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云
〔鄭州城建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1263〕
面對世界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挑戰(zhàn),滿足我國國民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fā)展對應用性人才的巨大需求,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尤顯重要與迫切。應用型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與改變“同質化”實現“分層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其錯位發(fā)展與培育特色的必然選擇。應用性技術人才既要有一定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又要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技術水平,這就對應用性高校實驗實訓課的教學質量與實驗實訓教師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高速發(fā)展,政府財政投入不斷增加,應用型高校實驗實訓室的數量與規(guī)模迅速擴大,其實驗實訓設備與儀器也日益先進,逐步實現自動化、電子化與數字化;同時,在政府政策的推動與經濟社會剛性需求的拉動下,高校也日益重視實踐教學,且加大加快了實驗實訓教學的改革,實驗實訓教學正在擺脫從屬于理論教學的尷尬地位,并逐漸形成獨立的教學體系。這些都對實驗實訓教學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應用性高校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具有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
應用型高校的師資隊伍一般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師,高校內部習慣稱之為專業(yè)教師;一是以實驗實訓教學為主的實驗實訓教師。廣義的實驗實訓教師,按其從事的崗位與工作性質又可細分為實驗實訓指導教師與技術人員兩大部分。實驗實訓指導教師主要承擔實驗實訓教學任務和一定的科學研究實驗工作;實驗技術人員則主要從事實驗實訓室的教學與科研管理、實驗操作與安全管理、設備維護與保養(yǎng)等工作。本文所謂的實驗實訓教師隊伍,指實驗實訓指導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
(1)實驗實訓教師隊伍數量嚴重匱乏。相對于專業(yè)教師隊伍,實驗實訓教師隊伍數量明顯不足,有個別學校甚至還沒有專職實驗實訓教師,只有少量的管理人員。根據李書明等提供的數據,常州大學有實驗教學中心20個左右,專職實驗實訓教師為84人,一個實驗教學中心平均僅有4人。[1]范姣蓮的調研數據顯示,北京地區(qū) 22所理工類院校實驗實訓教師共有1萬人左右,其中專任實驗實訓教師與技術人員共有3233人,占比為33%,其余為兼職和管理人員。[2]筆者對河南5所高校調查,其中2所學校平均每個實驗實訓教學中心只有2個專職實驗實訓教師,其余3所為3—4人。專職實驗實訓人員數量不足是當前應用性高校師資隊伍存在的普遍問題與突出矛盾,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實驗實訓教學質量與實驗實訓教學中心的發(fā)展。
(2)實驗實訓教師隊伍學歷、知識結構不合理。從學歷結構看,實驗實訓教師學歷普遍偏低。朱海燕對浙江省34所高等院校的調查顯示,實驗實訓教師以本科學歷為主。[3]根據范姣蓮調查,北京市普通本科院校實驗實訓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下學歷者占總人數的65%。[4]根據王榮德提供的數據,福建省H本科院校2017年共有實驗技術人員87人,其中本科及以下學歷50人。[5]2021年6月我們調查河南省鄭州市5所高校,50歲以上的實驗員,大多是??苹蛑袑.厴I(yè),40—50歲以本科為主,39歲以下的以碩士為主。從職稱結構上看,相對于專業(yè)教師,實驗實訓教師的職稱水平偏低,中級職稱占較大比例,少數為副高級職稱,正高級職稱很少甚至沒有。范姣蓮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地區(qū)22所理工類院校3233名專任實驗實訓教師中高級工程師34人,高級實驗師3人,工程師29人,實驗師1人,助理工程師、技術員等初級職稱40人。[6]根據朱海燕調查,實驗實訓教師以中級職稱為主。[7]王榮德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福建省H本科院校共有實驗技術人員87人,高級職稱只有14人,中級及其以下職稱的多達73人。[8]在我們調查的高校中,副高級職稱的比例為5%,中級職稱為65%。從年齡結構上看,青年教師占了很大的比重,年齡結構嚴重失衡。在我們調查的學校中,有個別學校35歲以下的教師居然達到了85%。從綜合素質看,與上述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學歷、職稱水平等一致,其專業(yè)理論知識與技術水平亟待更新與提升。
(3)實驗實訓教學團隊建設滯后。在我國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是近20年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中,很多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視實驗實訓室的建設,一般也都有宏偉的實驗實訓室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大量經費投入到了儀器設備購買與實驗實訓大樓的建設上。普遍重視理論教學與科學研究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引進,而對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建設卻不夠重視,缺乏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發(fā)展規(guī)劃,對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yǎng)、研發(fā)環(huán)境等投入較少,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嚴重不足。