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宋志華
(1.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天津 300134;2.天津濱海職業(yè)學院,天津 300459)
常言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教學如同下棋,教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通過一種魅力的方法,把學科魅力展示出來。那么,教師展示學科魅力的最直接途徑便是教學方法?!霸趺唇?,應該成為教師每天都要開發(fā)的課程?!?/p>
“怎么教”的問題,其本質(zhì)是教學方法的問題,我們在探討有關教學方法的問題之前,先來厘定其相關概念。
人們對于教學方法認識以及重視程度的不一致,可能會在界定上出現(xiàn)分歧。著名教育家凱洛夫(Kaiipob)認為:教學方法就是教師的工作方法,憑借著這些方法,使學生精通知識、技能和熟能生巧,并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才能。美國學者I·S·斯塔爾和L·H·克拉克認為:教學方法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而組織和使用教學技術、教材、教具和教學輔助材料以促成學生按照要求進行學習的方法。日本學者藏原三雪認為: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的,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成長,指導他們工作和學習的方法和方式。除此之外,在他的界定里面,他把如何指導課外活動以及實驗觀察活動指導都納入到教學方法的范疇。在教學論發(fā)展的進程中,我國諸多的學者從不同維度也給出了不同的界定,其中王漢瀾在《教育學》書中給出的定義受眾較廣,即: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fā)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除此之外,新中國教學論學科重要奠基人王策三認為: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當代著名教育家李秉德認為: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
諸多的論斷中,也有將教學的教法與學法分開來談論的學者,但總的來說,這是不可分裂的,所謂的教法與學法是相依相生的統(tǒng)一體,沒有教法就沒有學法,沒有學法也就無所謂教法,教學方法應該是教師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所運用的方法。雖在這方面有爭議,但是我們從不同的定義中還是可以看到其共性,即為了一定的目的,通過一定的途徑,充分借助外界各種工具和方法,表現(xiàn)出目的性、技術性和程序性的統(tǒng)一?;谝陨系恼J識,我們可以把教學方法定義為: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遵循的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與學的操作規(guī)范和步驟,以達到預設的課程教學目標的全部活動方式。此外,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指向一種具體的方法,也可以指向抽象性的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
杜威說:“方法與教材是統(tǒng)一的,方法總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總是方法化的?!痹诮處煹慕虒W過程中,教學方法變革的中心是教材,服務的人群是萬千師生,教學方法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聯(lián)結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紐帶?!敖逃龥Q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在“大思政課”教學活動中,通過有實效的教學方法將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機聯(lián)系起來,避免“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過程中注入內(nèi)涵與活力,實現(xiàn)預設的和隱性的教學目的??梢哉J為,在整個“大思政課”構建和落實過程中,若不跳出教學習慣的束縛,提升教學個性,不扎實解決教學方法的問題,不開展教學研究和反思,不關注教學細節(jié),提升教學敏感性,那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具體的教學任務目標就會落空。
2.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的保障。法國的科學家貝爾納(Claude Bemard)說過:“良好的教學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fā)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教學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fā)揮?!睂W?!按笏颊n”的教學活動是轉識為智的過程,是解決學生“知”“信”“行”問題的過程,適當可行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避免走彎路,減少失誤,節(jié)省師生雙方的時間成本。因此,無論是對思政課教師還是落實課程思政教學的教師來說,靈活掌握適切的教學方法是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的重要條件,是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教育質(zhì)量的關鍵,方法科學就會在落實“大思政課”的過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影響教師威信和師生關系的原因。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簡單的教書匠,而應該是引路人,是育人者,是“大思政”課程的建構和踐行者。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yǎng)成,即所謂學生善學不善學的問題與教師引導方法、育人方式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那些在家長口中“教得好”“會教”的老師就是因為采取了適宜學生成長進步的教學方法,從教書匠成長為了“善教者”,這樣的老師就非常容易贏得學生的“好感”,在學生中贏得較高威信,其之間的師生關系自然比較融洽,進而形成一個良性的螺旋上升循環(huán),實現(xiàn)教學相長。這在特別強調(diào)立德樹人、建構良好師生關系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4.影響學生的學習方法、智力發(fā)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教學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的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統(tǒng)一,所以適切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智力與能力的雙目標發(fā)展,轉識成智,實現(xiàn)從知識到智慧的飛躍。正如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所言:“良好的方法可以增進學生的效能,而不好的教學方法則可能會使學校成為‘才智的屠宰場’”。
