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 _ 北京市通州區(qū)馬駒橋鎮(zhèn)中心小學
學校長期以來以“生長教育”為辦學理念,打造適宜兒童生長的教育生態(tài)體系。同時,我們也深刻地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協(xié)作等能力,使學生具備人工智能思維,也是落實“生長教育”的需要。
首先,學校從保障師資隊伍、合理分配課時、確定教學內容、配置必要裝備等方面,為人工智能課程的實施保駕護航。學校歷來重視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有市、區(qū)級骨干教師3人,為順利開展人工智能課程提供了保障。學校以西馬各莊校區(qū)作為試點,率先在低年級利用每周一節(jié)校本課程開展人工智能課程,在獲得經驗的基礎上,在其他5個校區(qū)進行推廣,由教師把人工智能課程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補充帶入課堂。學校將目標定為:帶領學生充分體驗人工智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知道怎樣與人工智能共同發(fā)展。目標的確定為先后形成“走近人工智能”“機器能思考嗎”等課程打下基礎。學校人工智能課程的順利開展得益于教育裝備專家的有效指導。此外,課程開展所需的必要裝備也得到了相關機構的支持與幫助。
其次,人工智能課程開展以來,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任務情境中動腦思考、動手實踐,思維、口語表達等能力都得到提升。每一節(jié)課,教師都認真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在“神奇的計算機”一課中,教師利用視頻,展示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到我國自發(fā)研制天河一號計算機的歷史,讓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思維能力。人工智能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在實際體驗中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在“識文斷字的人工智能”一課中,教師讓學生們體驗機器識字的過程,隨后又引導學生用軟件進行“文字識別”的編程體驗,提升動手實踐能力。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任務,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發(fā)表看法。在“走近人工智能”教學中,教師設計主題發(fā)言內容:你期待的人工智能是什么樣?學生結合課上的體驗活動與生活中的實際經歷發(fā)表意見。在通州區(qū)舉辦的“小小演說家”活動中,一年級學生就以“我期待的人工智能”為主題進行演講并獲獎。
在人工智能課程的探索與實踐中,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教師們找到了教學的立腳點,感受到了作為信息技術教師的幸福感。課堂是生長的課堂,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在開發(fā)實施人工智能課程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不斷學習和總結。其中,兩位教師參與編寫了《小學生學人工智能》一書,出版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叢書。“走近人工智能”一課參加北京市教學設計及課例終評答辯獲得一等獎。“識文斷字的人工智能”“會聽的人工智能”“走進機器人世界”“人臉識別,讓機器認識你和我”在北京市公開展示,獲得專家和學科教師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