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合肥市第十一中學 安徽合肥 230001)
在新課程標準中,為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設置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一任務群。
《說文解字》中對“思”和“辨”的詮釋是“思,容也;辨,判也”。通過這個解釋我們知道“思”的本義是深想、考慮,“辨”的本義是判斷、區(qū)分。《中庸》就針對學習提出“慎思之”“明辨之”這些具體的做法。我們進行解讀時認為“慎思”就是要學會周全地思考,“明辨”則是要有明確的判斷力。“閱讀”是個體主動通過語言文字來獲得信息、認知世界、發(fā)展思維,是獲得審美愉悅和知識的具體活動。所以教師對學生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通過鼓勵學生自主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對信息進行加工,進而來建構意義。
高中階段的學生不僅身體在發(fā)育,思維也在快速發(fā)展,開始從簡單、形象的思維逐漸朝著抽象、辯證的思維發(fā)展,并且漸漸開始變得成熟。所以在這一時期對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行著重培養(yǎng)是很有意義的,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有效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高中教材中文言文占比較大,古代經典文本是人類思考和語言表達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傳承,既能陶冶學生的品德和情操,又能使學生的心智、思辨能力得到全方面發(fā)展。所以,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要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辨性閱讀能力的意識,既讓學生學習它更要超越它——吸收其中的精髓并化用到生活中。在具體教學中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筆者根據(jù)教學實際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提煉。
在文言文教學中,帶領學生疏通文義是第一步,而文言字詞的學習又比較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多樣化學習方式帶領學生學習。
(一)加強積累,制作卡片。只有通過不斷地接觸基礎的字詞,并做好積累才能獲得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所以對文言字詞積累不是很豐富的學生來說,尤其需要注意加強積累。例如《勸學》《師說》這兩篇課文中有許多語句用了很多虛詞,其中“而”的用法比較多樣,特別是“而”作為連詞使用時,表示多種語意關系:在“而青于藍”中表示轉折關系,在“終日而思”中表示修飾關系,在“跂而望矣”中表示承接關系,等等。這些語義關系有的比較好分辨,有的難分辨,在遇到難分辨的語意關系時就要學生在平時閱讀時多加推敲,多加分辨,多加積累,分辨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掌握住用法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有效歸類整理,做好詞語卡片。這樣做既能讓學生有效地掌握所要掌握的基礎內容,又提高了他們的歸納能力
(二)自主斷句,理清文意。在上新課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自己去預習課文,只有理清文意,才能深入思考,然后針對不懂的地方或者不是很清楚的地方提出問題。在教學《勸學》時,可以讓學生先讀沒有加注標點符號的文本,然后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嘗試自己給文本加上標點,最后再和課文給出的標點進行比對,讓學生特別留意那些自己斷句沒有斷對的地方,那些不對的地方往往就是他們理解存在障礙的地方。然后,再讓學生嘗試去翻譯文章,圈畫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字、詞、句,這些讀不懂的地方就是需要學生加強學習或者找老師幫助的地方
(三)反復推敲,敢于質疑。字詞句的翻譯只是基礎,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需要學生對文中的關鍵詞、關鍵句進行反復推敲,并敢于質疑關鍵詞。例如《登泰山記》中“半山居霧若帶然”中的“帶”字,有學生就提出大霧不應該是彌漫的嗎,怎么能呈現(xiàn)帶狀?這是因為所教學生大多生活在丘陵地區(qū),沒有過這一生活體驗,所以筆者在上課時,就把握住這一契機,通過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去體會當時的情境。文言文的學習不單單是學習文本字面的意思,有時還需要結合地理環(huán)境特征來思考
群文閱讀教學是最近幾年來在我國逐漸形成的一種擁有突破性、關聯(lián)性的閱讀教學實踐方式。師生根據(jù)一個或者多個議題來選取兩篇或者多篇文本,放在一起進行信息整合,形成一個有層次性的理解結構。群文教學是對同一個問題或者從同一個角度進行不同理解的教學過程,是變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打通了課內課外的知識聯(lián)系,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選擇群文閱讀進行教學時,可以從多個方面去考慮。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他曾擔任過三十多個職位,多次被貶,輾轉多地,但是可以說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對他的影響最大,為什么這樣說呢?被貶至這三個地方的蘇東坡看似處在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正是在這三個地方,蘇東坡的文學成就達至頂峰,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使他的品德更加高尚,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華。因此,為了讓學生能真正地走近蘇東坡,筆者將《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和《赤壁賦》這三篇詩文放在一起教學,形成一個議題“黃州:蘇東坡的蛻變之地”。通過這一議題任務,讓學生了解他的豁達胸懷與精神品質,并進一步深挖出“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東坡精神的影響。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古往今來,很多仁人志士都能夠自覺、主動地承擔起社會的責任,面對不好的事情也敢于犯顏直諫。如可將《諫逐客書》《諫太宗十思書》《答司馬諫議書》這三篇整合到一起,圍繞“勇?lián)鷷r代使命,積極勸諫獻策”這一主題進行教學。了解王安石面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敢于大刀闊斧地對一些傳統(tǒng)的政策進行破除革新,質疑大地主大官僚階級的特權,對于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那些不僅不能推動社會發(fā)展,反而會羈絆住社會進步的政策進行調整,并且努力尋找解決的途徑。王安石面對嚴峻的變法形勢,義無反顧地堅持,并且毫不畏懼、毫不后悔,針對這種態(tài)度,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認真思索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該有怎樣的抱負,承擔怎樣的使命。通過這三篇文章的學習,讓學生體味勸諫的語言藝術,明白“忠言”并非一定“逆耳”:我們在進行勸諫的時候,可以先擺事實讓對方明白事情的嚴重性,再講道理讓別人明白勸諫的目的;也可以從事情的正反兩個方面去進行勸說,這樣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也便于對方接受勸諫;還可以通過先說出無可辯駁的大道理,再講不可忽視的大危機,最后說說不得不做的事情等方法讓勸諫者接受。學生通過文本的解讀掌握了多樣的勸說藝術。學習這些藝術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運用,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按照這樣的方法侃侃而談,借此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做到勸說有理有據(jù)、邏輯嚴密、雄辯有力。
