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商品期貨實物交割中期貨交易所法律責任探析
      ——基于中央對手方理論的建構

      2023-01-03 07:45:06常飛
      廣西社會科學 2022年9期
      關鍵詞:倉單期貨交易買方

      常飛

      (上海海洋大學 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上海 201306)

      實物交割是商品期貨交易的最后一環(huán),主要指期貨合約到期時,交易雙方通過合約所載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了結到期未平倉合約的過程。實踐中,雖然大部分期貨合約采用對沖的方式平倉,最終進入實物交割的占比較小,但實物交割作為連接期貨市場與現(xiàn)貨市場的橋梁,是影響期貨市場功能發(fā)揮的關鍵因素,在商品期貨交易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前,困擾實物交割的主要問題是,當交割商品出現(xiàn)質量或數(shù)量瑕疵時,期貨交易所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以及承擔何種形式的法律責任。這也是前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立法過程中爭論較多的問題。對此,期貨交易所自律規(guī)則和司法解釋存在不同理解:根據(jù)自律規(guī)則,當標準倉單持有人不能完全實現(xiàn)標準倉單權利時,指定交割倉庫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期貨交易所承擔補充責任;而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交割倉庫不能在期貨交易所交易規(guī)則規(guī)定的期限內,向標準倉單持有人交付符合期貨合約要求的貨物,造成標準倉單持有人損失的,交割倉庫應當承擔責任,期貨交易所承擔連帶責任。

      上述自律規(guī)則和司法解釋的沖突,不僅影響期貨交易所的職能定位,而且涉及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交割倉庫、標準倉單持有人以及存貨人等相關市場主體之間的基礎性法律關系判斷。鑒于此,本文擬從制度變遷的視角對自律規(guī)則和司法裁判標準進行歷史考察,分析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承擔法律責任的內在邏輯,并基于功能主義視角下對中央對手方制度的擴張性解釋,明確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的法律地位,厘清相關參與主體之間的基礎性法律關系,以期為相關立法和司法提供參考。

      一、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法律責任的歷史考察

      (一)期貨交易所自律規(guī)則的演變

      期貨市場是規(guī)則導向市場,自律規(guī)則是市場參與者長期形成的交易習慣和行為規(guī)范,通過對自律規(guī)則的梳理,可以了解期貨行業(yè)對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法律責任的認識邏輯。為了方便討論,本文以上海期貨交易所及其前身上海金屬交易所①目前全國共有4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其中,上海期貨交易所于1999年由上海金屬交易所、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和上海商品交易所等3家交易所合并組建而成,而上海金屬交易所成立于1992年5月,相較于另外3家交易所成立時間最早,且組建后的上海期貨交易所基本沿用了上海金屬交易所的規(guī)則體系。因此,選取上海金屬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的交易規(guī)則為分析樣本,能夠完整涵蓋期貨市場自律規(guī)則的變遷歷程。的交易規(guī)則為分析樣本。

      上海金屬交易所作為較早成立的試點期貨交易所于1992年5月開業(yè),成立之初就明確了交易所在期貨交易中的法律地位,即“對所有合約負完全責任,包括代替違約者履行合約的責任”;“作為買賣雙方的中介,既是賣方會員的買方,又是買方會員的賣方;承擔風險管理的責任,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會員交割或交收違約,由交易所替代違約方履行合約的經(jīng)濟賠償責任,同時交易所取得追償權”。

      隨著期貨市場進入清理整頓階段,上海金屬交易所根據(jù)監(jiān)管部門的統(tǒng)一要求,在1995年8月31日頒布的自律規(guī)則中,對其職責范圍進行了調整,突出“為期貨合約的集中競價交易提供場所、設施并履行相關職責;不得從事與其職能無關的其他營利性商業(yè)活動”,刪除了“保證期貨合約履行”的規(guī)定;對于實物交割,則表述為“會員交割(交收)違約的,交割(交收)對方會員有權按規(guī)定向交易所提起補償請求;交易所也可單獨對構成違約的行為予以懲處”。

      1999年9月1日,作為對清理整頓階段的總結,期貨市場第一部行政法規(guī)《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實施,其中將“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作為期貨交易所的職責予以明確。2000年5月1日,上海期貨交易所(此時上海金屬交易所已與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合并組建成立上海期貨交易所)在其自律規(guī)則中作出調整,規(guī)定期貨交易所職能包括“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并且,明確會員在實物交割中違約的,交易所可以通過征購和競賣的方式,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對此產(chǎn)生的費用和損失,由違約會員承擔。

