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第二十一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3-01-05 15:35:24苑津山
      教育與考試 2022年6期
      關鍵詞:科舉制度科舉報告

      苑津山

      2022 年9 月23 日-24 日,由蒲城縣人民政府、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研究分會、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辦,蒲城縣文化和旅游局承辦的“第二十一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順利召開。來自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日本東北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70 余所海內外高校和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等科舉類博物館的174 位專家學者在有“龍脈福地、將相故里”美譽的陜西蒲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并通過直播與回看的形式向國內外公開,觀看量達到2.94 萬人次,收獲點贊7 千余。

      會議在蒲城縣國際大酒店舉行,開幕式由陜西蒲城縣縣委常委、宣傳部宋小娜部長主持。蒲城縣人民政府薛斌縣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研究分會主席團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李世愉研究員,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教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及城市學院李弘祺教授先后致開幕辭。主報告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研究分會主席團主席、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亞群教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研究分會主席團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金瀅坤教授主持。在分論壇報告環(huán)節(jié),三個現(xiàn)場分論壇和四個線上分論壇分別對明清童生試研究、清代試院與考棚研究、科舉學研究、科舉制度研究、科舉考試的借鑒價值等專題研究進行了探討。另外還特別設有一個分論壇舉行第五次科舉類博物館聯(lián)盟會議,集中討論了科舉類博物館聯(lián)盟擴大、科舉建筑遺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籌備申請中國博物館學會科舉類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等相關事宜。閉幕式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研究分會主席團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金瀅坤教授主持。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研究分會主席團主席劉海峰教授作會議總結。第二十二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學術研討會主辦方、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尹磊副館長發(fā)言,向大會發(fā)出誠摯邀請,歡迎大家2023 年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再相見。最后,由蒲城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屈建寧致答謝詞,研討會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本屆學術研討會以“科舉學提出三十年”為背景,主題突出“童生試考棚、貢院等科舉類博物館研究”。與會代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圍繞“中外科舉制”“科舉文化”“科舉文學”“科舉教育與考試”“科舉地理”“科舉文獻、政治與人物”等方面,向大會提交了131 篇學術論文或摘要,現(xiàn)將與會代表討論內容綜述如下。

      一、童生試考棚、貢院等科舉類博物館研究

      本屆學術研討會的執(zhí)行承辦單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城縣清代考院博物館。蒲城縣清代考院博物館是在原蒲城考院舊址上成立的一所專題性博物館。蒲城考院是同州府考取庠生(即秀才)的考場,是全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童生考試場所之一。因此,本屆學術研討會的主要議題就是明清童生試、試院與考棚研究。與會代表對此進行了集中探討。蒲城縣清代考院博物館原館長李亞茹女士作了“蒲城考院與蒲城科舉人物”的報告,指出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館通過文物展示、場景復原、游客體驗、數(shù)字化多媒體等形式,已成為我國屈指可數(shù)的集研究科舉制度、展示科舉文物、弘揚傳統(tǒng)文化、開展研學活動于一體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安康學院趙臨龍教授作了《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館的人文旅游價值探析》的報告,認為蒲城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古稱“重泉”,是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時間授時地,陜西產糧第一大縣。蒲城縣厚重的歷史,特色鮮明的清代考院博物館,是打造蒲城縣人文旅游重要的載體。大連大學歷史學院王夏剛教授報告了《晚清童試考官考生研究》,認為晚清以后的考官,要進一步確定考生的身份,甄別考生的能力,確定案首及府、縣試前列人選??忌鷦t為減少考試費用,選擇參加縣試正場,不參加覆試,或者不參加府試,臨期補考。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張亮講師以“考試不止為選才:清代童試的取額設置與調整”為題作了報告,認為縣府試長期奉行不限額的政策。雖然導致了濫取濫送的弊病,卻在錄取額極低的環(huán)境中,為士子提供了盡可能多的考試機會,這不僅與清廷廣育人才的宗旨相合,還有利于緩解院試錄取率低下帶來的郁悶情緒。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艷偉講師以“清代童試中的地方政府——以《南部檔案》為中心的考察”作了報告,認為童試的管理給考生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約束考生,維持地方正常的社會秩序,并嚴肅關防,保持考試公平,府試、院試之時還要分攤考試經費。州縣地方政府為童試的順利舉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安徽太和中學李曉老師和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許露博士生報告了《晚清安徽縣級考棚的興建與轉型——以太和縣為例》,認為在考棚建設的過程中,籍在陜西同州府澄城縣的雷時夏起表率作用,安徽太和縣李氏等家族積極響應,加速考棚的工程建設。建成之后,考棚與當?shù)匚姆鍟褐g建立密切關系。

