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潔
作為生態(tài)文學(xué)的一種寫法,本期的兩篇作品均將“萬物有靈”的樸素生命觀植入寫作。這使得文章的內(nèi)容不受限于簡單的植物書寫,或者單純的景物描摹,而是配合著這一樸素的、傳統(tǒng)的生命倫理,構(gòu)建著新的觀察視角。從寫作倫理的層面,提升著植物書寫的意義。“撒歡牧場”是艾平筆下的??停彩勤w紅松一家守護的“寶地”。野生赤芍須得五年的冬去春來,才會探出腦袋,盜藥人的黑坑卻阻擋了野生赤芍的芬芳。但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正如趙紅松一家五年又五年的付出,呵護著野生赤芍的生長綻放,就像“我”首次在二姐家相遇野生赤芍時,二姐在動蕩命運中依舊綻放的芬芳。野生赤芍與二姐幻化為一體,像我喃呢著生命的哲學(xué)。祁云枝以《詩經(jīng)》中的一句“南山有枸”,將我們拉倒了秦嶺的深處,漫山遍野的雞爪子樹,因這句,透著些古早的氣息。長相并不出眾的拐棗,若以簡單的“美丑”論之,拐棗怕是要羞。但生命本身就是意義。這株枳椇用自己七扭八拐的果實,吸引著動植物為自己播種,恣肆著生命。樹下的這對夫妻,也是如此,以拐棗為線,相識相知;釀拐棗酒,相扶相持。如今美酒銷售出山,酒糟作牲畜飼料,小小的拐棗沒有半分的浪費,物盡其用。拐棗的生命轉(zhuǎn)化在夫妻手中完成,大山與人的平等契約得到了實現(xiàn)。植物無言,它們用日出月落的貯藏、消耗,春去秋來的生長、凋落,演繹著世間生命的不衰,昭告著世人生命的芬芳。
楊晨潔,文學(xué)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八十年代文學(xué),曾參與國家重大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獲第七屆“陜西省文藝評論獎·優(yōu)秀評論獎”,并在《揚子江文學(xué)評論》《南方文壇》等刊物上發(fā)表多篇文學(xué)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