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肖,曹學香
(聊城市東昌府區(qū)農業(yè)農村局畜牧獸醫(yī)事業(yè)發(fā)展中心,山東 聊城 252000)
雞傳染性貧血病是一種以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淋巴萎縮為主要特征的慢性傳染病,能導致感染雞免疫力低下,故該病也屬于免疫抑制病[1]。該病在20世紀90年代曾在我國流行過一段時間,之后基本被撲滅。但近些年在對有貧血癥狀的雞進行采樣檢測時,發(fā)現有很多潛在的雞傳染性貧血病呈陽性的雞,使得該病又重新受到重視。
該病的病原為傳染性貧血病毒,表面無囊膜,對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不敏感,電鏡下觀察呈正二十面體對稱,平均粒徑在20~30 nm,核酸物質為環(huán)狀單股的DNA,對紅細胞無凝集作用。該病毒變異的頻率較低,目前為止只發(fā)現一種血清型,根據病毒外殼的三面折疊對稱與五面折疊對稱特征,將其分為2種類型的病毒粒子。臨床從不同病雞體內分離的病毒毒力有較大差別,但抗原性基本保持一致。病毒對氧化劑類消毒劑敏感,漂白粉消毒過的地面該病毒幾乎能完全被殺滅,50%苯酚中浸泡病料,一般不到5 min即可失去感染力,過氧乙酸、過硫酸氫鉀、雙氧水等都是良好的消毒劑。病毒對高溫有較強的抵抗力,60℃條件下作用60 min病毒仍可存活,80℃下作用30 min病毒仍未死亡,100℃的沸水中連續(xù)作用15 min才能使其完全致死。病雞排出的糞便如果未做無害化處理,1周之后仍能分離到活的病毒。病原酸性條件下較穩(wěn)定,pH為3的環(huán)境下連續(xù)作用180 min仍具有感染力。
自然狀態(tài)下雞是該病毒的唯一宿主,不同日齡階段的雞都能感染,只是感染后表現的癥狀嚴重程度不同。一般情況下日齡越大,雞對病毒的易感性越低,感染后的臨床表現就越輕微。雛雞對病毒最易感,由于母源抗體具有一定保護作用,保護期達2~3周,之后隨著母源抗體含量的下降,雞易感性會顯著增加,3~5周齡是一個高發(fā)期。垂直傳播是該病的主要傳播方式,種雞感染后能持續(xù)排毒1~3個月,期間所產下的種蛋都會攜帶病毒。健康雞也可通過水平方式感染,呼吸道、消化道、血液、黏膜接觸等是重要的傳播途徑。病毒感染后主要在骨髓前體細胞和胸腺皮質的T細胞前體中復制,也能在含有淋巴細胞的組織中復制,病毒復制后其核衣殼表面的VP3蛋白會引起感染細胞的死亡。對發(fā)病雞進行深度檢測后發(fā)現很多混合感染有馬立克氏病毒、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毒、白血病病毒和腺病毒等。目前該病以地方散發(fā)流行為主,管理水平低的雞場和免疫程序不規(guī)范的雞場發(fā)病率較高,整體以中小型雞場多發(fā)。應激對該病的發(fā)生有促進作用,尤其是濫用藥物、頻繁更換飼料、長途運輸、暴力轉群、天氣突變以及熱應激等。
該病潛伏期為10~14 d,人工強制接種的雞群在12~16 d出現貧血癥狀,水平感染雞一般在17~21 d出現一次死亡高峰,之后30~34 d會出現二次死亡高峰。病雞典型癥狀就是貧血,起初精神萎靡,皮膚、肌肉、雞冠、肉髯、腳等表現蒼白無血色,羽毛蓬亂無光澤,表面灰暗。肉雞或青年雞的雞冠較小,發(fā)育不良,蒼白色淡,產蛋期的雞感染后紅色雞冠逐漸變?yōu)榈t色甚至白色[2],如果在開產時感染,則產蛋率很難達到合格標準,無法上升,如果在產蛋高峰期感染,則產蛋率會持續(xù)下降,嚴重的能下降30%以上,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大。