這種教育資源的長期錯配或失調,必然影響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建設,阻礙了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實驗實訓指導既是一項專業(yè)性、創(chuàng)新性強的教學活動,又是一種服務性較強的工作。其不僅要求實驗實訓教師具有良好的崗位勝任能力,同時也要有較高的工作熱情、責任心與職業(yè)素養(yǎng)。從總體上看,當前實驗實訓教師工作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其主要問題或表現:一是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不規(guī)范。部分高校專業(yè)課實驗實訓教學培養(yǎng)目標與內容不明確、不具體、不規(guī)范,沒有形成體系,甚至教學內容與培養(yǎng)目標脫節(jié);實驗實訓教學計劃與大綱陳舊,缺乏包含新技術、新工藝的優(yōu)質教材,課程設計與職業(yè)崗位脫節(jié),沒有科學的教學標準;實驗實訓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手段落后,基本上是延續(xù) “老師講—學生做—老師看”的老方法或套路,導致學生對實驗實訓課不感興趣;考核方法欠科學且制度不嚴,有些實驗實訓課甚至已經流于形式,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難以充分發(fā)揮,培養(yǎng)的學生不適應當前社會需求。二是設備維修維護不到位。就一般學校來說,實驗實訓教師還承擔著設備日常維護與簡單維修的工作。由于實驗實訓教師責任心不強、職業(yè)素養(yǎng)欠缺與管理不嚴格等原因,實驗實訓設備故障率較高。盡管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都要求開放實驗實訓室,以方便師生實驗實訓,但管理人員往往以安全或設備故障等各種理由把師生拒之實驗實訓室門外,實驗實訓室的使用率較低,并已成為通病頑疾。三是服務質量不高。一般說來,每節(jié)實訓課前都需要大量的準備或“備課”工作,如耗材準備、設備檢查、安全保證等,課后又需要設備的歸位與必要的清潔。而事實上實驗實訓室的常態(tài)是:學生上課與設備開機、耗材準備是同時進行的;實訓室經常存在著臟亂差等問題。四是科研與教學成果少。從工作環(huán)境看,實驗實訓指導教師掌握較先進的實驗實訓設備,在技術創(chuàng)新與實驗實訓教學研究方面應該取得更多的成果;但他們科研成果較少。一方面可能無暇進行教學研究與科研活動,另一方面也許是他們的學歷與職稱較低,很難獲得高水平或省級以上的研究項目。長此以往,實驗實訓教師在科學研究方面投入的時間與精力越來越少,其結果就是他們的平均職稱水平遠低于專業(yè)教師的職稱水平,其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日益凸顯。
目前應用型高校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穩(wěn)定性較差,人員流動率比較高,其流出的渠道或方向主要為校內與校外。就校內流動看,一部分實驗實訓教師通過各種關系、渠道,流向學校的行政管理隊伍,成為專職干部;另一部分學歷較高、業(yè)務能力較強的實驗實訓教師,通過“調出學校”等各種辦法給學校領導施加壓力,流入專業(yè)教師隊伍。就校外流動來看,不少技術水平高與操作能力強的實驗實訓教師流向了企業(yè)。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既打亂了正常的實驗實訓課教學秩序,又影響了實驗實訓教師團隊的建設,進而嚴重制約著應用性高校實驗實訓教學質量的提高。
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教學輕實驗實訓可以說是我國高校的重疾頑癥,雖然近幾年有所改變,但仍是當前的主要問題之一。這一問題的思想或觀念淵源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中國有幾千年封建社會與科舉制度的歷史,“學而優(yōu)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君子動口不動手”“重道輕器”的思想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根深蒂固。該傳統(tǒng)思想表現在當代社會就是“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教學輕實驗實訓”。經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和改革開放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我國基本實現了工業(yè)化。工業(yè)化亟需專業(yè)技術人才,因此我國在這一時期特別重視專業(yè)教育,從本科到專科,甚至中專都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他們畢業(yè)后成為國家干部,而技工學校則隸屬于原勞動部,不在教育部的管轄范圍,學生畢業(yè)后進入工廠成為技術工人。幾十年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方式與實踐形成并固化了“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教學輕實驗實訓”的教育觀念。受此觀念約束,高校實驗實訓教師從事的是簡單而又重復的工作,是無關緊要、可多可少的教輔人員;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就是在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實驗實訓教學不是專業(yè)或主業(yè),多數人不愿意從事實驗實訓教學活動,即使已經在崗了也會以種種理由離開實驗實訓室。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已基本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對于其他行業(yè),高等學校管理體制的改革卻相對滯后,其運行機制還帶有較多原有體制的影子或痕跡,離現代大學制度有相當大的差距, 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平競爭的制度還不夠完善,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也沒有完全形成。