      本屆學術研討會在第三分論壇,特別舉辦了第五次科舉類博物館聯(lián)盟會議。會議由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馮家紅館長主持。馮家紅館長表示,此次會議召開,主要是希望能夠以科舉類博物館聯(lián)盟為平臺、抓手,在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的框架內成立“科舉類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同時,希望各成員單位將“科舉”申遺作為聯(lián)盟事務下一步的工作目標,以此加強對科舉相關遺跡的保護與展示,更好地發(fā)揮科舉文化專題場館及相關歷史人物、建筑遺存主題場館在傳播科舉文化、傳承公平公正的精神、實現(xiàn)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職能。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名譽館長、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名譽館長劉海峰表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重點就是在科舉遺存上,科舉類建筑遺址屬于消逝的文明,獨特的見證,我們聯(lián)盟單位的部分博物館的建筑是符合申請條件的,而科舉的四級考試制度在聯(lián)盟各家單位都有很好的保留,具備完整性。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尹磊副館長、泰州科舉院試博物館崔健歆副館長、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館石秋艷館長、翁同龢紀念館王忠良館長、曲阜狀元文化博物館劉曉館長、河北定州貢院張立館長、蘇州狀元博物館邢強館長、北京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王培伍館長、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王新宇館長、甘肅科舉博物館賈守雄館長、四川閬中貢院楊娜主任、李鴻章故居陳列館鄔玲玲副館長、張謇紀念館沈穎楠館長、日照鄉(xiāng)賢博物館王均明館長、江西吉安中國進士博物館李艷萍副館長、寶應博物館倪學萍館長、休寧縣狀元博物館程錦松館長、徐州圣旨博物館葉超然主任等參加聯(lián)盟會議并發(fā)言。

      二、中外科舉制度研究

      科舉制度研究歷來是每屆會議討論的重要議題。本次會議重點討論了科舉制度作用與影響、各斷代科舉制度及外國科舉制。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校區(qū)戴沙迪教授報告了《奇才、奇器、奇觀:探討科舉制度及其獨特性》,認為,“奇才”作為考生渴望的稱贊之一,“奇觀”就是外來的傳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員遇到中國科舉制度的某方面,或者是考場設施,或者是讀書習慣。然而在“奇才”“奇觀”的背后往往有“奇器”的現(xiàn)實。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系河元洙教授以“《科舉制度形成史》的結構與內容”的研究作了報告。該書內容雖然是對隋和唐前期科舉研究的結果,但關于科舉制度史的全貌也不無啟示。因為這樣“形成”的科舉制度在唐后期以進士科、鄉(xiāng)貢為中心進一步得到了鞏固。河教授認為在理解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時,有必要更加關注應試者士人的問題。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王必成教授作了題為“科舉制度沒有中斷的東方文明”的報告,認為科舉制廢除了官員完全世襲制,通過學習考試,大批出身寒門的學子得以登上主要社會舞臺,為國出力。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雖然它有著種種不如意,但不失為招賢取士的一種好方法。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張純厚教授報告了《論中國科舉精神的三輪信息流動、吸納創(chuàng)新與統(tǒng)一公正的民族國家公共管理建構》,認為中國的科舉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經歷了從一國到區(qū)域、再到全球的三輪廣泛的信息流動、吸納創(chuàng)新,其整個過程是一個早期民族國家統(tǒng)一公正的公共管理建構到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公正的公共管理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各斷代科舉制度方面,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袁浪華博士生以“察舉制向科舉制流變的動力分析”作了報告,認為為了實現(xiàn)選賢任能的目標,統(tǒng)治階級對賢能治國理念與擇優(yōu)錄取原則進行了制度化的設計與實踐。察舉制作為科舉制的前身,有其難以克服的弊端,對人才質量的追求成為推動其向科舉制流變的核心動力。陜西省青年文學協(xié)會成員趙竟碩的《北宋科舉制度改革對士階層的影響》,認為北宋科舉改革在中國科舉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其一系列舉措對當時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有重大影響。其從人才保障、發(fā)展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三個方面論述了北宋科舉改革對文學發(fā)展繁榮的影響。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張力博士生報告了《明清三原宏道書院與科舉制度》,認為對于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歷任陜甘學政高度重視,多延聘品學兼優(yōu)的飽學之士住院訓讀。以三原為中心的渭北一帶成為西北地區(qū)的文教中心。宏道書院改名宏道高等學堂,倡導新學,注重經世致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吳科杰博士生以“康雍乾時期杭州科舉的蔚興”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可以通過分析康熙至乾隆年間杭州“質韋十八子”士人群體,延伸出科舉政策的變動、乾隆南巡、書院復興等影響因素,展現(xiàn)杭州科舉逐漸興起并在乾隆年間達到鼎盛的背后原因。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馮俊博士生的《清代漢人武科銓選的運作與困境》,認為按清廷設計,武科出身的漢人武進士、武舉不僅可以通過兵部揀選和分發(fā)拔補邁入仕途,也可以借選授駐京提塘、兵部差官以及發(fā)往漕運領運和隨幫成為武官。

