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洛學編》對洛學史譜系的構建

      2023-01-04 19:57:25魏弋賀
      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湯斌關學中州

      魏弋賀,魏 濤

      〔鄭州大學 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學派譜系的梳理是當下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問題,不同于關學(1)關學是萌芽于北宋慶歷之際的儒家學者申顏、侯可至張載而正式創(chuàng)立的一個理學學派。關學是儒學重要學派,因其實際創(chuàng)始人張載先生是關中人,故稱“關學”。又因張載世稱“橫渠先生”,因此又稱“橫渠之學”。已有60余年的研究積累,洛學史譜系在概念界定、梳理標準、學術歸屬、代表學人等問題上都缺少深入的研究。要想在這些問題上有較為實質的進展,我們必須仔細審讀理學或洛學學人所編著的關于洛學史譜系梳理的文獻資料,借鑒當時學人對洛學譜系梳理、構建的思路。歷史上關于洛學史梳理的文獻很多,而《洛學編》無疑是開創(chuàng)之作?!堵鍖W編》由清初理學家湯斌所著,時值明清交替、思想動蕩的大背景下,湯斌奉師命編纂《洛學編》一書,同時借鑒孫奇逢《理學宗傳》與馮從吾《關學編》的體例和編纂原則,選取中州地區(qū)品行較為突出的理學人物,記錄其生平與學術成就,同時在學術上亦是與孫奇逢一樣采用“經道合一”“朱王合一”的態(tài)度,隨著尹會一、郭程先等人分別續(xù)寫《洛學編續(xù)編》《洛學編補編》,《洛學編》完整地梳理了自漢代至清代中州地區(qū)學術演變的發(fā)展脈絡?!奥鍖W”一詞因二程講學于洛陽而得名,在兩宋的時間維度下多指程門學派,與濂關閩等學并稱,而在此則已擴大為中州之學的代稱,其內涵亦有很大程度的拓展。

      一、“洛學”概念的雙重維度

      洛學史譜系的構建首先要明確“洛學”概念的具體內容,即“洛”作為地域性概念的具體指代及強調程度和“學”作為學術性概念的具體內涵。

      1.地域維度的中州地區(qū)

      地域性是中國古代學術學派的普遍特點,如“關學”以“關”為名,在地域上多局限于關中地區(qū),“蜀學”則多局限于巴蜀地區(qū),湖湘學派則局限于湖南地區(qū)。“洛學”作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學術學派,地域性亦是其基本特點之一?!奥鍖W”早期得名于二程講學洛陽,宋代沿襲五代傳統(tǒng),以洛陽為西京河南府治所,按照《宋史》記載,河南府轄十六縣,洛陽地區(qū)實為宋代河南府所轄地域。此時“洛學”以“洛”為名,雖然在字面上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但實質是因其學派思想與二程的緊密聯(lián)系,“洛學”在此并非地域性學術概念,而更側重于對學派思想內涵即二程天理之學的指代。二程“洛學”在兩宋時期由小到大直至成為有影響的學派,是二程及其后學弟子不斷開創(chuàng)探索、發(fā)展壯大的。“洛學”在兩宋時代,貫穿于從二程創(chuàng)立到朱熹集理學之大成的時段,其概念更準確地說應當指宋代新儒學中諸多學派的一支,這種學派思想以心性天理為核心概念,接續(xù)漢唐儒家經學研究,深化儒家傳統(tǒng)的人倫道德理念。二程弟子不僅數(shù)量眾多,且在思想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這是因為程頤不僅在洛陽地區(qū)講學,還到漢州、許州、關中地區(qū)講學,因此二程“洛學”不論是在影響范圍還是弟子分布上,都不局限于洛陽一地。南宋學人真德秀說:

      二程之學,龜山得之而南,傳之豫章羅氏,羅氏傳之延平李氏,李氏傳之朱氏,此一派也;上蔡傳之武夷胡氏,胡氏傳其子五峰,五峰傳之南軒張氏,此又一派也。若周恭叔、劉元承得之為永嘉之學,其源示同自出。然惟朱、張之傳,最得其宗。[1]