      2003年11月1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再次修改自律規(guī)則,對于交易所職能仍然保留“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的表述,對于實物交割則修改為:“由于指定交割倉庫的過錯造成標準倉單持有人不能行使或不能完全行使標準倉單權利的,指定交割倉庫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賠償不足的部分由交易所按有關規(guī)定補充賠償,補充賠償后交易所有權對指定交割倉庫進行追償?!鄙鲜鲫P于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承擔補充責任的規(guī)定一直沿用至今。

      (二)司法裁判標準的發(fā)展

      1995年10月27日,在期貨市場基本法律法規(guī)缺失的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成為審理期貨糾紛案件的主要依據(jù),也反映了當時司法裁判對期貨行業(yè)慣例和自律規(guī)則的基本態(tài)度。其中,對于期貨交易所的法律地位,明確規(guī)定“承擔保證期貨合約履行的責任”,當買賣雙方不能全面履行期貨合約義務時,期貨交易所承擔代為履行期貨合約的義務,否則,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對于實物交割則規(guī)定,期貨交易所委托交割倉庫接收貨物入庫時,應當對貨物進行驗收,未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提出數(shù)量、質量異議或因保管不善造成貨物損失的,由期貨交易所向買方承擔違約責任,承擔責任后期貨交易所有權向交割倉庫追償。

      2003年7月1日,鑒于期貨領域不斷出現(xiàn)的新型糾紛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在總結既有審判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頒布實施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其中,除明確期貨交易所承擔“保證合約履行責任”外,還規(guī)定了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的連帶責任。這也是目前司法對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法律責任的裁判標準。

      通過對上述自律規(guī)則和司法裁判標準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是否承擔法律責任以及承擔何種形式的法律責任,由其在期貨交易中的法律地位所決定。比如,由于對期貨交易所的職能在市場不同發(fā)展階段存在不同認識,因而其法律責任形式在規(guī)則中也經(jīng)歷了“代為履行—責任不明—履約保證—補充責任”的變化。而司法裁判標準從《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都認為期貨交易所承擔“保證合約履行責任”,因此,其對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法律責任的認識較為統(tǒng)一,即“代為履行”或“連帶責任”。之所以在對期貨交易所承擔“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達成統(tǒng)一認識后,自律規(guī)則和司法裁判標準仍存在“補充責任”和“連帶責任”的區(qū)別,主要是由于對“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中“保證”的不同理解:自律規(guī)則認為“保證”是“一般責任保證”,因而是“補充責任”;而司法裁判認為“保證”是“連帶責任保證”,因此是“連帶責任”。

      二、期貨交易所法律地位審視:從“保證人”到“當事人”

      (一)作為“保證人”的認識邏輯

      我國期貨市場發(fā)軔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伴隨著計劃經(jīng)濟體制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轉軌而產(chǎn)生,在市場建立初期更多是移植國外相關制度,對于期貨交易所法律地位的認識也是如此。比如,上海金屬交易所借鑒倫敦金屬交易所、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規(guī)則,將職責表述為“作為買賣雙方的中介,既是賣方會員的買方,又是買方會員的賣方”。這其實就是中央對手方的定位,但在實踐中,上海金屬交易所并沒有作為中央對手方成為合同替代者,而是作為期貨交易的履約監(jiān)督者。并且,根據(jù)當時我國民商事領域的基本法律,也不存在將期貨交易所理解為中央對手方的法律基礎,反而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規(guī)定的擔保方式,將期貨交易所理解為“保證人”進而“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更符合當時的制度語境。

      基于相同的認識邏輯,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規(guī)定,期貨交易所應承擔保證期貨合約履行的責任,任何一方不能如期全面履行期貨合約規(guī)定的義務時,交易所均應代為履行。此后,1999年《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及2012年《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均將“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作為期貨交易所的職責予以明確。并且,根據(jù)當時的立法本意,這里的“保證”就是“保證人”,“期貨交易所擔保期貨合約的履行是期貨交易的重要特征之一。期貨交易所要對期貨交易買賣雙方的履約進行擔保,任何一方不履行合約義務時,期貨交易所要代為承擔責任。即使違約方破產(chǎn),期貨交易所也要承擔擔保責任,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1]。

