制機制障礙”也可能就包括大學治理中教師與學生自主、自治權越發(fā)式微等情形的存在。

      (三)內(nèi)部治理與外部治理

      理論上,大學向來以“象牙塔”自居。事實上,大學無法脫離外部世界尤其是政治權力的干系。也就是說,大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無法擺脫外部政治權力的影響。無論是大學治理還是大學自治,大學的自主不是絕對的,顯然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它的自主管理權應服從于政府對其宏觀的調(diào)控,它的自主管理權受司法權的制約[22]?!昂暧^的調(diào)控”也好,“司法權的制約”也罷,都帶有外部治理的痕跡。

      因此,對大學來說,必要的外部治理不可或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平衡內(nèi)部治理與外部治理的關系,實質(zhì)是如何規(guī)范,怎樣劃界。這里有兩種傾向值得進一步深入反思。一種觀點認為,“過度強調(diào)政策導向不僅會使大學缺乏改革的內(nèi)在動力,還會出現(xiàn)依賴心理和合法性機制作用下的機會主義心理”[23]。誠然,過猶不及。但問題是,我國的教育包括大學教育是一種集權式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無論如何都不能小看外部治理的能量與作用。一定程度上來說,正因為外部治理的巨大能量與作用,才產(chǎn)生了“大學缺乏改革的內(nèi)在動力”,才會產(chǎn)生“依賴心理”與“機會主義心理”。這也正是前文所提及“體制機制障礙”所在。

      另一種觀點認為,“過分依賴邏輯和理念對治理進行比照,一些對治理的理解和建議難免有空中樓閣之嫌”[7]。物極必反。但問題的核心是,邏輯與理念是規(guī)范的前提與行動的向?qū)?。如果邏輯不通、學理不清、導向含糊、信念混沌,必然產(chǎn)生迷亂與悖謬。而且,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大學的外部治理與內(nèi)部治理不是兩相對立甚至水火不容。其一,外部治理包含政策及其背后的理念指導。能夠勝任指導職責的政策及其背后的理念在邏輯與學理上必然是清晰的,毫不含糊的。唯有如此,它才能“名正言順”。其二,理念有名實、內(nèi)外之別。作為導向的大學治理理念有名義與實質(zhì)之分,前者即名實不符或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而且,作為導向的大學治理理念有內(nèi)在與外在之分,即內(nèi)在的大學治理理念必然入心、入腦,尤其會在個體大腦中植根;外在的大學治理理念只是功利化的“虛晃一招”,雖炫目耀眼,但只是花里胡哨,口惠而實不至。邏輯順暢、學理清晰、信念堅定是大學治理實踐的“頂層設計”,必然較真,必須較真,來不得半點馬虎。

      有人會說,校務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或董事會等是大學治理的主體,而非教師與學生或其它群體。實質(zhì)上,至少按理性的邏輯理解,無論上述哪種委員會都是代行機構,即代表教師與學生的意志與利益而治理大學,而非代表他們個人或團體的利益,也即各級各類委員會的設立是為教師與學生服務的,為“教”與“學”的順利推進而“保駕護航”,而不是相反。

      總之,應然治理指向的是理性設計,遵從與遵守知識與學術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治理”的主體自然是師、生;而實然治理的主體則不盡然,可能是大學內(nèi)部的行政管理者,可能是大學外部的教育行政力量,或是二者的合力等。自治的理性傾向是教師與學生居于主導地位,而現(xiàn)實中的自治主體則要復雜得多,口惠而實不至;他治中的師、生則易淪為配角。內(nèi)部治理不僅指向教師與學生的主導而且指向師、生與管理者內(nèi)在的信念信仰,可能是師、生自治,可能是師、生與管理者一定程度的共治,可能是管理者的獨治等;而外部治理則進一步加劇了師、生雙方的邊緣化,如學術之外與大學之外教育行政力量的共謀等。因此,教師與學生理應成為大學治理的主導力量,而絕不是相反。

      三、“大學治理”的目標

      明確了大學治理的主體固然重要,同樣重要的是還須明確大學“治理”的目的何在,具體目標是什么。

      (一)政治與人際

      中國大學是集權式的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不可避免地涉及宏觀政治和大政方針與大學黨委領導、校長負責等人際協(xié)調(diào)。不僅如此,在大學外部,大學領導層還要處理好地方政府與大學之間的層級關系,以及應對書記及校長與省市領導的級別及上下、同行的微妙關系。同時,在大學內(nèi)部,校級領導需要處理與中層干部、管理者、教輔人員與廣大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管理者與師生之間的關系。此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非常微妙。這是中國大學不得不面對的教育現(xiàn)實。

