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吳麗華
蔥在每家每戶的廚房里是常客,烹魚煨肉都離不開它。要讓學生寫一篇關于蔥的文章,在語文老師的想象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把學生的作文收上來一看,往往會大失所望。班上五十幾個學生,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就不錯了:“蔥管兒長長的、綠綠的,聞起來有一股沖鼻的味道。家里煮魚煮肉的時候,都少不了它來去腥調味?!本蛢删湓?,根本成不了文。如何讓小學生把蔥寫成一篇文章,還能有屬于自己的發(fā)現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觀察,不是一個空洞的詞語,不是一個短點的任務。高質量的觀察,需要對程序和方法進行具體化的設計。這種設計,是建立在教師搶先一步進行全息觀察的基礎上的。唯有這樣的設計,才能為學生指出一條可走、最優(yōu)的觀察之路。
蔥球很有趣,值得一觀。我讓學生先觀一觀形狀——球。再觀一觀它的“顏色”:外面第一層,學生說是“棕黃色”,勝于琥珀;剝掉第一層,里面是深紫色,如瑪瑙;剝去第二層,里面是深黑色,似香墨。顏色一層深于一層。再讓學生摸一摸它的“質地”:包裹蔥球的幾層皮,明如塑料薄如紙。用手摩挲,這些“塑料紙”就發(fā)出吱吱的聲音。再聞一聞它的氣味:嚴密包裹之下的蔥球,透出一絲淡淡的沖鼻味道。由形狀到顏色,由質地到氣味,全感觀察之后,我讓學生找來一個小巧的花盆,疏松疏松泥土,澆灑澆灑河水,正式地讓蔥球在花盆里安家了。
為蔥球安好“家”之后,要求學生像老舍先生所說的那樣,像好朋友似的關切它。日日觀之,時時盼之,等待第一支蔥葉的探頭。蔥葉的腦袋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們發(fā)現蔥葉的腦袋不是圓圓的,而是尖尖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們看看結實的蔥球,再看看嫩綠的蔥葉,他們恍然大悟:蔥葉竭盡全力從石頭般結實的蔥球中擠出來,把腦袋都擠扁了。這樣的解釋中有急迫的關心,有童話的色彩,有詩意的智慧。觀察之后的童話解釋是很有必要的,用詩意的光芒照亮眼前的事物是很重要的。
筆者拋出一個問題:“這個世界物質是守恒的。蔥葉在長大,蔥球有什么變化嗎?”進而進入蔥球大小的關注期,學生每日觀察,每天交流。連續(xù)觀察數天后,學生發(fā)現蔥球沒有以前飽滿了,局部“癟”進去了;兩周之后,發(fā)現蔥球“瘦”了;一個月之后,他們發(fā)現蔥球里面慢慢空了;兩個月之后,蔥球完全“坍塌”了。在捕捉了上述現象之后,我啟發(fā)他們從多個角度去想:從物理的角度去想,有的學生發(fā)現物質是守恒的,蔥球變小,蔥葉長大,總量恒定;從童話的角度去想,有的說蔥球是母親,它無私奉獻,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蔥娃娃;從天文的角度去想,宇宙的多維空間或許就像一個蔥球,宇宙的演變或許就像蔥球長葉,至大至微往往極為相似……角度一變,眼界大開,學生的發(fā)現有了質的飛躍。其實,蔥并不簡單,問題是缺少長線的觀察,缺少廣角的發(fā)現,缺少有趣的解釋。
自然在至微中最勝。關注那些細微的變化往往會有大的突破、大的發(fā)現。對蔥的觀察,自然也不例外。蔥的至微處何在?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由顏色到花紋到質感,進行一連串的放大式的觀察、童話式的發(fā)現,以及格物致知型的感悟。
蔥球長葉之后,學生從大處、長處觀察,這幾乎是一種本能,不需要老師提醒。比如,蔥葉,長長的,如同尖尖的綠手指。這是學生能夠“看到”的。但是他們看不見的是那些細微的地方。比如,蔥葉和蔥球的連接處,由于位置較偏,往往容易被忽略與漠視。但是這些細微的地方,恰恰是最精彩的地方,最能體現觀察力度的地方。為了提升學生的發(fā)現力,我們把第二階段的觀察重點放在蔥的“腳踝”處。每天讓學生說說“腳踝”處的顏色。教師同步拍攝照片,通過投影,將照片的細節(jié)放大給學生看,提醒學生將蔥“腳踝”處的顏色和蔥管的顏色進行比較,學生發(fā)現,連接蔥管的地方呈現出淡綠色;連接蔥球的地方,呈現出鮮紫色。此時,我讓學生聯(lián)想平日所學的名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句子瞬間被喚醒了。學生興致很高,為蔥“腳”的顏色還訂制了自己的名句:“近褐者紫,近青者綠。”這是對名句的活用,更是對物性的悟理;是觀察后的發(fā)現,發(fā)現后的頓悟。