      (二)對“為期貨交易提供集中履約擔保”的再認識

      2012年《期貨交易管理條例》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其中重大的變化是將期貨交易所“保證期貨合約的履行”,修改為“為期貨交易提供集中履約擔保”。若僅從文義解釋的角度而言,“保證合約履行”與“履約擔?!斌w現(xiàn)相同的法律關系,仍表明期貨交易所具有“保證人”的法律地位。但就立法者的本意來看,該條款的修改是為了明確期貨交易所作為中央對手方的法律地位,“從我國期貨市場建立早期到2012年版《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出臺之前,期貨市場各方對中央對手方?jīng)]有達成共識。……2011年啟動《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第二次修改時,對中央對手方仍難達成共識,經(jīng)過各方妥協(xié)的共識,在《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寫一條‘期貨交易所為期貨交易提供集中履約擔?!?,同時在修改說明中寫上‘期貨交易所在統(tǒng)一組織結算中,作為交易各方的中央對手方的地位是明確的’,這兩條結合起來,期貨交易所中央對手方的地位就很明確了?!纱私y(tǒng)一了市場各方對‘集中履約擔?!睦斫?,即確立的是中央對手方制度”[2]。

      由此可見,隨著2012年《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修改,對期貨交易所法律地位的認識也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即期貨交易所是中央對手方。根據(jù)國際支付結算體系委員會和國際證監(jiān)會組織聯(lián)合發(fā)布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中央對手方是指將自身介入到一個或多個金融市場所交易合約的交易對手方中間,成為每一個賣方的買方和買方的賣方,從而確保未平倉合約的履行[3]。期貨交易所作為中央對手方的地位一旦確立,則意味著期貨交易所實際成為期貨合約的一方當事人,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賣方會員或買方會員主張權利和承擔義務,這與期貨交易所作為第三方的“保證人”,在買方會員或賣方會員違約時“代為履行”,具有本質區(qū)別。也就是說,確立期貨交易所的中央對手方地位,意味著其實現(xiàn)了從“保證人”到“當事人”的轉變。

      需要說明的是,從中央對手方制度的發(fā)展歷史來看,在19世紀80年代的歐洲期貨市場,期貨交易所(或者清算所)最初也是采用擔保機制。比如,當時倫敦農(nóng)產(chǎn)品清算所并非法律上的任何交易的對手方,其只是在向商品期貨合約的交易雙方提供擔保證明書。而在同時期的美國期貨市場,出現(xiàn)了“每一個買方的賣方”和“每一個賣方的買方”的完整清算體系。比如,1891年成立的明尼阿波利斯商會在其章程中提到的谷物的“購買、銷售、存儲和處理”。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比起歐洲國家的合同登記和擔保機制的推廣,美國的完整清算體系的推廣速度要慢得多[4]。此后,美國的中央對手方清算之所以取代歐洲的擔保機制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模式,主要是基于中央對手方四個功能:重新分配合約對手方風險,防止多邊凈額結算失敗;降低結算參與人的風險;提高結算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提高市場流動性[5]。同樣,我國在2012年通過修改《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來確立期貨交易所作為中央對手方的法律地位,也是基于中央對手方制度對預防交易對手方信用風險、控制多邊凈額結算風險以及活躍期貨交易的關鍵作用。

      三、中央對手方制度下商品期貨實物交割的法律責任建構

      (一)關于中央對手方邊界的爭論

      在明確期貨交易所的中央對手方地位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其作為中央對手方是否涵蓋實物交割環(huán)節(jié),這是判斷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法律責任的重要基礎。

      一種觀點認為,根據(jù)《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在修改說明中的表述,“期貨交易所在統(tǒng)一組織結算中,作為交易各方的中央對手方的地位是明確”,顯然期貨交易所作為中央對手方是指在結算環(huán)節(jié),并不涵蓋實物交割,在實物交割中仍然處于“擔保人”的地位,承擔擔保責任。并且,在2015年證監(jiān)會制定的《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jīng)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中也明確規(guī)定,“承擔結算職能的期貨交易所作為中央對手方,統(tǒng)一組織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的結算”。

      另一種觀點認為,期貨交易所不僅是結算的中央對手方,在實物交割中也是中央對手方,是作為“當事人”對實物交割承擔直接的合同責任。具體表現(xiàn)為:在交割期內,賣方會員向交易所提交標準倉單,交易所將標準倉單分配給買方會員;買方會員向交易所交付貨款,交易所向賣方會員支付貨款;賣方會員向交易所開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交易所向買方會員開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實踐中,上述發(fā)生在賣方會員—期貨交易所—買方會員之間的倉單、貨款、發(fā)票流轉,恰恰體現(xiàn)了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是作為“當事人”而非“保證人”。

