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翱 黃月
摘要:紅色文化宣傳是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了解大學生群體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能給高校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反饋,為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提供借鑒參考。研究根據304個在校大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數據,采用基于極大似然法(MLE)的結構方程模型構建紅色文化宣傳工作-態(tài)度-認同度模型,探究宣傳工作、態(tài)度與紅色文化認同度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發(fā)現,被調查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紅色文化宣傳工作有助于大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紅色文化態(tài)度且與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之間呈正相關。采用多種形式的紅色文化宣傳技術,在大學生形成積極的紅色文化態(tài)度和認同度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紅色文化;結構方程模型;認同度;大學生;計劃行為理論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07
紅色文化來自我國的革命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激勵著無數中國人民向前奮斗。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強調過紅色文化的重要性,以確保紅色文化能夠被順利的傳承和發(fā)揚。而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面向大學生的紅色教育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也是紅色文化繼承和發(fā)揚的突破口。但僅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遠遠不夠,因而紅色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需要借助更多的途徑開展。目前已有的紅色文化認同的實證研究,為紅色文化的推廣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相關的實證研究緊緊圍繞態(tài)度理論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維度開展,但更多的研究主要關注描述性分析,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探究宣傳-態(tài)度-認同度的內在關系并評估影響程度的研究甚少。通過了解學生的態(tài)度,及時地為宣傳教育工作提供反饋,便于取得紅色文化宣傳的最優(yōu)效果。開展調查研究可為紅色文化宣傳工作找到決策依據,有助于學生了解紅色文化并讓他們把紅色文化融入自己的觀念當中,這也是紅色文化宣傳工作最終追求的目標,也是評估宣傳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標。
1理論框架與研究假設
1.1紅色文化認同度與計劃行為理論
紅色文化認同度,即某一群體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和認可程度。紅色文化認同度與紅色文化滿意度在本質上均屬于心理范疇的概念。陳雪珍、金文獎、李丹通過實證研究,采用紅色文化滿意度作為被解釋變量,發(fā)現宣傳工作和實踐活動對紅色文化滿意度具有影響作用。由此,紅色文化滿意度對高校紅色文化宣傳工作的效果評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而認同度不僅能體現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心理感知狀況,還能體現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支持狀況,引入紅色文化態(tài)度變量,也便于探究宣傳工作對認同度的影響機制。紅色文化對文化自信具有強有力的支撐作用。放大這種支撐力,也離不開提高教育對象的紅色文化認同度。計劃行為理論是心理學中連接信念與行為的理論。該理論指出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直覺規(guī)范會對個體的行為意向產生影響作用。在實際研究中,該理論模型的研究范圍通常只擴展到行為意向。本研究把行為意向替換為紅色文化認同度,而主觀規(guī)范在計劃行為理論中指某個人決定是否采取某種行為而感到的壓力,鑒于紅色文化的宣傳工作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因此研究采用紅色文化宣傳工作變量替代主觀規(guī)范變量。
1.2紅色文化宣傳工作
宣傳是紅色文化繼承和發(fā)揚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宣傳的最終目的是要讓特定的人群認可并接受宣傳主體所欲傳達的行動行為或命令行為。同時,紅色文化宣傳是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和政治認同的重要策略。紅色文化教育雖然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紅色文化教育需要朝著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向而努力,尋求宣傳工作的突破口。紅色文化宣傳工作也需靈活開展,若紅色文化只采用線下方式進行推廣,那么宣傳對象會面臨信息獲取的不及時性,從而對宣傳工作的有效性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針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工作,除了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外,宣傳工作還需要在靈活的基礎上朝向多樣化而努力。基于此,研究提出第1個假設:
H1:紅色文化宣傳工作與紅色文化認同度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1.3紅色文化態(tài)度