語文學習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查閱資料,更全面地掌握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和鑒賞,要看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文本內容的拓展能拓寬學生的接觸面,讓他們看到更加廣闊的空間,體會到更為活躍的思維空間。例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蹲髠鳌肥怯洈v史性內容的文章,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時應探究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了解其歷史背景,并從常識的角度看待具體的歷史事件。如要了解鄭被攻打的原因——“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就需要知道《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談到春秋時期文化離不開楚國,說到戰(zhàn)爭就離不開鄭國,想要深入理解這句話還要有相應的地理知識——了解春秋時期的形勢圖,當看清春秋各國形勢簡圖時,鄭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一目了然。學生在自讀《齊桓晉文之事》時,明白孟子與齊宣王談話的目的是希望勸說齊宣王不要施行“霸道”,而是去實施“王道”,在國家推行“仁政”。有學生就提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實施仁政可以使天下統(tǒng)一嗎?”“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戰(zhàn)爭頻發(fā)時期,諸侯爭霸,戰(zhàn)亂頻繁,不適宜推行仁政,孟子為何還是如此執(zhí)著?”等問題。要回答這些問題,僅僅閱讀課本上的內容是不夠的,這時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多角度地去查找資料。比方說查詢當時全面的社會背景資料。還有文章中涉及人物的多角度的材料。如對孟子,在課文中捕捉到他提倡“仁政”思想的一面,但要想全面理解孟子的思想,還要注意他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另外是反對方的多角度材料。如孟子明確反對齊桓公、晉文公的“霸道”,然而我們還需要關注齊桓公、晉文公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們能夠稱霸諸侯,且將人物進行比較,了解到晉文公是詭譎的,而孟子是真誠的。還有同時代其他人物的相關材料,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子的所作所為對我們的啟示。其他國家和時代的材料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悲慘世界》中描述的百姓雖生活的時代不一樣、所處的國家也不一樣,但是他們相同的處境在本質上說明了共同的問題。由此可知,語文的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內的知識閱讀,也不應該僅僅拘泥于語文這一學科。新課標中指出要“打破課程內容壁壘,倡導跨學科、跨媒介學習”,因此我們要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形成獨立的見解。
思辨性閱讀教學中倡導的師生關系是新型的、民主型的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當?shù)氖且龑д叩慕巧?,然后引導真正主體——學生,跟隨著老師的思路漸漸進入真正的知識殿堂中。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學習氛圍的營造,積極營造一種讓學生感到輕松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敢于大膽質疑,勇于跳出思維的束縛。例如教學《齊桓晉文之事》時,可以請兩位學生模仿齊宣王和孟子的語氣進行對話,把無聲的文字有聲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學生通過誦讀去體會文章中齊宣王和孟子的語氣,以及他們談話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的起伏變化。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這一課時,還可以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去假想如果自己就是秦穆公,當聽到燭之武的說辭時,內心會想些什么?通過這些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由此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在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思的重要作用,要注意學和思的辯證關系,只有進行有效的學習和積極的思考,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高中生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在這一階段處于優(yōu)勢地位,但還不夠成熟,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他們進行訓練。所以,在高中這一階段注意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將使他們受益終生。《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這三篇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首先,可通過設置找出三篇課文的中心論點以及概括文章主旨的任務來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語言特點;然后,讓學生對六國和秦王朝滅亡的歸因進行探討,思考三位作者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是否有局限性;最后,讓學生思考學習《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的真正意義在哪。通過層層引導,讓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提升,從更高的層次實現(xiàn)對文本的理解。
對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時,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符號去理解文章的內容,更要去掌握文本中所承載的思想感情,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和理性的思考去加以拓展,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和高品質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過秦論》時,能總結出賈誼思想的積極面,能意識到“仁義不施”是秦滅亡的原因,也能發(fā)現(xiàn)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是他又沒能看到在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和勞動群眾之間始終有著尖銳的矛盾,所以他并不能針對這關鍵矛盾提出建樹性的解決之道。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由此指出封建統(tǒng)治者如果過于奢靡、荒淫必然會走向滅亡,可謂一語中的,但是他也沒能看到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蘇洵在《六國論》中先針對六國破滅的原因在于放棄積極斗爭,而是采用賄賂秦國這樣的軟弱方式,來表達他對北宋時事的關心,也表示了對當局統(tǒng)治者的不滿與彈劾。但他也沒有意識到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對于沒有注意到秦統(tǒng)一六國的積極意義存在認知局限性。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這些文章之后,要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明白“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的重要性。不管何時,我們都要銘記初心,讓自己在提升思維的過程中真正地成長起來。
如果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帶有普遍的理性,那么完全可以相信,學生的未來一定會因為思辨之花盛開而美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