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廣東省深圳高級中學南校區(qū) 518040)
了解學生的最佳途徑莫過于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產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條件。只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師生情感和諧融洽,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學其道”。針對新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師生溝通上主要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傾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傾聽為我們彼此培育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于互助。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于對方。然而,用全身心傾聽他人并不容易,傾聽意味著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心聲。
傾聽是平等交流的基礎,也是班主任在執(zhí)行管理責任中的重要路徑。而在教學過程中,傾聽同樣是保證課堂效果的重要舉措。對教師團體而言,在教學中傾聽學生的表達,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教學過程有所回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中,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為了有效的保證,加強交流,加強傾聽也是必要的。
實際教學場景中,不同程度的情形也代表了教師不同程度的教學技巧,筆者將在這里將其分為三層:第一層型均為前曾經聽,只能聽到學生的日常的言語,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第二層為可以初步歸納學生的想法,但是無法做到與學生感同身受,無法深入了解學生內心;第三層才會完全清晰,即了解學生語言背后所包含的情感表達,能夠完全做到與學生提感同身受,真正將學生感受作為第一要務。從教育展開的角度來看,傾聽是教育進行的關鍵,也是教育立足當代的根本。
親子之間如果溝通不暢,不能體諒對方的難處,總是以自己的眼睛和視角對待,就會產生很多分歧與矛盾;同樣師生之間也會是如此,因此和學生的溝通應該首先搭起感情的“橋梁”。
溝通談心不但是思想的交流,更加首要的是交流感情。班主任和學生的談心活動既是心理上的溝通,也是感情上的交流過程,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談心氣氛,才能談得攏、談得好。溝通是師生交流反饋的基礎,也是建立平等關系所炸開的基礎。從相互體諒和相互理解的角度出發(fā),將會從多層次多角度為當前的教學模式呈現更加全面的發(fā)展態(tài)勢。
真心溝通,與學生交朋友,體現了不同教育價值觀的取舍,也代表了現代教育理念下的自我進步與自我成長,可以說真心溝通是平等交流的基礎,而相互體諒則代表師生雙方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些都是基于現代教育理念而促進而生成的。在陶行知的教學理論中,有“四顆糖理論”,以鼓勵學生為主要的表達方式,每一顆糖都代表了一個階段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而這種交流的基本思想與方法,代表了陶行知理論的精髓,也是當前很多教師需要掌握的教育理論。
經常有人對學生分類,分為學霸與學渣,這讓被標榜為“學渣”的學生很受挫折,覺得自己被全盤否定了。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學生叛逆,加深了師生之間的矛盾,雖然學生在行為和習慣上暫時屈服教師,但學生的思想和品德變得更壞,更難以改變,此時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就是失敗的。
每位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績與優(yōu)點得到教師的認可與尊重。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和閃光點,并及時表示欣賞之意。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吝嗇贊美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贊賞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從成功中增強自信,享受成功的快樂。
建立學生的個體自信,有效幫助學生驅除自卑、怯懦等負面情緒,讓學生得到過增加陽光的發(fā)展,是教育中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與內容,從發(fā)展的視角來看,這也是為學生長期成長所做的必要準備之一,將視角投入學生的長期發(fā)展中,減少短視,真正讓尊重和欣賞成為培養(yǎng)學生情感的重要方法。而且就當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來看,對學生進行尊重和欣賞,也更加容易發(fā)現個體價值,而發(fā)現價值后的個體培養(yǎng)方法及路徑建設,也是幫助學生承載的關鍵。
作為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他的學習成績好而特別親之愛之,也不因為他的成績差,行為不端而惡之厭之。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環(huán)境的變化,他們也會發(fā)展變化,也會塑造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在實踐中需要教師平等對待所有學生,包括表揚鼓勵和批評教育兩方面,保持教師身份的公正有利于學生接受教師的教育,也有利于雙方建立平等溝通的基本局面。教育中重視鼓勵教育,保持學生的自信心,尤其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卑心理,可以改變他們的整體境遇。對于一些學習較差的同學及時鼓勵,當發(fā)現其僅有一些小進步時也不要吝嗇表揚,重視表演在實際的基礎上展開,并且不斷記錄學生的點滴進步,從心理上為學生建立自信的心理,也會更好地改善學生對日常學習生活的態(tài)度。
從客觀現實中來看,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及個體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如果說教育僅僅是為了發(fā)現差異,然后區(qū)別對待,那么教育的意義何存?真正的在教學中體現平等對待,才是當前的教育價值體現。
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其真正意義在于對全體學生施以慈愛之心。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從孔子“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到夏丐尊“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fā)展”到蘇霍姆林斯基“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愛的教育。
在師生之間建立平等和諧的溝通關系是推動教育成功的關鍵,真正建立有效的溝通體系,也是教師發(fā)揮個人人格魅力和教育方法的關鍵。從當前的整體教育發(fā)展看,合理的溝通及教育的普及將會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明確未來的教育模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不斷增強雙方的溝通,讓學生能夠獲得更為良好的教育內容。本次研究中對于二者的溝通進行了基本的分析,而平等有效的交流模式勢必會帶動教育效果的整體提升,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從業(yè)者能夠理解并采用。