      在外國科舉制度研究方面。天津大學教育學院程偉副教授、劉鑫南碩士生的《日本科舉制度特點探析——唐日比較的視角》,認為相較于唐朝科舉,日本科舉制度有著考生來源貴族化、考試科目單一化、考試內容漢文化、科舉地位邊緣化、科舉功能榮譽化的特點。其形成與日本律令時代的貴族傳統(tǒng)根深蒂固、文化土壤貧瘠、社會結構相對簡單等國情存在較大關系。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陳剛博士生以“《評定所科文》與琉球的科舉制度”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評定所科文》是琉球的學校機構為準備科舉考試而抄錄的歷年考題和優(yōu)秀答卷,抄錄者同時注明了考試的舉行時間、答卷作者、及第者等信息,是研究琉球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

      武漢大學申萬里教授報告了《中國高麗進士李穡的“燕客錄”——以李穡詩為中心的考察》,認為高麗進士李穡在大都的生活比較豐富,特別是他的詩歌寫作,數(shù)量多,文學水平高,涵蓋了他在大都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研究他的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山西大學文學院張景昆講師報告了《朝鮮時代初期科舉的經義與詞章之爭》,認為考查詩賦的進士試時廢時立,終于1452 年保留下來,文科中場的考試內容屢次變遷,但詩賦最終確定為重點考查科目。同時,對經學考試方式,如講經抑或疑義、專經還是多經,也有多次爭論。山東師范大學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張曉波講師作了題為《朝鮮王朝科舉“賓貢”探析》的報告,認為朝鮮王朝建立之后,為吸引文明程度較低的周邊部族,統(tǒng)治者借鑒中國唐宋元明的科舉“賓貢”經驗,允許“向化人”及其子孫參加本國的科舉考試,是朝鮮王朝在中國科舉制度影響下的一個創(chuàng)舉。暨南大學文學院平兆龍講師以“明鄉(xiāng)人在越科舉考論(1819—1919)”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明鄉(xiāng)科舉是常被忽視的領域,但卻是明鄉(xiāng)人融入越南的重要途徑之一。明鄉(xiāng)人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官,在越南內政外交等事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促使該群體深度融合于越南社會之中。

      三、科舉學研究

      劉海峰教授認為,科舉學是以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歷史上存在的科舉考試制度及其運作的歷史為研究對象的一個專門研究領域。作為一門正在形成和完善的專學,科舉學具有獨特的研究對象,而其研究對象又具有重要性、廣博性和現(xiàn)實性,因此其研究規(guī)模日漸擴大,形成氣候。

      (一)科舉學三十年與科舉總論研究

      科舉學自1992 年提出,適逢今年為其三十周年,與會代表對此進行了積極探討。劉海峰教授以“一門方興未艾的專學:科舉學的考據(jù)、義理、辭章”為題作大會報告,指出科舉學具有多學科研究等特點,歷史學、教育學、文學等三個主流學科分別從考據(jù)、義理、詞章三個方面研究科舉學。科舉學具有獨特的研究對象,而其研究對象又具有重要性、廣博性和現(xiàn)實性,因此其研究規(guī)模日漸擴大,形成氣候,是一門方興未艾的專學。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馮用軍教授報告了《三十而立:論科舉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認為科舉學是一門運用跨學科方法論研究科舉人物、事件、活動、思想、制度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科學,也是一門跨越哲學類、經濟學類、法學類、教育學類、文學類、歷史學類、理學類、工學類、農學類、醫(yī)學類、軍事學類、管理學類和藝術學類的交叉學科。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朱沛沛博士后以“中國科舉研究三十年歷史回顧”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科舉制度的影響、科舉考試的性質特點、科舉制的評價、八股文等主題受到學界的持續(xù)關注,其中科舉制度的影響和八股文兩個主題受到的關注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xiàn)增強的趨勢。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苑津山博士生報告了《三十年來科舉學的形成與發(fā)展》,認為中國科舉源遠流長。千三百年,賡續(xù)不斷;科舉之制,迭有翻新。專學以來,由立說而文史、政教;而訂真、義理;本學所尚,由褒貶進退而辯偽考異、而鑒今探意;穰穰碩果,光彩奪目,燭照科舉之學創(chuàng)立三十載。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許露博士生以“論廈門大學四代科舉學人的學術求索與認同”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科舉學創(chuàng)立三十周年之際,科舉學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作為科舉學研究重鎮(zhèn),廈門大學科舉學人在學術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也有代表對外國科舉學進行了探討,如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吳光輝教授的《“日本科舉學”的思想射程與話語批評》,認為中國的科舉制度隨著唐朝律令在日本的施行而傳播到“島國”日本,逐漸形成了極為獨特的“日本科舉學”。其中種種傳承與沖突、曲折與反復,令“日本科舉學”的歷史建構跌宕起伏、回味無窮。此外,對于科舉總論研究,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鐘偉春博士生以“科舉制度下的家道結構變遷與家庭成員角色”為題作了報告,認為科舉制度的誕生,士子向上流動的渠道逐漸由門閥政治統(tǒng)攝下的家族薦舉,轉為科舉制度主導下的闔家支持應舉,個人舉業(yè)也更多地與家庭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類研究有利于揭示了科舉制度的強大影響力。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趙凱博士生報告了《科舉交往史:由關系視角下移的科舉史》,認為科舉交往史是與科舉交往活動相關的歷史,它涵蓋了一切正式的科舉交往活動與非正式的科舉交往活動,是不同學科交叉形成的研究新域。