病雞在短時間內不會死亡,但由于免疫力受到了抑制,很容易繼發(fā)感染其他病原而造成癥狀加重。疫苗接種后機體識別能力下降,抗體產生周期變長,有效滴度維持時間短。有些雞最終會因機體衰弱而死亡,臨死前表現出腹瀉、活力下降;采食、飲水減少;喜臥地不動,驅趕時反應微弱,同時伴發(fā)全身出血,頭頸部皮下有出血灶,并表現一定程度的水腫。血液稀薄如水,凝血時間延長,血細胞比容值能下降到20%以下,部分嚴重感染雞甚至能下降至10%以下,紅、白細胞數量減少。
通過臨床癥狀能對該病進行初診,確診還需要進行剖檢診斷,并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判定。病雞解剖后能見到血液短時間內基本不凝固。胸腺萎縮,顏色蒼白,骨髓發(fā)生萎縮,尤其是股骨腔內的骨髓,同時表現出脂肪樣變化,顏色微黃或呈淡粉色。法氏囊為半透明狀,能看到內部的褶皺。腺胃黏膜出血,特別是遠端的黏膜處呈現出片狀的出血區(qū)或潰瘍灶,兩翅內側的皮下也有出血,胸肌、腿肌也能見到出血區(qū)。肝臟發(fā)生萎縮,質地變脆,表面出現壞死灶。部分病雞有肺實變的狀況存在,心肌、真皮及皮下組織表現出血。
實驗室檢查時可通過動物試驗進行驗證,將肝組織病料用勻漿機研磨,1:1加入無菌生理鹽水,3 000 r/min離心5 min,將上清液在70℃的水浴中維持5 min,之后用氯仿處理,從而將可能的污染物去除,防止接種動物后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將處理過的離心上清用無菌血清或生理鹽水1:5二次稀釋,搖勻后按照0.05 mL/只的劑量胸肌注射首日齡SPF雛雞,如果雞成功感染,并在半個月后逐漸表現出傳染性貧血癥狀,則可確診該病。或者將離心的上清液直接接種至5日齡的雞胚卵黃囊中,孵出的小雞中有貧血,并出現大量死亡者,也可確診該病。
動物試驗診斷法具有操作簡單的優(yōu)點,但試驗周期較長,中間不確定因素多,還容易耽誤病情。有條件的可采取血清學方法檢測和分子生物學檢測,血清學試驗主要利用抗原和抗體特異性中和的原理,利用已知抗原檢測可疑雞的血清,如果發(fā)生感染,則血清抗體會呈陽性,檢測結果便會呈現出陽性反應。常見的血清型方法有: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等。傳統的血清學試驗操作過程較為復雜,對檢測人員的要求較高,目前隨著市售檢測試劑盒的出現,整個檢測流程已經非常簡便,同時結果更為準確,效率更高,成本也相對更低。分子生物學檢測也是該病常用的方法,該法主要利用傳染性貧血病毒的特異核酸,并針對該核酸片段合成特異性引物,將采集的病料組織通過特異性引物的誘導擴增作用來判斷結果,如果病料中有目標核酸片段,則結果會呈現陽性。分子生物學方法具有檢測速度快、準確率高、實用性強的優(yōu)點。
規(guī)模化雞場一旦出現該病通常以群發(fā)的形式出現,由于發(fā)病較為隱蔽,很多情況下雞群中已經帶毒,但通過癥狀判斷很難發(fā)現。該病嚴重時雞冠、肉髯顯現出蒼白色,此時也有很多養(yǎng)殖者以營養(yǎng)性貧血進行治療,殊不知誤診對雞群的傷害更大,很容易耽誤病情。該病發(fā)生后雞的生產性能下降,肉雞表現出生長發(fā)育減緩,出欄周期延長,料肉比升高,養(yǎng)殖效益下降。蛋雞出現產蛋率降低,蛋品質變差,畸形蛋、軟殼蛋、小蛋、沙皮蛋、血斑蛋、破蛋等增多,產蛋高峰縮短,有些雞還可能面臨提前淘汰的命運,危害非常大。另外,發(fā)生過該病的雞舍,為了杜絕下批次雞引入后感染,空舍時間必須延長,這就導致雞舍利用率也下降,這也是經濟損失的一種形式。