在這種制度背景和環(huán)境下,與教師、行政管理干部相比,實驗實訓指導教師處于不利的地位,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實驗實訓教師專業(yè)技術職稱晉升面臨較多困難。當前,還沒有一個獨立的、完善的高校實驗實訓教師職稱的評審系列。而傳統(tǒng)的職稱評審制度,一是存在著較嚴重的重論文、重項目或唯論文、唯項目的問題。這一問題在實驗實訓教師身上表現更加突出,這種沿用已久的職稱評審制度和實驗實訓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性質是不一致的,與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是沖突的。二是沒有完全反映實驗實訓教師的工作過程與數量。實驗實訓教師與專業(yè)教師相比,其職責與工作內容也有較大的差異。實驗實訓教師除擔任實驗實訓教學任務外,還要負責實驗實訓建設、設備儀器維護、實驗室安全等工作,這些工作也是教學與科研工作。而以論文項目為主的職稱評審制度,沒有考慮實驗實訓教師工作的全過程、水準與工作量,增加了職稱晉升的難度與不公平。三是受社會與政府對高校評價標準與方法的影響,為了多出快出科學與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大多數學校職稱評審向專業(yè)教師傾斜,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實驗實訓教師職稱晉升的難度。
其次,實驗實訓教師的收入處于較低水平。實驗實訓教師專業(yè)技術職稱低于專業(yè)教師,其工資收入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實驗實訓教師工作內容與性質及其能力特點,很難完成學校所規(guī)定的科研與教學工作量,只能得到與自己崗位相適應的津貼,而這份相當于管理崗的固定的津貼與專業(yè)教師崗位津貼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實驗實訓教師是高校收入較低的群體。
最后,實驗實訓教師行政職務晉升機會較少。從提拔干部的渠道看,當前高校使用最多的是高學歷、高職稱的專家型干部,除了個別人個別情況外,實驗實訓老師這一上升的通道基本上是不通的,被嚴重邊緣化。實驗實訓教師行政職務晉升機會的缺失、工資津貼與職稱評審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其工作幸福感不高,影響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對崗位工作精益求精的干勁與甘于奉獻的職業(yè)精神也明顯不足。
當前針對應用型高校實驗實訓教師的培訓主要有政府部門與學校自己培訓兩種形式。近年來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技術應用與實操技能的培訓越來越重視,培訓活動明顯增加,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連年擴招,學校規(guī)模不斷擴大,實驗實訓教師工作量極大,沒有時間參加培訓;另一方面是教師參加培訓和工作量考核、福利待遇、職稱評審、職務晉升沒有直接聯系,再加上培訓的內容與方式方法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培訓效果欠佳,不少教師參加培訓不積極。
校內培訓主要有崗前培訓與到企業(yè)鍛煉兩種形式。高校每年新引進的青年教師,都要進行統(tǒng)一崗前培訓,主要是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師德師風與學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內容,為青年教師上崗進行教育教學做準備;很明顯,這些學習主要是針對專業(yè)教師的。實驗實訓教師的來源主要是留校的本科生與研究生,或是引進的博士與高層次人才的家屬等。他們大多是經過老教師的“傳幫帶”后獨立開展工作的,學校很少對其進行專門的培訓,也很少安排他們外出進修學習。對于新引進的儀器與設備的使用培訓,也是由設備供應商進行僅限于儀器設備安裝調試及其操作維護的簡單培訓。
思想和意識是人們行為的先導。教育理念是對實踐教育經驗的總結與升華,對教育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先改變教育教學觀念,才有可能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因此,要改變當前應用性高校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現狀,搞好實驗實訓教學,就必須首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處在經濟增長方式轉型與產業(yè)結構升級的關鍵發(fā)展階段,正處在由低級制造業(yè)向高端制造業(y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進程中,各行各業(yè)需要大量的應用性技術人才。推動應用性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正是基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急切需要。必須認清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趨勢,深入領會國家有關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及其改革的文件精神,解放思想,緊跟時代步伐,樹立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實驗實訓教學觀念,給應用性高校的發(fā)展注入新思想與新動力。實驗實訓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與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與課堂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二者不存在主次之分,是新時代應用型高校實驗實訓教學觀念的應有之義。以新時代的實驗實訓教學觀念為指導,建立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訓教學并重的新型實驗實訓教學體系,就必須增加實驗實訓教學的課時,增設獨立的實驗實訓課程,更新整合實驗實訓內容,以專業(yè)為主線,產教融合為思路,構建創(chuàng)新實驗實訓教學體系。只有在這種新型的實驗實訓教學體系中,實驗實訓教師才能與專業(yè)發(fā)展共成長,實現實驗實訓教師隊伍從輔助教學科研向支撐教學科研的轉變。