      (二)科舉文化研究

      由于文化具有很強的傳承性,科舉文化研究因而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閩江學院歷史學系毛曉陽教授和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羅立祝副教授合作報告的《論周代澤宮與后世貢院》認為“澤宮”是《詩經》《周禮》《禮記》《儀禮》等先秦儒家典籍及其后世注釋文獻中的一種特有建筑,它被后世學者描述為周代習射擇士的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周代的一種中央官學,有些學者則將其等同于辟雍。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李木洲研究員報告了《宋代科舉考官鎖院活動探析——以鎖院詩為中心的考察》,認為代宗朝試賦堪稱當時政治的文學性表達,不僅通過試賦向世人宣示皇權的正統(tǒng)性和權威性,而且使試賦具有了紀實證史之功,即試賦命題與當時社會政治緊密相關。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李夏豪碩士生報告了《從“夾袋冊”看宋代科場作弊用書》,認為任何看似完備的制度規(guī)定,實則都難免有缺陷,夾袋冊即是考察宋代科舉制度缺陷的角度之一,亦便于我們從側面了解宋代科舉的繁榮及其影響。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周臘生教授以“金代前期狀元釋褐職任考”為題作了報告,認為金太宗朝狀元釋褐散官官階為承德郎,執(zhí)事官或為右拾遺,或為翰林應奉文字,都是京官;熙宗朝狀元亦授承德郎,而執(zhí)事官或為縣令,或為州郡幕職,都是地方官;廢帝朝狀元官階上調為奉直大夫,執(zhí)事官為翰林應奉文字,又都是京職。浙江紹興獨立學者孫偉良報告了《明代狀元謚號研究》,認為明代科舉選官制度考試的佼佼者是狀元,而封建時代對人物蓋棺論定作出評價的是謚號,狀元群體得謚狀況自然為世人所關注?!睹鞔强瓶備洝肥悄壳把芯棵鞔M士(包括狀元)最詳盡、最權威的基礎資料。

      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三浦秀一教授以“明末改定《性理大全書》的嘗試:以詹景鳳撰《詹氏性理小辨》為例”的主題進行報告,認為《詹氏性理小辨》被視為一部涉獵佛道兩教以及諸子學相關書籍。明朝鄉(xiāng)試、會試第二場中的論在出題時,會從《性理大全書》中摘取一段或一句作為題目。這一現(xiàn)象從宣德年間一直持續(xù)到明朝末年。明代科舉考生必須記住《性理大全書》中考試常用的短語。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黃政副教授報告了《清代觀風考試源流考》,認為從漢至清,“觀風”一詞的實際指稱經歷了由監(jiān)察職官蒞任變?yōu)橹T多地方官員舉辦的科舉熱身考試的過程,其核心意涵由觀民察俗變?yōu)橛^士察文。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白金杰副教授報告了《科舉“歲時”民俗的形態(tài)、儀式與內涵——以福建方志為中心的考察》,認為以福建為例,舊志存錄有上元“延師禮”、二月初三“文昌誕”、暮春“光齋”(浴沂會)、七夕魁星誕、中秋博餅等科舉歲時民俗類項,形成了獨特的儀式,具有豐富的內涵,呈現(xiàn)了崇儒重教的地域文化、樂群好禮的倫理關系。信陽學院中國廟學研究中心趙國權教授和張亞美碩士生以“廟學與科舉的融合促動機制及實踐路徑”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廟學是封建時代官辦育才場所,科舉是封建時代選才方式,兩種不同的制度結緣于隋唐,基于價值導向的趨同性而得以融合促動。