      除真德秀所列這幾派外,二程之后還有大量缺少深入研究的弟子與門派。因此在探究兩宋時期“洛學”概念時,如果僅局限于洛陽一地,則不能把握“洛學”發(fā)展脈絡的全貌。

      隨著二程眾多弟子的分化演變,二程心性天理之學發(fā)展成熟的階段,又是“洛學”逐漸衰落式微的階段。李敬峰云:“到朱熹理學成熟之后,二程后學的影響逐漸衰落?!盵2]此時“洛學”已如道南學、閩學等概念,內含于理學范疇之內,而囿于二程弟子中真正河南籍的弟子并不多,“洛學”在發(fā)展傳承上反倒更顯勢弱。湯斌作《洛學編》一書,雖然題名為“洛學”,但在人物選取上嚴格以中州籍或河南籍學者為主體,這種思想延續(xù)至后來的《續(xù)編》《補編》等書,此處的中州概念雖然隨著歷代行政區(qū)劃的變遷而有所區(qū)別,但大體上仍舊是以今河南地區(qū)為主體,是以河洛地區(qū)為中心的中原地帶。湯斌在凡例中特意強調了學人歸屬問題,可見其有意強化“洛學”的地域性色彩,同時以“洛學”指代中州學術。此種做法看似將“洛學”概念定義為帶有地域色彩的學派概念,但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又無疑明確了“洛學”的地域維度,使其內涵更加清晰明確。

      2.思想維度的學術指向

      學理思想是“洛學”概念的又一重要基礎,因此必須明確湯斌《洛學編》一書的“學”究竟指什么,根據(jù)《洛學編》的內容傾向可以明顯看出,湯斌在詮釋“洛學”的學術內涵時完全是以理學為主。基于這樣的認識,則洛學史譜系的構建必定是始于二程。孫奇逢在《洛學編》序中亦提到:

      至程氏兩夫子出,斯道大明,人知所趨舍,學者于日用倫常,至庸極易之事當下,便有希圣達天路徑,是道本于天,而學寄于人,蓋洛之有學,所以合天人之歸,定先后之統(tǒng),所關甚巨也。[3]

      可見孫奇逢、湯斌師徒都將洛學的體系構建追溯自二程。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孫奇逢在序中說道:“余惟洛為天地之中,嵩高聳峙,黃河亙延,自河洛圖書,天地巳泄,其秘而渾穆,醕龐之氣,人日由其中,而不知是道寄于人,而學寄于天?!盵3]這里既展示了中州作為文化重地,學術傳承經久不息,只是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同時也將“洛學”的思想內涵引申至天命道德的哲學范疇,這與孫奇逢彌合爭端,推崇完整連貫、直擊本源的學術觀是相吻合的,湯斌繼承了這一思想,同時以此來建構“洛學”的學術內涵。“道學”一詞在北宋就有使用,其早期內涵廣泛,“道”一字都有著最高價值認同的指向。梁山在《宋人“道學”與“理學”名稱考辨》一文中提到:“隨著洛學的薪火相傳,程門弟子在政壇上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在他們口里“道學”……那就是二程先生及其學問?!盵4]可見隨著二程弟子尤其是朱熹的努力,“道學”一詞逐漸成為程朱一脈的專用,其內涵也成了“洛學”一詞的代名詞,孫奇逢與湯斌在《洛學編》中以“道學”特指二程或“洛學”的學術思想成就與此有必然的淵源,而“洛學”在其哲理內涵上也具體指代以二程詮釋天理道德路徑為范式的思想體系。

      《洛學編》一書雖是理學著作,但并非學案。在結構上,《洛學編》并不是對理學門派的梳理羅列,而是主要匯集了漢、宋、元、明諸代的經學理學人物,在內容上,《洛學編》同樣沒有收錄學人的著作、言論等,而只是傳記式的學術史記述??梢姕髣?chuàng)作此書在學理旨趣上并無明晰具體的理學思想體系。孫奇逢《洛學編》序云:

      因念斯道在人,求之即得,表前賢以勵后進,如射者之趨的,必括于度,舟子之涉海,必操其舵,所謂呼之使靈,叩之使覺,千載上下,南海北海心同理同,又何有于洛與濂關閩耶。[3]