紅色文化態(tài)度表明了某一群體對繼承和發(fā)揚紅色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從側面表達某一群體對紅色文化的情緒反應狀況。在計劃行為理論中,若個人持有的態(tài)度越積極強烈,那么他的行為意圖也更加強烈,這為通過了解態(tài)度來提高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張亮、周靜對全國71所高校展開調查發(fā)現,當前大學生對自己高校的紅色文化教育情況總體持積極的態(tài)度。而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離不開紅色文化情感和紅色文化態(tài)度的內在轉換??梢?,人群的態(tài)度在紅色文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基于紅色文化態(tài)度的研究多數只從大學生對高校當前的紅色文化教育滿意狀況出發(fā),因此利用實證研究結合計劃行為理論測評紅色文化態(tài)度對紅色文化認同度的影響具有重要擴展作用。梳理宣傳工作、態(tài)度與認同度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具有較大的與研究價值?;诖耍芯刻岢?個假設:
H2:紅色文化態(tài)度與紅色文化認同度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H3:紅色文化宣傳工作與紅色文化態(tài)度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H4:紅色文化態(tài)度在紅色文化宣傳工作與紅色文化認同度之間的關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2數據與方法
2.1數據來源
研究面向在校大學生,在2022年2~3月期間采用自愿抽樣法,通過“問卷星”發(fā)送問卷。所有大學生均為自愿參與問卷調查。質量控制方面,有效樣本數據根據作答時間、指定選項題目和IP地址嚴格篩選,且問卷作答次數設置為僅能作答一次。最終回收問卷330份,在篩選無效問卷26份后,保留有效問卷304份,有效率為92%。
2.2研究工具及調查內容
問卷量表采用Bollen推薦的李克特7點量表,選項從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分別計分為1分~7分。研究量表由紅色文化認同度、紅色文化態(tài)度和紅色文化宣傳工作三個維度構成。紅色文化認同度下包括:RT1我對紅色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RT2我會把紅色文化分享給別人、RT3我會主動了解紅色文化、RT4我經常主動接觸紅色文化和RT5我對紅色文化非常了解;紅色文化態(tài)度下包括:AT1繼承紅色文化是我的責任、AT2紅色文化是值得發(fā)揚的、AT3弘揚紅色文化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AT4紅色文化能讓我感到文化自信和AT5詆毀紅色文化是不可饒恕的行為;紅色文化宣傳工作下包括:XC1學校舉辦了紅色文化的校園活動、XC2學校組織參觀了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景點、XC3學校提供了關于紅色文化的實踐機會和XC4大學課程里包含了紅色文化的相關內容。
2.3統(tǒng)計分析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采用Anderson和Gerbing學者推崇的兩步法:先利用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數據與研究模型的擬合狀況,基于模型擬合指標和收斂效度評估研究的信度與效度,再利用路徑分析檢驗變量之間的關系。
3分析結果
3.1被調查人群基本特征分析
性別方面,男生有136例,占比44.7%,女生有168例,占比55.3%,文科類專業(yè)有183例,占比60.2%,理科類專業(yè)有121例,占比39.85%,樣本人群年齡的平均值為22,標準差為1.76。
3.2研究變量描述性分析
如表1所示,納入研究的變量中,紅色文化態(tài)度下的各項指標均值較高,多數在6左右,處于較高水平,而紅色文化認同度下的各項指標均值稍低。維度均值及標準差按從大到小依次為:紅色文化態(tài)度(6.16±0.77)、紅色文化宣傳工作(5.44±0.95)和紅色文化認同度(4.91±1.00)。在變量的Pearson相關分析中,紅色文化宣傳工作(r=0.3)、紅色文化態(tài)度(r=0.4)均與紅色文化認同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P<0.01)。
3.3紅色文化認同度驗證性因素分析
依據Cronbach α系數和驗證性因素分析(CFA)中提供的擬合指數、組合信度(CR)、平均變異抽取量(AVE)和題目信度(SMC)判定模型與數據的擬合狀況,為研究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提供判斷依據。最終的CFA擬合結果提示SymbolcA@?2/df值為2.232<3,RMSEA為0.064<0.08,NFI為0.926>0.9,CFI為0.958>0.9,AGFI為0.89>0.8,GFI為0.923>0.9,因此模型與數據的擬合狀況處于較好水平。不同量表條目的非標準化系數均存在著顯著性(P<0.001)且所有標準化系數大于0.6,即研究中的3個潛變量下的各個題項具有較好的代表性。研究中所有維度的CR均大于0.7,AVE均大于0.5,3個維度分別的α系數也均大于0.7。綜上,研究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收斂效度。因此,研究使用的模型用于SEM分析是合適的,詳細結果見表1。
3.4紅色文化認同度SEM分析
CFA分析中表明了研究進行SEM的適當性,同時,納入SEM中的數據,符合偏度系數小于3和峰度系數小于8的標準,滿足正態(tài)性檢驗的條件,而樣本量也小于1 000,因此極大似然估計法可以運用。結構模型也展示出了較好的擬合度狀況,表明了結構模型與數據擬合較好:χ2/df值為2.23<3,NFI為0.926>0.9,RFI為0.909>0.9,IFI為0.958>0.9,TLI為0.948>0.9,CFI為0.958>0.9。表2中的SEM分析結果提示了研究提出的H1、H2和H3三個假設均成立:認同度與宣傳工作(β=0.167,B=0.204,P=0.016<0.05)、認同度與態(tài)度(β=0.374,B=0.472,P<0.01)和宣傳工作與態(tài)度(β=0.378,B=0.365,P<0.01)之間的非標準化系數均顯著正相關。
3.5紅色文化態(tài)度中介效應分析
研究假設H4中的中介效應檢驗通過Bootstrap法計算95%上下置信區(qū)間,檢驗間接效應、直接效應和總效應,效應結果報告均以非標準化為主,并通過Z值判斷其顯著性。表3提示,總效應(P<0.001)和間接效應(P<0.05)均顯著,即研究模型存在著中介效應,而直接效應在0.05水平上呈現出顯著性,中介效應的效果量均大于0.4,因此紅色文化態(tài)度在紅色文化宣傳工作與紅色文化認同度的關系著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設H4成立。
4討論
4.1被調查大學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現狀
研究中三個維度均值的排序情況表明,被調查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這可能與當前高校的紅色文化宣傳方式有關。在疫情常態(tài)化管理下,紅色文化的宣傳工作有限,這體現在紅色文化宣傳方式被局限在少數宣傳方式中。因此,短期的紅色文化宣傳工作雖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提高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態(tài)度,但隨著時間推移,宣傳工作可能會受到較大的局限,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增幅效果可能不佳。因此,從紅色文化宣傳工作入手,改善宣傳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2紅色文化態(tài)度的部分中介作用