      此外,即使認為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作為中央對手方,但對何謂“實物交割”又存在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實物交割”是交易雙方在交割期內完成合約所載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即買方客戶取得標準倉單。在此之后,買方客戶根據(jù)標準倉單到交割倉庫提取貨物,是實物交收階段,屬于現(xiàn)貨交易[6]。此時,期貨交易所處于一般擔保的地位,位次在交割倉庫之后,如果出現(xiàn)糾紛,交割倉庫先行承擔責任,待其賠付不能時,再由期貨交易所承擔責任[7]。另一種觀點認為,買方客戶持有標準倉單到交割倉庫提到符合標準的貨物后,才能認定為完成“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并且,期貨交易所的業(yè)務規(guī)則也將“賣方交付的商品不符合規(guī)定標準”認定為“交割違約”。據(jù)此,將實物交割理解為涵蓋到買方取得標準倉單并完成取貨(既包括標準倉單持有人在規(guī)定的時間實際提取貨物,也包括標準倉單持有人在交割商品的質量、數(shù)量異議期內未提出異議)更符合實踐邏輯。

      (二)基于功能主義視角的擴張性解釋

      回顧中央對手方制度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期貨具有“當前訂約、未來履行”的特征[8],且實行保證金交易,交易能否最終履約主要依賴對方的信用,這也使交易者長期暴露在對方違約的風險之下[9],為了抵消商品期貨交易的對手風險,增強交易者對交易安全的信心,期貨交易所以合約當事人身份直接承擔合約義務,進而利用其自身信用確保合約履行①當確保合約履行的任務交由獨立于交易所之外的清算機構承擔時,清算機構則取代交易所承擔中央對手方職責。中央對手方是期貨清算機構的必然機制,而不是期貨交易所的必然機制。由于我國期貨交易所把結算置于交易所一體內,模糊了清算所和交易所的界限,因此,本文沒有特別強調中央對手方是指期貨清算所,而是基于我國期貨交易所內設清算部門的實際,將期貨交易所作為中央對手方。??梢姡椭醒雽κ址街贫鹊某踔院凸δ芏?,是利用期貨交易所的自身信用來抵消商品期貨交易的對手風險。相應地,商品期貨交易對手的履約風險聚集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交易所作為中央對手方就應該涵蓋到哪個環(huán)節(jié)。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采用“先交錢、后交易”的交易風控方式,交易者要先在保證金賬戶中存有足夠的資金后,才能開倉交易;而西方期貨市場,比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倫敦金屬交易所,采用“先交易、后交錢”信用擔保的交易方式,交易者在開倉時,可以沒有相應資金,只要在此后約定的時間內把相應資金補足即可。顯然,與西方“先交易、后交錢”信用擔保的交易方式相比,我國“先交錢、后交易”的交易方式,在結算時因交易對手資金不足而產(chǎn)生的違約風險相對較小。但在實物交割環(huán)節(jié),西方期貨市場具有成熟的倉儲管理體系和物流系統(tǒng),且商品期貨也允許現(xiàn)金交割,較少發(fā)生實物交割不能的情形;而我國倉儲管理和物流體系還不夠發(fā)達,尤其是因倉庫管理不善引發(fā)的風險事件頻發(fā)[10],這也使得實物交割成為交易對手違約的最大風險。因此,鑒于目前我國商品期貨交易對手方的違約風險主要集中在實物交割環(huán)節(jié),相應就需要期貨交易所以合約當事人身份直接承擔合約義務,以自身信用確保實物交割的實現(xiàn),即確立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的中央對手方地位。并且,還應對“實物交割”進行擴大解釋,其不僅意味著買方取得標準倉單,還包括根據(jù)標準倉單取得符合期貨合約要求的貨物。