      湯斌繼承其師的思想,在洛學譜系的構建上并沒有突出“洛學”作為理學學派思想的獨特之處,而是著重表彰二程躬行實踐、以明“道”為己任的踐履精神,其思想旨趣在于表彰前人功績,詳述中州地區(qū)的學術風氣,以期砥礪人心,激勵后人。因此湯斌視域下“洛學”概念中“學”字的學理指向既有二程天理之學,同時又包含中州大地學人綿延不息的學術風范。

      二、洛學學人譜系構建準則

      “洛學”作為思想派別,“學人”是其基本承載,通過對《洛學編》學人譜系的梳理總結,可以明晰湯斌對洛學學人譜系構建的準則。

      1.地域準則

      如前所述,《洛學編》在對“洛學”概念進行詮釋時本身就有著地域維度的指代,因此《洛學編》在構建學人譜系時同樣有著地域的考量。在凡例中湯斌寫到:“《洛學編》首列圣門諸賢,按七十二子中宋衛(wèi)陳蔡約得十有六人,因系統(tǒng)圣門,不敢以方域論,故前編斷自兩漢,正編斷自程子?!盵3]可見《洛學編》一書正是以方域來進行選擇,也因此其前編從兩漢開始。而兩漢收錄人物為何不多,在凡例中湯斌也作了解釋,即漢初經學多出齊魯,這同樣是地域上的考量。

      但是這里的地域并非明確的中州籍貫,更準確地來說是其所收人物在地域、學術上與“洛學”有緊密的聯(lián)系。他在凡例中寫到:

      橫渠世家大梁,父知涪州,卒于官,諸孤皆幼,遂僑寓郿縣,則橫渠實中州產也,藍田呂氏原籍汲郡,因久列關學,俱不敢附入河洛正學,收薛西原,考西原原籍偃師,生長亳州,亦猶藍田呂氏也,概不敢泛入。[3]

      張載、藍田呂氏、薛蕙等人均祖籍中州,假如《洛學編》泛泛的以籍貫為標準,則這些人均應收錄,但是由于他們與“洛學”的聯(lián)系較弱,“久列關學”,因此即便是中州籍貫亦沒有收入。而“薛文清公本貫河東,發(fā)解中州,平生師友半在河洛,實中州明儒之宗,故詳列其傳,使學者有所考焉,非敢扳附名賢以自增重也?!盵3]明代大儒薛瑄祖籍并非在中州,但是因為他與“洛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要將其收錄于書中??梢?,《洛學編》在學人譜系構建中雖然有著地域性的建構準則,但這種準則相對靈活,并非死板地拘泥于籍貫,最根本的原則是與“洛學”的聯(lián)系程度。

      2.學術準則

      學術上的收錄準則與前述《洛學編》在洛學譜系構建中學術維度的考量相同,湯斌的理學觀念同樣影響了這一標準。首先洛學既然以理學為本色,則收錄學人學術思想必然要忠于理學名教。湯斌在凡例中提到:“至戴圣刪定《禮經》,王弼注疏《大易》,俱有功圣學,一以治行不檢,一以祖尚老莊,并罷從祀,故不敢與緱氏諸賢同列前編。”[3]這些人雖然有功于圣學,但不能恪守儒家傳統(tǒng),因此未被列入。

      當然,雖然說此書是專為中州理學學人作傳,選取人物皆與學術有關,以期展現(xiàn)中州理學的學術演進,但湯斌與其老師孫奇逢一樣,皆不注重門戶,主張躬行實踐?!肚迦鍖W案》雖然將湯斌歸于陸王心學一脈,但湯斌對陸王心學的空疏之弊深感痛心,極為強調踐履工夫,“學當躬行實踐,不在乎講。講則必有異同,有異同便是門戶爭端?!盵5]理學概念的辯駁只會引起門戶爭端,真正的道德實踐才是檢驗一個人儒學修養(yǎng)的標準,學問必然要在日常灑掃應對中體現(xiàn),或許是基于這樣的考量,在對學人譜系的學術構建上,湯斌并沒有側重于對學人理學思想的詮釋,而是運用學術傳記的形式展示學人的學術道德氣象,部分學人傳記之后,湯斌還會進行評論,如《呂新吾先生》之后,湯斌便以“湯斌曰”的形式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湯斌這種不看重學術范疇體系而重視躬行實踐、道德人格氣象的態(tài)度,或許是繼承了馮從吾《關學編》、孫奇逢《理學宗傳》的指導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拓寬了洛學學人譜系構建的形式多樣性,展現(xiàn)了中州學人的學術面貌,但同時也淡化了洛學作為理學學派的學術思想特點。

