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霞
文學(xué)即人學(xué)。鄭振鐸1925 年創(chuàng)作的散文《貓》表面上是在描述飼養(yǎng)貓的故事,其實是在表達對人性的思考與自省,文中邊緣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作者對人性的理解與剖析,對自我的反思。
三妹是文中描寫較多的邊緣人物。在文章開頭便交代了三妹喜愛貓,并描述了她“常在課后回家時,逗著貓玩”的相關(guān)情景。但當對文章進行細讀后,會讓人產(chǎn)生一個疑問:三妹真的喜愛貓嗎?第一只貓在生病前十分活潑,三妹總是在逗它玩,但是當?shù)谝恢回埳∫院?,三妹卻對它不管不顧,依然通過各種辦法去逗弄它,甚至為了獲得快樂,三妹還特意買了銅鈴,然后用紅綾系在貓的脖子上,加重了貓的負擔。此刻的三妹卻對貓的痛苦視若不見,沒有去想著醫(yī)治貓,依然只顧著自己玩樂,導(dǎo)致第一只貓的死亡。
在第一只貓死后不久,三妹在得知舅舅家的貓十分有趣后,便立即讓二妹將貓拿回來,并將愛轉(zhuǎn)移到第二只貓身上。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三妹的愛是短暫的,也是淡薄的,尤其是三妹在讓二妹去拿貓時所表現(xiàn)的神態(tài)及語言,完全是將貓當成了一個玩物。因此在三妹心中,充滿了對貓的輕視與隨意。所以在第二只貓來了以后,三妹便立即喜愛上了第二只貓,能夠感受出三妹對第一只貓的不在乎。
尤其是當?shù)诙回垇G失時,三妹明明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貓丟了,卻沒有將這件事告訴全家,讓全家一起找貓,而是去做其他的事情了。由此可見,貓在三妹心中的分量很輕,貓的亡失對于三妹來說都是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因此能夠判斷出,三妹對于貓并不是真的喜愛,貓對于三妹來說不過是陪她玩鬧的一個玩物罷了。
因為第三只貓與前兩只貓相比,不僅外表丑陋,而且性格很不討喜。因此三妹對它的興趣并不大,很少去逗弄它。甚至在大家冤枉第三只貓時,三妹還充當了幫兇,導(dǎo)致第三只貓的最終慘死。
通過上述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三妹對貓的喜愛是偽愛,是虛假的。她的愛在本質(zhì)上是冷漠的、自私的。而她給予貓的愛都是滿足自己喜樂情況下,只要能夠讓她感到快樂,三妹便不會吝嗇她的愛,但若是無法讓她感到快樂,便會被其他貓或其他事物所取代。
張媽是文中著筆較少的邊緣人物,出場次數(shù)較少,但每次出場都飽含深意。在第二只貓走失后,張媽才第一次出現(xiàn),為貓的走失感到可惜。張媽的出場與三妹不同,通過作者對張媽的描述能夠發(fā)現(xiàn),張媽并不喜愛貓,但張媽卻在第二只貓走丟后,帶來了貓的下落,和三妹的反應(yīng)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不愛貓的人卻在貓走丟后四處打聽,尋找貓的去向,將貓的下落放在心上,而喜愛貓的三妹卻無動于衷,并將責任推卸到鄰居身上。這是一種巧妙的對比,大有深意。
當?shù)谌回埖絹頃r,由于長得丑陋,全家人都不愿意收養(yǎng)它,而不愛貓的張媽卻將它拾進家中,才讓小貓沒有被寒冷與饑餓所殺,并擁有了一個暫時溫暖的港灣。當全家人對第三只貓帶有偏見時,也只有張媽懷著平等博愛的精神去對待它,同時也正是不喜歡小動物的張媽擔負起了飼養(yǎng)貓的工作。
當芙蓉鳥死了,全家人也只有張媽客觀地對眼前情景進行描述,也沒有直接判定第三只貓罪行。
表面上不愛貓的張媽才是真正愛貓的人。但張媽如同貓一樣,沒有任何話語權(quán),無論什么時候只能默默無言。而三只貓的命運也真實地反映出小人物的現(xiàn)實處境,所以張媽才是真愛真憐貓的人。