在疾病性質上,該病屬于免疫抑制病的一種,免疫力出現下降后,一方面很容易出現其他病原的繼發(fā)感染,如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支原體、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巴氏桿菌、白血病病毒等。其他病原繼發(fā)感染后可加速該病的發(fā)展,癥狀表現也會加重。單純的傳染性貧血病毒感染不會導致大范圍的死亡,但繼發(fā)感染后死亡率會顯著上升,有時能達到20%以上,嚴重影響?zhàn)B殖效益。對于種雞來講,如果雞群中有大面積的感染,則該批次雞必須進行淘汰處理,否則會垂直傳播至商品代雞而擴大影響,而種雞統一淘汰造成的經濟損失比普通商品雞大得多。另一方面,該病毒感染后導致雞體內白細胞數量下降,吞噬細胞對抗原的識別能力減弱,無法完全處理抗原信息,進而導致雞對接種的疫苗反應遲鈍,免疫后抗體產生周期延長,平均滴度下降,很容易出現免疫失敗的情況。免疫失敗后雞體對野毒的易感性增強,養(yǎng)殖風險顯著增加。
該病目前沒有特效藥物能夠治療,防控必須將重點放在預防上,做好種雞場的生物安全防控,加強雞場的全程消毒,提升養(yǎng)殖場細節(jié)化管理水平。病雞可對癥用藥進行治療,如果造成的損傷過大,建議按批次進行淘汰,從而及時止損[3]。
該病原能通過種雞進行垂直傳播,進而使后代雛雞感染,建議種雞場做好凈化工作。定期對雞群進行抽檢,發(fā)現陽性雞群必須予以淘汰。引種時一定要從正規(guī)祖代雞場引入,引種前對該場的流行病學狀況進行調研了解,如果曾流行過該病,則一定要謹慎引種。雞群引入后先在隔離區(qū)飼養(yǎng)觀察,并抽樣進行二次檢查,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所抽取的樣本中所有雞均為陰性時再進入生產區(qū)進行正常飼養(yǎng)。種雞飼養(yǎng)過程中注意禁止場外人員進入,尤其是同行獸醫(yī)、其他雞場的一線飼養(yǎng)人員、家禽交易市場工人、活禽運輸司機、銷售活禽的商販以及糞便處理場的人員等,這些人員很容易成為病原擴散的載體。種雞場員工最好進行封閉式管理,必須有1~2名后備飼養(yǎng)員,如果某個舍有飼養(yǎng)員臨時有事需要出場,后備飼養(yǎng)員可以頂替一段時間工作,但一定要注意,后備飼養(yǎng)員的飼養(yǎng)習慣與穿戴要與常規(guī)飼養(yǎng)員一致,同時,常規(guī)飼養(yǎng)員回場后務必徹底洗澡、消毒,之后隔離3 d以上再允許進入舍內。
全程消毒指的是從出殼的首日齡開始一直到雞出欄或淘汰,都需要結合養(yǎng)殖特點進行消毒。該病雖然主要通過垂直方式傳播,但若雞群中有感染病例,并不斷向環(huán)境中排毒,則短時間內病毒也能經水平方式擴散。雛雞出殼后首先做好飲水的消毒,飼喂符合飼料衛(wèi)生標準的全價開口料,防止病原經消化道傳播,飲水推薦飲用涼開水,或直接飲用0.05%濃度的高錳酸鉀水,有助于胎糞的排出。如果遇到雞群扎堆現象,則要提升環(huán)境溫濕度,防止過度擁擠而引發(fā)接觸傳播。1月齡前建議帶雞消毒1次/d,消毒以霧化方式為主,可選用0.2%過硫酸氫鉀溶液,也可選擇0.1%戊二醛癸甲溴銨溶液。1月齡之后除了每日帶雞消毒外,還要做好舍內環(huán)境的消毒,地面可灑1%火堿溶液,墻面涂抹石灰乳,保持舍內干燥和通風。進舍前須更換舍內專用膠鞋和衣物,出舍時將鞋和衣物在紫外燈下照射5 min以上。飼喂用具在閑置時可置于陽光下暴曬,通過高溫、紫外線的作用殺滅表面攜帶的病原體。雞出欄后,為了防止對下批次雞造成影響,可通過二氯異氰尿酸鈉或甲醛熏蒸的方法對舍內空間進行一次徹底凈化消毒,同時空舍時間保持在半個月以上。所有外來人員和車輛必須在場門口消毒后再允許進入,尤其是活畜運輸車、禽蛋運輸車、糞車、業(yè)務用車等。