      三、洛學譜系構建中思想的多樣性與獨立性

      “洛學”學人眾多,在《洛學編》架構下跨越漢、唐、宋、明多代而不間斷,顯然《洛學編》并未將“洛學”建構成一個松散的學人群體,而是一個具有獨立學脈傳承的學術流派。因此我們有必要辨析,“洛學”作為學派概念,其綿延傳承的思想內核究竟為何。

      1.超脫門戶之見的思想多樣性

      湯斌編纂《洛學編》,并未受到當時大的學術思想背景下漢宋之爭、陸王之爭的影響,而是采用“經道合一”“朱王合一”的態(tài)度,完善“洛學”的時間發(fā)展脈絡,廣泛擴展“洛學”的思想形態(tài)。受馮從吾、孫奇逢等人的影響,《洛學編》在結構上分為《前編》《正編》?!肚熬帯肥珍洕h唐諸儒6人,其中經學家5人,穆修雖為宋儒,但因其在《易》學和《春秋》學的貢獻,故也被列入《前編》。以上6人未被列入《正編》,體現(xiàn)了《洛學編》在體例上以宋明理學家為主體、在譜系梳理上漢宋兼采、經道合一的學術意識和主張。通過這種構建,湯斌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洛學”作為中州學術的代稱在漢唐經學時代的發(fā)展演變,使“洛學”作為學術思想流派的演進歷程更加完整。

      中州地區(qū)在元明以來多奉程朱一脈為正統(tǒng),在理學內部的道統(tǒng)繼承上多有偏向,但湯斌擺脫了這種門派之見。一方面,如前所述,湯斌在內容記述上以反映理學人物整體的道德氣象為主,而非梳理學人具體的哲學思想,以避免出現(xiàn)所謂“講則必有異同”的局面。另一方面,他在學人選取上也兼顧陸王。明中葉以后,中州地區(qū)一改程朱一家獨大的局面,陸王心學亦在此得到廣泛傳播,湯斌為這一時期中州地區(qū)的王學傳人尤時熙、孟化鯉和徐養(yǎng)相三人立傳,不比較其優(yōu)劣異同,客觀反映了當時中州地區(qū)“洛學”發(fā)展流變的實際情況,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在洛學史譜系構建中調和程朱陸王的態(tài)度??梢姟奥鍖W”作為學術思想范疇的概念,是有著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的。

      2.動態(tài)變化中的學派獨立性

      湯斌在《洛學編》中將漢宋、經道、朱王諸儒合為一體,他所做的這種彌合門派爭端的努力,既是明清之際學人普遍反思爭端、回歸儒學本源的學術探索,也是對洛學史譜系建構的獨特創(chuàng)造?!奥鍖W”可以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學術門派概念,其統(tǒng)一性恰恰體現(xiàn)在這種綿延的發(fā)展分化中,這既是一個學術派別得以長期存在的依托,亦是“洛學”作為學術概念存在的豐富內涵。

      “洛學”作為程朱理學之先聲,可視其為理學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同時也是中原學術思想發(fā)展的新高峰,但隨著理學逐漸分化演變以至成熟,“洛學”漸漸成為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將“洛學”作為中州學術或河南理學的指代更能體現(xiàn)“洛學”作為學術派別的獨特性,也便于明確展示“洛學”發(fā)展演變的獨立歷程。作為全國理學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洛學”就其具體概念上體現(xiàn)為承載自二程創(chuàng)立而后一脈相承的中州地區(qū)的理學形態(tài)。一方面,中州理學的形態(tài)發(fā)展受全國理學演變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歷史長河中儒學演進的一個縮影。另一方面,中州學人恪守學脈傳承,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一致的學術認同,長期維持“洛學”的學統(tǒng)精髓,保證了其作為學術門派的特殊性。