      (三)科舉文學研究

      科舉文學是科舉學研究三大重要分支之一。復旦大學中文系陳維昭教授作題為“科舉文獻與文學”的報告,認為明清科舉文獻,特別是八股文近年來研究的十分熱門,相關八股文文獻也不斷被挖掘出來。從這些科舉文獻當中,可以看到其中的很多文學色彩,應當深入對科舉文獻與文學的聯(lián)系進行研究,并對科舉文獻中的文學性加以重視。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余成洋保研生報告了《南北朝文學體制變革與科舉制的萌芽》,認為在北齊后期建立文林館,并任命顏之推等文學家為近臣;在隋文帝代周之后,北方民族大融合完成并全盤繼承北齊體制,最終建立了以考試檢驗文學才能的科舉制。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謝丹博士生以“隋朝舉士制度變革及其對文學的影響”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隋文帝與隋煬帝都對舉士制度進行了變革,隋文帝大大增加了舉士數(shù)量,將舉士科目由兩科增加到四科,隋煬帝對舉士科目進一步細化,將四科增加為十科。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錢建狀教授作了有關“北宋科場經義文與‘王氏之學’”的報告,認為北宋科場中的“經義”文有兩種體式,一種是宋仁宗朝“說書舉”、明經科所試“大義”,其寫作要求是比對歸納先儒之說,而以己意斷之,兼以文辭加以潤色發(fā)明;另一種“經義”,則是熙寧貢舉改革之后,在中書所撰大義式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一種“義格”。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秦行國博士后以“延祐復科與胡安國《春秋傳》的確立”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胡安國《春秋傳》躋身官學,一則是因程朱理學被元廷推崇,成為治國的意識形態(tài),二則,胡安國《春秋傳》倡導的“尊王”之義完全符合元朝的“大一統(tǒng)”情勢需要。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于浩講師以“明代《詩經》科舉注本的特征與學術價值”為題,報告內容為明代各個時期的科舉類《詩經》注本,有很大影響力,他們不僅深入?yún)⑴c到《詩經》注本的編撰、刊行當中,在其他著述中也浸染著科舉文化的印記,他們的經學觀念、文學理念無不與科舉考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海南師范大學鄭天熙副教授報告了《明代古文選本與科舉》,認為隨著明代出版的產業(yè)化,助益科舉幾乎成為古文選本刊印的唯一支配力量,在編選對象、古文經典譜系、編輯樣式和文章點評等方面有至深影響。遼寧師范大學劉雪蓮副教授報告了《論明清小說中秀才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及社會內涵》,認為秀才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人格上的裂變,既說明了科舉弊端對他們人生際遇深刻的影響,也表明了科舉最終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閩江學院中文系王美盈副教授以“中、日、歐美學者對程朱取士背景下興起的清代漢學成因探討”為主題進行了報告,認為漢學興起外因為文字獄的推行、帝王對程朱理學的好惡、帝王對學術文化的提倡、社會經濟的富饒、程朱科考時文等,內因是對前代學術的反動、續(xù)成、異質。