      就域外經(jīng)驗而言,由于各國各地區(qū)上市的期貨品種千差萬別,相應的期貨交割制度也并不相同,特別是各國各地區(qū)倉儲環(huán)境、物流體系等發(fā)展程度差別較大,很難對商品期貨實物交割制定統(tǒng)一的監(jiān)管標準。國際清算銀行支付結算體系委員會和國際證監(jiān)會組織發(fā)布的《金融基礎設施的原則》只是原則性規(guī)定,“金融基礎設施應當清晰規(guī)定其在實物金融工具或者商品交收方面的義務,并應識別、監(jiān)測和管理與實物交收相關的風險”,并建議“金融基礎設施應有用于對實物資產(chǎn)保管和交收的風險(如資產(chǎn)被盜、丟失、偽造或者損耗的風險)進行管理的適當程序和控制措施……金融基礎設施還應考慮采取其他措施(如保險的覆蓋范圍和隨機存儲設施審計)來減輕其存儲和交收風險”[11]。至于期貨交易所是否因交割倉庫不能交付貨物而承擔相應的責任,《金融基礎設施的原則》并沒有作出統(tǒng)一要求,而是留給各國期貨交易所結合本國實際作出具體規(guī)定。可見,中央對手方制度作為域外經(jīng)驗的法律移植,不僅是某種邏輯或概念的產(chǎn)物,更是回應特定時期、特定市場發(fā)展需要的本土化實踐問題。

      (三)重構商品期貨實物交割參與各方的法律責任

      1. 期貨交易所與買方會員(客戶)之間。如前所述,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作為中央對手方,以合同一方當事人身份直接向買方會員(客戶)主張權利(收取貨款)、履行義務(交付標準倉單及對應的貨物)。若買方會員(客戶)不能按照交易自律規(guī)則取得標準倉單,或不能提取相應的貨物,期貨交易所均要承擔違約責任,且不論該違約責任是由交割倉庫或賣方會員(客戶)導致。相應,此時受到損失的買方會員(客戶)應基于合同相對性原則向期貨交易所主張權利。也就是說,期貨交易所是作為合同相對方承擔責任,并非“代為履行”或“履約保障”。當然,期貨交易所作為合同相對方承擔責任是有一定的期限,按照交易所自律規(guī)則,若在貨物的質量、數(shù)量異議期內,買方會員(客戶)沒有對交割商品的質量、數(shù)量提出異議,則期貨交易所作為合同相對方的責任即被免除。而一旦期貨交易所承擔了相應的賠償責任,則有權向指定交割倉庫追償。這種由期貨交易所直接承擔實物交割法律責任的方式,與西方期貨市場不同。比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規(guī)則規(guī)定,交易所對交付的任何商品的等級、數(shù)量或規(guī)格等不承擔責任。倫敦金屬交易所規(guī)則規(guī)定,實物交割實際上是倉單交割,倉單交易不受交易所控制,且交易所不具體操作交割倉庫,僅制訂指定交割倉庫的條件,對注冊品牌做出要求,然后向買方分配倉單;如果交割倉庫不能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向倉單持有人交付符合合約要求的貨物,交易所不承擔責任。上述不同,從本質上講,就是基于不同期貨市場的發(fā)展程度,由期貨交易所為市場提供不同程度的增信,這也是中央對手方制度制定的初衷所在。

      2. 期貨交易所與指定交割倉庫之間。在現(xiàn)行法律框架下,期貨交易所與交割倉庫存在雙重法律關系:一是期貨交易所對交割倉庫的自律管理關系。即期貨交易所通過自律規(guī)則明確交割倉庫的準入條件和日常管理要求,“指定”符合要求的交割倉庫作為履行期貨合約實物交割的地點。比如,指定交割倉庫應當遵守交易所的自律規(guī)則、按期貨交易所的要求對交割商品進行驗收入庫、確保庫內商品安全、協(xié)助交割商品運輸以及接受交易所監(jiān)管,等等。當交割倉庫出現(xiàn)違反交易所自律規(guī)則規(guī)定的相關情形時,期貨交易所有權責令其整改或賠償經(jīng)濟損失,甚至取消指定交割倉庫資格。通過期貨交易所對交割倉庫的自律管理,一方面能敦促交割倉庫履行好保管人的職責,確保期貨合約的履行;另一方面也減少自身作為中央對手方承擔交付貨物的風險。從域外經(jīng)驗來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商品期貨較為發(fā)達的市場,除交易所對交割倉庫提出監(jiān)管要求外,均有明確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倉庫管理,并由行政機關負責監(jiān)管執(zhí)行,而我國目前對交割倉庫的監(jiān)管主要由交易所負責。