      四、《洛學編》所建構的洛學譜系與其他學術譜系的比較

      1.《洛學編》與其他洛學史著作譜系構建比較

      清初受《洛學編》影響而編撰的洛學史著作,有耿介的《中州道學編》及劉宗泗的《中州道學存真錄》,這三部著作在體例與內容上都具有很大的共通性。首先在體例上,這幾部洛學史著作都屬于學人學術傳記體的形式,以記載學人言行、事跡為主,在編排上,這幾部著作也都以時間先后排序。其次在內容上,這幾部著作收錄的學人多有重復,學人收錄標準也均是以地域、道德、學行為主。

      另一方面,這幾部洛學史著作在譜系建構上仍有一定的差別。耿介《中州道學編》雖然也是對中州學術譜系進行建構,但其只收錄宋、元、明的理學大家,凸顯二程的道統(tǒng)傳承功績,而且明確指出,在此之前中州學術支離破碎,因此他所構建的譜系準確來說是中原理學在二程以后的發(fā)展流變,具有濃厚的道統(tǒng)思想。通觀《中州道學編》一書,其以中州洛學學脈譜系的梳理凸顯所謂“道統(tǒng)正宗”,尊崇程朱理學,傳承中州道統(tǒng)的目的非常明確。竇克勤評述道:“先生之編是書也,存道脈也。存道脈則專錄道學,非道學自不得旁及,例也?!盵6]這就使耿介所建構的洛學譜系在內涵上受到很大局限。劉宗泗《中州道學存真錄》在洛學譜系構建上最大的獨特之處是對漢代經學的強調,以經學為理學發(fā)展之前軀,將中州道學放入整體的中州學術發(fā)展歷史中審視,表彰兩漢經學在接續(xù)孔孟道統(tǒng)中的作用,并闡明經學傳承源流。

      2.《洛學編》譜系建構與其他地域學術史譜系建構比較

      將《洛學編》所建構的洛學史譜系與關學史、湘學史、蜀學史譜系的建構進行對比,其與后者既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又有獨特之處。

      隨著中晚唐時期中國思想文化轉型,地域性的思想文化形態(tài)進入了繁榮期,因此不論是洛學、關學、湘學、蜀學,都是這一文化轉型的結果。作為區(qū)域性學術派別,以上學派在譜系建構中皆以地域為線索,展現(xiàn)多樣化的學術思想風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人譜系建構,都體現(xiàn)地域性原則,所收錄人物或有該地域籍貫,或與當?shù)匚幕兄o密的聯(lián)系。葉德輝說:“湘學肇于鬻熊, 成于三閭。宋則濂溪為道學之宗, 明則船山抱高蹈之節(jié)?!盵7]他將湘學源頭追溯到文王時期,必然是基于凸顯文化地方性的考量。

      (2)譜系構建均反映了兩宋儒學轉型背景下地方學人群體的崛起,幾種學術譜系學脈傳承的關鍵人物均是兩宋時期富有才學和名望的理學家,如洛學的二程、關學的張載等。但幾種譜系在凸顯學派主體思想時不局限于理學,亦不固守道統(tǒng)說,區(qū)分所謂正宗別宗,而是最大限度地還原地方學術全貌,擴充學人群體,展現(xiàn)地方學術思想的多元化氣象。

      然而相比于其他幾種學術譜系,《洛學編》在洛學史譜系建構上有其獨特的貢獻,這種獨特性是基于理學本身的發(fā)展演化與地方獨有的學術思想淵源和特色形成并實現(xiàn)的?!奥鍖W”在兩宋時期特指新儒學派中由二程兄弟所開創(chuàng)的派別,此時“洛學”是一個學派概念,而后經由朱熹的總結,理學達到了成熟,成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fā)展的新階段,后代學人亦多以“程朱”并稱,這使“洛學”概念作為純粹的學派概念有所減弱、淡化,因此在這種特殊的學術流變背景下,湯斌《洛學編》一書最大的貢獻便在于使“洛學”成為“中州理學”的專指,容納了漢宋經學家、理學家,較為完整地總結了“洛學”千年發(fā)展的學術成就與傳承譜系,明確了“洛學”概念的多重維度。