      按照大學治理的理性邏輯,大學中最主要的主體就是教師與學生,其他各級各類管理者及教輔人員都應服務于這兩個主體。這是一種符合理性的大學治理理念。但是,事實上,無論如何,大學治理都要在各級各類管理者與廣大師生之間微調(diào)、平衡。而真要落到實處,就會出現(xiàn)理性的尷尬與邏輯的悖謬,即各級各類管理者往往成為大學事實上真正的主體,而廣大師生往往淪為真正的“教輔”“學輔”人員。

      大學關涉的政治與人際是其治理中的重要目標。如果大學治理中的政治與人際不能得到理性的對待或平衡,理性的大學治理邏輯就易成為幌子或擺設。

      (二)道德與學術

      目標與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立德樹人也好,道德為先也罷,大學治理中的道德提升、人格養(yǎng)成問題是大學治理的首要目的。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之一,教師的人品與修為是最為主要的。理性的大學治理不得不直面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教師有無教學資質(zhì)、有無育人資格自然成為其登堂入室的前提,如何評判與管理教師必然成為大學治理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學生的品性人格如何,怎樣培育與引導學生自然成為大學治理中另一重要問題。如何引導師、生棄“惡”從良、革故鼎新是大學治理的理性設計必須考量的優(yōu)先項。當然,作為各級各類管理者與教輔人員自身道德品性與學識才干的考量也是少不了,絲毫不亞于教師,否則就有缺位、瀆職、失職之嫌。三者是大學治理的基石。

      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重地,發(fā)展學術、創(chuàng)新知識是大學的目的之二。什么樣的大學治理氛圍最有利于學術發(fā)展?答案當然是爭鳴、爭鋒的寬容與自由。寬容與自由來自哪里,當然是來自理性自身和大學治理的“頂層設計”。學術自由發(fā)展本身就意味著對迷信、學霸、獨斷的反叛與叫板,是充滿道德意識、道德判斷、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的理想人格投射。反過來也一樣。二者互為表里,彼此相融,互利互贏,共同守衛(wèi)與呵護大學之道。

      (三)經(jīng)濟與技術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大學之道服務于學術,研究高深學問,追求真理。這是大學之道超越性的一面,但大學也有服務于世俗社會,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與技術進步的一面,即大學之道形而下的一面。盡管經(jīng)濟促進與技術進步附屬于高深學問的研究、真理的追求,但大學之道畢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它也要滿足民生需要、技術開發(fā)乃至經(jīng)濟發(fā)展,以接地氣。

      這是大學治理必須考量的目標。但是,這里有一個合理性的度或邊界問題,即大學治理追求的經(jīng)濟與技術指標需要服從與服務于立德樹人與學術進步,要建基于人格養(yǎng)成與真理探究之上,不能越位,更不能舍本求末,即不能為了經(jīng)濟指標與技術發(fā)展而急功近利,追求短圖與速效,否則一定會有欲速則不達之虞。這方面典型的經(jīng)驗教訓就是一些大學追求以發(fā)表高水平論文、立大項、獲大獎等為指標的所謂量化績效。這破壞了學術自身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敗壞了學風學紀,進而走向立德樹人與真理追求的反面,背離了真正的大學之道。

      總之,大學治理的目標離不開服務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科學技術的開發(fā)與進步,但不能止步于此而淡漠、遺忘乃至背離了真正的大學之道。

      四、結(jié)語

      “大學治理”就是規(guī)范和引導學術發(fā)展的效率及對理性的尊崇。教師與學生理應成為“大學治理”的主體,其他一切管理者及教輔人員理應服務于這個主體,以尊重學術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大學治理的目標主要是協(xié)調(diào)宏觀與微觀的政治與人際,服務于經(jīng)濟發(fā)展與技術開發(fā),這些都要從屬于立德樹人、學理探討或真理追求這一大學之道,而不是相反。緣此,我們需要“拿出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勇氣”,自我革命[21],推陳出新,方可徹底扭轉(zhuǎn)實踐中“大學治理”的悖謬,回歸大學之道,還教師與學生在大學中的主體性與中心地位。

      猜你喜歡
      大學治理主體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論自然人破產(chǎn)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基于利益表達視角的師生媒介使用研究
      推進大學治理現(xiàn)代化的三個維度
      大學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關于遺產(chǎn)保護主體的思考
      從“教授治學”到“師生治學”
      岳普湖县| 若尔盖县| 霍林郭勒市| 无棣县| 巴南区| 齐齐哈尔市| 广东省| 金阳县| 平谷区| 行唐县| 邢台县| 武乡县| 文安县| 社会| 华池县| 灵丘县| 泊头市| 喀什市| 常州市| 西平县| 宿松县| 江山市| 将乐县| 济宁市| 辉县市| 奈曼旗| 鹤庆县| 上林县| 锦州市| 江达县| 大理市| 郁南县| 牙克石市| 贡觉县| 阿勒泰市| 清水县| 新田县| 韶关市| 鄂温| 水富县| 北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