總之,教育教學活動中講求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加之教學方法的技術性、程序性,有其非常復雜的一面。教學中沒有絕對的方法,也不是沒有方法,方法本身鮮活地存在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堅持注重教學方法為先,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才能加快推進“大思政課”目標的落地落實。
教學方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大思政”理念下的教學過程中,有無教法可循?“法”是存在的,“教必有法”,但這里的“法”不是指單純的方法,而是指向教學中基本原則、規(guī)律的把握。這里所說的“教必有法”是指在“大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法可依和有法可循,要依據(jù)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課程及課堂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現(xiàn)有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此達到“大思政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所謂“萬山磅礴必有主峰”。
在教學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的學者以及一線教師解放思想,守正創(chuàng)新,探究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語言信息為主的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以陶冶情感為主的方法,如情境陶冶法、欣賞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如參觀法、演示法;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如練習法、實驗實習法;以引導和發(fā)現(xiàn)為主的方法,如實踐調(diào)研法、發(fā)現(xiàn)法等。
教學方法的出現(xiàn)與魯迅筆下的“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的道理是一樣的,正如徐繼存教授所說:“在教學活動過程展開之前,是無所謂教學方法的,決然不是先有人規(guī)定好教學方法,然后才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正是在教師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慢慢探究出來的“簡單的范式”,有一定的規(guī)律、程序、模式可循。“思政課的本質(zhì)是講道理”,而且這個過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要用方法適切地帶領學生直面現(xiàn)實問題、投身社會實踐,通過諸如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可以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所學的方法范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思想啟發(fā)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達到“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這就彰顯了教法的重要性。
“大思政課”,是集合了學校內(nèi)外、課堂內(nèi)外的全時空全領域的鮮活思政教育素材的課程活動,需要知、情、意、行等多要素協(xié)同融合的大教學觀,需要深度激活教師教的主體性和學生學的主體性的教學方法。
兵法中有“兵無常勢”之說,教法中有“教無定法”之談。教有常法,但由于教學的過程性以及學生作為個體的復雜性,教學中沒有固定的方法可循,可謂“不拘成法”?!敖虩o定法”是以“教學有法”為基礎,單獨抽取“教無定法”這句話,會有很強的誤導性,而且這個“教無定法”的“法”的理解要有別于“教學有法”中的“法”內(nèi)涵,其內(nèi)涵要更廣,應該界定為處理事物的手段、方法?!敖虩o定法”是教學的本質(zhì)所在,從教學方式中尋找方法,從教學規(guī)律中尋求真理,這才是教無定法的真諦。在“大思政課”的落實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學生個體,樹立大教學觀念,關注學生所獲的增值。教師這個職業(yè)經(jīng)歷了經(jīng)驗化、隨意化的發(fā)展過程,到20世紀60年代才慢慢專業(yè)化,從“量”的需求轉向“質(zhì)”的要求,其理論依據(jù)就是在“教無定法”的本質(zhì)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而,教師在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總任務,講透講深講明白道理以及追求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上應該注意“教無定法”的內(nèi)涵。從表面看,“教無定法”是對教必有法和科學程式的否定,而實際上,“教無定法”的前提正是與“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觀的呼應,以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學效益和效果,是對一切“公共”方法的個性化改造和綜合性應用。
然而,就是這個個性化改造和綜合性應用的過程中,教學方法的使用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細數(shù)一下,可以歸納為以下4點:
1.教學方法缺乏“個性化”
在教學歷時的演變中,國內(nèi)教師們探索出了很多的教學方法以及其適切的教學組織形式,對于推進教育教學質(zhì)量、提高教學效率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線教師對于這些“先進的”教法有著不同的取舍態(tài)度,有的領會其要領,依據(jù)自己所在學校、所教學生的特點做出個性化改造,獲得較好效果,甚至探索出有自己教學風格的新的教學方法;有的直接照搬他人“簡單的范式”,照抄他人教案,難以深入理解其技能技巧和內(nèi)在價值,將自己的教學造就成了“簡單的生產(chǎn)線”,老師和學生變成了生產(chǎn)者和產(chǎn)品的關系,缺少內(nèi)化加工創(chuàng)造的過程。
2.教師缺乏對教學方法的探究
有人說:“教無定法探為徑,學海無涯技作舟”,也有人說:“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教學方法其實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其演變過程中衍生的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即所謂“存在即合理”。然而,無論是自己的方法還是別人的方法,都是在實踐中摸索探究出來的,都是理想化地預設出來的。這種理想化體現(xiàn)為一種基本矛盾,即用簡單思維所獲得的教學方法來應對復雜性的教學活動是一種悖論。如何切實有效的應對復雜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的探究精神和深厚的理論基礎,這也是教學方法的本質(zhì)要求。然而,就是在這以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部分教師出現(xiàn)了“掉鏈子”的情況,諸如責任心不高,或牽絆于各種事務性工作,沒有能夠踏實下來深入研究已有的成熟教學方法并將其靈活綜合運用,且沒能將方法與學生實際以及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沒能發(fā)揮其最高的效益,沒有把大智慧與小聰明完美的結合。