揭露趨美避丑的偏見。第一只貓有著雪白的毛發(fā),不僅外表美,而且性格也美,所以受到了全家人的喜愛。第二只貓渾身黃色,更加有趣,也更加活潑,在全家人眼中它比第一只貓更美。沒過多久第二只貓便取代了第一只貓的位置,受到全家人青睞,也將第一只貓死亡所產(chǎn)生的陰霾吹散了。第三只貓的毛色是花白的,體型也很瘦弱,有些丑陋。特別是毛被燒脫以后,這只貓便更難看了,因此難以得到全家人的喜愛。
同時由于心中不愛,所以在對面第三只貓時,總是心存偏見,將所有的壞事全都歸結(jié)于它的頭上。尤其是在芙蓉鳥死后,大家便不再掩飾自己的偏見,直接展現(xiàn)出來,并將第三只貓描述成討厭的形象。
趨利避害、趨美避丑、趨樂避苦本就是人的本能。但若因此產(chǎn)生偏見,對于那些苦難、不美以及殘缺的人而言,便是一種無法改變的殘忍。也正是人們趨美避丑這一偏見,導(dǎo)致第三只貓不受全家人待見,最終付出了生命。但是文中張媽對貓的憐愛之情又讓讀者明白,雖然趨美避丑是人的本能,但是人最終能克服本能,尊重生命,憐愛生命。
否定利己主義的偽愛。文中三妹對貓的愛是偽愛,是虛假的,它只不過是通過這種偽愛來找尋自己想要的快樂,以此來獲得滿足。因此這種愛可以是對一只貓,也可以是一只狗。透過文章思考,文中的三妹如此,“我”與三妹又有何不同的呢?“我”對貓的愛在本質(zhì)上不過是因為它能夠讓我感受到生命的新鮮及快樂,讓我的心靈得到滿足。所以當貓病亡后,我只是在心里感覺有“一縷”酸辛,是如此微不足道。因此我安慰三妹說:“我再要一只貓送給你?!庇纱税l(fā)現(xiàn),第一只貓無論是對于我還是三妹來說,都不過是一個能夠帶來快樂與滿足的玩物罷了。
“我”對第二只貓的喜愛有不同,這是因為第二只貓不僅變成了飯后的娛樂,讓我能夠更好地消磨時光,而且它還會捉老鼠,能夠解決家中的鼠患。所以在第二只貓走失后,“我”的心中沒有酸辛,只有憤恨,因此我才會不停地咒罵將它捉走的人。但是第三只貓不僅長得丑陋,還不具備前兩只貓的優(yōu)點,使得它難以得到全家人的喜愛。即便是偽愛也不曾得到,所以在第三只貓死后,“我”的情感又再次發(fā)生了變化。在得知真相之后,“我”對第三只貓產(chǎn)生的悔恨之意,這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人狹隘的利己主義偽愛。
通過三只貓得而終失的敘寫,表現(xiàn)一家人對于貓的愛是虛假的,不過是從利己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可能是由于外表漂亮可愛,能夠滿足他們對于美的心理需求,能為他們帶來樂趣,讓他們精神感到愉悅。也正因為如此,文中“我們”所表達的愛是有條件的,貓只不過是生活中的點綴,并不是無可替代的。
批判專制暴虐的惡性?!敦垺钒l(fā)表于1925 年,正是自由平等、人道主義以及科學(xué)民主等觀念流行的時候,因此作者和當時絕大部分知識分子一樣,受到了這些先進思想的影響,所以《貓》中擁有博愛思想以及人道主義對霸道、專制以及暴虐等惡性的批判。
文中三妹在貓生病時對貓不管不顧,在知道貓會走失的情況下,依然不做任何防范措施的偽愛,“我”全家對于第三只貓的暴力、偏見以及冤枉,讓作者意識到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難以具備平等博愛及人道主義思想。尤其是在文中“我”一家變成了暴虐、專制以及霸道等惡行的化身,僅憑一己之私便在沒有證據(jù)的情況下,判了第三只貓的罪證,讓其擔負“殺鳥兇手”的罪責,并在定罪以后對其進行懲戒。在這一過程中,潛意識當中的霸道與專制已經(jīng)左右了“我”的行為,讓“我”這個接受過自由平等、人道主義等思想的知識分子,拿起棒子對貓進行懲戒。在貓?zhí)幼吆螅拔摇边€憤憤不平,一直到真相大白,“我”才察覺到自己的可怕,但早已為時已晚,這時第三只貓早已經(jīng)因為“我”的暴虐與專制而丟掉了生命。通過三只貓的遭遇,將人性中的“惡”展現(xiàn)出來,對貓的愧疚便是對人性的悲憫與自省。張媽形象代表對人性的剖析以及對錯誤的承擔,是“我”和惡之間的抗爭。
綜上所述,通過邊緣人物面對貓時所作所為的解讀,能夠讓讀者辨清假愛與真憐,了解作品對人性自省內(nèi)涵。人性是復(fù)雜的,但愿讀者同作者一樣,能夠?qū)θ诵灾械膼河懈畹恼J識,并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