      馮從吾《關學編》對“關學”學術譜系的建構具有極大的開創(chuàng)意義,魏冬就此問題有過詳細的討論。[8]湯斌《洛學編》不論在體例、內容或主體思想上均受到《關學編》不同程度的影響。馮從吾云:“關中理學,推重橫渠?!盵9]魏東亦關注到馮從吾強調橫渠對關學后人的模范作用,同時就張載“以禮為教”的傳統(tǒng),馮從吾也格外重視關學后人對“禮”的實踐與遵守。這也反映了馮從吾在梳理關學史譜系時,雖然也意識到展現(xiàn)“關學”學派思想內涵的多樣性,但同時也注重關學學術思想譜系的統(tǒng)一性,即魏東所言“宗風一貫性”,就其具體內涵而言,可用持守禮教、注重踐履、經世致用等詞語來概括。它反映了關中理學在學脈傳承中所具有的獨特學術氣象?!跋鎸W”作為學術概念誕生于清末維新運動,維新運動是由近代維新人士在救國熱情和熾熱鄉(xiāng)情雙重影響下發(fā)起的,他們梳理湘學史譜系的目的是要傳播系統(tǒng)的學術知識,展現(xiàn)湖南地區(qū)豐富的文化蘊含。方克立云:“廣義地說,湘學史就是湖南地區(qū)的學術思想發(fā)展史,特別是宋以后的湖南學術史,湖湘學派倡導的理學歷史和務實學風一直貫穿于其中?!盵10]歷代湘學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將“湘學”定義為湖南地區(qū)的學術史,因此它的主體既不是哲學,亦不是理學,相反,時值西學入侵的大裂變時代,“湘學”的學術內涵更加寬泛,既有哲學、國學,亦有文學、史學、科學、宗教等,而系統(tǒng)性的知識體系是其譜系建立的獨特標準。如朱漢民所言:“湘學之‘學’首先是指學理化的知識系統(tǒng),而屈、賈(屈原、賈誼)所留下的著述主要是表達主觀情感思想的文學作品,而并非學理化的知識體系,即非標準的‘學’?!盵11]因此“湘學”研究者們在進行譜系建構時其主導思想便是展現(xiàn)湖南地區(qū)多元化、多領域的學術知識創(chuàng)造,而非所謂不間斷的學脈傳承,亦非較為統(tǒng)一的學術底色?!笆駥W”與“洛學”相似,在宋代多指蘇氏蜀學,到了近代,蜀學研究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夏君虞云:“既謂之蜀學,當然以四川一省的學問為對象……為四川人奉行的學問,都可謂之蜀學?!盵12]因此“蜀學”在地域上局限于巴蜀地區(qū),而在學術內容上亦是以巴蜀地區(qū)學人為主體和根本。胡昭曦在明晰“蜀學”概念時,就其內容區(qū)分了“蜀學”與“巴蜀文化”概念的不同,時間節(jié)點上強調自先秦至現(xiàn)代各階段的發(fā)展狀況,因此“蜀學”作為地方學術學派概念,胡昭曦在對其進行譜系建構時并未將其學術內涵過度放寬,而是集中于文學、史學、哲學三個方面,同時注重巴蜀地區(qū)獨特的地方文化傳承。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地方學派概念不論是在地域性上或學理性上都是相吻合的。另外,胡昭曦梳理蜀學史譜系的又一獨特貢獻,是如實反映了巴蜀地區(qū)作為移民文化繁榮的地區(qū),其學術思想發(fā)展演變的實際情況。胡昭曦梳理了兩宋時期“蜀學”經歷的三次學術融合:二程洛學傳蜀,南軒之學返蜀,朱熹閩學傳蜀,即濂洛理學、湖湘理學及朱熹理學與所引起的“蜀學”三次文化轉型。[13]可見“蜀學”研究者在進行蜀學史譜系建構時是以哲學、文學、史學為學術底色,重點展現(xiàn)蜀學在中國古代學術歷史中發(fā)展、演變、交融的傳承狀況。