      與此同時,期貨交易所與交割倉庫的另一層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關系,即雙方簽訂商業(yè)化的合作協(xié)議,就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作出約定。比如,約定因交割倉庫的過錯造成標準倉單持有人不能行使或不能完全行使標準倉單權利的,由交割倉庫承擔賠償責任;約定為了提高交割倉庫的履約能力,由交割倉庫的母公司或關聯(lián)公司作為保證人承擔擔保責任或出具擔保函;約定交割倉庫需要基于其存儲貨物的種類購買相應的商業(yè)保險;等等。鑒于上述雙重法律關系,從合同相對性以及權利義務一致原則出發(fā),當標準倉單持有人不能行使或不能完全行使權利時,首先由期貨交易所基于中央對手方地位(同時考慮期貨交易所對交割倉庫的自律管理職責)向買方會員(客戶)承擔違約責任,待承擔責任后再根據(jù)交易所與交割倉庫的合作協(xié)議,向交割倉庫追償。

      3. 交割倉庫與賣方會員(客戶)之間。交割倉庫與賣方會員(客戶)之間是倉儲合同關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交割倉庫是“保管人”,商品入庫時應當按照約定對入庫倉儲物進行驗收;驗收時發(fā)現(xiàn)入庫倉儲物與約定不符合的,應當及時通知存貨人;儲存期間,因保管不善造成倉儲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上述規(guī)定明確了交割倉庫與賣方會員(客戶)對倉儲貨物的責任劃分。若因賣方會員(客戶)的原因導致標準倉單持有人不能行使或不能完全行使權利時,仍然先由期貨交易所對買方會員(客戶)承擔違約責任,再向交割倉庫追償,而此時交割倉庫承擔相應責任后,可以基于與賣方會員(客戶)的倉儲合同,向造成最終損失的賣方會員(客戶)追償。

      四、結語

      目前,歷時9年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經(jīng)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2年8月1日起實施,這對期貨市場具有里程碑意義,也為期貨行業(yè)的長遠發(fā)展提供了基本遵循[12]?!吨腥A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首次明確了期貨交易所作為“中央對手方”的法律地位,但關于實物交割中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并未明確規(guī)定。如前文所述,司法解釋和自律規(guī)則是基于期貨交易所作為“擔保人”的法律地位,而隨著中央對手方制度的確立,期貨交易所已實現(xiàn)了從“保證人”到“當事人”的轉變,這就需要重新審視商品期貨實物交割參與各方的法律責任。尤其是,在我國倉儲管理和物流體系相對不夠成熟的特定情形下,從功能主義視角出發(fā)將期貨交易所作為實物交割的中央對手方,以合同當事人身份直接承擔法律責任,更具現(xiàn)實意義。需要說明的是,明確期貨交易所在實物交割中以合同當事人身份直接承擔法律責任,即表明期貨交易所要對交割倉庫的貨物負責,這對于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進程,特別是期貨交易所在境外設立交割倉庫將帶來新的挑戰(zhàn)。

      猜你喜歡
      倉單期貨交易買方
      論倉單質押的法律風險及其防范
      “期貨交易”型走私犯罪的刑法分析
      犯罪研究(2019年3期)2019-11-27 19:28:54
      信用證交單不符時買方拒付貨款權利證成
      法大研究生(2019年1期)2019-11-16 00:38:02
      買方常見違約問題分析、應對及預防
      期貨交易監(jiān)管加碼
      時代金融(2019年34期)2019-01-11 17:43:48
      今年房企并購已達467宗
      尿素期貨交易規(guī)則趨于明朗
      倉儲企業(yè)如何涉足倉單
      ——專訪中倉倉單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jīng)理楊沁河
      中國儲運(2016年1期)2016-07-11 10:37:21
      電子商務中買賣雙方誠信博弈分析及其對策研究
      卷宗(2016年2期)2016-04-07 15:53:40
      關于倉單的學與問
      中國儲運(2016年11期)2016-02-13 05:41:20
      北京市| 博爱县| 桃园县| 漯河市| 柳州市| 盘山县| 客服| 灵武市| 东乡县| 航空| 商城县| 五家渠市| 茌平县| 滨海县| 革吉县| 孝感市| 霞浦县| 绍兴市| 平果县| 龙门县| 金阳县| 玉屏| 永济市| 滕州市| 科技| 长垣县| 阜新| 霍林郭勒市| 竹溪县| 湖南省| 纳雍县| 六安市| 江城| 梅州市| 连平县| 昭平县| 邵阳县| 汤原县| 宜城市| 邢台县| 汪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