      (四)科舉教育與考試研究

      科舉教育與選拔人才方面,是科舉的一大重點研究。與會代表從不同斷代和不同區(qū)域間對科舉教育進行了探討。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田建榮教授作了有關“科舉考試命題的規(guī)制理念及其借鑒”的報告,認為科舉制度自創(chuàng)立后,考試命題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一直處于不斷改革和探索之中,并逐漸形成了特有的科舉考試命題規(guī)制理念。田教授總結科舉在命題立意、試題內容、考試方式、命題原則以及試題審查等方面所構成的命題理念系統(tǒng),認為對于認識現(xiàn)今考試命題特別是中考、高考和學業(yè)考試命題的現(xiàn)代轉型具有積極意義。浙江大學古籍所周期媛碩士生報告了《南宋太學重建過程初探》,認為太學為歷代王朝最高學府、敦行文教之所,意義匪淺。南宋太學建立于王朝更迭、兵革紛亂之際,其確立不僅關系到國家的文治建設,更與宋政權延續(xù)的合法性息息相關。浙江大學哲學學院胡子恒博士生以“朱熹《學校貢舉私議》與明代科舉關系探微”為題作了報告,認為明初的八股取士制度繼承了朱熹的思想,雖在細節(jié)上有所不同,但確是對朱熹略帶理想主義色彩改革建議的體系化與制度化。然而在此制度確立之后,八股取士才在明代二百年間逐漸再次畸變?yōu)橹祆渌械呐で⒔┗男螒B(tài)。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林光釗博士生報告了《家族、地方官與社會:清代寧夏進士的教育養(yǎng)成》,認為清代寧夏進士的教育養(yǎng)成具有多元性,除卻官學教育、書院教育基礎外,該地區(qū)進士的教育養(yǎng)成也與家族有關,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態(tài)度、族中的物質支持是進士養(yǎng)成的首要條件,地方官和鄉(xiāng)紳等也是其形成條件。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明前副教授以“太平天國的基礎教育與科舉制度”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太平天國前期科舉制度,并沒有建立在基礎教育制度之上,說明太平天國缺乏長遠眼光,而只滿足于依靠科舉暫時取一時人才之需。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尚偉博士生報告了《從書院到學堂:廢科舉前后學田轉向的路徑演變及其款產流轉》,認為清廷推行書院改學堂時,即謀劃以部分學田充裕新學經費,基于學田的官有與私有分化出不同的流轉邏輯。廢科舉之際,緣于官學雙方對學田款產訴求的錯位,學田款產性質漸趨分離,并衍生出多重歸置路徑。寧波大學教育考試與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劉希偉教授報告了《近代北京大學與北洋大學合并事件考論——以進士蔡元培、舉人汪大燮為中心的考察》,認為北京大學與北洋大學合并事件是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樁歷史公案,進士出身的蔡元培與舉人出身的汪大燮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衛(wèi)講師以“近代學堂的興起與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新政”時期,學堂選官最終取代科舉取士,成為清末最主要的選官方式。雖然學堂選官制度的確立是對科舉制度的否定,但其將現(xiàn)代教育與選官制度的結合,仍是對傳統(tǒng)科舉“學而優(yōu)則仕”理念的秉持。

      福建省臺灣法律研究院楊明勛副研究員報告了《民國憲法文化對科舉考試的傳承與演進》,認為民國時期科舉制度雖已廢止,在政治意識型態(tài)、文官制度、人事行政等各方面均深受封建傳統(tǒng)極大的影響。山東建筑大學崔玉珍老師以“考試制度對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及專業(yè)技術教育傳承影響”為題作了報告,認為考試是社會經濟在一定場域內發(fā)展到“衣食足”而必然追求精神世界的“榮辱”,“詩”“書”“禮”“樂”“射”“御”“數(shù)”的不斷傳承分形、耗散、突變,歸并,協(xié)同,形成自組織的群體化過程。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孫藝源碩士生報告了《基于科舉與高考的比較反思我國區(qū)域公平問題》,認為伴隨科舉制的誕生,關于考試中的區(qū)域公平問題也從唐宋的“解額制”到清末的“分省取士制”得到了相應的解決和完善,其中的不少做法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云南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孟詩程碩士生以“法史為鑒:反思選才中公平與效率的平衡”為題作了報告,認為有一種則更偏向以選才公平為追求目標,它興起于隋唐,終止于明清,共存在1300 年之久,名為科舉。公平和效率是自古以來選才制度所面臨的兩大問題。

      (五)科舉地理研究

      圍繞科舉地理研究,有兩個大會報告。安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郭培貴教授報告了“關于明代進士地域分布研究的意義及其應該遵循的幾個原則”,認為該問題是“科舉學與科舉制研究”必須解決的一個基礎問題,是明代政治、社會、教育和文化等專門史也即明史研究深入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該論題的研究必須具有全國的視野,必須建立在全面占有相關史料和嚴謹考證的基礎之上,必須具有統(tǒng)一、完備、客觀、合理的確定進士屬地的標準。浙江大學歷史學院(籌)祖慧教授以“地域科舉研究的新拓展——《浙江進士錄》與《浙江舉人錄》的編撰”為主題進行了報告,著重介紹《浙江進士錄》與《浙江舉人錄》研究的新進展,以浙江省為研究范圍,說明了其收錄研究的進士、舉人的基本情況,以及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心得。

      在分論壇報告方面,浙江大學歷史學院何天白博士后報告了《試論北宋河北路“防城舉人”》,認為面對契丹的壓力,北宋試圖以科舉加恩的方式,在北邊要地鞏固統(tǒng)治;宋真宗朝格外優(yōu)待河北路“防城舉人”——即在契丹主力南下期間,參與、組織本地城池守御事宜的修習舉業(yè)之人。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研究部吉益樂和丁婷以“《江蘇省通志稿·選舉志》明代進士籍貫考糾謬”為題進行了報告,匯報了自身在參與由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組織編纂的《江蘇歷代進士總錄·明代卷》一書時,發(fā)現(xiàn)《江蘇省通志稿·選舉志》所錄明代進士中,籍貫有誤者達110 人,并對此進行逐一考辨糾謬。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研究部王凡和嚴得秋以“《江蘇省通志稿·選舉志》清代進士考”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該書姓名有誤者216 人,科年有誤者59 人,籍貫有誤者118 人,尚待考證者27 人,未錄載者67 人。