      湯斌《洛學編》在構建洛學史譜系時與上述幾種譜系均有不同,首先盡管湯斌等人摒棄門戶之見,兼采漢宋朱陸,但其學術體系的開放性并沒有超出理學傳統(tǒng)的話題,仍舊展現(xiàn)出很大的理學色彩,在學術思想上更為遵循傳統(tǒng),集中于儒家道德精神實踐的討論上,這種態(tài)度在后來的《續(xù)編》《補編》等書中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其次,湯斌在構建學術譜系時具有極強的文化使命感。如孫奇逢所評述:

      湯子少負遠志,壯歲即以病請,孜孜以斯道為己任……因念斯道在人,求之即得,表前賢以勵后進……我輩生諸賢之后,教澤在望,蘋藻常修,誠屬厚幸,聾聵老生,睹此編之成,不禁喜躍。[3]

      這種承前啟后、展現(xiàn)中州理學學脈傳承的熱情是其他幾種譜系建構所少見的,尹會一在續(xù)寫《洛學編》時亦在序中寫到:“先哲之就湮,后學之寡識,悠悠歲月,遂熄薪傳,是余之大懼也,敢弗承文正公之志而續(xù)其后哉。”[3]最后是直接目的不同,湯斌等人在構建洛學譜系時重點放在了表彰中州學人學術風貌上,以期展現(xiàn)中州理學繁盛、學脈傳衍不息的盛況,而非明確“洛學”作為學術概念的具體的一貫思想或完整的學術知識體系,也非明確“洛學”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具體演變、分化情況。郭程先作《補編》時,在每一個補充收錄的學人傳記之后都以“郭程先曰”的形式對學人的學術品德、人物氣象氣節(jié)進行總結和褒揚,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展現(xiàn)中州學人崇高的學術道德與敦實的道德踐履精神是湯斌等人建構洛學譜系的基本準則。

      五、結語

      湯斌《洛學編》作為洛學史譜系建構的開創(chuàng)之作,開啟了洛學史的編纂,為后來洛學史著作所借鑒,影響巨大。《洛學編》較為完整的梳理了洛學自漢代到明代的發(fā)展演變軌跡,凸顯了洛學學脈乃至中州學脈的連續(xù)性。從整體來看,湯斌所建構的洛學史譜系明確了“洛學”作為學派概念的地域限制及作為思想流派的理學底色,以“經道合一”“兼顧朱王”的開放學術態(tài)度,展現(xiàn)了中州理學的學術傳承及學術思想的多樣形式,客觀反映了中州理學的發(fā)展狀況,突出了中州學人群體恪守誠敬、務本敦行的學風氣象。但湯斌《洛學編》所建構的學譜體系亦有一定的局限,首先在人物編排上仍受道統(tǒng)思想的影響,如將許衡、薛瑄置于姚樞、曹端之前,另外對學人的理學思想記述過簡,無法展現(xiàn)“洛學”作為理學學派的思想特色。

      猜你喜歡
      湯斌關學中州
      明代中州文學社群考論
      天中學刊(2022年3期)2022-07-27 05:52:52
      《中州大學學報》征稿啟事
      “關學”的精粹及其對后世的啟迪——張載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
      當代陜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8
      張載關學暨關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會議在西安舉行
      張載關學暨關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會議在西安舉行
      “畫藤”與“結瓜”——做人不做“賣甕人”,也不可學“中州蝸”
      當代陜西(2019年19期)2019-11-23 07:53:56
      國內首家關學研究機構在西北大學成立
      唐都學刊(2018年5期)2018-09-25 06:35:52
      不提舊日恩
      中州棋王賽3局
      棋藝(2016年6期)2016-11-14 02:33:14
      不提舊日恩
      意林(2016年5期)2016-04-06 21:14:36
      弋阳县| 霍林郭勒市| 靖边县| 黄大仙区| 新沂市| 浪卡子县| 甘泉县| 东辽县| 通辽市| 卢湾区| 昭觉县| 林周县| 阳城县| 宝应县| 奉化市| 安仁县| 拜泉县| 合川市| 依安县| 灵石县| 高邮市| 桃江县| 买车| 祁阳县| 石楼县| 遂溪县| 柞水县| 修武县| 温宿县| 沁水县| 临沭县| 盱眙县| 科技| 沙坪坝区| 从化市| 金堂县| 舒城县| 丰都县| 顺昌县| 饶河县| 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