紅色文化態(tài)度與紅色文化認同度之間的非標準化系數為0.472,即紅色文化態(tài)度每提高一個單位,紅色文化認同度會提高0.472個單位,此外,宣傳工作與認同度之間的總效果為0.376,直接效果為0.204,這表明紅色文化態(tài)度作為中介變量,不存在負向作用,即適當的宣傳紅色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的紅色文化態(tài)度,從而提高他們的紅色文化認同度。因此,基于本研究所調查的數據,積極的紅色文化宣傳工作可能通過紅色文化態(tài)度提升紅色文化認同度。即在弘揚紅色文化的過程中,不能盲目進行宣傳工作,宣傳工作更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真正的接受宣傳中的內容,宣傳工作只是一種方式,如何靈活地進行宣傳工作和如何提高大學生對宣傳內容的接受度才是更為關注的問題,這對大學生養(yǎng)成積極正確的紅色文化態(tài)度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僅憑宣傳欄等單一宣傳方式會讓宣傳功能受限,讓學生養(yǎng)成較好的紅色文化態(tài)度作用會受到負面影響,提升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也會變得更加困難。在宣傳工作上,廣泛開展諸如舉辦校園紅色文化活動和采用各種形式的紅色文化實踐等有意義的宣傳工作,激發(fā)大學生參與紅色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提升紅色文化認同度。在疫情常態(tài)化管理的現狀下,舉辦大型活動給紅色文化宣傳實踐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除了利用新媒體平臺等快速便捷的宣傳方式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也是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主要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對理論知識的教授和考核外,還需要多注重各種形式的活動。
4.3紅色文化宣傳工作需向多樣化發(fā)展
在當今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堅定文化自信對國家、對人民、對人類文明都有重要意義。紅色文化激勵著無數中國人奮斗,在文化自信中也擁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認知戰(zhàn)”在網絡平臺中打響的現狀下,存在不法分子鼓吹歷史虛無主義、煽動人民群眾之間對立的消極情況,這些給紅色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帶來了挑戰(zhàn)。正確積極的紅色文化教育更應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群體養(yǎng)成正確的紅色文化態(tài)度。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紅色文化宣傳方式包括宣傳欄、公眾號文章推送和理論知識講解,這些方式可能不會過多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些傳統(tǒng)的宣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因此,在紅色文化教育中,除了宣傳欄、公眾號宣傳與理論講解外,還需要更加靈活融入新穎的方式。例如廣泛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文化景點和博物館;在校園活動上,采取線上或線下的方式開展紅色文藝會演,開展與一定激勵措施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協調校內各組織,舉行主題日活動和知識競賽,并給予一定的實用性獎品和加分激勵措施,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便于取得的較好的宣傳效果,進而激勵學生主動了解紅色文化。
參考文獻
[1]趙曉珂,于甜.用“微言微語”提升紅色文化吸引力[J].人民論壇,2017,(30).
[2]藍賢發(fā),羅國凡,鄭驕陽.大學生紅色教育現場教學效果的三維探究——基于研學旅行的途徑[J].教育學術月刊,2022,(01):91-97.
[3]孫燕,李曉鋒.高校思政“金課”建設:困境、標準與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19,(4).
[4]陳雪珍,金文獎,李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研究——以溫州市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03):41-45.
[5]陳培杰.高校學生黨員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8).
[6]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 179-211.
[7]明均仁,陳曉禹,陳蓉.高校圖書館紅色文化建設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論壇,2021,41(12):87-94.
[8]張亮,周靜.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基于全國71所高校的實證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02):163-169.
[9]杜向輝.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生成邏輯與時代意蘊[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5):60-64.
[10]Bollen K A.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M].John Wiley & Sons,1989.
[11]Anderson J C,Gerbing D W.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8,103(3):411.
[12]王天民,張嬌陽.芻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堅定文化自信[J].理論導 刊,2022,(1):110-117.
作者簡介:黃翱(1997-),男,漢族,四川瀘縣人,成都醫(y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黃月(1996-),女,漢族,四川彭州人,成都醫(y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