該病的發(fā)生多與管理細節(jié)出現漏洞有關,比如有員工出場后私自到其他養(yǎng)殖場進行拜訪,或者到活禽交易市場、屠宰場、有機肥加工廠等敏感場所活動,這樣很容易將外界病原帶入場內,這也是養(yǎng)殖場必須重視人員管理的重要原因。規(guī)模化養(yǎng)殖場建議從高管到普通員工,定期進行生物安全專業(yè)知識培訓,大型養(yǎng)殖集團最好每年外派一些管理人員到歐美發(fā)達國家進行學習交流,從而將更為先進的養(yǎng)殖理念、管理經驗和疫病防控知識帶回國內為我所用。種蛋的收集、孵化、消毒應盡量減少人工的參與,最好全程自動化完成。有該病流行的地區(qū)建議每季度對雞群進行普檢1次,尤其是雞冠發(fā)白、精神萎靡不振,同時伴發(fā)生產性能下降的雞,一定要重點篩查。祖代雞場在從國外引種時,除了海關檢驗檢疫機構進行疫病把關外,養(yǎng)殖企業(yè)也要派專人進行傳染性貧血病原的檢測,因祖代種雞和普通商品雞不同,一旦不慎引入帶毒雞,不僅會造成非常大的經濟損失,還對后代種雞、商品代雞都會產生影響,基本失去種用價值。小型養(yǎng)雞場缺乏專業(yè)指導,也不容易發(fā)現該病,建議場主定期參加行業(yè)培訓會或家禽疾病防控交流會,也可定期拜訪大型養(yǎng)殖場的專業(yè)人員,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盡量減少該病發(fā)生的可能。
目前沒有特效的化學藥物能夠治療該病,如果種雞發(fā)生感染,則應盡早淘汰止損。如果為商品雞感染,則可通過對癥治療和抗感染治療幫助降低死亡率,最終依靠雞體自身的抵抗作用耐過。對癥治療可采用補血類中藥,如當歸、熟地黃、白芍、何首烏等,同時在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和鐵制劑。抗感染方面可使用廣譜抗生素大群飲用。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如果雞群死亡率超過20%,疾病流行后有30%以上耐過雞有生長發(fā)育不良表現時,該批次雞很難實現盈利,建議直接淘汰處理。為了防止病原擴散,淘汰方式必須采取無害化處理方式,可以進行深埋,也可以進行焚燒,不可私自屠宰上市,更不可將尸體亂扔污染水源、土壤及離養(yǎng)殖場較近的環(huán)境。
雞傳染性貧血雖然對家禽養(yǎng)殖生產影響較大,但通過近些年我國政府與基層養(yǎng)殖場的不斷努力防控,目前該病只是以地方散發(fā)式的流行出現,未發(fā)生過大面積流行,且隨著雞場不斷沿著規(guī)?;?、集約化、現代化的趨勢發(fā)展,管理越來越嚴格,消毒程序越來越完善,該病的發(fā)生率還會進一步下降。該病防控的重點在于早發(fā)現、早隔離、早淘汰,雞場需要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鼓勵飼養(yǎng)員上報異常并進行獎勵,隱瞞不報者給予一定懲罰。獸醫(yī)人員也要堅持每天巡場,觀察雞冠、肉髯、雞爪、體表肌肉等,及時發(fā)現該病。只有科學的管理制度才能將該病的發(fā)生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