      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韋驊峰博士生報告了《清代以前廣西科舉考論》,認為清代以前廣西科舉考試成就總體而言占全國比重較少,廣西科舉考試成果分布與當?shù)貙W校教育發(fā)展關系密切,中央政府意識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選才的特殊性,設置輔助制度配合科舉選才。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王力教授報告了《“鼓舞宜亟”政策下的清代邊省科舉》,認為清廷以“鼓舞宜亟”的原則對邊省施以優(yōu)惠,既有經濟資助,也有解額增益,使得邊省實際中式率高于他省。邊省科舉成績在清末達到巔峰,縮小了與中大省之間的差距。蘭州城市學院陳尚敏教授以“清代甘肅為科舉最不發(fā)達省份——基于鄉(xiāng)試中額、陜甘合闈與戰(zhàn)略地位的視角”作了報告,認為兩省合闈時,陜西鄉(xiāng)試中額本就不高,而且甘肅士人鄉(xiāng)試要遠赴西安,路途遙遠,盤費高昂,因而影響了甘肅士人的應試。換言之,陜甘兩省士子在鄉(xiāng)試競爭中,甘肅明顯處于劣勢。

      河北經貿大學張森講師報告了《清代八旗舉人旗籍分布研究》,張老師通過順天鄉(xiāng)試錄統(tǒng)計和分析出了八旗舉人大部分科次的中式人數(shù)及演變趨勢,展現(xiàn)了八旗內部滿、蒙、漢中式人數(shù)的多寡及對比之態(tài)勢,并深入剖析了此現(xiàn)象背后的成因和折射出的民族教育政策、治國方針和滿漢融合之因素影響。徐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干部季洪斌以“1897 年甘肅鄉(xiāng)試朱卷涉及人員行跡探尋”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對朱卷涉及人員的工作及生活行跡的考尋,可以窺探科舉考試的全貌,可以窺探甘肅當時的生產生活的全貌,可以探知當時的政治生態(tài),官員結構、官員調整任職等情況。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傅冠華博士生報告了《晚清順天與山西鄉(xiāng)試借闈的比較研究》,認為兩地在時間安排、錄送鄉(xiāng)試、官員選派、考題內容等方面有差異。共性是操作簡便性成為主要目標、鄉(xiāng)試獨立性受到充分尊重、取士公平性得到堅定貫徹。廈門大學歷史系柯麗玉博士生以“清代府學額的分撥與地方治理——以淮安府學額糾紛案為中心的討論”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清代府學學額彈性分撥的制度模糊性,一方面成為解決學額糾紛、均衡地方利益的利器,另一方面促使地方形成發(fā)展經濟文教的競爭態(tài)勢。

      (六)科舉文獻、政治與人物研究

      科舉文獻是科舉研究的基石,對科舉文獻的考證有利于科舉研究進一步推進。浙江大學古籍所韋志文碩士生報告了《中國古代文獻中的“甲科”概念考論》,認為從“等第最上”到“進士高第”再到“進士出身”,“甲科”概念經歷了穩(wěn)定、變化和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成為探尋中國古代選官與考試制度發(fā)展軌跡的一個重要切入點。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裴家亮博士生以“明代鄉(xiāng)試資格考試中的科舉配額述論”為題,認為科舉配額制在嘉靖年間開始延伸至鄉(xiāng)試以下,參加鄉(xiāng)試的名額逐漸以通過的資格考試類型分為正科、遺才和大收,并主要以儒學為單位定額分配,科舉配額呈現(xiàn)出進一步向下延伸的趨勢。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的苑津山博士生和曾思鑫博士生報告了《明清鄉(xiāng)試錄取率綜考》,認為,明清兩代,鄉(xiāng)試錄取率大致經歷從高到低的過程,由初年的復蘇至盛年的穩(wěn)定再至末年的低谷,反映了科舉考試的高競爭性、高厲害性,也折射出一個王朝發(fā)展的由盛轉衰。北京獨立學者孔偉偉以“清代進士科舉文獻的存世情況研究”為題進行了報告,孔老師對現(xiàn)存500 余種清代會試、殿試文獻的科年分布、館藏地、文獻類型、流轉情況進行了整體研究和分析。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蔡正道講師報告了《清代廣東各府州縣民籍學額數(shù)的考訂與生員估算》,蔡老師以清代廣東為案例,詳細考訂了順治九年至光緒三十一年共計121 次的院試中,轄內各府州縣學的民籍學額數(shù)。