蔥的“腳踝”不僅顏色好看,花紋也有奇美。如何讓小學生讀出花紋之奇美?這是個難題。但我們肯定要去尋找適合他們的方法。第一步,做出精準命名。放大花紋,讓學生細致觀察,并對這種花紋的獨特之處進行定位,或者說加以命名。幾個小組研討過后,認定蔥在“腳踝”處的花紋相當于一種文身,像一種分散看像枝條、連起來看像燈籠的花紋。第二步,聯(lián)系經典閱讀。哪些文學經典中提到過英雄好漢的文身,哪個英雄的文身最好看、最有名?如此,學生很快就鎖定了《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與浪子燕青。通過這一聯(lián)想,學生有了新的發(fā)現:蔥是蔬菜王國里的史進,是水滸英雄。這樣的聯(lián)想顯然是觀察后的一大增量。
蔥的“腳踝”,顏色美、花紋奇。在放大其照片之后,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它的質感:如果把蔥當作有血有肉的人來看待,從那些先平行后聚合的紋路上,你似乎感覺到了什么?這是為學習的開放式觀察提供了新的視角。于是,學生靜心觀察,側耳傾聽,化靜為動,慢慢地有了新的發(fā)現:這些花紋是蔥的血管,下面是紅色的血管,往上遍布的是綠色的血管。這些關于蔥“腳踝”質感的發(fā)現,是關乎自然驚奇的,充滿童話般溫暖的質感的。
蔥有不同的品種,尤其是南北有異。長相、體型、氣質均相距甚遠。作為一種全語言觀察,在關注了消長處、至微處之后,還可以從大小上進行比較式的觀察。
先比大蔥和米蔥的面相。讓學生從面相這個角度來觀察兩種蔥,并且各用一個詞來加以概括。學生的觀察結果是米蔥的面相清秀,大蔥的面相粗放。接著再引導學生從性別上對兩種蔥加以比較。根據面相的差異,學生感到米蔥如女,大蔥似男。這樣的擬人式觀察,比較式聯(lián)想,讓學生在觀察中再次獲得增量。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發(fā)現是見他人所未見。到了高年級,我們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這種與眾不同的觀察,富有創(chuàng)意的觀察。
再從體型上進行比較。學生定向觀察之后,得到的結果是:米蔥很“米”,體型嬌小,身材苗條,偏瘦;大蔥很“沖”,膀大腰圓,體格健碩,偏胖。在完成了體型上的比較之后,可以呼應一下前面所進行的長相上的比較,二者形成一致的觀察結果。體型嬌小的米蔥如同小家碧玉,體型碩大的大蔥如同山東大漢。這樣的比較,更形象,更有趣。
在完成了面相與體型的比較之后,可以進一步提升品類觀察的品質??蛇x的路徑是引導學生從氣質上來進一步把握蔥的不同韻味??梢韵驅W生發(fā)問:你們覺得大蔥更像哪一個文學形象呢?相比較而言,米蔥很像哪一個古典文學形象?學生把蔥的印象和文學名著中鮮明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關聯(lián),兩個人物形象漸漸明晰起來:一個是嬌滴滴的林黛玉,一個是豪放的魯智深。學生們依靠集體智能還寫成了一篇有趣的小文章:
蔥由球生。大蔥之球亦大,米蔥之球自小。正所謂巨人住大房,矮人住小屋。無論大小,蔥葉長出,蔥球變小??磥恚[葉是蔥球所變,總量恒定。蔥球坍塌得越快,長出的葉子越粗壯;反之,長出的葉子則細弱。蔥與人何其相似!蔥有大小,人各有所愛。大漢喜歡大蔥,大蔥亦似大漢,比如魯智深;淑女喜歡米蔥,米蔥亦似淑女,比如林黛玉。大蔥喜好文身,是蔬菜中的九紋龍史進。最美是它的腿腳,那突出的紅血管,彰顯了他澎湃的血性;那精美絕倫的綠文身,透露了他的英雄本色。大蔥有江湖氣,而米蔥作為淑女一族,自然不敢有文身之好。看著大蔥,你會感覺到一個個綠色的火箭在快速生長,直指藍天。大蔥有豪氣!
從上文可以看出,長線布排、放大至微、聯(lián)通品類,是精細觀察重要的三種導引法,它們對于敏化、細化、特化學生的觀察是有顯著效果的。我們在引導學生寫蔬菜作文的時候,需要對學生的觀察進行精細化、程序化的設計。寫好蔬菜作文的工夫在課堂之外,在教師的寫法指導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