制度激勵并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加強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建設,根據應用性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與培養(yǎng)模式的要求,改革管理制度,打破現有的教師考核、評價與管理制度的種種弊端。
首先,改革實驗實訓教師職稱晉升制度,對于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對于高等學校的教師來說,職稱評聘就是一個風向標,風向標指向哪里,教師的努力方向就在哪里。根據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工作特點與應用性高校的辦學定位及其發(fā)展的需要,要適當減少論文與課題的數量,增加實際應用成果與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的指標,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成果與社會服務收入、儀器設備的利用率與使用率、運用實驗實訓室取得的科研項目與研究成果數量等,改變重理論輕實踐、唯論文、唯課題等不符合應用型高校辦學指導思想的現象,創(chuàng)建以技術技能教育教學能力、應用技術研究及其應用能力、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能力為主的職稱評價標準與方法。
其次,要改革實驗實訓教師工作量的考核方法。一是改革實驗實訓教學量的計算辦法。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與高等教育的改革,學校對實踐課日益重視,實驗實訓教學課時會有較大增加,對教學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實驗實訓教師的教學工作量也會大量增加。因此,高校必須改進教學工作量的計算辦法,真實反映教學質量與數量。二是要充分考慮實驗實訓教師的工作內容與性質,合理量化那些非常規(guī)工作或難以用學術成果來衡量的工作,認可并尊重實驗實訓教師的工作量與工作強度。三是要抓好實驗實訓的教學工作。健全教學管理制度,如定期檢查實驗實訓教師的講義,堅持聽課制度,了解檢查實驗實訓教師課程設計與運行情況,定期檢查實驗實訓教師對實驗報告的批閱情況等,不斷推動實驗實訓教師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第三,改革人才引進制度。改變當前以高學歷、高職稱引進人才的方式方法,制定適合應用性高校辦學目標與實驗實訓教學特點的人才的評價標準。一方面,引進對實驗實訓室工作有正確認識與理解、熱愛實驗實訓教學工作的人才,為實驗實訓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優(yōu)先考慮急需的技術技能水平高的人才,重視具有行業(yè)背景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完善應用型高校領導干部的選拔制度。改變唯學歷、唯職稱與資歷的干部用人理念與模式,適度選拔技術技能水平高、教育教學能力強、師德師風優(yōu)秀的實驗實訓教師走上領導管理崗位。當然,也要建立健全實驗實訓教學人員的退出制度,不稱職人員堅決離崗。
制度化、持續(xù)性培訓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手段。要提高實驗實訓指導教師隊伍的素質,就必須加大培訓的力度,提高培訓的效果。就培訓內容看,一方面是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對現任的專業(yè)教師和新入職的青年教師要開展技術技能水平與操作能力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實操能力;對已有的實驗實訓教師要重視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培訓內容,及時將經濟社會中出現的新知識、新技術與新工藝引進培訓內容,始終保持培訓內容的時代性與先進性。就培訓方法看,應該走產教融合的道路,讓教師直接進入車間,參與生產過程,聘請專家名師、行業(yè)企業(yè)領軍人才、大師名匠擔任培訓教師。建立與完善學員培訓過程與培訓結果的考核方法體系,嚴格執(zhí)行考核不合格不能結業(yè)的制度,切實提高培訓的效率與效果。同時,政府與學校可考慮建立青年教師實踐專項資金,讓一批專業(yè)基礎理論扎實、愿意學習、追求進步的青年骨干教師走出校門,到企業(yè)的生產中去,使他們在夯實理論知識基礎的同時,不斷提高技術水平與實踐能力。實驗實訓教學是一項科學性、技術性與實踐性非常強的教學工作,且有較強的服務性。其工作內容與性質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科學的態(tài)度與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必須擁有為人師表的風范與愛崗敬業(yè)的精神,不能有半點的粗心馬虎、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的心理與行為。因此,在業(yè)務培訓的同時,也必須加強師德師風方面的教育與培訓。
適應我國經濟社會與高等教育分層發(fā)展需要的應用性高校擔負著為社會培養(yǎng)應用性技術人才的重任。應用性技術人才,既要求具有一定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又要求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或技術水平,這都對實驗實訓課的質量與實驗實訓指導教師的水平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徹底轉變辦學觀念,沖破制度束縛,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實驗實訓隊伍,有效提升實驗實訓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yǎng)輸送專業(yè)知識扎實、技術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畢業(yè)生;應用性高校將會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與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畢業(yè)生將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yè),學校發(fā)展取得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