      科舉政治研究有宏觀上的政治影響下的科舉變革,也有微觀上每一科的同年研究。重慶工商大學游君彥講師報告了《弊與除弊:南宋四川類省試的行廢之爭與最終確立》,認為從歷次行廢論爭,不難發(fā)現(xiàn),每次行廢之爭的背后都交織著科舉、政治、人物個性特征等較為復雜的關系。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蔡惠茹副教授和張文婷碩士生合作報告了《明代庶吉士莊履豐政治主張初探》,認為莊履豐是明代福建泉州府首位留任翰林院的庶吉士,最高僅官至從六品,但讀書、任職于翰林院的經歷,使其對君主治國、地方治理、海疆治理、為臣之道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主張。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劉明鑫講師以《明中后期科舉中式舉子的舉債及其政治影響》為題進行了報告,認為高額債務促使聽選士子呈現(xiàn)出“勢利”“抵債”“肥家”等畸形心態(tài)和任所出現(xiàn)選人“朝來”而債主“幕至”的奇特現(xiàn)象,最終形成初仕士子貪污搜刮以填堵債務缺口的政治生態(tài)。國家圖書館李思成博士后報告了《明代的座主門生與政爭再探》,認為“房師”是政爭中各方相互攻擊時劃分“門戶”的重要標準,這體現(xiàn)出晚明向身份政治發(fā)展的趨勢,是明代政治走向衰朽的重要特征。

      科舉人物研究在宏觀上多描述某一科舉群體?;幢睅煼洞髮W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院長劉佰合教授以“舊符猶在:一個科舉人的日常生活——以《何宗遜日記》為中心”的主題進行了報告,認為何宗遜有著“早躋科甲到公卿”的情結,非常重視考試的準備工作。何宗遜自謂“也曾文字魁天下”,有著豐富的科場經歷,日記記載了參加優(yōu)貢廷試、鄉(xiāng)試、會試等考試的細節(jié),呈現(xiàn)科舉制度的動態(tài)運行。福建教育學院劉一彬副教授報告了《家風傳承對清代福建科舉家族形成的影響與作用》,認為清代福建鄉(xiāng)試中涌現(xiàn)出不少的科舉家族,這些科舉家族既是舉人地理分布中的聚結現(xiàn)象,同時又是形成舉人聚結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這些科舉家族的形成都與其良好的家風傳承分不開。武漢科技大學國學中心孫君恒教授和龔談碩士生合作報告的《從韓愈經歷看唐代科舉秘訣》,認為韓愈能高中進士,與兩位副主考梁肅、王礎聯(lián)合“公薦”得當,陸贄評卷公正、準確有關??梢娍婆e層層選拔,特別不易,公正和運氣非常重要,推薦人的背景也有助成功。

      四、結語

      本屆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是適逢科舉學提出三十周年的一次國際科舉研究盛會。正如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研究分會主席團主席劉海峰教授在閉幕式總結的那樣,認為科舉學系列研討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屆線上觀看會議直播的人次接近3 萬人,且有不少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qū)人士在觀看;提交論文130 余篇,論文集厚重廣博,內容豐富多彩,研討精彩紛呈,是科舉學倡建三十周年的繁榮表征,相信未來科舉學研討會一定會越辦越好。筆者感觸頗深,正是:

      回視壬申,始提專學,幾多艱苦奔忙;祭奠百年,正名科舉,涅槃起新航。

      千家論學著書,各門類,紅艷齊芳;萬人爭研切磋,科舉學,旗幟飄揚!

      猜你喜歡
      科舉制度科舉報告
      科舉制度的起始與結束
      小小花錢看科舉
      藝術品鑒(2017年5期)2018-01-31 02:06:37
      一圖看懂十九大報告
      報告
      南風窗(2016年26期)2016-12-24 21:48:09
      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報告
      南風窗(2015年22期)2015-09-10 07:22:44
      報告
      南風窗(2015年7期)2015-04-03 01:21:48
      科舉文獻《唐摭言》詞語考釋
      夹江县| 峨眉山市| 盘山县| 呼伦贝尔市| 伊宁市| 开封市| 临海市| 松江区| 家居| 宜阳县| 清徐县| 安龙县| 鹿邑县| 铁岭市| 凤庆县| 梁山县| 玉山县| 大庆市| 洪雅县| 鄂尔多斯市| 化德县| 神农架林区| 宁河县| 浦江县| 合山市| 托里县| 定襄县| 南安市| 澜沧| 河东区| 凉城县| 上饶县| 荆门市| 双柏县| 泽库县| 盐池县| 叶城县| 兴和县| 十堰市| 灵川县|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