3.現(xiàn)代教學手段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角”
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出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學方法的輔助工具。然而,過渡的使用以及課堂有效管理的欠缺,降低了教學方法自身內(nèi)在的價值,使得“高科技”成了方法運用的主角。由于教學手段本身的雙面性、教師課堂管理能力不一以及學生主觀意識活動等多方面原因,“高科技”的過渡輔助容易誤導學生注意力,影響教學質(zhì)量。
4.部分教學評價活動使教學方法在選擇使用上出現(xiàn)偏差
各種質(zhì)量參差不齊的評價量表等是造成教師教學方法使用上出現(xiàn)偏差的主要社會大背景。教師價值觀的現(xiàn)代社會化,有的教師理論功底不深,看不到教學方法背后宏大的教育價值,體會不到教學方法內(nèi)化創(chuàng)新使用的真實內(nèi)在意義,悟不透教學方法表面的復雜性,而是“依葫蘆畫瓢”,求得表面的高效,無法從“課程思政”以及“思政課程”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由于活躍的教育教學元素,不斷更新的教材以及個體多樣化的學生思維方式的存在,因此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路子。但是從方法論上說,我們只要找對了方法,確定了方向,便可取得成效,可以說“貴在得法,重在適切”。教師“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教師“教學得法”比教學方法知曉的多少更重要。那么,衡量“得法”應該有其標準,即教師投入時間、精力成本最大化降低,而教學效果增量程度提高。
教師不僅僅需要依據(jù)“大思政課”教學的具體目的任務、所涉及專業(yè)的特點、學生的現(xiàn)有基礎、教師自身素養(yǎng)、各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教學場地條件等一系列要求選擇教學方法,教師在此過程中更應該注重教學方法運用的適切性、靈活性,更要注意教學方法背后人的個性化因素。對此,我提出以下4點建議對策。
1.依據(jù)學校情況優(yōu)化教學方法,樹立完整的觀點
我們都知道教學方法的選擇有許多的依據(jù),依據(jù)學生、教師、環(huán)境等各方面條件,選擇出教師現(xiàn)階段能夠合理掌控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調(diào)查訪問學生、同行、領導、專家等完善已有的成熟教學方法。這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領域的個人成長,有取有舍,實現(xiàn)再創(chuàng)造,以充分發(fā)揮教學方法體系的整體性功能,不斷啟迪教學智慧。
2.解放思想,將方法的改革與理念的變革相統(tǒng)一
技術有的時候很重要,但是技術背后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意志信念更重要。作為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大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的實踐者,教師應當自覺克服教法上的實用工具主義傾向,自動過濾掉只追求熱鬧的教學過程的觀念,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教學思想和思維方式的變革相統(tǒng)一。改變追求傳承的目的觀、僵死的課堂觀、靜止的知識觀、機械呆板的方法觀、霸權的教師觀、被動的學生觀以及單一的評價觀,教師先進理念與行為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心智并重,關心學生情感態(tài)度以及身心健康,將二者融為一體,用眼觀察,用心感悟,用腦辨析,融合接受教學,杜絕濫用多媒體技術,審時度勢,舍子取勢,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確定適合本班教學的最適切方法。
3.建立適宜探究的教學制度和氛圍
正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樣,只有滿足了一定基礎層次的需求,高的層次追求才會發(fā)生。那么,在教學方法尋求適切的過程中,學校應為教師提供和諧民主、寬松自由的氛圍,允許教師中有不同的聲音,教師可以無負擔地投入教學方法的探究和反思之中,如多開展教師教學方法交流會和集體備課會,多給予教師較為完整的時間投入研究等。此外,教師自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要給學生提供寬松氣氛,平等看待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學生的疑問是教師進步的最好教材。其次,在寬松氛圍下,教師以及學生都要學會提問,問題反映深度,良好的提問過程促進教學方法的反思,反思有助于教學方法的深入探究。再者,過度自由就是不自由,教師提供寬松課堂氛圍的同時,要加強課堂管理,提高自身課堂管理能力。
4.教學評價機制的完善
無論是“泰勒模式”還是“目標游離模式”,其依托的都是教學目的,評價具有單一性?!百F在得法重在適切”的實現(xiàn),有賴于科學的教學評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推動構建“大思政課”課程一體化過程中,要用活各種資源,發(fā)揮教學評價促進提升教師水平和改進教育教學活動實踐的功能,從政治引領、教學體系、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課堂管理、教學效果、教學特色等維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專家同行、校長、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果的及時反饋,多重信息刺激以激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真正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改進。只有評價的標準是多方面的,科學合理的,教師才不會專攻一個方向,才會把視線放得更寬,才會成為“四有好老師”,才會讓教師成為好的引路人,成為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園丁”。
課堂上的好教師,就是在適當?shù)臅r間,用適當?shù)姆椒?,講適當?shù)膯栴},出適當?shù)男Ч?。教學方法就像一個個程序模式,模式就是結構,“結構決定性質(zhì),性質(zhì)決定功用”,結構只能起一個教學質(zhì)量“保底”的作用,我們講求好的課堂,高效課堂,那么我們就不能僅僅有保底,還要無止境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發(fā)揮探究精神,尋求適切的教學方法,在任勢中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